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与经典戏剧》第三节:《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剧种剧目断代
(2025-01-17 14:26:19)
标签:
红楼梦剧种剧目文学断代明末清初与乾隆年间无关 |
分类: 文学解析 |
土默热著《红楼梦与经典戏剧》第三节:
《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剧种剧目断代
《红楼梦》是一部当代人写当代事的原创型小说,书中所写的事情是作者亲历亲闻的。作者并不避讳在书中写当时流行的文学作品,如林云铭的《庄子因》,洪昇的《长生殿》,袁于令的《西楼记》等等,对这一点无须怀疑。书中所写的贾氏大家族,从耄耋老人到少男少女,都特别喜欢看戏,逢年过节要演戏,祭祖祝寿要演戏,就连姐妹们在园中小聚也要唱上几段戏词。家中养着戏班子,“十二官”角色齐全。宝玉和姐妹们对剧本十分着迷,宝黛花下共读《西厢记》如醉如痴,黛玉风中听《牡丹亭》如泣如诉,行酒令时黛玉脱口而出戏词,宝钗肚子里的戏词更是如数家珍。
中国戏剧的历史源远流长,但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戏剧,不同时代的剧目不一样,剧种也不一样。譬如昆弋两腔,流行于明末清初,京剧皮黄,兴起于乾嘉时代之徽班进京,《牡丹亭》流行于作者汤显祖身后,《桃花扇》搬演于作者孔尚任尊前,这都是必然的事情。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戏剧是一个时代文化艺术的突出象征,昆曲流行的时代,必然是阴柔的言情文化盛行的时代;京剧流行的时代,必然是阳刚的忠孝节义文化风行的时代,这也是历史的必然吧。
因此,详细地研究《红楼梦》中出现的剧目剧种,对于正确判断《红楼梦》书中故事发生的年代,从而正确理解《红楼梦》作品的思想文化;对于正确判断《红楼梦》作者及其身世,从而正确解析《红楼梦》作品的时代背景,都是至关重要的。《红楼梦》中出现的戏剧,有的是戏剧名称,有的是整段唱腔,有的只是一句唱词或念白,我们这里不去研究这些戏剧在书中的意义作用,仅就这些戏剧的创作和流行年代逐一加以考证分析。
《红楼梦》书中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元春亲自点了四出戏:《豪宴》,《乞巧》,《仙缘》,《离魂》。《豪宴》是李玉《一捧雪》中的一折。李玉是明末清初的大剧作家,他创作的《一捧雪》,是抨击“富可敌国,力可回天”的严嵩父子的。《乞巧》是清初大剧作家洪昇《长生殿》中的一折,《长生殿》创作历时十年,最终杀青于康熙二十七年。《仙缘》出自汤显祖的《邯郸梦》;《离魂》出自汤显祖的《牡丹亭》。汤显祖(1550—1616)是我国明代著名戏曲家,著有《牡丹亭》《南柯梦》《邯郸记》《紫钗记》,文坛习称“临川四梦”。其中尤以《牡丹亭》称誉世界,乃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杰作。
也是《红楼梦》第十八回中,贾蔷命龄官作《游园》、《惊梦》,龄官执意要唱《相约》、《相骂》。《游园》、《惊梦》出自汤显祖《牡丹亭》第十出《惊梦》;《相约》、《相骂》出自明代剧作家月榭主人《钗钏记》第八出《相约》和第十三出《相骂》。《釵釧記》是明時舊本,作者署名月榭主人,真实姓名不詳。一說作者是王玉峰,明代人,生卒年不詳。
