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略读课文的教学功能及教学策略

(2011-09-04 20:22:51)
标签:

鲁迅

非洲

宋体

略读

课文

分类: 论文、小结

 

    目前,略读课文的教学大多陷入误区,其主要表现有二:一是略教略学。即把“略读课文”中的“略读”同“略读能力”中的“略读”混为一谈,以为既然是“略读”,那么教师只要引导学生粗略地感知一下课文内容即可。这样教学导致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非常肤浅,学习方法得不到迁移、运用,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二是精教精读。教师像教学精读课文一样精细,引导学生慢吞细嚼。这种教学固然有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学生却始终处于教师的“抱”和“扶”的状态下,学习能力的训练与提高无从谈起。导致上述误区的原因是:大多数教师对略读课文的教学功能认识模糊,对略读课文的教学策略研究不够。因而澄清、探讨这两个问题,把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已是当务之急。

 一、略读课文的教学功能

略读课文在语文教材及教学中的地位和功能,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越发显得重要,随着年级的不断升高越发显得突出。因此,略读课文教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1.训练“专题”学法

“训练学习方法,特别是单元专题学法”是略读课文教学最主要的功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把精读课文中学到的学习方法运用到略读课文的学习中”,从而使学生受到训练,形成学习能力。现行语文教科书中略读课文的编排,基本以此为基本理念的。每组课文中略读课文和精读课文,在题材、体裁甚至结构写法上,都有许多相近或相同之处,不但在内容上可以互相补充,而且在学法上可以互相照应。

2.丰富“专题”内容

人教版语文课本采用“内容为明、学法为暗”的双线整合的方式组织单元专题。单元中的每篇课文,都以自身的特点,从自己的角度,补充和丰富单元的专题内容,共同完成单元的教学目标。如六年级上册的第五组专题为“初识鲁迅”,略读课文是《一面》和《有的人》,如果少了这两篇课文或因为教学不当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认知,那么,学生就无法认识到鲁迅在不同人,尤其是人民大众心目中的位置。这样,学生对鲁迅的认识也就要片面许多。

3.铺垫后续学习

如果说精读课文是学法的学习地,略读课文便是学法的训练营。叶老曾说:精读课文是“例子”和“出发点”,其实,相对于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后续学习来说,略读课文也是新的“出发点”。一是阅读的生长点,略读课文教学中要抓住课文内容、题材、文体、人物以及作者的某一方面作为支点延伸开去,引导学生进行更多的、力所能及的阅读活动。我们日常教学中就可以将阅读配套教材《自读课本》有机地贯穿始终。二是活动的生长点。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力所能及的活动,并与“语文”挂钩——把活动的过程、收获以书面或口头的方式表达出来,并尽量与单元组后面的学习要求接轨。

二、教学策略

1.整体观照,把握主线

教师要在观照单元教学整体性的前提下,着重思考如何通过略读课文的教学实现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并深化学生对单元人文主题内涵的体悟。六年级上册第五组以“初识鲁迅”为探究专题,教学精读课文《少年闰土》和《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教师要指导学生感悟鲁迅先生那“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人格境界,并习得课文的阅读方法:通过品味含义深刻的句子,体味人物形象。教学略读课文《一面》时,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精读课文所习得的阅读方法,并让学生根据课文前的“阅读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在此基础上边读边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通过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自主解决”阅读提示”中提出的问题,体会鲁迅先生真诚关心进步青年的人格魅力。其后的略读课文《有的人》的教学,教师可以放得更宽,先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与作者对话,理解作者眼中的鲁迅,再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并与同学交流,最后以“我眼中的鲁迅先生”为题写一篇探究性学习的小文章。这样,不仅完成了对本课的自主阅读,又将单元组内的精读、略读课文看作一个整体加以深化,实现了阅读方法与人文精神的同构共生。着眼于单元充分考虑教材的编写意图,着力于阅读方法的迁移与运用,形成了单元主题教学下的精读、略读课文教学整合而成的合理路径,以此为教学主线贯穿单元组,确保了学生的主体阅读地位,又发挥了略读课文应有的教学价值。

