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54、南京的八字山四望山

标签:
挹江门八字山四望山 |
分类: 南京风光 |
南京的挹江门有点小名气,因为在很多影视中都是渡江战役的一重要场景。据说挹江门古代只有一个门洞,那年为了迎接孙先生灵柩的需要,民国政府扩建了城门就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http://s9/bmiddle/5e94e9dcnc6403fe9d948&690
在它南北两面是延伸很长的城墙,南面的城墙东面有一小山,记得小时候大家都称其为八个大字山,哪八个字:团结紧张严肃活泼。
因为这八个字,我一直以为那是和部队有关的地方。
某日我又路过那里,发现变化巨大,挹江门依旧,但从城墙向东绵延很长的小山坡不见了,八个大字也无踪影,代之而起是很好的绿化,但一块大石头上刻着:八字山公园。
http://s3/bmiddle/5e94e9dcnc6403d9067e2&690
回来百度了一下,真不知道记忆中的八字山,还曾经有过另外两段八个大字的历史:
1932年,为了迎接孙中山的灵柩从中山码头经过此地,当时的国民党政府用石头在山腰垒出“忠孝、仁爱、信义、和平”八个字,站在中山北路的百姓就能直击山腰八字,人们便改称此山为“八字山”。
有意思的是,岁月沧桑,山上的那八个字随着历史的变迁也在不断地变换着。到上世纪60年代末,根据当时人民政府工作重点,八字改为“发展经济,保障供给”。
到了70年代末,又更迭为当时使用频率颇高的“团结、紧张、严肃、活泼”八字。
如今这座山头,退避了口号风暴,洗褪了政治色彩。从这个角度来说,南京城标志之一的“八字山”其实也是这座城市见证历史变迁的一面镜子。
带着几分好奇沿台阶而上,修葺一新的城墙上,路面清爽干净,古人特有的刻字城墙砖上,“太平府提调官......”的字样依然那样清晰。
http://s12/bmiddle/5e94e9dcnc640413d902b&690
http://s9/bmiddle/5e94e9dcn7a39a03e5ec8&690
逶迤蜿蜒的城墙难得有超过一百米的直线段,在某一垛口向南向北望去,高达的墙体展示着柔和的曲线身段:
http://s4/bmiddle/5e94e9dcnc640d0d65533&690
http://s16/bmiddle/5e94e9dcnc640d21f637f&690
http://s16/bmiddle/5e94e9dcnc640dc54fa0f&690
城墙的西面是小桃园公园,公园里湖的西面是代表城市的林立高楼。
古老与现代,城墙与湖泊,城市与山水,人类与自然,共处地球村:
http://s16/bmiddle/5e94e9dcnc6404357898f&690
在城墙上漫步,无意间听到有人在歌唱,循声而去,呵呵,城墙下的小桃园里有人在自娱自乐,笔记本加俩音箱,还有麦克,设备挺齐全:
http://s7/bmiddle/5e94e9dcnc64866d71f46&690
没想到在城墙上居然看到有超百年树龄的墨西哥落羽杉,2009年钉上的标牌,等级二级,编号024,由一位老外认养了一年:
http://s1/bmiddle/5e94e9dcnc648775c5a60&690
http://s5/bmiddle/5e94e9dcnc64878db7544&690
http://s9/bmiddle/5e94e9dcnc6487a087fc8&690
往后走,更想不到,在一片幽静树林间,见到战争的遗物—碉堡:
http://s4/bmiddle/5e94e9dcnc648905f7e73&690
http://s5/bmiddle/5e94e9dcnc6489228a864&690
那裸露的钢筋象鞭痕抽打堡身的印记,另一面却有一文物标识牌:民国碉堡群,2012年3月南京市人民政府公布。
带着疑惑我前前后后转悠了一阵,想看到了解到更多,可惜只有这块崭新的牌子,再无其他介绍,还是回家百度去吧。
http://s11/bmiddle/5e94e9dcnc648939156ba&690
http://s4/bmiddle/5e94e9dcnc64894e57f33&690
