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漫谈王安石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2013-09-02 23:57:42)
标签:

王安石

六言绝句

苏轼

黄庭坚

赊旗客

漫谈王安石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赊旗客

对于王安石的诗,最常为人们引述的莫过于《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泊船瓜洲》瓜洲京口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和《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蹊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了。殊不知,当年宋人最推崇王安石的诗却是两首六言绝句。

六言诗,古已有之,可以上溯到周代(诗经)。绝句,兴起于唐代(新体诗),讲究诗句的平仄,并形成了一定的格式,主要是五言四句(五绝)和七言四句(七绝),也偶见有六言四句者(六绝),数量只占绝句的十分之一左右。但若推定六绝的雏形,则可以追溯到三国后期魏国中散大夫嵇康的六言四句诗。嵇康才华惊世,反叛传统观念,富于创新精神,清高且自负,不与腐败的官场同流合污,以得罪了司马昭的心腹钟会为导火线,而被权倾朝野的司马昭所害(当时魏国三千太学士集体出面具保嵇康而终难被宽恕——实际上这是司马氏篡夺岌岌可危的魏国政权的重要一步)。嵇康时代流行的仍是古诗,基本押韵,但对于句子的平仄没有过多讲究。多才多艺且人格高尚的嵇康临刑前在行刑台上用一架古琴弹奏了难度很大、且近乎绝世的大型音乐史诗《广陵散》,而后从容引颈就戳。由此可知,嵇康对于韵律的精通。所以,他写的一些六言四句诗,经用后人研发出来的绝句格式去检验,基本上都是入律的。

到了唐代诗人王维手里,这一体裁正式成为六言绝句。六言绝句远不如五绝和七绝好写,因为它的每一句都必须是三个二字音节的词合成,主要用于写景,这也正是王维这个山水诗人热衷六绝的原因之一。六绝也有其欠缺,它重素描而轻情感,重静态而轻动态,很不容易达到时空统一的效果,更难以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但是王安石却做到了。  

请看 荆公的六言绝句《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柳叶鸣蜩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

三十年前此地,父兄持我东西。今日重来白首,欲寻陈迹都迷。

诗人在这里说的是他在16岁时(宋仁宗景佑三年,即1036年)由其父兄带领第一次来到京城汴梁(即今开封)并游玩了东、西太一宫,现年48岁(宋神宗熙宁元年,即1068年)的他,奉新即位的皇帝赵顼(宋神宗)诏,再次来京,这次是要进行一场大的社会经济改革(“变法”)了。要知道,在仁宗和英宗当政时期,他曾经多次上书要求变法,但都石沉大海。所以,当多年的抱负就要成为现实时,其心情是多么地复杂。第一首的兴奋希冀,第二首的唏嘘感叹,韶华易逝,缺少亲朋,前路迷茫,前途难料。这代表了王安石当时的真情实感。

变法是向传统势力的大胆挑战,既得利益集团的阻挠与反扑是必然的。尽管有一把手(皇帝)的支持,但其所遇到的阻力与坎坷可想而知。其间曾一度被排挤离京,后来社会出了大问题又被召回,终因皇帝驾崩而南归江宁(他曾几次在江宁居住和为官,归隐后仍落脚那里直到生命终结。)世间流传苏轼与王安石矛盾很大,水火不容,其实不全对。苏东坡少年得志,才高而自负,且出仕就投靠了守旧派,王安石当然有点生气,为了教训苏的缺少社会实践,而多次让他到最不熟悉的地方去做官。可以说,苏轼的文学、诗歌和哲学底蕴,与他马不停蹄地四处为官有很大关系。王安石的变法最终失败了,但苏轼的思想却逐渐靠近了王安石。在王安石晚年,苏轼路过江宁,曾去拜望荆公。二人谈话甚为投机,且有不少唱和诗篇。

晚清诗人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称此诗是绝代销魂,荆公诗当以此二首压卷。

在荆公仙逝之后,一次苏东坡奉命去西太一宫公干,发现了王安石当年在宫内墙壁上的题诗,赞不绝口,并即时和了二首:

《西太一见王荆公旧诗,偶次其韵二首》

秋早川原净丽,雨余风日晴酣。从此归耕剑外,何人送我池南!

但有樽中若下,何须墓上征西?闻道乌衣巷口,而今烟草凄迷!

黄庭坚也写了《次韵王荆公题西太一宫壁二首》

风急啼乌未了,雨来战蚁方酣。真是真非安在?人间北看成南。

晚风池莲香度,晓日宫槐影西。白下长干梦到,青门紫曲成迷。

苏东坡和黄山谷的这几首诗,都作于王安石死后。他们都对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寄以同情,对政治风云的变化莫测不胜唏嘘。

一般而论,皆以唐诗为正宗,凝重而深邃;宋诗则多飘飘然,较轻浮。但荆公是个例外,他的诗,有中唐余味、工部遗风。杜诗的大行于世,不在唐代,而在北宋荆公提倡之后。

     就连北宋诗坛后来兴起的“江西学派”开山祖师黄庭坚,名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其实他最为崇拜的却是王安石。是故,若追寻“江西学派”开山祖师的渊源,绝不在苏门,而在王门。不过,由于黄山谷社会经历较少,又过于在书斋中寻典,江西学派的成就很有限。

赊旗客以为,诗坛到了宋代,已经是“词”的天下。不但诗风日下,词风也以淫词浪语居多。这可能与宋代社会的奢靡之风有关,尽管宋代的经济与科技都已经达到中国有史以来的顶峰,却因这种思想的颓废而几乎亡国灭种!因此而给我们的教训是,光有GDP是不行的,好的思想意识必须占领先机。

赊旗客还以为,宋诗普遍可读可颂者不多,要读,唯荆公与东坡耳!

2013-09-0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