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教师的楷模

(2012-01-03 10:30:30)
标签:

教师楷模

曹矞散文

中国教育

因材施教

孔子

分类: 教育教学

中国教师的楷模

   

 

在当代,中国教师的楷模可能很多很多,但在全国响当当的人物并不是十分多。在这为数不多的响当当人物当中,首屈一指的当属当代著名教育家魏书生。在古代,中国教师的楷模可谓少之又少,在这很少的人物当中,孔子是卓尔不群的大教育家。在我看来,孔子这个大教育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大家,是迄今为止无人能与之媲美的。

天下的讲坛莫过于孔子的杏坛,他创造了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的教育辉煌。小小的杏坛,它的视野可以说直达世界,他为中华民族的教育史开辟了一个广阔天地。他被后世赞誉为“万世师表”,自然是名至实归啊。因此,我要说:孔子是中国教师的楷模!

众所周知,孔子提倡“有教无类”,他创办私学,广招门徒,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垄断。他把受教育者的范围扩大到平民阶层,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趋势。“有教无类”,意味着不论贫富贵贱,也不论品行善恶优劣,对所有人都应当一视同仁,平等地进行教育。只有“有教无类”,才使贫寒好学的颜回、率直鲁莽的子路、富庶聪明的子贡共修德业。据说,子路比孔子小九岁,生性粗鄙好勇,曾当面羞辱过孔子,但是孔子还是想办法诱导教育他,终于使他拜在门下,改变了操守,成为孔子最亲密、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一种恢弘的博大胸襟,是一份对生命的特别尊重。孔子撇开一切名利富贵,只把学生放在人的位置上,给予人文关怀,施之以良好教育。这是多么先进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啊!这不正是当今教育所倡导的吗?这种教育观念,很值得当今为师者好好借鉴学习一下。

庄子在《渔夫篇》里记载:“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弦歌。”瞧,茂密的杏林,开阔的课堂,和谐的气氛,这是多么生动而又富于弹性的教学形式啊!

孔子的教育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主要培养从政君子,而君子必须具有较高的道德品质修养。所以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近。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显然,他强调教育必须将道德教育放在首要地位。这与当今“德育为首,质量立校”的观念不谋而合。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礼”和“仁”。其中“礼”为道德规范,“仁”为最高道德准则。“礼”是“仁”的形式,“仁”是“礼”的内容;有了“仁”的精神,“礼”才能得以真正充实。在道德修养方面,他提出树立志向、克己、践履躬行、内省、勇于改过等方法。“学而知之”是孔子教学的主导思想。在主张不耻下问、虚心好学的同时,他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同时,他还强调必须做到“学以致用”,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于社会实践。

孔子尤其主张教学要因材施教,他是我国第一位自觉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的教育家。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他注重因材施教,想方设法诱导学生主动积极思考。在学生努力思考而不得要领时,他才会去开导;当学生思考有了一点眉目却不能确切地表达时,他才会去启发。他通过谈话和个别观察等方法来了解和熟悉学生的个性特征。在此基础上,根据各个学生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养出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等多方面的人才。他非常注重培养弟子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

孔子跟弟子相处,最难能可贵的一点是平等。尽管大多数弟子都比他年轻很多,但是他从来不阻止弟子们表达自己的意愿,总是竭力鼓励他们积极发言,畅所欲言。有了互相尊重,就有了互相平等;有了互相平等,孔子跟弟子之间就充满了轻松和谐的气氛。孔子跟子游开的那个“割鸡焉用牛刀”的玩笑,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而直率的子路因为“子见南子”而不悦,以至于孔子对天发誓,这更说明弟子们没有受到来自老师的压力。在《论语》“各言其志”一章里有这样的记载:一天,孔子与子路、曾点、冉求、公西华等闲谈,让他们各言其志。子路首先抢着说,他能让弱国在三年里变为强国,孔子对他微微一笑。冉求说,他能让一个穷国在三年里变为富国;公西华说,他更愿意主持宗庙祭祀和会盟典礼。孔子对此不置可否。待问到年纪稍长的曾点时,他正在鼓瑟,一曲弹完,才缓缓答道,自己的志向与前三位有些不同。孔子鼓励说,不妨说出来,大家各言其志嘛。于是,曾点说道:“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从曾点描绘的景象里看到了“尧舜气象”,想到了其中蕴含着“太平社会之缩影”,因而孔子喟然而叹,大加赞赏,说道:“吾与点也!”待子路、冉有、公西华走后,曾点向老师探问刚才那三位同学的谈话如何。孔子对其所谈的志向逐个加以评价。孔子说治国要讲究礼让,可是子路的话表现得不谦让,所以笑他。对另二人的谦逊态度是满意的。“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尤其是对公西华,从他的才德看,足可胜任一个大司仪官。

由此观之,他们之间的师生关系十分融洽和谐,非常平等。孔子对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了如指掌,因材施教。他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虽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但并不横加批评,更不斥责,而只是微微一笑。可见孔子深谙育人之道啊。

孔子为师的高明之处还在于:即使在日常交谈中,也善于引导学生立志,关心国家大事,且尊重学生人格,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他注重师生互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当四个学生述志后,便高屋建瓴地将他们的发言上升到“礼治”,上升到治国的高度。这对于当今的课堂教学,颇有借鉴指导意义。

孔子热爱教育事业,毕生从事教育活动。他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不仅言教,更重视身教,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化学生。他爱护学生,学生也很尊敬他,师生关系特别融洽。孔子的教育活动,不但培养了众多学生,而且他在实践基础上提出教育学说,开创了中国教育学之先河,为中国教育奠定了最强有力的理论与实践基础。

孔子一生的教育科研与实践活动真是丰富多彩、扎实高效,其教育成果是无比丰硕的。他为中国教育树立了一座高大的丰碑!他永远是教师职业的光辉典范,永远成为中国教师的楷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