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本土观赏鱼类分析

(2009-02-11 11:19:32)
标签:

观赏鱼类分析

杂谈

分类: 观赏鱼类

中国本土观赏鱼类分析

 

汪学杰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  广州 510380)

 

中国有丰富的鱼类资源,分布于中国领土和领海的鱼类共有2000多种,其中淡水鱼类有800余种。

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养殖观赏鱼的国家,最早的人工培育的观赏鱼品种——金鱼,就诞生在中国。早在200多年前,中国的金鱼就开始走向世界各地,现在金鱼仍然是世界上影响最大的观赏鱼类之一。

综上所述,中国有研究和开发本土观赏鱼的辉煌历史和资源条件,在世界观赏鱼业空前发展的现在,中国观赏鱼业要产生更大的影响,创造新的辉煌,就不能躺在祖先的遗产上吃老本,开发新的本土观赏鱼品种是我们的必由之路。

一、已被接受的本土观赏鱼。

中国本土鱼类中,已经被人们作为观赏鱼的有:胭脂鱼、白云金丝(唐鱼)、圆尾斗鱼、叉尾斗鱼(俗称花手巾)等,实际上这些鱼都没有得到合理的开发利用,情况各有不同:

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 (Bleeker)),俗名黄排、火烧鳊、一帆风顺,是大型经济鱼类(“经济鱼类”的概念原指有一定产量的食用鱼),主要分布于长江中上游及闽江水系,目前自然资源已濒临危亡,是国家保护动物。胭脂鱼个体大,最大可超过30千克,性成熟年龄为5~6年,幼年时体型高,背鳍高而宽,侧面观近似三角形,体侧有三条黑褐色横斑,由于体形和斑纹特别而被当作观赏鱼豢养。成年时横斑消失,体型变长,但体色鲜艳如胭脂,也有一定的观赏价值。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及九十年代初期,胭脂鱼曾被大量贩卖至国外,其时该鱼野生资源已经很少,被贩运至境外的多数是野外采集的亲鱼繁殖的子一代(F1)。现在野生胭脂鱼的子一代已经是成为亲鱼的主力,面市的胭脂鱼苗种基本是子二代(F2),国家有关部门对濒危动物的管理也比较规范,合法地利用这一宝贵资源,在加强保护的同时进行充分的开发,是时候了。

唐鱼(Tanichthys albonubes Lin),又名白云金丝或白云山鱼,鲤科唐鱼属鱼类,小型鱼,成年个体体长仅4cm,体色暗红,而鳍色较鲜艳,发情期为鲜红,原分布于广州北部至从化一带的山涧中,濒危保护鱼类。数十年前的民国时期,唐鱼即已被引种至国外,后荷兰人培育出外观与原种有明显差异的新品种,人们称之为荷兰白云金丝。目前唐鱼和荷兰白云金丝在国际上都有一定的市场,对唐鱼应该进行保护性开发,广州市已有专门的机构进行濒危水生物种保护,但合法

地开发还无人去做。

圆尾斗鱼(Macropodus chinensis Bloch)俗名火烧旁皮,属鲈形目攀鲈科(观赏鱼界有人称之为斗鱼科,是不正确的)斗鱼属(而著名的泰国斗鱼则属于攀鲈科搏鱼属Betta),分布与长江中下游及北方各省,体长约5~6cm。体形侧扁,长椭圆形,背鳍有4~5根延长的分枝鳍条、臀鳍后部有6~7根分枝鳍条几乎与尾鳍末端平齐,尾鳍不分叉,“后三鳍”比较漂亮,雌雄体形近似但体色有差异,雄鱼更鲜艳。温带鱼类,能耐受低至4℃的水温,是斗鱼属鱼类中最耐寒的种类。此鱼未得到很好的开发,交易量不大,价格很低,几乎没有人去批量养殖,更未有人工培育的品种出现。

