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的“神仙姐姐”是何方神圣附:你从哪里来——警幻仙姑
(2025-04-14 14:30:17)
标签:
红楼梦神仙姐姐警幻仙姑杨贵妃太虚幻境 |
分类: 文学解析 |
贾宝玉的“神仙姐姐”是何方神圣
附:你从哪里来——警幻仙姑
土默热
《红楼梦》作者那支出神入化的笔,写得最活灵活现的人物就是主人公贾宝玉以及他那些“姐姐妹妹”。作者让贾宝玉对女儿平等相待,相亲相爱,对大观园中的贵族小姐乃至丫鬟侍婢,一律以“姐姐妹妹”相称。这也罢了,值不得大惊小怪,但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将所遇到的那位漂亮“仙姑”,也亲亲切切地称之为“神仙姐姐”,就令人感觉有点匪夷所思了。请看书中第五回贾宝玉梦游太虚境故事中的描述:
那宝玉(在秦可卿卧室)刚合上眼, 便惚惚的睡去,犹似秦氏在前,遂悠悠荡荡,随了秦氏,至一所在。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正胡思之间,忽听山后有人作歌曰:“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宝玉听了是女子的声音,歌声未息,早见那边走出一个人来……宝玉见是一个仙姑,喜的忙来作揖问道:“神仙姐姐不知从那里来,如今要往那里去?也不知这是何处,望乞携带携带。”
贾宝玉的这个“神仙姐姐”长的超级漂亮:“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尽管宝玉乍见之下,“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但宝玉心中明镜似的知道她不是人间美女,而是一位天仙;但凡神仙,没有万年也有千岁,如何可被十几岁小孩伢子宝玉呼之为“姐姐”?
中国人对神仙历来都是格外尊敬的,对女神尤其敬畏有加,历代文学作品中对女神的称呼,如“观音菩萨”、“九天玄女娘娘”、“王母娘娘”、“黎山老母”、“何仙姑”等等,从来就没有人称之为“神仙姐姐”。就在这句“神仙姐姐”称呼的下面,脂研斋批道:“千古未闻之奇称 ,写来竟成千古未闻之奇语,故是千古未有之奇文。”奇就奇在天国的仙姑与人间的宝玉,竟是“神仙姐姐”与凡人弟弟这样平等亲切的关系。
遍查古今小说,只有金庸武侠名著《天龙八部》中的人物王语嫣,曾被段誉昵称为“神仙姊姊”。起因是段誉失足落下山崖石洞,发现一尊宫装美女石像,立刻惊为天人,称之为“神仙姊姊”。后因所爱之王语嫣的长相极似洞中石像,爱屋及乌也呼之为“神仙姊姊”。金庸是当代作家,其“神仙姊姊”的称呼是否从《红楼梦》中借鉴而来,不得而知;反正《红楼梦》作者不可能抄袭金庸作品,毋庸多议。古典小说中出现“神仙姐姐”的,仅《红楼梦》一家,别无分店。
要想解开《红楼梦》“神仙姐姐”称呼之谜,靠红学界惯用的猜笨谜方法是不成的,还是要使用文化解析方法,大概还得从这位“神仙姐姐”自身说起。书中被宝玉呼之为“神仙姐姐”的这位美女“仙姑”是谁呢?让我们先看看这位“神仙姐姐”出场时自己的交代吧: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原来宝玉所称的这个“神仙姐姐”,便是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红楼梦》书中这段警幻仙姑出场时的自我告白,其实已经清清楚楚地告诉了我们,这位“神仙姐姐”出于何地,来自何方,是何人之形象幻化而成。首先,我们来看看她的居处:“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在我国林林总总的古典文学名著中,这个“离恨天、灌愁海”别无出处,只在大戏剧家、诗人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长生殿》传奇中出现过。
《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描写经牛女双星证合“前盟”,李隆基和杨玉环在月宫仙境重逢:“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千秋万古证奇缘。”这应该就是警幻仙姑居处“离恨天、灌愁海”的直接出处了。“离恨天”这个概念并非《长生殿》作者的发明,而是借用的佛经中“忉利天”,故《长生殿》作者云:“情根历劫无生死,看到底终相共。尘缘倥偬,忉利有天情更永。”《红楼梦》的“情根历劫”、“木石前盟”亦源于此。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警幻仙姑自道的职责:“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这个职责是《长生殿》中证合李杨爱情的牛女双星赋予的:《长生殿》第二十二出《盟誓》,描写李隆基和杨贵妃七夕夜盟誓: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牛女双星受了感动,决意为之绾合:“愿生生世世情真至也,合令他长作人间风月司。”牛女双星赋予杨贵妃这个“长作人间风月司”的身份,便是警幻仙姑自述“司人间之风情月债”职责吧?
