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高效课堂 加快教师专业化成长
(2012-04-24 16:46:34)
标签:
杂谈 |
分类: 论文、小结 |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的主渠道。实施新课改以来,我校以构建高效课堂为抓手,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一、读书学习,为高效课堂奠基
“书籍是学校中的学校,对于教师而言,读书就是最好的备课。”为了让读书成为习惯,让校园洋溢书香。近年来,我校开展了 “读经典名著,做学者型教师”主题读书活动,学校专门印发了“黟县实验小学教师学习笔记本”,购置了《给教师的建议》、《爱弥儿》和《教海漫记》等一大批教育经典书籍,并为教师订阅各种教育教学刊物。教师按《个人培训提高计划》研读学习,完成读书笔记并撰写心得体会。利用两周一次的读书汇报会,开展“你荐我读”活动,推荐有关课改的理论文章,交流构建高效课堂的经验总结,同时还利用校园网站、教师个人博客、读书演讲赛、优秀笔记展览等多种方式展示读书成果,分享成长的快乐。
除了自我修炼,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还需要专家的引领。学校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各级各类学习培训活动,每年用于教师培训经费不少于义保经费的14%。我们要求教师学习返校后,完成“三个一”,即撰写一篇学习心得,做一次讲座,上一节翻版课,与其他教师分享优质教育教研资源,达到“一人培训,众人受益”。
二、研究课例,构建高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沃土,课例研究有利于发现教研成果和问题,有利于积累经验和改进方法。多年来,我校立足课堂,以课例研究为抓手,利用“理论学习——课例展示——自我反思——集体评议”等多种方式,让教师在千锤百炼中得到发展。
1.理论引导实践。教育观念是教育行为的内驱力,没有先进的教育观念,就不会有进步的教育实践。目前,部分教师教育理论水平偏低,先进的教育理念不能转化为课堂教学的具体行为,制约了教师课堂教学改革的推进。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让先进的教育思想化成课堂改革的行动。我校加强理论学习,本学年语文组重点学习了“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如何让阅读教学的第一课时出彩”、“略读课文教学功能和策略”等理论知识;数学组重点学习了“如何观课议课”、“如何进行计算课教学”、“数学广角的教学策略”等系列文章,深受大家的欢迎。
2.课例展示形式多。为了提高每一位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学校开展了形式多样的课例展示活动。(1)“推门课”。这种听课活动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目的是对老师们的日常教学进行检查与指导。由学校行政及教研组长参加听课,做到有记录,有评议,反馈及时。对于课堂教学问题较多的教师,采取“跟踪听课”加以指导,帮助教师改进课堂教学,提高常态课质量。(2)校内赛课。由教导处制定具体的活动方案,学科教研组负责落实。赛课采用“说课——授课——评课”三环节进行,听课之后安排集体评议。我校连续开展了九届电教开放周暨整合课例评比活动,多次开展教师基本功大比武及校级优质课评选活动,为教师磨练教学技能提供了广阔的舞台。(3)校内研究课。它是教师日常教学研究的一种重要形式,每学年教师至少上一节高质量的公开课。我们采用“集体备课,形成预案——上课实践,评议交流——再上课实践,再评议——再实践”的“一课三教”的研究模式,形成以“课”为核心螺旋上升的研讨过程,促进教师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提高。近年来,我校在阅读教学中开展了如下专题研究:“语文课堂如何回归本色语文?”,“如何把握年段特点,教有特色”,“低年级童话教学初探”……因为研讨目标明确,每次都有新收获。(4)精品课。每一学年,我校均有多位教师走出校门,参加各种观摩课、评优课、示范课活动。我们要一次次精心“打磨”。一磨教学内容,二磨教学方法,三磨教学案例,四磨教学细节。教导处安排校内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组成智囊团,同时邀请县教研员到场指导。通过专家指导,同行互助,不仅帮助授课教师发现问题、优化策略,同时也促进其他教师提高了教研能力。
