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出自孤山四婵娟室——兼论作者无材补天之恨与怀金悼玉之情源于西泠文化

(2025-02-03 14:04:08)
标签:

西湖孤山文化

红楼文化

无材补天

怀金悼玉

蓬莱仙境

分类: 文学解析

《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出自孤山四婵娟室

——兼论作者无材补天之恨与怀金悼玉之情源于西泠文化

土默热

内容提要:

当玛瑙坡的“无材补天”,苏小墓的“怀金悼玉”,放鹤亭的“霜晓寒姿”,水仙庵的“翩若惊鸿”,外行宫的“蓬莱仙境”,梅花屿的“六桥香风”,一齐汇集到《红楼梦》书中时,您不能不承认红楼文化与西泠意境的特殊密切关系;不能不承认《红楼梦》小说的创作构思(审美建构)就在西泠文化意境中。

 

《红楼梦》是一部言情之作。对书中处处洋溢的这个“情”字,不能狭隘地仅仅理解为男女之情,而是作者“经历了一场人生梦幻”之后,在小说创作地点传统文化意境的感染下,所产生的那种极为深刻复杂的情感。倘若解析一下《红楼梦》作者情感的主要内涵,不外就是两个方面:一是“无材补天”之恨;二是“怀金悼玉”之情——这在作品开篇的“作者自云”中说的很清楚,并非笔者胡乱归纳。

问世间情为何物?人心中爱恨而已。毛老人家说过:世界上决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那么《红楼梦》作者的爱恨情感所产生的缘故是什么呢?主观上是作者“经历了一场人生梦幻”后的感悟,客观上也是一种特定的文化意境所催生,就像一粒种子需要埋在适宜的土壤里才能发芽生长一样。《红楼梦》作者的“无材补天”之恨和“怀金悼玉”之情,就是孤山文化催生孕育的洪昇(字昉思,号稗畦、稗村)之情。

杭州西湖之孤山,古称孤屿,亦称西泠,孤峙于西湖之烟波浩渺中,这里自然风光美丽,文化底蕴丰厚,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有“蓬莱宫在水中央”讴歌这里,故历来文人骚客又称孤屿为“蓬莱仙境”。康熙三十一年(公元1692年),经历了“天伦之变”、“抄家之难”和“斥革下狱”之痛的洪昇,从北京国子监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在孤山玛瑙坡筑“稗畦草堂”安顿妻小,亦为自己晚年“吟啸之地”。

洪昇在这里创作了他的最后一部杂剧《四婵娟》、最后一部诗词集《四婵娟室填词》,因此稗畦草堂亦称“四婵娟室”,有《洪昉思四婵娟室填词图》为证。《四婵娟》杂剧歌颂的是我国古代的四个才女,与《红楼梦》才女崇拜主旨相同,创作时间亦同时。在《卫茂漪簪花传笔阵》一章中,写王羲之学书期间拜女才子卫夫人为师,所携拜师礼为“浥露古松,半规铜雀(代指文房四宝),这应该就是“脂砚斋”的出处;说穿了,“脂砚斋”就是“四婵娟室”,就是稗畦草堂的别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就是在这里创作并评点的,故名。

稗畦草堂的所在地孤山玛瑙坡,山中石径上星星点点分布着一种红色玛瑙石,宋代诗僧智圆有诗歌颂此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刚刚被朝廷斥革了功名(仿奉敕填词柳七郎),永远断绝仕途经济道路的洪昇,此时正处于《红楼梦》作者自云的“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际”,用玛瑙坡女娲弃石来表达自己“无材补天”之恨,实在是不二选择。癞头和尚所说“只好踮脚”的“蠢物”石头,其作品形象和文化寓意,就出自这“踮脚”孤山人行步径上的玛瑙石。

“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曲子”第一句所唱,正是洪昇结庐孤山时的心情。“怀金悼玉”四字的文化意境,就出自玛瑙坡的近邻、西泠桥头苏小小墓,代表的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慕才亭上那副千古名联:“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乃是用典,“铸金”就是“怀金”,“埋玉”就是“悼玉”。在这千古“怀金悼玉”之文化沃土上,洪昇怎能不“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洪昇的另一部作品《长生殿》,写的也是“怀金悼玉”的故事,《长生殿》第二十五出题目就叫做《埋玉》。《长生殿》的创作地虽然不在孤山,但《稗畦草堂版长生殿》的出版地却是在孤山无疑。为了演绎好《红楼梦》“怀金悼玉”故事,洪昇自觉不自觉地将《长生殿》中的“钗盒情缘”故事架构,“衔玉而生”、“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木石前盟”、“白首双星”、“人间风月司”、“离恨天灌愁海”等基本概念,都照搬到《红楼梦》书中来,用传奇手法创作了小说《红楼梦》。

谈到孤山文化,不能不谈最有影响力的“梅妻鹤子”故事。北宋年间的和靖先生林逋处士,隐居于西湖孤山之巢居阁,植梅树三百株为生,豢养两仙鹤为伴。一生不婚不宦,肃然自适,成为隐逸文化高士的代表。《红楼梦》中“占花名儿”游戏,李纨所抽之签,画着一支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字和一句旧诗:“竹篱茅舍自甘心”。就是暗用林逋梅妻鹤子的意境,来形容“稻香老农”的思想品格。“竹篱茅舍自甘心”诗句出自北宋诗人王淇的《梅》诗,“老梅”和“霜晓寒姿”的文化意境,出自南宋诗人张道洽的《吟梅》诗。

就在这梅妻鹤子的放鹤亭侧,旧时还有一座水仙庵,庵中供奉的神像一说乃是曹子建笔下的洛神,另一说为西湖水仙。水仙庵的历史很悠久,北宋时苏轼就曾将林逋祠“配食”水仙王。林逋祠的楹联就说“祠傍水仙王,北宋尚留高士躅;树成香雪海,西湖重见古时春。”水仙祠为历代文人所喜爱,元代张光弼《西湖十律》就有“苏小楼前看洗马,水仙祠下坐闻莺”的诗句。《红楼梦》作者绝不会丢弃这个文化气氛浓郁的孤山水仙庵不用,在书中就描写了一个宝玉领着茗烟儿,特特跑到水仙庵,祭祀冤死的丫鬟金钏的故事。

孤山又是康熙南巡在杭州的“外行宫”所在地,其“内行宫”在吴山大观,故《红楼梦》元妃省亲之“行宫”称大观园。书中所写“寻春问腊到蓬莱”,“六桥梅花香刺骨”等,都是按照“孤山探梅”意境创作的。当玛瑙坡的“无材补天”,苏小墓的“怀金悼玉”,放鹤亭的“霜晓寒姿”,水仙庵的“翩若惊鸿”,外行宫的“蓬莱仙境”,梅花屿的“六桥香风”,一齐汇集到《红楼梦》书中时,您不能不承认红楼文化与西泠意境的特殊密切关系;不能不承认《红楼梦》小说的创作构思(审美建构)就在西泠文化意境中。

2015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