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一位高明的老师
(2012-08-20 15:24:00)
标签:
曹矞散文旧作新贴教育随笔孔子文圣 |
分类: 教育教学 |
孔子,一位高明的老师
曹 矞
众所周知,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世界著名的文化名人。孔子乃开办私学的第一人,传说弟子三千,有七十二贤士。他的许多教育思想,诸如“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影响深远,至今给人无尽的教益。
谁能料想,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却是态度和蔼、思想明智、胸襟开阔的师者。他的教育思想竟与新课改的教育理念十分相似。他不愧是“因材施教”的典范,一位高明的老师。
近日,教读出自《论语·先进》里的高一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加深了这个印象。
文章通过孔子和四个学生的谈话,以言志为线索,写出了学生们的志趣性格,同时也表现了孔子的思想态度。
此文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四位弟子说:“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他向学生问志,首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学生的顾虑,为他们创造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然后,明确地提出这次说话的中心——论志。论志,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所谈理想的内容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子,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的“千乘之国”是绰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略,内有饥馑的危急情况下,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使老百姓都懂得礼义。孔子对他的话不以为然,报之一笑。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俩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并无什么差别,只是态度谦逊得多,语气委婉得多。冉有说自己只有治理方圆几十里小国的才能。公西华的回答更为谦虚,他说自己的才能只配做个小司仪官。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冲樽俎。至于礼乐教化,只能另请贤明君子。显然,他俩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孔子对他俩的话都没有立即表明态度。
曾皙所说的确“异乎三子者之撰”。他表示不愿为官,既不讲从政为官,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描绘了师生暮春郊游的美好图景:“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他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自己的理想。而且,显得那样从容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何也?原来曾皙描绘的暮春郊游图,正是儒家所向往的“礼治”社会景象,是“礼治”的最高境界,集中而形象地体现了儒家的政治理想。因而,孔子当即表示赞同:“吾与点也!”明确表明了他的思想倾向。
待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皙向老师探问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其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对另二人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从本文可以看出,他们的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和谐,非常平等。孔子对每个学生的情况了如指掌,因材施教。他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虽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但并不横加批评,更不斥责,而只是微微一笑。由此可见,孔子深谙育人之道。
孔子为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善于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且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他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便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与治国有关的高度,颇有指导意义。
在目前倡导新课改新理念,构建一种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的今天,笔者以为,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学经验给我颇多启示,至今仍然很有借鉴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