【曹矞散文】牡丹赋

标签:
曹矞散文牡丹赋牡丹之美国花之争商洛作家群 |
分类: 心湖泛舟 |
牡丹赋
曹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矣。花之蕃,若女之众也;花之容颜,若女之姿色也,谓之千姿而百态。然若问之曰,旷世奇绝,倾国倾城者,何也?世人其必曰,定非牡丹莫属也。吾以为然。
艳而不妖,丽而不媚。白则洁白,紫则紫嫣,红则红艳。大红大紫,富丽堂皇,硕大,艳丽,夺目。丰腴而不挺叶,富贵而不媚俗。未开之苞,羞涩之态可掬,宛如天仙一般,美之至焉;盛开之状,为之怦然心动,惊艳绝伦,醉人心脾。实乃不开美,开则亦美,艳压群芳,国色天香。引无数之士尽折腰,天下文人皆挥毫,岂可怪也欤?
宋人周敦颐尝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虽世以为富贵膜拜,孰不爱富贵乎?人知之富贵,然不知其生于山林,性本宜静,后世迁徙,植于闹市也。牡丹之于菊,同出于山林僻野,虽历尽贫寒,但有其独到之处;之于荷花,亦有其独特之品性,绝不与桃李杏之属争妍,未曾为武瞾而折腰,不畏权贵,恪守品行,下嫁洛阳甲天下,无不令人肃然而起敬者。
牡丹,国固有之特产花卉,名贵之花木也。其最早栽培史,可溯之魏晋,至隋唐鼎盛,迄今两千余年矣。如溯之《诗经》,约三千年之久。牡丹者,固自然之物,亦非纯自然之物也,意蕴极深,乃今国之文化符号。唐宋之后,吟咏之骚客雅士,不可计其数。刘禹锡诗云,“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亦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元人李孝光赞叹,“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国人之爱,牡丹之香艳,此可窥其一斑。
国花之争也久矣!梅可为国花,菊亦可为之,至于荷抑或兰也无不可,然则吾以为牡丹最宜。牡丹之美,非独鲜艳壮观,天香国色,且根本在于其品性之绝佳,寓意之美好,自古为富贵吉祥繁荣昌盛之中国象征,代表泱泱中华之大国风范。君以为然不?
【译文】:海洋和陆地上的草木盛开的花朵,显得可爱的特别繁多。百花的繁茂,像很多很多的女子聚集在一起;百花的容貌,像各种各样不同姿色的女子,可以说简直是千姿百态。然而,如果问世上奇异绝伦、倾城倾国的花是什么?大家肯定会说,若不是牡丹就没有其它什么花了。我认为的确是这样的。
牡丹花,十分艳丽却并不妖媚。白的就特别的洁白,紫的就特别的好看,红的就特别的鲜艳。真的是那种大红大紫、富丽堂皇的美啊,花朵硕大,又鲜艳又美丽,夺人眼球。看起来丰腴却很柔美,显得富贵却并不世俗。那些将要开却暂时未开的花苞,羞涩的姿态就像可以捧在手掌之上,犹如天上仙女一样魅力十足,简直美到了极点!那些完全盛开的花朵,无不让人“嘭嘭”的一阵心动,惊喜于她无与伦比的艳丽,令人清心,陶醉其中。这实在是含苞欲放特别美,肆意绽开的花也很美很美,她的艳丽完全压倒了百花,其容颜可以说是国家之色,其香气可以说是上天才有的。让无数人士顶礼膜拜,令天下文人墨客都纷纷挥毫泼墨,难道值得奇怪吗?
宋朝人周敦颐曾经说:“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的君子。”难怪世人把她作为富贵人家顶礼膜拜,试想又有谁不喜欢富贵呢?但是人只知道她富贵,却并不知道她其实生长在山林之中,性情本是喜欢宁静,后世人们将她迁移,种植在了热闹繁华的市区里。牡丹和菊花比较一下,她们都是出身于僻静的深山荒野之地,虽说同样经历了贫苦饥寒,但牡丹有她独特的地方。牡丹与荷花比较,也有她独特的品质和个性,她绝不在阳春三月和桃花、李花、杏花等春花争奇斗妍,不曾为了武则天而屈躬卑膝,不畏惧权势,恪守自己道德品行,甘愿被驱逐到洛阳,却在洛阳名列天下第一,没有不对您肃然起敬的人。
牡丹,本来是我国特产花卉,也是非常名贵的花木。最早栽培历史,可以追溯到魏晋时期,到隋唐时代达到鼎盛,到现在已有2000多年历史了。如果追溯到春秋时期的《诗经》,大概有3000年悠久历史。牡丹,本来是自然界的一种花,仔细想来,也不是纯粹的自然植物,意蕴极其深厚,成为当今我国的文化符号。自唐宋以后,吟咏牡丹的文人雅士数不胜数。刘禹锡的诗说,“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的诗也说,“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元朝诗人李孝光曾赞叹说,“富贵风流拔等伦,百花低首拜芳尘”。国人对牡丹的热爱,牡丹花的香艳,由此可见一斑。
国花的争论也已很久了!梅花可以作为国花,菊花也可以作为国花,荷花或兰花也没有什么不可以的,但是我觉得只有牡丹最适宜作国花。牡丹的美,不只是鲜艳壮观,天香国色,并且根本在于她的品格最佳,寓意美好,自古以来都是富贵吉祥、繁荣昌盛的中国的象征,代表着泱泱中华的大国风范。您认为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