《红楼梦》第十九回东府新年演戏,唱的是《丁郎寻父》、《黄伯英大摆阴魂阵》、《孙行者大闹天宫》、《姜太公斩将封神》四出戏,“倏尔神鬼乱出,忽又妖魔毕露,甚至于扬幡过会,号佛行香,锣鼓喊叫之声,远闻巷外”。这四出戏均为弋阳腔剧目,作者无考,见之于《明代弋阳腔剧录》,并且都是清初的宫廷戏。弋阳腔是出于元末江西弋阳的南戏声腔,明初至嘉靖年间,流传到北京等地,演员大多数是京南、高阳、蠡县的人,亦称“高阳腔”,简称高腔。是以金鼓为主,音调高亢,具有通俗、粗犷、热闹的特点,但不免大锣大鼓,感到嘈杂,而且有的戏文荒诞之弊,无足文人观赏,但比较适应市井的低俗口味。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宝钗生日点戏《西游记》,凤姐点戏《刘二当衣》。这个并非依据吴承恩小说《西游记》改编的剧本,而是《四游记》中《西游记》之《胖姑学舌》一折,见《缀白裘》。昆曲《胖姑学舌》与元人杨讷杂剧《西游记》第二本第六出《村姑演说》基本相同。剧演长安城里送国师唐三藏往西天取经,住在城外头蹶外跟庄上的胖姑儿和庄旺儿去看社火,回到家中眉飞色舞地向爷爷学说看到的热闹景象。凤姐点的《刘二当衣》亦名《叩当》,弋阳腔,出《还带记》第十三出《刘二勒债》。《还带记》全名《裴度香山还带记》,明沈采撰,有明万历世德堂本印本。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宝钗对宝玉念一段《寄生草》,出自明末清初剧作家邱园的《虎囊弹》之《山门》一出。《缀白裘》收录。邱园,字屿雪,江苏常熟人,生卒年不详,约和王渔洋同时,当为清初康熙年间戏曲家。邱园《虎囊弹》剧本久已散佚,仅存几个单出。《山门》一出今存版本,“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一句,乃作“敢辞却芒鞋破钵随缘化”,与《红楼梦》所载之句在文字和意义上都有出入。脂砚斋在这句唱词下批道:“此阕出自《山门》传奇。近之唱者将‘一任俺’改为‘早辞却’,无理不通之甚。必从‘一任俺’三字,则‘随缘’二字方不脱落”(见庚辰本第22回双行夹批)。由此可见,此唱词原作为“一任俺”,后被伧辈妄改为“早辞却”,其后又被妄改为“敢辞却”。今本“敢辞却”系由“早辞却”三字演变而来。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中,黛玉讥讽宝玉《妆疯》,亦称《北诈疯》杂剧,最早出现在元杂剧里,是元人杨梓《功臣宴敬德不伏老》杂剧中的一折。明代被改编成传奇,叫《金貂记》,改编者不详,有万历年间金陵富春堂本。
《红楼梦》中《西厢记》出现的频率最高,第二十三回宝黛共读《西厢记》,第三十五回、四十回、四十二回、四十九回、五十四回、五十八回、六十二回、六十三回中,宝玉、黛玉、宝钗和探春、邢岫烟、晴雯、麝月等人说的《西厢记》曲文,均出自元代王实甫的杂剧《北西厢》。但第五十四回贾母说的《西厢听琴》,则指明代李日华改编的昆曲《南西厢》。《南西厢》作者有争议,或曰李景云,崔时佩,均为明代戏剧家。
《红楼梦》中出现频率与《西厢记》等量齐观的是《牡丹亭》。书中第十一回,十八回,二十三回,三十六回,四十回,五十一回,五十四回都出现过《牡丹亭》,涉及到《游园》、《惊梦》、《寻梦》、《写真》、《离魂》、《拾画》、《还魂》、《圆驾》八出戏。如前所述,《牡丹亭》乃明代汤显祖的作品,不再重复解释。