2.精略相辅,略中有精

叶圣陶老先生曾说过:“略读的‘略’字,一半系就教师的指导而言:还是要指导,但是只须提纲挈领,不必纤屑不遗,所以叫做‘略’。一半系就学生的功夫而言:还是要像精读那样仔细咬嚼……”所以在略读课文的教学中,教师指导所花的时间要“略”,文本重点处学生的读悟须求“精”,应采用精略相辅、略中有精、略导精读、略教丰学的教学策略。

 (1)精设略问

精设略问是指教师在精心预设、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在学生生成的诸多问题中,通过引导、提炼、转换等策略生成一两个能引发学生与文本作深度对话的主问题。主问题充满张力,能强烈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

①引导。可以创设相关的一组情境,触发学生通过对比提出问题。如,教学略读课文《彩色的非洲》一课,教师可以从谈话入手,让学生说说他们印象中的非洲是什么样的(贫穷、落后、天气炎热、到处是沙漠等);再出示课题,让学生读一读课文首尾两个自然段的句子,说一说在作者的眼里非洲又是怎样的(色彩斑斓、多姿多彩、令人赞叹)。这时,学生心中自然会产生这样的困惑:“为什么作者心中的非洲和我对非洲的印象会相差如此之远,真实的非洲又是什么样的?”以学生心中的困惑为主问题来引疑设问,不仅可以引发阅读期待,而且将重点锁定在”彩色”一词上展开自主阅读活动,形成了感受“彩色”、理解“美丽”、体味“赞美”之情的教学主线。在主线明晰的基础上,学生的迁移读法、自主阅读也有了保证。

②提炼。将学生提出的相同、相似的问题,或者指向同一方面但着力点不同的问题,进行合并提炼,形成一个提纲挈领的主问题。如,我教学略读课文《大瀑布的葬礼》时,让学生自读课文质疑。学生提出了下列问题:①课文中的“葬礼”指什么?②巴西总统为什么要亲自给大瀑布举行葬礼?③过去的塞特凯达斯大瀑布是什么样的?④现在的大瀑布又是什么样的?⑤为什么雄奇的景观逐渐消失了?⑥“这条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一句中为什么用“曾经”这个词?问题①指向对课文内容的初步感知、简要概括,问题③、④、⑤的思考方向仍是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但较问题①有了深度扩展,问题⑥虽然指向了具体语言文字,但探究点仍落在主要内容上。细读问题②,我们会发现,它不仅触及了文本的内容,又将探究的触角伸向文本的思想感情这一内核。我们可以试着将上述的六个问题合并提炼成“为什么要举行这个特殊的葬礼呢”这一问题,再与问题②作比较,会发现:合并提炼出的问题中的主导词“特殊”包括了“巴西总统亲自给大瀑布举行葬礼”这一层意思。以此为主问题建构的课堂,是以语言文字为依托,立足工具性,指向人文性的,这样,自读自悟的过程就是获意得言的过程。

③转换。略读课上要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不必要的指导要尽量减少。据此,课堂提问的方式也理应有所转换。如,教学略读课文《别饿坏了那匹马》这样一篇篇幅较长的课文,我让学生自读课文质疑,学生提出了不少问题:残疾青年为什么要骗“我”说他家养了匹马?残疾青年为什么要买“我”的马草?骗人是不道德的,残疾青年为什么还要骗“我”?难道他愿意做一个不道德的人?显然,学生的质疑焦点落到了“骗”字上,“骗人”与做人要“诚实”这对矛盾冲撞着学生的心灵。此时,我综合学生提出的问题,将其转换成一个交流空间更大的话题交给学生去思考、讨论:读课文,联系生活,想一想,残疾青年这样撒谎骗人,有没有必要?这是一个争辩性话题,答案有多种选择,但关键是要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自圆其说。这样的转换,增大了思维空间,淡化了答案意识,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形成个性感悟,摆脱了教师的“牵”和“导”,强化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和阅读实践。