3.教学反思促成长。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成为肤浅的知识。如果教师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那么他的教学水平的发展将大受限制,甚至有所滑坡。”他据此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成长=经验+反思”。为了真正实现教学反思对教师成长的促进作用,我校要求教师每学期上交16篇教学反思,每月还应结合教研重点,交一篇高质量的专题反思。如四月份反思专题为“期中考试质量分析及后半学期的改进措施”,五月份为“校际交流活动学习一得”。教导处评定出“月优秀专题反思”,及时上传到校园网,便于学习借鉴。我们引导教师重点关注以下内容:一要反思教学行为是否达到教学目标;二要反思课堂是否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三要反思是否创造性地使用了教材;四要反思教学过程是否存在着“内伤”;五要反思是否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教学反思将教师日常教学工作、教学研究和专业成长三者融为一体,让教师品尝到思考的快乐。
4.观课议课促提高。每次课例研讨活动中,教导处均要指定专人负责点评,同时所有听课教师要上交议课小结,使观课议课落到实处。集体评议时,由授课教师谈教后感言,再由听课教师围绕“三个一”进行评议,即“展示一处亮点、发现一个问题、提出一点改进”。通过头脑风暴,激发思维的火花。
三、携手同行,共创高效课堂
1.同行互助,开展集体备课。我校积极构建“校级——学科组——年级组”三级教研网络,积极为老师切磋专业、分享经验、搭建平台。近年来,教导处完善了集体备课制度,要求做到“四定”和“四备”。“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定中心发言、“四备”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每次集体备课要求一人主备、备课组内讨论、集体修改,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备出详案,并且在书上要有批注、圈点,教导处定期督查,真正将集体备课制度落到实处。
2.“青蓝工程”,师徒共发展。近几年,我校共有二十多位教师参加了“青蓝工程”师徒结对活动,通过传、帮、带、导、提、教,充分发挥我校教坛新星、学科带头人及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切实加快青年教师成长。每学期师徒互相听课、说课各不少于五次,师傅认真上好示范课,徒弟努力上好汇报课。我们曾采取“同课异构及借班上课”的形式,成功举办过四届“师徒携手共创高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许多教师在活动中脱颖而出,如青年教师施慧敏继获得县优质课一等奖后,还荣获安徽省第四届省级农远工程“教学应用新星”称号。与其结对的钱明珠老师也成为中年教师中的佼佼者,她被聘为市级小语特约教研员,当选第三届小语会理事并荣获2011年黄山市课改先进个人。
3.校际交流,借力发展。2008学年度我校和芜湖育红小学结为友好学校。几年来,我们通过师徒结对、互派学习、牵手共研等多种形式学习先进地区经验,让百年老校焕发生机。我校有六位青年教师与育红小学优秀教师结对,共同开展了“师徒网上备课”活动,童巧燕等四位青年老师曾到育红小学锻炼学习半个月。我们还多次赴育红小学开展牵手共研活动。除了走出去,我们还将专家名师请来指导。我们曾聆听育红小学副校长艾启双、教导主任冷静、办公室主任方芳及学科教研组长等多位专家型教师的精彩讲座;欣赏吴传婕、李莉、赵霞、胡云、李震、叶青、倪修柱等多位名师的魅力课堂。邀请育红小学的黄亮老师来我校支教。
2010学年,我校加入苏浙皖“三省十校”教学联谊会。上学期,汪云副校长一行参加了第十六届苏浙皖“三省十校”教学联谊会,四月份,程国营校长一行参加了第十七届苏浙皖三省十校联谊活动。作为跨省交流的新型平台,“三省十校”教学联谊活动为交流各地课改经验,分享课改成果起到了积极作用。
此外,我校还与市实验小学、屯溪区现代实验小学、歙县城关小学等结成友好学校,与柯村中心小学建立了“手拉手”互助关系。通过校际交流活动平台,我们携手共创高效课堂。
“百年风流尽渡,万里风鹏正举”。立足课堂,给学校教学教研工作带来了生机,一大批教师迅速成长,在各类各级比赛中崭露头角,频频获奖。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们相信,只要我们齐心协力,扎实推进,创新思路,就一定能迎来实小更为灿烂的明天。(此文获2011年黄山市教育教学论文评选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