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山流水

(2010-01-27 15:02:17)
标签:

高山流水

曹矞散文

钟子期

伯牙

古曲

知音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为中国十大古曲之一,取材于史料“伯牙鼓琴遇知音”,有多种谱本。有琴曲和筝曲两种,两者同名异曲,风格完全不同。作为古筝曲,《高山流水》为代表曲目,有三个版本:一个是山东筝派,一个是浙江筝派,还有一个就是河南筝派。之所以三个版本,是因为曲调完全不同,而不是演奏技法不同。

传说先秦的琴师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弹琴,樵夫钟子期竟能领会这是描绘“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惊道:“善哉,子之心而与吾心同。”钟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绝弦,终身不操。后来“高山流水”约定俗成为一个成语,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早在公元前四世纪的春秋战国,郑国人列御寇在他的著作《列子•汤问》中记载了伯牙巧遇知音钟子期这一段千古佳话。一日,伯牙与钟子期共游于泰山之阴,逢暴雨,二人止步于岩下。伯牙心情郁闷,于是弹奏了一会琴。琴曲起初表现的是雨落山涧的情景,接着模拟山流暴涨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弹奏完毕,钟子期“辄穷其趣”,把曲中意象说的穷极通透。伯牙于是离开琴而叹道:“善哉,善哉,阁下能听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里能隐藏的了我的声音呢?”于是,二人成为人生知己。

东汉蔡邕的《琴操》中还记载了伯牙向音乐家成连拜师学琴“移情”的轶事。明代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小说就是《俞伯牙摔琴谢知音》。在小说中伯牙成了乐官俞伯牙,钟子期却成了汉阳的樵夫,上古一小段百来字的典故,在冯梦龙的笔下完全变成了“三要素”俱全的话本小说。

    这段千古佳话之所以能在两千多年里广为流传,极有可能是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文化精髓在这段佳话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明代朱权成的《神奇秘谱》对此作了最为精当的诠释:“《高山》《流水》二曲,本只一曲。初志在乎高山,言仁者乐山之意。后志在乎流水,言智者乐水之意。”我们常说的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即源于此。可见《高山流水》蕴涵天地之浩远、山水之灵韵,可谓中国古乐主题的最高境界。

当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断弦绝琴,的确令人感动不已。几千年来不知其竟究曾感动过多少人。岳飞在《小重山》一词中感叹“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正是伯牙当时心境的反映。伯牙绝琴明志,一者是对亡友的纪念,二者为自己的绝学在当世再也无人能领会而深感苦闷和无奈。想必那伯牙也肯定是恃才傲物、卓尔不群之辈,他的琴曲必然是曲高和寡,凡夫俗子自然难以领会其精妙所在。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吾其报知氏之仇矣。”(《战国策·赵策》) 古时有一首七绝《寒江独钓图》,诗曰:“天涯何处觅佳音,世路茫茫本无心。无情未必真豪杰,知交何须同生根?”

人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知音说与知音听,不是知音不与谈。人们常常叹息:万两黄金容易得,知音一个也难求,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的确如此。即使相识满天下,彼此相知有几人?

 

 

      

        201033,本文发表于《教师报》B2版“博采”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后一篇:春  草  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