 (2)略导精读

首先是精选读法。略读课文的教学追求“略导丰学”,该怎么读,用什么形式来读,读什么内容,读懂到什么程度,不同学段,不同文本,要求不同,教学策略也应不同,但立足点却是相同的:运用精读课文所习得的读法学习语言、体悟文意。教学略读课文《我不能失信》一课,有位教师这样选择读法:①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把有生字的地方或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并想一想,课文主要讲了发生在谁与谁之间的一件什么事。②择点练读:选择一个给你带来深刻感受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并说说它给你带来了怎样的感受。③默读课文,想一想: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可以先在书本上写一写,然后再提出来。④讨论交流:宋庆龄真的不想去伯伯家吗?⑤联系实际,谈体会:读了这个故事,你觉得宋庆龄做得对不对?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在我们身边有这样讲诚实、守信用的人和事吗?请举例说明。⑥拓展阅读:读诚信故事《永远的忏悔》,写两三句自己的感受。该教师以课标第二学段的阅读要求“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为目标预设读法,在准确把握略读课文教学定位的前提下,在“用什么读法读懂什么内容”这一层面精心预设,选择了五种读法:自由读,读懂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默读思考,提自己不明白的问题;结合生活,读出自己的体会;扩展阅读,深化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五种读法旨在加强学生的自主阅读实践活动,将“自读自悟”这一阅读理念落实在了自读感悟、自读自问、自读探索、自读研究等阅读实践活动中,确保了阅读主体的地位,深化了学生对小宋庆龄诚实守信的品质的认识与体会。

其次是精选读点。略读不等于粗读,更不等于放任自读。如何能入文本“深谷”寻“幽兰”,在文本“曲径”处探“胜景”呢?这就需要教师在研读文本的基础上,运用教学智慧选择读点,引导学生在语言优美、意蕴丰厚、情感深沉处,展开与文本的深度对话。

如何精选读点呢?一是少而精。精读点往往意象丰富、情感丰厚、理趣横生,着力于此点深度精读,通过研读细品、涵泳体味、披文入境,可以深入文本,与作者产生共鸣。如教学略读课文《丝绸之路》一文,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望着这座群雕,就仿佛看到了当年丝绸之路上商旅不绝的景象,仿佛听到飘忽在大漠中的悠悠驼铃声……”这句话承接前文对“丝绸之路”巨型石雕的描写,唤起了读者对闻名于世的千年古丝绸之路的遥想。择此点为精读伸发点,可以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当年的丝绸之路繁华的景象是怎样的?繁华的丝绸之路上发生着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它在中西方文明交流中发挥着怎样的作用?而这些内容又是课文后半部分所重点叙述与描绘的画面和场景。

二是重而难。精选读点是为学生深入文本寻得一个突破口,也是为学生提升认知找到了一个有效的着力点。如教学略读课文《一夜的工作》,我选取文中写总理审阅文件的语句 “他一句一句的审阅,看完一句就用铅笔在那一句后面划一个小圆圈,他不是普通的浏览,而是一边看,一边在思索,有时停笔想一想,有时还问我一两句”作为精读点。设计如下导读:1.研读“总理怎样审阅一份文件”。请你勾画描写总理神态和动作的词语,再用一个词形容总理是怎样审阅文件的。(一丝不苟、认真负责、专心致志、日以继夜)2.情境体验,朗读体会“总理怎样审阅一夜文件”。师引读:同学们,总理这一夜认真、仔细、一丝不苟审阅的仅仅是这一份文件吗?

当夜幕刚刚降临,我们的总理就坐在了那张不大的写字台前。他拿起今天所要审阅的第一份文件,只见他──

夜深人静,很多人已经进入了甜美的梦乡,但是我们的总理却依然继续审阅着文件,只见他──

晨曦微露,东方欲晓,我们的总理终于拿出了他今天所要审阅的最后一份文件,只见他──

3.读写结合,深入感悟“总理怎样审阅一生的文件”。作者只看到了总理一夜的工作,难道他每天晚上都是这样工作的吗?让我们读读总理一天的工作记录(见书中资料夹)。读到这里,请在插图下写出心中的感动。从审阅“一份文件”到审阅“一夜的文件”再到审阅“一生的文件”,环环相扣,步步推进,总理“劳苦功高”的形象感人至深,同时,也从文本中领悟用朴实无华的文字、生活中的小事表现人物高尚人格的写作方法。

总之,把握好略读课文的教学,准确理解其教学功能是前提,处理好“精”与“略”的关系是关键,只有把握好 “略导”与”丰学”的关系,充分体现略读课文的教学价值,才能真正达到叶圣陶老先生提出的“教是为了不教”的教学境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