《红楼梦》第二十九回神前拈戏《白蛇记》,《满床笏》,《南柯梦》。《白蛇记》乃由来已久的传统剧目,作者不祥。《满床笏》一名《十醋记》,清初剧作家范希哲作。范希哲乃清代戏曲家,自署四愿居士,看松主人,秋堂和尚,西湖素岷主人,鱼篮道人,燕客退拙子,小斋主人,不解解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生平事迹不详。与李渔是同时代人,相交甚密。作品有传奇《万全记》、《双锤记》、《十醋记》等。《南柯梦》是明汤显祖《临川四梦》之一。
《红楼梦》第三十回宝钗讽刺宝玉的《负荆请罪》,乃元杂剧,作者无考。第四十二回出现的《琵琶记》《吃糠》乃元末明初高明所撰。高明的《琵琶记》是元末成就较高影响也较大的作品。高明(1305—1359),字则诚,所作戏曲除《琵琶记》外,尚有《闵子骞单衣记》,已亡佚。诗文经近人收辑,尚存五十多篇。
《红楼梦》第四十三回、第四十四回中都提到了《荆钗记》。《荆钗记》乃元明戏文,无名氏作。或谓元柯丹邱作,生平不详。仅清初张大复《寒山堂曲谱》卷前的《谱选古今散曲传奇集总目》中,在《荆钗记》剧下,注称作者为“吴门学究敬先书会柯丹邱”。由此知柯氏为苏州人,大概是书会中的职业剧作家。
《红楼梦》第五十三回开夜宴唱的《西楼记》之《楚江情》,乃明末清初袁于令所作。袁于令(1592--1670)乃明末清初戏曲作家。原名晋,后改名于令,字令昭,韫玉,号凫公,箨庵,白宾,幔亭。作有传奇九种,合称《剑啸阁传奇》,今存《西楼记》传奇与杂剧《双莺传》。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的《八义观灯》,出自明徐元的传奇《八义记》。第五十四回出现的《混元盒》,清初无名氏作,清张照编《劝善金科》收录。第五十四回出现的《惠明下书》,乃《北西厢》楔子。同回出现的《听琴》,出《南西厢》。同回出现的《琴挑》,出自明高濂《玉簪记》。写书生潘必正寄住于妙贞观中,与观中道姑陈妙常互生爱慕。观主觉察,逼潘去京城应试,陈追至江上送别。后潘必正考中,娶陈妙常团圆。高濂字深甫,号瑞南,明仁和(今杭州)人,以戏曲名于世。
《红楼梦》第五十四回贾母提到的《后琵琶记》,应指曹寅之《续琵琶记》。清初刘廷璣所撰《在园杂志》记载,曹寅撰《续琵琶》(也叫《后琵琶》)一种,用证前《琵琶》之不经,故题词云:“琵琶不是那琵琶,到底有关风化”。曹寅乃清初人,红学界考之甚详,不赘。近来有学者说《续琵琶记》乃清中期高宗元所作传奇。高宗元,名、里、生卒年均不详,约清高宗乾隆五十年(1785)前后在世。工曲,著有传奇《后琵琶记》,据《藤花亭曲话》介绍该剧专写蔡邕之冤。但高氏《后琵琶记》问世时间较《红楼梦》为晚,不可能被《红楼梦》作者写入书中。
《红楼梦》第六十三回中芳官唱《上寿》,出自根据元明戏文《苏武牧羊记》改编之八仙祝寿戏《山花子》,明代即有搬演,作者不详。同回中芳官唱的《扫花》,出自明汤显祖的《邯郸梦》,不赘。至于《红楼梦》后四十回中出现的戏剧,因为乃后人续作,不能代表《红楼梦》的创作时代,故本文不拟涉及。
以上我们对《红楼梦》中出现的戏剧,从剧种到剧目全面进行了考证。梳理以上考证结果,我们应该能得出以下结论:第一,从时间上看,《红楼梦》书中出现的戏剧,都是元代杂剧、明代和清初的传奇或杂剧,其中最晚出的剧目为《长生殿》,《长生殿》创作完成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这就是说,《红楼梦》中涉及的戏剧,都是康熙中叶以前流行的戏剧,书中绝无康熙二十七年以后以及雍正、乾隆时期的任何戏剧披露。