“吾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放春山遣香洞”来源于唐明皇的“放春宫”和杨玉环的诗“罗袖动香香不已”;“警幻”之义则来源于《长生殿·自序》所云:“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其创作宗旨是“乐极哀来,垂戒来世。”“垂戒来世”就是“警”,“情缘虚幻”就是“幻”。《长生殿》的创作宗旨就于在“警幻”,《长生殿》中“长作人间风月司”者,就应该秉持“警幻仙姑”职能。
《长生殿》中牛女双星将“长作人间风月司”的职能赋予了杨贵妃,《红楼梦》中让警幻仙姑“司人间之风情月债”,那么这个警幻仙姑显然就是从杨贵妃幻化而来的。俗语云: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红楼梦》作者让《长生殿》中来自“离恨天”、“风月司”的情圣杨贵妃幻化为警幻仙姑,“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不是再顺理成章确切不过了么?
警幻仙姑是“古今情场、真情到底”的魁首杨贵妃所幻化,那么宝玉为什么一见面就将她称为“神仙姐姐”呢?须知《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其前身乃是“蓬莱仙子”;马嵬埋玉后,其魂灵又羽化成仙,回归蓬莱仙山太真院,还原为“蓬莱仙子”。正如《长生殿》评点者吴舒凫所云:杨贵妃在“马嵬以前,人也;冥追以后,鬼也;尸解以后,仙也。”最后“重圆”:“清虚殿,集群真,列绮筵。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
如果说“神仙姐姐”就是杨贵妃幻化,那么其执掌的“太虚幻境”也就应该幻化自杨贵妃所居之“蓬莱仙境”。对此最早的描写出自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红楼梦》描写宝玉进入太虚幻境:“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脂研斋在此批道:“一篇蓬莱赋”,便把读者目光引向了,《长生殿》蓬莱仙境,可谓一语提醒梦中人!
蓬莱仙境恰便是《长生殿》中蓬莱仙子杨贵妃的居处。让我们看看《长生殿·觅魂》一出描写的蓬莱仙境吧:“那里有蕙圃芝田,白鹿玄猿。琪树翩翩,瑶草芊芊。碧瓦雕櫋,月馆云轩。楼阁蜿蜒,门闼勾连。隔断尘喧,合住神仙。”白居易与洪昇的描写,不正是“神仙姐姐”居住的蓬莱幻境么?《红楼梦》对太虚幻境的刻画,与《长生殿》对蓬莱仙境的描写,如出一辙;其文学创作之因袭关系,一眼如故。
《红楼梦》中的贾宝玉是从哪里进入“太虚幻境”的呢?是从秦可卿那香艳的卧室内,睡梦中进入太虚幻境的。书中交代,宝玉因困倦要午睡,又不肯在挂着“燃藜图”的房间内去睡,秦可卿便将其带到自己的卧房中。卧房中摆满了赵飞燕、武则天、杨贵妃等帝妃所用的饰物,极为香艳妖冶。秦氏笑道:“我这屋子大约神仙也可以住得了。”看,宝玉就是在“神仙可以住得”的地方进入红楼一梦太虚幻境的。
《红楼梦》书中描写,秦可卿卧室中最有代表性的陈设,乃是“唐伯虎画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一副对联,其联云: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历史上唐伯虎(明才子唐寅)并未画过此图,秦太虚(宋学士秦观)也没写过此联,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描写呢?原来,此图、此联都同一件历史典故有关,这就是“贵妃醉酒”、“海棠春睡”的著名典故,象征着《长生殿》作品的故事意境。
