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又见高考

(2009-06-07 08:38:49)
标签:

高考

中美差异

回忆

减压

心态

趣闻

分类: 心情故事

今天是高考第一天。几乎从四月份开始,主编就开始每天不间断的为我们布置高考期间的报道任务了。高考尚未开始,我们就体验到了来自高考考场内外浓烈的硝烟味道。我的签名早就换成:你们被高考折磨一次,我被高考折磨一世……

今早起床,清清爽爽的天气,似乎还飘着零星小雨。我和老E交换了一下各自当年备战“高考”的心得,我们一起看看中美考生应对这条“人生岔路口”时经历的天壤之别。

先介绍一下我的情况。我的高中成绩一直不错,但是从来没考过年级第一名,基本在5-10名左右徘徊。我所在的高中全市排名第二,没考出过什么名校的,所以没有老师指望我们这一届会出“卫星”。模拟考试开始时我的心态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导致一模考试成绩一下子掉到了年级30几,二模40几……我的班主任超级紧张,很怕我调整不过来而耽误我人生的“历史时刻”。对我软硬兼施:除了每天谈话,还会买好吃的给我。我当然也为自己的成绩突然出现“波谷”而着急,但是我觉得自己的复习方法没有出现任何问题,考场状态在慢慢好转,所以除了上课之外我当时做的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帮团委老师写鼓励高三考生的黑板报、各种广播稿件、剩下的就是发呆。发呆时脑袋里经常会幻想:幻想自己高考成了学校的状元,被邀请回来给师弟师妹介绍经验……想得自己还特别开心!

三模很快就来了,我的成绩……依然维持在40几名。这个时候我妈对我说了一句话,她说:没事,高考跟其他任何事情一样都是人生的一场经历,不用看得太重,你尽你全力了就行了。先声明:这种“鼓励”方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类型考生,我是一直“向前冲”类型的,学习上从来没让我爸妈操过心,他们怕我精神负担太重所以全部focus就是为我减压。听了这话之后我反而更加放开状态去考了,四模考试考了年级第二,也是我有史以来的最好成绩。

这个中间还有一段小插曲。高考前一周学校就结课了,除了偶尔会去学校参加答疑,剩下的时间就是在家里复习。我们家对于“禁止”各种亲戚好友登门拜访作了周密的安排,连姑姑给我送吃的都要在我晚饭“放风时间”。但是,就在还有一周就上考场的时候,我得了阑尾炎……疼痛就在呼吸之间,我站着不是,坐下也不是。因为不是急性的,不能手术;即使手术,还有不到7天的时间我也不能康复去考场。我当时的心情就好像一个临阵冲锋的战士,各种变态的测试和训练都参加了,在临场前一刻被通知说:你明年再上吧!

我跟我妈说:妈你放心我绝不复读,我只要不疼就能参加考试。哪怕救护车把我拉到考场我也把今年的考完!所以接下来我们的任务就是消炎和止疼。我觉得在这方面老天还是很眷顾我的,高考前一个晚上疼痛消了,我睡了一个好觉。第二天跟没事人一样的去考试。

考试的结果,我以596分(辽宁文科)+10分(省优干)考上了南开英语系,创了学校的纪录。还有哦,我还考了当年学校文科的第一名!!后来屡次被邀请回来向师弟师妹介绍经验~~

老E来自美国密歇根,在环境秀丽,民风淳朴的五大湖区长大。他在高考时也遭遇到了一些“经典”故事。众所周知,美国小孩的“童年”很幸福,没有什么课业的压力,如果父母逼小孩上什么“辅导班”是会被邻居投诉的。高中以后开始分流,愿意读书的申请上大学(美国大学的压力对他们来说也非常大),有些人直接工作或者周游世界去了。这并不耸人听闻,之前文章介绍过的“敢”尝天下鲜的Patrick高三毕业之后就用了一年时间做Backpacker去环球旅行。Anyway,老E高中是学校橄榄球队的,据说远近闻名。橄榄球是美国“国球”,其影响力和受爱戴的程度中国的“国球”足球似乎都没法比。和在中国一样,像老E这样的“特长生”在申请的时候也可以受到“特殊照顾”。综合他高中的成绩和表现,他可以申请到哈佛。但是哈佛不会提供全部奖学金。

每当提到这个问题,他就出离愤怒。当他拿到哈佛的offer,跟父母提到这件事情的时候,他父母对每年2万美金的学费面露难色。懂事的他就选择了密歇根大学,四年全奖。

说到这里,先插播一下我对美国“高考”的一些解读哈:美国所谓的“高考”竞争并没有我们这么激烈,但是“名校之争”也可以用白热化来形容。美国大学录取的优势之一就是它不是“一考定终身”,比如说SAT的成绩只要达到学校规定的标准即可,但是SAT分数高低和被录取的可能性没有任何比例关系。美国的“顶尖王牌学校”更重视“综合素质”,所以像老E这种“球员”种子才有机会被哈佛看上。而且这种评定比较主观。考生申请大学时所需要的就是一份SAT成绩单(非名校也没有很重视这个成绩)、一份“入学作文”(我的理解是类似于我们申请研究生时的个人陈述,把你的成长背景、特长、过人之处等等写的“吸引人”就可以了。“吸引人”里面的学问很大)这份作文可以由家长或者其他长辈帮忙。“高考”的功夫其实都在平时,“临场发挥”这种考核基本没有。

在我的软磨硬泡之下,目前已远在日本的老E同志写来了自己准备高考的一点心得:

 

As an American my experience taking my college entrance exams is quite different than that of most Chinese students’.  Though it was an important event in my life that helped to define my future, however the circumstances of these tests were fundamentally different than those in China.

 

This is largely due to three factors: the abundance of universities in the US, the (relatively) smaller number of students taking the exam each year, and format of the exams.  This last factor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and allows for US exams to have less than half the subjects than those in Chinese exams, and take the exams multiple times within one year.

 

Because of these factors I was largely unconcerned about my college entrance exams-the ACT and SAT-since I knew that I would have multiple chances to retake them. I also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ake the SAT as a practice exam two years prior.  I had performed well, and because of this I was confident in my ability to obtain relatively high marks and therefore did not prepare as much as I should have. This limited my scores and potentially excluded me from some of the top ranked programs in the US.

 

Despite my lack of preparation, however, I performed well enough on both exams to gain entry into one of the top engineering schools in the US, where I went on to study Operations Engineering.

 

 

Good luck to all!  (Nancy from BJ, Eric from Japan)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