第二,从剧种剧目上看,《红楼梦》中出现的戏剧,均属清前期流行之昆腔、弋阳腔和北杂剧,剧目多为言情戏剧,均属于雅部诸剧种。绝没有清中叶兴起的花部诸剧种,也绝少清中叶盛行的忠义节烈戏剧目。
第三,红学界往往用曹寅所作《续琵琶记》来证明曹雪芹的《红楼梦》著作权,这是说不通的。曹寅一生作传奇杂剧多种,均在清初流行,清初任何人都可以将其写入书中。曹雪芹生于曹寅死后,长成于乾隆中叶,其时该剧已不流行。看《红楼梦》中出现的剧目,应综合看,孤立地就一个剧目就事论事不行。
第四,有一个十分独特的现象必须引起学界注意,《红楼梦》中多次出现《长生殿》,而绝无《桃花扇》的影子出现。《长生殿》和《桃花扇》是清初最为流行的两部传奇大戏,其作者齐名,时人称之为“南洪北孔”。以《桃花扇》在当时社会影响之广度深度,在《红楼梦》中没有反映是不正常的;加之《桃花扇》的思想内容,与《红楼梦》息息相通,《红楼梦》作者不引用《桃花扇》是十分奇怪的。
惟一可以解释的理由是,《红楼梦》创作期间,《桃花扇》尚未问世,作者无从引用。《长生殿》创作完成时间为康熙二十七年(1688),《桃花扇》创作完成于康熙三十八(1699)年,那么《红楼梦》就应该创作于康熙二十七年(1699)至康熙三十八年(1699)之间的十年当中。
除了戏剧之外,《红楼梦》书中还提及了大量其它文学作品。对清代以前的作品我们暂不作分析,下面仅就与《红楼梦》时代相近的作品,如《庄子因》、《不自弃文》、《秋树根偶谈》、《女仙外史》、《坚瓠集》等,再进行一点比较研究,与戏剧作品相对应,共同证明《红楼梦》作品德时代特点。
《红楼梦》第二十一回中,宝玉往上房去后,谁知黛玉走来,见宝玉不在房中,因翻弄案上书看,可巧翻出昨儿的《庄子》来。看至所续之处,不觉又气又笑,不禁也提笔续书一绝云:“无端弄笔是何人?作践南华《庄子因》。不悔自己无见识,却将丑语怪他人!”《庄子因》作者林云铭(1628~1697年),字西仲,福建侯官人。少嗜学。每探索精思,数日不食。暑日,家僮具汤请浴,或和衣入盆。里人皆呼为“书痴”。顺治十五年(1658)进士,官徽州府通判。耿精忠之乱,林云铭方家居,被囚十八月。清兵破闽,始得释。又尝寓居杭州。林云铭著有《挹奎楼文集》十二卷,《吴山觳音》八卷,及《楚辞灯》、(均四库总目)《庄子因》等,并传于世。
《红楼梦》第五十六回,写探春从赖大家园子“除他们带的花儿、吃的笋茶鱼虾之外,一年还有人包了去,年终足有二百两银子剩”这件事中知道,“一个破荷叶,一根枯草根子都是值钱的”。宝钗笑道:“真真膏梁纨绔之谈。虽是千金小姐,原不知这事,但你们都念过书,识过字的,竟没看见朱夫子有一篇《不自弃文》不成?”朱熹的第十六世孙朱玉编的《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二十一《庭训》中有《不自弃文》一篇,有学者怀疑此文乃伪托,但不论其真伪,《朱子文集大全类编》成书于康熙元年(1662年)是没有疑问的。
庚辰本《石头记》第二十一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 俏平儿软语救贾琏》一回中,有这样一段脂批:“赵香梗先生《秋树根偶谭》内,兖州少陵台有子美词(祠)为郡守毁为己词(祠)。先生叹子美生遭丧乱,奔走无家,孰料千百年后数椽片瓦犹遭贪吏之毒手,甚矣,才人之厄也。这个赵香梗乃是何许人,他的《秋树根偶谭》又是一本什么书,迄今红学界无人考证清楚。笔者考证赵香梗就是在兖州少陵台上修建子美祠的赵蕙芽。据兖州府志记载,赵蕙芽在清康熙初年任兖州知府,有政声。曾在兖州少陵台上建亭、奉祀杜甫像,因杜甫字子美,遂称子美祠。