史载,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卯醉未醒,命高力士使侍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曰:“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长生殿》作者在《春睡》一出中,直接使用了宋学士秦太虚的《海棠春》词,来描述贵妃醉酒后娇憨沉睡的形态:“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烟袅。宿酲未醒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
看,《长生殿》中所使用秦太虚的一首《海棠春》,就这样成了《红楼梦》中秦可卿卧室唐伯虎“海棠春睡图”与秦太虚“嫩寒锁梦因春冷,芳气笼人是酒香”一图一联的共同出处;这就难怪宝玉“刚至房门,便有一股细细的甜香袭人而来。宝玉觉得眼饧骨软,连说好香!”。秦观学士之号“太虚”因此也成了“太虚幻境”取名的来源,因为宝玉就是在秦太虚《海棠春》的意境中梦入太虚幻境,才见到“神仙姐姐”的么。
《红楼梦》中不仅天上太虚境的描写出自《长生殿》,人间大观园的创作也同杨贵妃不脱干系。书中交代大观园是为接待元妃省亲所建,在描写元妃省亲场面时,作者极尽生花妙笔,表述大观园中繁华奢侈、流光溢彩的场面后,用两句诗作了归结:这正是“金门玉户神仙府,桂殿兰宫妃子家”。看——这里既是“神仙府”,又是“妃子家”,这不就是“神仙姐姐”居住的地方,大观园说到底也是人间的太虚幻境么!
书中明确交代,元春是宝玉的姐姐,那么这个元妃与宝玉在太虚幻境所呼之“神仙姐姐”也有关联么?答案是肯定的。我们还是从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的元春判词说起吧。书中第五回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首先见到宫门上有一副对联:“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显然,作者通过宝玉的太虚幻境“红楼一梦”,要人们领略的乃是《长生殿》的“古今之情”,杨贵妃的“风月之债”。
宝玉在太虚幻境所见的“册子”中,关于元妃的“判词”是这样写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二十年来辨是非”,“二十年”代表什么?作者为什么要“辩是非”?辩的又是什么是非?百年红学从来就无人能解释清楚。从《长生殿》的视角解释则是清清楚楚的:李隆基与杨贵妃的帝妃爱情生活,从开元二十四年(736)到天宝十五载(756),前后经历了整整二十年时间。
“衔玉而生”的杨玉环,从“杨家有女初长成”的十八岁入宫,到“生守前盟不暂忘”的长生盟誓,再到“宛转蛾眉马前死”的三十八岁“埋玉”,整整“二十年来”生死不渝的帝妃爱情!从唐代的《长恨歌》“此恨绵绵无绝期”,到清初的《长生殿》“此誓绵绵无绝期”,惹出千百年来风流文人口中笔下多少“是非”?《红楼梦》作者所要“辩”的二十年“是非”,就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李杨爱情故事的是是非非。
作者要通过《长生殿》创作,表现“占了情场、弥了朝纲”,“情悔”能改天地心的纯情主题,洗刷千百年来关于“杨妃淫滥”、“红颜祸水”的论调,展示出一对生生死死坚守“前盟”的帝妃鸳鸯情侣,并通过“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在“风月司”里“补恨填愁”, 寻蓬莱仙境“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直到“双星”作合、月宫重圆,“桂花里一对神仙”,以此去歌颂生死不渝的“儿女真情”。您看见“前盟”“双星”一齐出现在红楼故事中吗?
