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马和下马
“落马”一词未被收入《现代汉语词典》和《辞海》,但现实中却使用频繁,正说明了“语言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千真万确。
据“百度”搜索结果,“落马”有两种意思:1.从马鞍上落下。2.江湖黑话指被逮捕。
我的理解是,“落马”的本意还是从马背上掉落下来。如书中写古代战争时某某武将被对方打下马来,有用“落马”的。但再仔细考察,虽然古代文官也骑马,却并没有看到写文官而用“落马”一词的。所以,“落马”一词应该与以“武夫”为主的江湖更为密切。武夫“落马”在常态下不是随便的事,更不是件光彩的事。武夫要是随便就“落马”了,肯定就不配称“壮士”、“英雄”之类。所以武夫“落马”肯定有外力使然,而且一定是武夫凭自己之力无法抗拒,否则就不能叫“落马”。因此,武夫“落马”肯定也不是件光荣的事,因为是被迫,说明武夫不敌对手。江湖上用“落马”表示被逮捕是很形象的说法,既表示了被迫和不敌之意,也含有对江湖人的诸如“壮士、英雄”之类的美誉成分。
用“落马”形容腐败分子暴露后,被依法依规撤销职务、追究责任,应该是较为现代的说法。可是,在汽车发明了一百多年,官人们几乎连马都见不到了而时时坐车的今天,为什么不用“落车”却要用“落马”来形容贪官的倒台呢?我想除了因语言的继承发展因素外,更主要的应该还是因为“落马”一词的生动性。车太低,“落车”的可能性很小,而且落车根本没有挑战性,即使从车上落下,既摔不疼,摔不坏,也没响声,不刺激,不过瘾,更不能表现为官者昔日飞扬跋扈、趾高气扬的气派。而用“落马”就不一样了。“落马”一词使人想到在一个烈日炎炎的日子,壮士骑着骏马飞驰在辽阔的原野,突然,马失前蹄,骑马人被抛甩出去,落地时溅起一阵黄尘......不仅有形象,而且有声音。更为重要的是,因为“落马”一词来源江湖,表示群众把贪官和流氓已经划为一类了。
“下马”一词和“落马”虽一字之差,但意思却相去甚远。从动作“对象”的下场来看,两词所表现的状况甚至有些相反。“下马”最起码也是“主人公'平稳的、安全的、从容的走下来的写照。在当代,马已经与人的生活、工作远离,养马和骑马都只会因为特殊的原因才为之。所以,大凡骑马者,“上马”与“下马”一般都有前呼后拥者,至少也有人帮忙“扶”上去和“扶”下来。否则,恐怕骑马者不仅难于“上马”,就是“骑”上去了,也必然会在“下马”时被摔得四脚朝天,与“落马”无异。
前些时,我读了不少网上新闻,知道不少贪官终于“落马”。我身边也有一些昔日的“领导”被“双规”去职。但我发现,也有一些官员在问题暴露后,受到了“下马”待遇:在问题没有完全查清楚前,就在个别当权领导的庇护下“主动”辞职,使问题不了了之,从而逃避查处。随着反腐败工作力度的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贪官暴露出来,而以“下马”花招逃避“落马”罪责的案例越来越多,手段也越来越高明。特别是一些地方党委,打着创优发展环境和爱护干部的幌子,心怀不可告人的“鬼胎”,想方设法庇护腐败分子,不得已时再玩弄“下马”闹剧,实则是阳奉阴违地抗拒反腐倡廉的政策法律。恐怕长此下去,反腐败大业毁于一旦。所以,我要在此大声疾呼:完善反腐败制度、加大反腐败力度吧,不要再让该“落马”者安稳地“下马”了!
2009年8月2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