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坝县柴关岭之得名及新箭楼印象

(2015-08-30 11:26:16)
标签:

柴关岭

箭楼

旅游

分类: 我爱留坝
http://s11/mw690/001JnWgTzy6V2dxHAee1a&690
   留坝县柴关岭之得名
留坝县柴关岭以柴关闻名,柴关又以柴岭的象形得名。
柴关岭的山顶是比较平的(如图),然而,中间却有一个凸出的小峰,其形状,好似樵夫新打的一捆柴(见上图)。由此,此岭得名柴岭。汉魏以来,此岭就叫柴岭。宋以来,为抵御金兵南侵,在柴岭上建了一个关口,有兵防守,目的是,方便在大散关一带抵御金兵的军队一旦抵敌不住,向后撤到陕南的汉中府。由此,有了“柴关”。“柴关”,即在柴岭上修建的驻兵的关口。此关建在柴岭上,最准确的名称,本来应叫做“柴岭关”。但不知怎么回事,后一直被讹称为“柴关岭”,而流传下来——也可能是受赵祖康(1900-1995)的题名的影响吧?因此,所谓“柴关”、“柴岭”、“柴关岭”、“柴岭关”,就地理位置来说,均指此。民谣有“柴关岭雾气腾腾,张良庙赛过北京”,是更后起的民谣。“张良庙”,本为“张良祠”。从《留坝厅志》可知,宋元以后,明清以降,陕西全境,尤其汉中、宝鸡,乃至紫柏山一带,佛教势力越来越大,而道教势力越来越衰弱,无法与之抗衡,所以,就连道教始祖张道陵的祖先张良的祠堂也被佛教僧徒占据。由此,有了“张良庙”一说。后来,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时,当地有关人士不察,以之为名申报,留下了这个后遗症。
柴关岭在明清的作用
柴关岭在明清之际的主要作用,一是稽查岭南岭北行人,二是方便留坝县官员与凤县(那时叫风州)的联络。第一个作用很小,因为很多人——尤其山民们——不一定要走柴关岭过路,紫柏山里还有其他小路,可以进出风州与留坝。第二个作用很明显。留坝县当时归属于风州管辖。这是一座小县,人口不多,大都是流浪而来,或挖药、砍柴、逃避税收、兵役的人,或者是,犯罪之后逃来隐匿之人。由于山高林深,交通不便,留坝地盘儿也是土匪藏匿之处,留坝县城一直匪患严重,历史上多次发生过土匪围困县城之事。柴岭,或柴关岭,是一座岭,横亘于留坝县城与风州之间。只要守住它,留坝县城的县令和文职官员就可以随时到风州述职,匪患严重时,也可越岭逃回风州保命、避难。现在,留坝县城有厅城山,有厅城的城墙,就是当年捍卫留坝县城的。留坝县城极小,厅城墙只捍卫厅城的老爷和办公处。现在的所谓“老街”,只是那时的厅城延伸出来的东关而已。
柴关岭碑和碑亭及新箭楼
最早的柴关岭有没有箭楼,不知道。估计没有吧,因为按照当时的土木工程水平,在那里建箭楼是很难的,也是很麻烦的。为了一座小小的留坝县城,上级官员们根本是无须费心建立如此雄伟的箭楼的。说实话,当时的汉中城墙也没有多高、多雄伟。当时,汉中少说也有几万人口呢。
1936年,修建陕川公路。大概因为越过柴关岭的过程过于艰巨,为了纪念此事,修建者特在关口靠近留坝的这边,建了一座亭,赵祖康先生也题了字。这才有了今天柴关岭的碑、柴关岭的亭(见下)。这个亭子虽是新修的,但地址是在旧址上,没错。
http://s3/mw690/001JnWgTzy6V2fYb9FUd2&690
    我游柴关岭的印象
2015年8月底,我去柴关岭,发现了新完工的箭楼,相当雄伟,相当漂亮。由于没有公交车,所以是爬山上去的。公交车只到张良祠,其余还有6公里路,全凭自己爬,费时一个半小时。在柴关岭箭楼处盘桓一个半小时,照相、野餐、游览。游玩的人不少,但都是自驾游者。下山费时一小时10分,到张良祠门口。
留坝交通的落后是全省闻名的。即使有再好的公路,不去主动通车,也没用。所以,留坝即使有再好的景色,由于交通不便,也很少有人来玩,除非自驾游——但有车的人又有多少呢?没有公交车,普通群众是很难到旅游点的。但没有了普通群众的参与,只有自驾游者,一个旅游点又怎么能火起来呢?
 
下图是从凤县看柴关岭新箭楼的雄姿
http://s3/mw690/001JnWgTzy6V2gAd0Xw42&690
      如果能把去张良祠的公交车延长到柴关岭箭楼,就好了。
哪怕每到周末(周六、周日)有车,也行。方便了群众,对留坝县城的旅游很有好处的。
下图是从留坝县看柴关岭新箭楼的雄姿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