“二十年来辩是非”这个大前提已确立,其它三句元妃判词的意思就都好理解了,说的就是杨贵妃悲剧人生的三个阶段:“榴花开处照宫闱”,说的是杨贵妃初入宫闱时的情景。“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李隆基陪同杨贵妃,年年都要到华清池来度蜜月。因杨贵妃喜吃石榴,喜赏石榴花,喜穿石榴裙,因此唐玄宗在华清池种了许多石榴树。石榴裙映石榴花,这就是“榴花开处照宫闱”的本意吧。
史载,一天唐玄宗在石榴树下指挥排练“大唐迎使曲”,李三郎(唐玄宗李隆基昵称)要杨贵妃伴舞,杨贵妃要在场观看的百官拜见方肯起舞,于是玄宗马上令百官齐齐跪拜、山呼千岁。我国著名文学典故“拜倒在石榴裙下”即由此得来。直到今天,西安市临潼区华清池内五间厅下还有一株树龄1300余年的石榴树,树高十余米,枝繁叶茂,每到花季,榴花似火,相传为杨贵妃亲手所植,被列为西安市古树名木。
“三春争及初春景”,说的是杨贵妃“三千宠爱在一身”、最受宠幸时杨家的荣华盛景。杨贵妃有三个姐姐,也被唐玄宗迎入京师,赐封为虢国夫人、韩国夫人和秦国夫人。并承恩泽,出入宫掖,满门贵盛,势倾朝野。游幸华清池时,杨氏五家,各自为队,队自异饰,仿佛云锦集霞,百花焕发。所经之处,沿途遗失丢弃的首饰、珠宝、玉器很多,香风飘散长达数十里。随行的安禄山便曾拾到一支金簪,连称“好造化”。
《长生殿》第五出【禊游】,就是描写农历三月初三,唐明皇携杨贵妃及三国夫人:乘“朱轮、碾破芳堤,遗珥坠簪,落花相衬”的繁华景象。其实,脂砚斋批语中透露的《红楼梦》原书中天香楼(东府戏台)故事被删去的《遗簪》、《更衣》情节,就是《长生殿》中【禊游】、【舞盘】等出的内容,因过于明显透出《长生殿》情节,不符合隐去时间地点的需要,被作者自己删去了。【禊游】一出,正是“三春争及初春景”最佳注脚。
最后就是“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句,写的是安史之乱发生,马嵬坡“龙武禁军”兵变,杨贵妃“宛转蛾眉马前死”的结局。安禄山虎狼之师攻破潼关,唐玄宗携杨贵妃等西逃避乱,正所谓“虎兕相逢”之时。逃至“马嵬坡”时遭遇护军哗变,诛杀杨国忠后,还请“赐贵妃死以塞天下怨”。“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合流。”一代艳妃,就这样“大梦归”了,正所谓“虎兕相逢大梦归”!
贾宝玉的一句“神仙姐姐”,就把《红楼梦》中太虚幻境、大观园、警幻仙姑、元妃串了起来,并且全部在《长生殿》中找到了文化来源。《红楼梦》书中几乎所有的结构性用词,如“衔玉而生”、“阆苑仙葩”、“木石前盟”、“白首双星”、“人间风月司”等等,几乎都出自《长生殿》。这说明了什么?只能说明《红楼梦》与《长生殿》创作是同一作者所为,《红楼梦》创作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是用戏剧手法写成的小说。
传统红学对《红楼梦》书名有这样那样的诠释,多认为“红楼梦”乃是“富室闺阁梦”。其实“红楼”一词,最早乃是唐睿宗歌台舞榭的特指。洪昇在《长生殿》剧中接过了唐睿宗的“红楼”,把它化用为唐玄宗皇宫内的舞榭歌台即梨园。事见《长生殿·偷曲》一折:杨贵妃谱定霓裳羽衣曲,传谱与李龟年,连夜教演梨园弟子。书生李謩在宫墙外窃听并以铁笛奉和。演出结束,但见“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
在我国古典文学界,唐玄宗的“梨园”因演出“参军戏”,后来演化为戏剧的代称,“梨园弟子”也相应演化成从事戏曲艺术工作者(俗称戏子)的代称,唐明皇也被戏剧界尊为梨园祖师爷;“红楼”一词相应从原来意义上的舞榭歌台,转化为对戏剧演出场所(戏楼)的代称。“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便是人们对《长生殿》作者洪昇的赞誉。因此,“红楼梦”一词,本义就是指“梨园梦”,指《长生殿》作者的“杨妃梦”。
