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曹矞
曹矞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6,630
  • 关注人气:40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风俗拾零》之十:祭祖

(2014-02-28 11:10:47)
标签:

曹矞散文

年俗年味

民俗文化

民间文学

祭祖

分类: 随笔杂谈

《春节风俗拾零》之十:祭祖

 

  

 

 

中国人有慎终追远的传统,过节总不会忘记祭祀祖先,缅怀先祖,春节更不会例外。

祭祀先祖,是春节期间一项隆重的民俗活动。除夕那天,家家户户都要把家谱、祖先像、牌位等供于家中上厅,安放供桌,摆好香炉和供品。祭祖的同时,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土地神,有的地方还叩拜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供品有羊、五碗菜、五色点心、五碗饭、一对枣糕、一个大馍馍,俗称“天地供”。由家长主祭,烧三炷香,叩拜后,祈求丰收,最后烧纸,俗称“送钱粮”。人们在春节期间祭祀祖先,叩拜神灵,其实就是给祖先和诸神拜年。

祭祀起源于商朝。商朝人认为鬼神有很大的权威,能够决定人们的命运,所以他们十分崇敬鬼神。他们把鬼神分为天神、地只、人鬼三类,且以人鬼—祖先为祭拜的主要对象。他们认为祖先虽然死了,灵魂仍然存在,可以赐福或降祸给子孙。因此,他们每天都排定日程,虔诚祭祀。这种崇拜祖先的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今,形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祭祀特色。

传说,东汉时的丁兰(二十四孝之一)以砍柴为生,常因母亲未能按时送饭,而怨怒再三。一天因见乌鸦反哺恩情受到感动,见母亲前来便迎向前去。但母不解其举,于惊慌之余,竟投河自尽。丁兰救援不及,只得一木,于是以之为母,日夜祭拜。此一孝举流传民间,形成日后人们祭祖习俗。

祭祖相沿数千年,是具有深刻意义的一个古老民俗。据史书记载,秦汉时期,墓祭已成为不可或缺的礼俗活动。《汉书·严延年传》记载,严氏即使离京千里,也要在清明节“还归东海扫墓”。随着祖先崇拜和亲族意识越来越强,远古时代没有纳入规范的墓祭,也归入了“五礼”中,之后朝廷的推崇也使墓祭活动更为盛行。

在过去,祭祖仪式一般在除夕下午,同一家族的人在族人祠堂举行,身穿盛装参加,仪式较为隆重。普通老百姓一般都在吃团年饭之前,在家中祖先神龛面前,摆起佳肴美酒,点蜡,烧香,烧纸,放鞭炮,然后拜祭。

按照民间观念,自己的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是应该认真顶礼膜拜的。因为列祖列宗的“在天之灵”,时时刻刻在关心和注视着后代的子孙们,尘世的人要通过祭祀来祈求和报答他们的庇护和保佑。我国地域辽阔,各地习俗不一,有的地方在年夜饭之前祭拜,有的地方在除夕夜子时前后祭拜,有的地方大年初一早晨在家门前祭拜。有的地方在家里祭拜之后,还要去祠堂祭祖,或上坟祭祖。

大多数地方,春节祭祖主要还是在家中进行,时间多在除夕年夜饭前后,称之为“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因为传说死者的魂灵不能在白天行动,所以要等天黑以后进行。先将香炉、香筒、烛台 (俗称五供)或者木香碟,摆放在西炕上或堂箱的箱盖上,将平时放在“祖宗匣”里的族谱“谱单”(世系表)请出打开挂在西墙上。有的人家因不是长房主枝没有谱单,则按照谱书记载,把自己各代直系祖先的“名讳”写在一张长纸条上张挂,俗称“祖宗条子”或“谱条子”。还有的是摆放木牌位,摆挂好后开始上香摆供,全家大小依次磕头行礼。所摆供品一般是面食和果之类。许多人家专门为除夕祭祖蒸白面馒头,每个上面点一个红色的圆点,每两个平面相合摞在一起为一组。一般是三至五级,各盛放在白色瓷盘当中。这些供品一直摆到正月初五,而且从初一到初五每天早晚两次在祖先神位(谱单)前上香,直到初五晚上,才经行礼后把“老祖宗”送走,即将谱单或牌位收归原处。

还有一些地区在除夕晚上,为去世不久的祖父母或父母举行一些祭奠仪式。比较有特点的是将其生前穿过的衣服叠好摆在炕上,然后晚辈们跪下磕头,嘴里还要说“xx(对长辈的称呼)回家来过年吧”。另有在房屋山花墙“落地式”烟筒根处烧纸祭奠,因民间传说这里是本家亡故之人魂灵常栖身之处。烧纸时嘴里还要“叨咕”一些寄托思念和请求保佑的话语,而且相信祖先们一定会听到,给家里人带来幸福和安康。

陕南故乡春节祭祖,主要是除夕祭祖和元宵夜祭祖。除夕祭祖,也说是“接老祖宗回家过年”。农家堂屋后檐墙上贴有香火牌子,香火牌子下面设有神龛。年夜饭家宴放在堂屋里,一桌或两三桌。除夕夜幕降临前后,当丰盛的年夜菜摆满桌子,给桌上大小杯子斟满酒和饮料时,就在香火神龛上点亮两根蜡,点燃一炷香,在神龛下方堂屋里烧些许已用钱打好的白纸或火纸,再在大门外燃放一挂吃年饭的鞭炮。有的人家还要燃放烟花,表示吃年夜饭正式开始。然后,稍等片刻,等祖先们享用一会儿之后,后代子孙才开始吃年饭。

除夕夜,堂屋神龛上点的蜡和香快烧尽时,就赶快点上新的蜡和香,一直到天明。大年初一到初三,还有元宵夜都要在家里堂屋神龛上点蜡、点香,在神龛下面烧纸。其他时间则不这样祭祖。

除夕夜和元宵夜,夜幕降临之后,除了在家里祭祖,还去老坟园给祖先上坟。上坟祭祖,俗称墓祭,主要是在坟地给祖人坟头点蜡、烧香、烧纸,再叩拜磕头,祈求保佑,而后燃放一封鞭炮。

重视祭祖,是我国古代社会礼仪的显著特点。古人认为,祭祀祖先具有良好的社会教化功能,有助于培养社会成员的品德,加强社会成员之间的团结,有利于维护宗法社会的稳定。的确如此。

中国人祭祖是道德信,是表达情感的诗意之举,是发自个体情感的感恩与缅怀。冯友兰曾说:“行祭礼并不是因为鬼神真正存在,只是祭祖先的人出于孝敬祖先的感情,所以礼的意义是诗的,不是宗教的。”谁都清楚,祭奠的酒馔一滴何曾到九泉,但是人们却相信亲人、先祖能够领受人们的情意与祭奠。这种庄重的祭祖仪式,是一种情感的、诗意的、道德意义上的真实。面对祖先的照片、牌位或墓碑,表达浓浓的思念和真诚的敬意,是人们生活在这片古老土地上的幸福和动力。

春节祭祖,是我国流传至今的传统风俗之一。一方面是源于“百善孝为先”和“慎终追远”的传统观念,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达孝敬之意和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深信祖先神灵可以保佑子孙后代,使子孙后代兴旺发达。人们每逢春节总要举行祭祀仪式,这一民间传统习俗代代相传,告慰昨天,感恩今天,祈福明天。

 

 

      《春节风俗拾零》之十:祭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