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矞散文】清明时节话“扫墓”

标签:
曹矞散文清明时节话“清明”清明扫墓踏青传统文化 |
分类: 随笔杂谈 |
清明时节话“扫墓”
曹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八节”(元宵、清明、立夏、端午、中元、中秋、冬至和除夕)之一。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但节期较长,有“十日前八日后”和“十日前十日后”两种说法。这将近20天时间内都属于清明时节。关于它的起源,传说始于古代帝王将相的“墓祭”,后来民间仿效于清明节前后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至今,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风俗。
从2008年开始,我国将清明节认定为法定节假日,放假1天。到2009年,又改为3天,一直延续至今。2013年4月1日,根据《重大节假日免收小型客车通行费实施方案》,清明节已成为实施免费通行的小长假。这为有车一族春游散心观光或参与扫墓祭祀活动提供了便利条件。可见,清明节作为我国传统节日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清明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将到,气温上升,春暖花开,正值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农谚 “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清明时节,万物复苏,到处呈现一派春和景明的美丽景象。此时,恰是春游踏青的好时节。踏青习俗,早在唐代就开始了,一直流传至今。不仅可以欣赏到大自然美丽的湖光山色,而且还可以开展多种文娱活动,振奋精神,愉悦身心,增添生活情趣。
说到清明节扫墓习俗,其实还与古代寒食节有关。寒食节在清明节的前一天,相传源自晋文公悼念恩公介子推一事。介之推是春秋时期晋国贤臣,侍奉公子重耳(后为晋文公)。晋国发生内乱,公子重耳被迫逃亡国外,介之推不畏艰难困苦跟随重耳流亡,曾经割自己腿上的肉熬汤,献给重耳喝。重耳做了国君后,开始时还铭记介之推的恩情,但是时间久了也渐渐把他淡忘了。介之推心中十分难受,就和年迈的母亲回到家乡,隐居在深山老林里。有一天,晋文公发现自己左右少了介之推,想起自己竟然忘了应该重赏这个“割股奉君”的贤臣,非常内疚,亲自跑到他隐居的山中寻找。但是只见山峦重叠,山谷幽深,就是不见介之推的身影。他想:介之推是个孝子,如果放火烧山,他一定会背着母亲出来。于是,他命令放火烧山,结果大火一下蔓延数十里,连烧三日不熄,却始终不见介之推母子出来。火熄之后,大家进山察看,才发现介之推和他的老母抱住一棵大树,早被烧死在深山之中。晋文公对此十分内疚,非常惋惜,便下令把介子推母子葬于绵山,改绵山为介山,并修建子推祠堂。介子推死的时候,正值清明节前一天。因为他是被火烧死的,晋国人为了纪念他,就在他逝世那天不生烟火,吃冷食。后来,人们干脆把它定为“寒食节”。到了唐朝,唐玄宗诏令天下,“寒食上墓”。后来因寒食节和清明节相连,逐渐变成清明扫墓了,寒食禁火习俗逐渐消失。
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明末《帝京景物略》记载:“三月清明日,男女扫墓,担提尊榼,轿马后挂櫧锭,粲粲然满道也。拜者、酹者、哭者、为墓除草添土者,焚櫧锭次,以纸钱置坟头。望中无纸钱,则孤坟矣。哭罢,不归也,趋芳树,择园圃,列坐尽醉。”由此可见,当时扫墓之盛况。据考证,扫墓在秦以前就有,不一定在清明时节,而清明扫墓则是秦以后之事。据史料记载,清明扫墓大约始于周代,到唐朝才开始盛行起来,迄今有2500多年历史。《清通礼》载:“岁,寒食及霜降节,拜扫圹茔,届期素服诣墓,具酒馔及
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扫墓祭祖,缅怀先烈,已成为当今清明时节最主要的祭祀活动。每逢此时,都会在黄帝陵举行大型祭祖仪式。各大中小学师生、许多组织或单位纷纷前往当地烈士陵园祭扫烈士陵墓,借此组织一次极好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各家各户也要给祖先和亡故亲人扫墓,维护墓地,在坟墓插上清明吊,以表达哀思和悼念之情。
每每清明时节总会“雨纷纷”,这为扫墓祭祖营造了良好的氛围,人们正好借以缅怀故人,寄托哀思。重德,重孝,重恩,已成为清明时节扫墓祭祖活动的主旋律,这也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活动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