《长生殿》作者是康熙年间三生石畔杭州的风流才子洪昇,《长生殿》创作承袭明末清初文坛的“风流公案”演绎潮,纯按白居易《长恨歌》和《长恨歌传》而为,将《长恨歌》的“海上仙山”改写为“蓬莱仙境”,将表字“太真”杨玉环的居所命名为“太真院”。到了《红楼梦》中,又将“蓬莱仙境”幻化为“太虚幻境”,并将执掌风月司的“太真”幻化为警幻仙姑,让宝玉称之为“神仙姐姐”,可谓信手拈来、水到渠成。
洪昇笔下的“太虚幻境”,倒未必是按照山东蓬莱的那个海上仙山创作的,而是取义于故乡杭州西湖孤山的“蓬莱仙境”。自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把孤山描写为“蓬莱宫在水中央”后,古往今来的文人墨客就一直把孤山称为“蓬莱仙境”。《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康熙南巡在杭州时的“外行宫”就在孤山,就在蓬莱仙境。所以书中写宝玉题咏大观园时,众清客主张题名“蓬莱仙境”,宝玉却故意沉默不语。
《红楼梦》两大女主人公宝钗和黛玉,共用图画、判词和曲子,构成“钗黛合一”镜像,其实就合一于太虚幻境中“兼美”,也就是《长生殿》中兼有“环肥燕瘦”之美的杨贵妃形象。书中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名字,都取之于“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唐明皇初得杨贵妃曾曰:“朕得杨贵妃,如得至宝也”,亲制《得宝歌》,并建“得宝楼”。唐明皇天宝年间“得宝”玉妃,岂非“宝玉”?《红楼梦》作者故弄狡狯,非读《长生殿》不得破解。
贯穿全剧的李杨二人定情信物“金钗钿合”,就是古人所说的鸳鸯钗和鸳鸯带,就是《红楼梦》太虚幻境册子中宝钗黛玉的象征。金钗钿合既是《长生殿》故事的经纬线,也是《红楼梦》宝、钗、黛三者之间的感情线,对此无法做出其它解释。吴舒凫评点《长生殿》曾曰:“该剧以钗合为经,以盟言为纬,而借天孙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红楼梦》何尝不是以金玉良缘为经,以木石前盟为纬,而借警幻仙姑机梭以织成之?判断《红楼梦》的著作权,还有比这更铁的铁证么!
《红楼梦》小说是以《长生殿》作品基本架构(钗合为经,前盟为纬)编织,以《长生殿》作品人物意境(天宝明皇,玉环妃子,衔玉而生,阆苑仙葩,蓬莱仙境,月宫仙境)牵引,以昆曲创作理念和手法(意淫,情本,梦幻)写作,以暴露《长生殿》案件(风月宝鉴)为切入点,以作者自己和蕉园姐妹们的悲剧人生(天伦之变,《长生殿》案,蕉园诗社)为基本素材,创作出的一组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感人故事。
杨贵妃这个“长作人间风月司”的神仙,并非传统神话中的神仙,而是白居易、洪昇等文人笔下虚构出来的神仙。对这样一位可亲、可爱、可敬的“仙姑”,作者洪昇用什么“观音菩萨”、“九天玄女”、“黎山老母”之类称呼,亲近感全失,是不合适的;只有亲亲热热地叫一声“神仙姐姐”,大概没有比这更合适的称呼了。洪昇的毕生精力全部灌注在歌颂杨贵妃的“儿女真情”,这一句“神仙姐姐”,乃是他发自内心的神来之笔!
笔者在《〈红楼梦〉眼泪还债还的是〈长生殿〉前盟债》等系列文章中,详细论证了《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作品立意,故事架构,人物形象,主要概念,都来自《长生殿》。这样创作出来的《红楼梦》故事,若非洪昇自己所为,任何其他人(包括曹雪芹)都是做不到的;就算遣词用语可以模仿,文学意境也无法抄袭。古今中外文学史上,这样一句亲切动情地称警幻仙姑为“神仙姐姐”,只有《长生殿》作者洪昇可以叫,也叫得出口;其他任何人在任何文学作品中都没有叫过,也绝对叫不出口!
