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节风俗拾零》之五:贴春联

(2014-01-22 14:51:19)
标签:

曹矞散文

贴春联

春节风俗拾零

民俗文化

乡村年味

分类: 随笔杂谈

               《春节风俗拾零》之五:贴春联

 

贴春联

 

 

春联,俗称“对子”、“门对”、“春贴”、“对联”,雅称“楹联”。 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

因在春节时张贴,故名春联。关于春联的来历,主要有两个由来。一个源头是桃符。最初人们以桃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以避邪,后来画门神像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来渐渐发展为春联。

新春伊始,第一件事便是贴春联。每当腊月底,家家户户纷纷上街购买春联。有雅兴者自己也铺纸泼墨挥毫写对联。每逢大年三十日(或二十九),每户人家将宅子里里外外的门都贴上春联,装点一新。大门对联,是一家的门面,特别重视,或抒情,或写景,内容丰富,妙语联珠。

喜庆的大红春联往门框上一贴,春节的气氛立马就来了。再贴上门神、倒福字、窗花、年画,把大红灯笼高高挂,过年气氛就更浓了。

据《后汉书·礼仪志》说,桃符长六寸,宽三寸,桃木板上书“神荼”、“郁垒”二神。“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所畏。”所以,清代《燕京时岁记》上说:“春联者,即桃符也。”五代时,西蜀宫廷里,有人在桃符上题写联语。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后蜀主孟昶令学士章逊题桃木板,“以其非工,自命笔题云:‘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第一句大意是:新年享受着先代的遗泽。第二句大意是:佳节预示着春意常在。由此开始,桃符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变化,这不仅表现在开始用骈体联语来替代“神荼”、“郁垒”,而且还扩展了桃符的内涵,不只是避邪驱灾,还增加了祈福、祝愿的内容。这便是我国最早的一副春联。

 

         《春节风俗拾零》之五:贴春联

 

直到宋代,春联仍称“桃符”。不过,在桃木板上写对联,已经相当普遍了。王安石的《元日》诗中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诗反映了宋朝每到除夕之日,家家户户挂桃符的盛况。同时,随着门神的出现,随着后来用象征喜气吉祥的红纸来书写桃符,以往的桃符所肩负的驱邪避灾的使命逐渐转移给了门神,而桃符的内容则演化成用来表达人们祈求来年福运降临,抒写五谷丰登的美好心愿。这正是现在春联所承载的功能。

宋代,桃符由桃木板改为纸张,叫“春贴纸”。原来春联题写在桃木板上,后来改写在纸上。桃木的颜色是红的,红色有吉祥、避邪的意思,因此春联大都用红纸书写。但是庙宇用黄纸,服孝未满的家庭用白、绿、黄三色纸的对联。第一年用白纸,第二年绿纸,第三年黄纸,第四年丧服满才恢复用红纸。因为满族崇尚白,清朝宫廷贴春联用白纸,蓝边包于外,红条镶于内。

“春联”一词的出现,则是在明代初年。当年明太祖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喜欢排场热闹,也喜欢大户人家每到除夕贴的桃符,就想推广一下。在一年的除夕前,他颁布御旨,要求金陵家家户户都要用红纸写成春联贴在门框上,迎接新春。大年初一早晨,朱元璋微服巡视,挨家挨户察看春联。每当见到写得好的春联,他就非常高兴,赞不绝口。在巡视时见到一家没有贴春联,朱元璋很是生气,就询问什么原因。侍从回答他说,这是一家从事杀猪和劁猪营生的师傅,过年特别忙,还没有来得及请人书写。朱元璋就命人拿来笔墨纸砚,为这家杀猪劁猪匠书写了一副春联:“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割断是非根。”联意贴切幽默,耐人寻味。经明太祖这一提倡,此后春联遂成为习俗,一直流传至今。

由此可见,春节贴春联的民俗起源于五代,形成于宋代,开始盛行于明代。

到了清代,春联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有了很大提高。梁章矩编写的春联专著《槛联丛话》,对楹联的起源及各类作品的特色都作了一一论述。春联在当时已发展演变成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我国春联发展至今,人们为欢度春节创造了许多令人感奋、意义深远的好春联。君不见,“大江南北歌烂漫,长城内外舞翩跹”;君不见,“改革开放同添异彩,复兴中华共展宏图”;君不见,“勤羊辞旧千家同喜,顽猴闹春万户皆福”……

春联,堪称中华民族独创的艺术奇葩,它以雅俗共赏的特性深受世代人民喜爱。有人曾这样概括春联:“两行文字,撑天柱地;一副对联,评古涵今。”贴春联,是我国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吉祥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国强民富的美好愿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