在甲戌本第二回中,贾雨村和冷子兴长篇大论“天地生人”之“大仁大恶”一段文字后面,有一段脂批:“《女仙外史》中论魔道已奇,此又非《外史》之立意,故觉愈奇”。《女仙外史》是一部神魔小说,作者是吕熊,创作年代在康熙中后期,创作地点在钱塘,即今之杭州。吕熊(1640~1722),字文兆,号逸田。性嗜诗歌、古文及书法,博习不厌。足迹半天下,寻以旧著《女仙外史》触当时忌,乃归吴门梅隐庵,年八十二卒。所著除本书外,尚有《诗经六义解》、《明史断》、《续广舆记》、《前后诗集》。《女仙外史》的批阅评点者是洪昇,评点时间是康熙四十二年。这些在《女仙外史》康熙印本的序言和批语中,有明确可靠的记载。《女仙外史》第一、四、二十八、三十一、三十九、五十八等回,皆有洪昇批语。其中第二十八回批语说:“《外史》节节相生,脉脉相贯,若龙之戏珠,狮之滚球,上下左右,周回旋折,其珠与球之灵活,乃龙与狮之精神气力所注耳。是故看书者须觑全局,方识得作者通身手眼”。
《红楼梦》第十五回,写“秦鲸卿得趣馒头庵”一事,脂砚斋在回前总批道:这些情节“不落套中,却省却多少累赘笔墨,昔有安南国使题一丈红句云:‘五尺墙头遮不得,留将一半与人看’”。脂批记载的这个故事,出自清初褚人获的笔记类小说《坚瓠集》。书中的记载的内容有的是他亲身见闻,有的是抄自他书,有一定的史料价值。褚人获字稼轩,又字学稼,号石农,长洲(今江苏苏州)人。生卒年不详,康熙二十年前后在世。终身不仕,文名甚高,能诗善文,代表作为《隋唐演义》一百回。尤喜涉猎历代稗史,著《坚瓠集》十五集六十六卷,尤侗、毛宗岗、顾贞观、洪昇、张潮等人皆作序称之。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老学士闲征姽婳词”中记载了林四娘的故事,这个故事还见于王士祯的《池北偶谈》,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林云铭的《林四娘记》,陈维崧的《妇人集》,卢见曾的《国朝山左诗抄》。这许多记载大体分为两个版本,一个是南方版本,记载的林四娘只是一个普通的民间弱女子,故事发生地是江南金陵。此版本出自林云铭的《林四娘记》,林四娘自述生前旧事是:“父为江宁府库官,逋帑下狱,我与表兄某悉力营救,同卧起半载,实无私情。父出狱而疑不释,我因投缳。”这篇记载几乎与改朝换代历史兴亡毫无关联。
林四娘故事的另一个版本是北方版本,林四娘的形象则是勇武妇女。北方版本的记载也不尽一致,但有五点是共同的,一是此故事发生地点在山东的青州;二是林四娘身份是衡府宫人,并和武事有些联系;三是林四娘的鬼魂在恒王府旧址自述生前旧事;四是林四娘鬼魂叙事的时间在康熙二年,反推十七年应死于顺治二年(1645);五是都有对故国覆亡深深的情思感慨。《红楼梦》中记载的林四娘故事,显然出自北方版本,与王士祯《池北偶谈》、蒲松龄《聊斋志异》记载的林四娘,出自同一来源。
综合以上对《红楼梦》中出现的文人及其作品的考证分析,应该能清楚地看出,这些文人都是清朝初期以前的人物,时代最近的是顺康年间的林云铭、吕熊、褚人获、洪昇等。这些文学作品都是康熙朝中期以前的作品,问世时间最晚的是康熙中期的《女仙外史》、《坚瓠集》和《长生殿》。这说明了什么呢?《红楼梦》作者并不避讳写当代人和当代作品,但书中绝无康熙中期以后的人物和作品出现,只能说明,《红楼梦》创作于康熙中期,与其后的雍正、乾隆时代绝无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