2015年11月
你从哪里来——警幻仙姑
老土给本文立这么个题目,倒不是为赶时髦学习流行歌曲的唱词,而是《红楼梦》作者自己提出来的。您仔细读一读《红楼梦》第五回中的《警幻仙姑赋》,作者在堆砌了大量瑰丽辞藻形容警幻仙姑之美后,笔锋一转,竟然问道:这个“应惭西子,实愧王嫱”,“瑶池不二,紫府无双”,“如斯之美也”的神仙姐姐,“果何人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意思就是:你是什么人?你从哪里来?请看——本文的题目就是《红楼梦》作者在书中预先设定的。
实话说,《红楼梦》作者的这个问题问得有点奇怪:小说是你写的,太虚幻境是你编造的,警幻仙姑也是你杜撰出来的,她从哪里来,你问谁呢?但再仔细想想,《红楼梦》书中所有神话故事、神仙人物,都不是从我国传统神话中蹈袭而来,而是作者独力创作的。作者创作中刻意隐去了时间地点人物的真相,当然也不可能明确交代警幻仙姑是从哪里来的。那么,作者如此设问的目的,是否有意引导读者循着警幻仙姑的来龙去脉,去看清《红楼梦》作者和作品真相呢?
让我们先看看书中警幻仙姑出场时自己的交代吧:“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看了这段话,您首先应该感到其腔调有点怪怪的,因为这段话根本就不像小说中人物在说话,而是一副典型的戏剧舞台腔,是戏剧人物在舞台上出场时自我告白的台词。如此看来,这个警幻仙姑形象,应该来自某个戏剧中的人物形象。
那么她应该是从哪部戏剧中来的呢?让我们再来仔细分析一下警幻仙姑的自我告白。首先,我们看看她的居处:“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在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中,这个“离恨天、灌愁海”,只在《长生殿》传奇中出现过。《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描写经牛女双星证合,李隆基和杨玉环在月宫仙境重逢:“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谢苍苍可怜,泼情肠翻新重建。添注个鸳鸯牒,紫霄边,千秋万古证奇缘。”这应该就是警幻仙姑居处“离恨天、灌愁海”的直接出处了。
“离恨天”这个概念并非《长生殿》作者的发明,而是借用的一句佛教术语,佛经中又称“忉利天”,意为三十三天。俗语说,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
其次,我们分析一下警幻仙姑的职责:“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这个职责是谁赋予她的呢?是《长生殿》中证合李杨爱情的牛女双星。《长生殿》第二十二出《盟誓》,描写李隆基和杨玉环二人七夕夜并肩向牛女双星设盟,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天孙织女受了感动,决意为之绾合:“见了他恋比翼,慕并枝,愿生生世世情真至也,合令他长作人间风月司。”只有在《长生殿》中“长作人间风月司”者,才能具有《红楼梦》“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职责吧?
再次,我们分析一下警幻仙姑的功能:吾“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顾名思义,她的功能一是“放春遣香”,“布散相思”;二是“情缘虚幻”,“警劝世人”。这样的功能也是从《长生殿》获得的。“放春山遣香洞”来源于唐明皇的“放春宫”和杨玉环的“罗袖动香香不已”;“警幻”则来源于作者的《长生殿·自序》:“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乐极哀来,垂戒来世。”“垂戒来世”就是“警”,“情缘虚幻”就是“幻”。《长生殿》的创作宗旨就在“警幻”。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太虚幻境”的来源。《红楼梦》描写宝玉进入太虚幻境:“但见朱栏白石,绿树清溪,真是人迹希逢,飞尘不到。”这段描写后有脂批道:“一篇蓬莱赋”,真可谓一语提醒梦中人!蓬莱仙境恰便是《长生殿》中蓬莱仙子杨玉环的居处。让我们看看《长生殿·觅魂》一出描写的蓬莱仙境吧:“那里有蕙圃芝田,白鹿玄猿。琪树翩翩,瑶草芊芊。碧瓦雕櫋,月馆云轩。楼阁蜿蜒,门闼勾连。隔断尘喧,合住神仙。”太虚幻境与蓬莱仙境的因袭关系,一眼如故。
这些描写最早的出处应是白居易的《长恨歌》:“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楼阁玲珑五云起,其中绰约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肤花貌参差是。”《长生殿》创作中,作者将《长恨歌》的“海上仙山”改写为“蓬莱仙境”,将表字“太真”杨玉环的居所命名为“太真院”。到了《红楼梦》中,以“太真”对“太虚”,又将“蓬莱仙境”幻化为“太虚幻境”,并将“太真”仙子和众多仙女幻化为警幻仙姑和众多“神仙姐姐”,难道不是水到渠成的文学创作行为么?
