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感 悟 幸 福

(2009-10-04 20:18:16)
标签:

感悟幸福

生活滋味

曹矞散文

原创文学

杂谈

分类: 随笔杂谈

感 悟 幸 福

 

 

幸福是什么?

  幸福会很小很小,母亲递给你一双新布鞋的同时也递给你慈爱的目光是幸福,老师对顽皮的你或批评或赞许的眼神是幸福,你在最亲近的人身边撒了一个娇也是幸福。

  幸福会很大很大,像爱迪生发明了电灯,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杨利伟、费俊龙、聂海胜乘坐宇宙飞船飞上太空取得圆满的成功。

  幸福会很轻很轻,如一泓山泉,悄然无声,不经意间就从你的身旁静悄悄地淌过;如一片彩云,轻盈飘过,眨眼之间就不见踪影,不留半丝半缕的痕迹。

  幸福会很重很重,须以勤劳的双手,智慧的头脑,去开拓进取,打拼未来。仿佛有座泰山,压在脊背上,寸步难行,但你必须坚持,必须挺住。

  不同的人对幸福的认识与感受自然不同。不仅不同,而且千差万别。

  小孩子说:家是妈妈柔软的手和爸爸宽厚的肩膀。有家的孩子,幸福享不了;无家的孩子,不如一棵草。

  年轻人说:幸福是花前月下一个甜蜜的吻,一次热烈的拥抱,一段柔情似水的情话;幸福是“痛并快乐着”的聚散依依和思念;幸福是一枝枝粉红色的玫瑰,有刺更有美丽的花蕾。

  中年人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家的的草窝。幸福是一个温馨美满的家,是知冷知热、体贴温情的贤妻或夫君,是子女绕膝的天伦之乐,是儿女考上理想大学的惊喜和荣耀。

  老年人说:幸福是朝夕时分湖旁河边散步的搀扶,是白头偕老相依为命的真诚关爱,更是子贤媳孝的探望、伺候和心灵抚慰。

  穷人说:幸福就是不愁吃穿,挣钱如上山林扫落叶,花钱如大款,出手阔绰,一掷千金而不顾惜。

  富人说:幸福就是有几个难舍难分的情人,有一段又一段刻骨铭心的婚外情。幸福是呼风呼雨,奴婢成群,把“有钱能使鬼推磨”视为座右铭。

  懒惰者说:幸福就是我第一次去买彩票,一下子就中他个百万千万。

  勤劳者说:幸福是靠一双双粗糙的茧手创造出来的,是勤劳致富,合法经营,是“半夜敲门心不惊”的舒心坦然。

  失学儿童说:幸福是有朝一日也能迎着初升的旭日背着书包去上学,让自己的理想在老师的牵引下插上双翼飞向远方。

  一位中学校长说:我的幸福就是全校师生岁岁平安,我的身边拥有一支强有力的领导班子队伍,拥有一大批爱岗敬业、事业成功的老师,年年都能在中考高考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长年躺在床榻上的病人说:我的幸福很简单,也很实在,健康就是幸福。

  一个牢笼里的囚犯说:依我看来,自由快乐才是幸福。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人们在这个五彩缤纷的人生舞台上扮演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既有真诚坦率、品行高洁的心灵,也有两面三刀、居心叵测的伪君子。人性的善恶和美丑,方寸之间,纤毫毕现。正因如此,人们对幸福的认识、理解和感悟自然会因人而异,幸福观自然会是非难辨,莫衷一是。

  有人问一位禅师:“幸福在哪里?”禅师回答:“幸福就是从自己的哭声开始,又在别人的泪水中结束,这中间的过程就是幸福。”众人百思不解,老禅师进而讲述了一个故事:有一天,神对一个名人说:“你的车子、房子等所有的财产都是我给你的,今天我要全部收回。”既然神意不可违,他只好交还了所有财产,成了两手空空如也的穷人。几天后,神又来了,对他说:“你的妻子、孩子、朋友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收回。”无奈,名人只能从命,变得孤苦伶仃。又过了几天,神再次到来,说:“你的身体、血液、骨髓也是我给你的,我也要取回去。”那位名人诧异地问:“那什么才是属于我自己的东西呢?”神答道:“有一样东西是别人永远都无法取走的,那才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你生命中曾经爱过、恨过的人和经历过的所有往事,这些才是真正属于你的幸福。”

  老禅师所讲述的故事就是要告诉我们,幸福就在你自己的身边,就在你生活的每时每刻,你可不要生在福中不知福。她也许是欣喜,也许是遗憾,也许是酸楚……她像时间老人,无孔不入,无时不在,时时刻刻环绕着你,紧跟着你。

  哦,我突然如醐醍灌顶般的清醒明白了:人生得意是幸福,失意也是幸福;拥有是幸福,回味失去也是幸福……

  幸福犹如五味俱全的上等佳肴,酸甜苦辣咸无一不是幸福。

  幸福不是单一的味道,也不是单一的色调。在生活的调色板上,幸福其实就是七色镶嵌的美丽彩虹。

  幸福就像花一样,姹紫嫣红,异彩纷呈。

  啊,收获是幸福,给予是幸福,拥有是幸福,幸福原来是多姿多彩的,五味俱全的。

  因此,我想说,付出也是幸福,艰辛也是幸福,眼泪也是幸福,甚或痛苦和忧伤也是幸福。

幸福无时不在,无处不有,让我们都来珍惜生命旅途中点点滴滴的幸福吧!

 

200818,本文发表于北京《新课程报·语文导刊》(校园作家版高中版)2008年第2期第1版“心灵鸡汤”栏目。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