http://s7/bmiddle/5e94e9dcnc6489633e626&690
http://s11/bmiddle/5e94e9dcnc648979b554a&690
果然看到有介绍:第四批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除了古墓葬、古民居、古遗址等“传统项目”外,还冒出了一些“新面孔”。
在74处新入选的民国建筑中,有一类建筑群较为另类,它不是名人公馆,也不是办公旧址,而是用作军事防御的碉堡。
据记者了解,我市目前保存下来的民国碉堡有百余座,主要分布于紫金山、八字山、雨花台和江宁汤山四处。
在“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类别中,记者意外发现了一个“民国碉堡群”。
两座巨大的碉堡,射击孔像个巨大嘴巴在向人们叙述着那年那月血雨腥风的战争留下的历史见证。
由此介绍,我想起了在紫金山东麓确实看到过碉堡和连接碉堡的掩体工事,以后再单独成篇。
离开碉堡,沿木板道继续前行,一座“四望山”的牌坊掩隐在巨树中,虽然一看就是新物,但立在这里一定有说道。
四望山,什么山?怎么会在这里见到这名字?和八字山有什么关系?一系列的疑惑,在现场转一圈,看不到任何说明,问了一位大伯,只是笑嘻嘻的说了一句:这里高哎,望见四面啵。若然如网上说的一样:山上游人,了解八字山掌故者不多;“八字内容”只知其一者也少。
http://s6/bmiddle/5e94e9dcn7a3a7bda9a45&690
http://s16/bmiddle/5e94e9dcnc648d95bbf3f&690
http://s11/bmiddle/5e94e9dcn7a3a7c927e3a&690
还是回家后百度一下:这座山原来叫四望山。
《同治上江两县志》卷三记载:“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矣。”孙吴所建石头城便基于此地。
《石城山志》有云:“金陵有四望山,坡陀而南。皆赤石结成,冈阜崇隆,为大江屏障,故得石头之名。”
清同治《上江两县志》中记载道:“东吴大帝孙权尝与仙者葛元(玄)(不知道是不是就是句容茅山上供奉的那位道家神仙)共登涉之,山势崭绝,足供远眺,故名四望矣。”
这座拥有43米小身段的山头本名“四望山”,这才是正式的名字哎,“八字山”本是别名,但叫的人多了,也就成了注册“域名”。
嗨,在南京呆了几十年,也曾住在八字山不远处,却从不知道这八字山原名四望山,更不知道四望之来头。历史啊历史,不知什么时候就给我们一点教育。
与四望山牌坊相呼应的是一座四望亭,记忆中这亭子是老早就有的。
登亭四望,茂密的植被遮掩了南北方,西面是湖与现代建筑群,北面远处是阅江楼,凹下处是挹江门的城楼顶,曾经的山势崭绝,足供远眺不再。
http://s8/bmiddle/5e94e9dcn7a3a82f40497&690
http://s8/bmiddle/5e94e9dcnc6491ea23a17&690
http://s13/bmiddle/5e94e9dcnc64926d4887c&690
关于八字山,还有很多秘密没有解开,百度上介绍说:八字山上,发现很多深不可测的山洞,走进去后发现里面的通道纵横交错,几乎把整个八字山都打通了。
1986年,将北山、西山和南山部分区域划出,为离休老干部盖住房,盖房期间,在山上很多地方发现有洞口和类似烟囱的管状建筑物,洞口形状不一,有圆形的也有方形的,大的可以容两个人通过,小的只能让一人勉强进入,洞口周围都用水泥浇筑着,可以肯定是人工修造的。
1988年,发现山洞中通道错综复杂,洞里面设有三道门,门都是由水泥预制块制成,厚度均在1米左右,三道门一关,可以防火、防爆,迫击炮估计也打不进去。左手边还有一个竖井,约有70米深,竖井周围有铁架、铁门,已经完全锈蚀,很可能是原来的电梯井。
边看介绍心里边感叹,南京还有多少秘密未解啊。小小八字山,唐代之前,山下长江滔滔,山体权当“大江屏障”,雄壮宛如“天然军事要地”,乃历朝历代兵家布防之要地,而今政府将其修缮一新,让老百姓悠游山水之间,尽享休闲之乐。
(注:以上蓝色字体均为网络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