叉尾斗鱼(Macropodus opercularis linnadus)属鲈形目攀鲈科斗鱼属,与圆尾斗鱼同属,多生活于山塘、稻田等浅水处,分布于南方各省,主要是华南地区。体形与圆尾斗鱼近似,不同处在于此鱼尾鳍分叉,体侧有鲜艳的条纹,整体感觉比圆尾斗鱼更亮丽。此鱼在低档小型观赏鱼市场占有一定的份额,是南方一些家庭喜欢玩赏的普通观赏鱼,容易养殖。该鱼在自然界仍然有较多的资源量,比较容易获得,所以尽管现在市场交易的有相当一部分来源于人工养殖,但由于价值低,没有人专门从事它的养殖和市场营造,更没有人进行它的人工育种研究,本人认为,该鱼的前途有赖于人工繁育新品种的产生。

中华鲟。中华鲟被称为鱼类的活化石,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并未合法地进入观赏鱼市场,我们在观赏鱼市场和茶楼酒肆见到的鲟鱼,多数是国家允许养殖和交易的欧洲杂交鲟。由于中华鲟的外观在一般人看来与杂交鲟没有什么区别,目前而言作为观赏鱼的价值不是很大,不值得人们为它付出高昂的生产成本并承担巨大的法律风险。中华鲟自然资源已经很少,国家设有专门繁殖中华鲟的繁育场,负责繁育中华鲟鱼苗投放江河,以保护资源。

二、有开发为观赏鱼的潜力的鱼类。

婺源荷包红鲤、倒刺鲃、丽色低线鯔、壮体沙鳅、美丽沙鳅、横纹条鳅、长薄鳅、个旧盲条鳅、美丽小条鳅、南方条鳅、条纹二须鲃、厚唇裸重唇鱼、横斑原缨口鳅、斑腰单孔魨、条纹东方魨、彩石鲋、西吉彩鲫等,都是有开发为观赏鱼的潜力的。

中国的本土淡水鱼类主要是广温性的温带鱼类,而且鲤形目(Cypriniformes)鱼类占一半以上,超过400种,上述列举的鱼类,除斑腰单孔魨和条纹东方魨外,都是鲤形目鱼类。鲤形目鱼类是硬骨鱼类中较低等的一群,而低等意味着较容易产生变异,象鲤鱼、鲫鱼各自都有很多个地理亚种或地方种群,并经人工培育产生了许多品种,所以说很多中国本土淡水鱼类具有开发和育种的潜力,即便它不是很艳丽,体型不是很奇特。上述例举的物种多数都有特别的花纹,本身已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目前有一些已经可以在观赏鱼市场见到了,比如美丽沙鳅等。

三、开发本土观赏鱼的途径(办法)

开发一个新的商品,通常需要至少二个条件,或者说有二个方面的工作要做,一是掌握成熟的生产技术,拥有稳定的原材料供应渠道,从而保证稳定的供应。其二是,发掘和培育市场,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接受这一新商品。

在观赏鱼领域开发中国本土资源,绝不能走向自然索取,竭泽而渔的道路。中国现实的条件是许多种(甚至多数)野生资源的资源量都在减少,几乎任何一种野生动物资源都经不起人类的直接利用。所以野生观赏鱼资源的开发,象其它商品的开发一样,必须先掌握规模生产技术,即首先要解决人工繁殖和养殖的问题,惟有如此,方能保证稳定的供应。

目前国内在淡水鱼类人工繁殖方面的技术是比较先进的,从实用角度说,是国际一流水准的,象鲤鲫鱼类、沙鳅类、条鳅类、鲃鱼类的繁殖技术已为水产技术人员掌握,即便是具体一个物种没有人工繁殖的先例,也可以参考它们的近亲。而洄游性鱼类的人工繁殖相对较难,特别是在海洋和淡水之间洄游的鱼类,需要针对具体的物种进行专门的研究才能解决它们的人工繁殖和养殖问题。

在解决了人工繁殖的问题之后,才可能考虑并实施人工育种,培育人工新品种。

养殖方面,除了生产性养殖的技术之外,探索和形成相关鱼类的家庭观赏性养殖方法和模式是十分必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培养一批终端客户群,即培养消费群体,发掘社会需求,形成消费市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