熟读《红楼梦》的朋友还记得吧,宝玉梦中所见太虚幻境里陪伴警幻仙姑的还有四仙姑:痴梦仙姑、引愁金女、渡恨菩提、钟情大士。这“四仙姑”的文学创意也来自《长生殿》。第三十七出《尸解》中,描写在天孙织女的斡旋下,玉帝下旨,准许杨玉环的游荡鬼魂“复籍仙班,仍居蓬莱仙院。”杨贵妃尸解成仙后,“杂扮四仙女,音乐幡幢上,见旦介:蓬莱山太真院中仙姬叩见,请娘娘更衣归院。”到了《红楼梦》中,太真院这“四仙姬”便成了警幻仙姑身边的“四仙姑”。
通过以上分析,《红楼梦》作者在《警幻仙姑赋》中的设问:“生于孰地,来自何方?”“果何人哉?”就都有了真实可信的出处。太虚幻境幻化于蓬莱仙境太真院,警幻仙姑脱胎于蓬莱仙子杨玉环,她居住的离恨天来自于李杨爱情的填愁补恨;她执掌人间风月司的权利是天上“情场管领”牛女双星赋予的。在警幻仙姑身上,《红楼梦》脱胎于《长生殿》的痕迹至为明显。两部文学名著是同一父亲孕育的孪生姊妹花,她们共同的生身父亲就是《长生殿》作者洪昇洪昉思。
特别应该指出,洪昇遭遇《长生殿》文字狱后,回到故乡在孤山筑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地”。《红楼梦》“无材补天”的意境来自于孤山玛瑙坡,“怀金悼玉”意境来自于孤山慕才亭,这个“太虚幻境”意境也是来自于孤山文化。自从白居易把杭州西湖的孤山仙境描写为“蓬莱宫在水中央”后,文人墨客就一直把孤山称为“蓬莱仙境”。您看到宝玉题咏大观园时,众清客主张题名“蓬莱仙境”,宝玉却沉默不语的描写了么?宝玉倘再说下去,还用问警幻仙姑“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么?
我们再好好咀嚼一下洪昇《长生殿》自序的交代吧:“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极。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笔者在《〈红楼梦〉眼泪还债还的是〈长生殿〉前盟债》等系列文章中,详细论证了《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作品立意,故事架构,人物形象,主要概念,都来自《长生殿》。近日网友姬健康、聂桥在自己的博客上推出系列论文:《太虚的来源和金陵的出典》,《宝玉太虚听曲与杨妃月宫闻乐如出一辙》,《外一篇:蓬莱仙境与太虚幻境亦为一地》,《警幻仙姑乃由杨玉环演化而来》,读后对笔者多有启发,本文借用了他们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2014年11月
附录一:《红楼梦》警幻仙姑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羡彼之华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子,实愧王嫱。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附录二:洪昇《长生殿·自序》
余览白乐天《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剧,辄作数日恶。南曲《惊鸿》一记,未免涉秽。从来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而近乃子虚乌有,动写情词赠答,数见不鲜,兼乖则典。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然而乐极哀来,垂戒来世,意即寓焉。且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玉环倾国,卒至陨身。死而有知,情悔何极。苟非怨艾之深,尚何证仙之与有。孔子删《书》而录《秦誓》,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第曲终难于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要之广寒听曲之时,即游仙上升之日,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康熙己未仲秋稗畦洪昇题于孤屿草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