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红楼梦》中的三个无解典的准确答案——兼论《长生殿·尸解》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2024-12-15 14:31:52)
标签:
红楼梦长生殿无解典尸解文学传承 |
分类: 文学解析 |
谈《红楼梦》中的三个无解典的准确答案
——兼论《长生殿·尸解》对《红楼梦》创作的影响
聂
用《长生殿》可以完美解释《红楼梦》中的无解难题,这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不管你是否原意接受。以前,笔者往往是围绕着其中的一个专题来研究两者间的血缘关系。最近,我又发现了一个新的切入点,在《长生殿》的很多折子戏中,都能明显看出《红楼梦》的痕迹。这方面的研究过去也作过一些,但没有像现在这样想系统研究,今天看,这种研究还是很有必要的。比如今天我们分析的《尸解》一出戏,竟然就为《红楼梦》中的三个无解典故提供了非常准确的答案。而《尸解》一出与《红楼梦》的紧密联系还不止这些,归纳起来就应该是三个典故;一个情节;一段公案; 一个悬念;一段见证和一堆相同词汇。我们就先从三个典故说起吧。
一、《红楼梦》中三个无解典故的准确答案
《红楼梦》中,尤其是《红楼梦》诗词中,总有些莫名其妙的词语,在《红楼梦》书中找不到对应的情节,在历史记载上也找不到相应的典故,学界对这类问题的处理方法有三种:避而不谈;定为谶语;任意发挥。采取前两种方法的较多,而后一种方法无异于痴人说梦。事实上,《红楼梦》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颠峰之作,它的作者怎么会拿一些莫名其妙的东西来糊弄读者,之所以会在解读里出现那么多的无解典故,根本原因就是没有找对方向。不信,拿到《长生殿》中对照一下,我保证都是原汁原味。
(一)何处会有“风前影”?“风前影”一词出现在《红楼梦》第一回,贾雨村第一首中秋诗:“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这两句诗里最难理解的就是这个“风前影”,什么叫“风前影”,人的影子与风有什么关系呀,影子只是在日光或月光下才能出现,要说“光下影”还让人能够理解。不论人们怎么发挥想象,也不会认为“风前影”会是一个典故,除了照例吹捧一下曹雪芹的天才创意,真的一筹莫展,然而,你翻开《长生殿》的《尸解》一出,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风前影”。【正宫引子·梁州令】(魂旦上)风前荡漾影难留,叹前路谁投。死生离别两悠悠,人不见,情未了,恨无休。这就是《尸解》的第一小段,这个影子为什么要在“风前荡漾”呢?因为这是一个鬼影。“(魂旦上)”,原来上场的是一个鬼魂,这个“旦”在《长生殿》中的杨玉环,《长生殿》的第三十七出《尸解》上半部分讲的是杨玉环死后,她的鬼魂重回故地“长生殿”的故事。鬼影随风飘荡的其它出处我没有找到,但《尸解》一出却多次提及杨玉环的鬼魂在与风相伴。闲趁,闲趁,残月晓风谁问。我杨玉环鬼魂,自蒙土地给与路引,任我随风来往。今日且顺着风儿,看到那一处也。悄魂灵御风似梦游,路沉沉不辨昏和昼。据此,我们在《尸解》一出看到了“风前影”是如何行动的。由于是鬼影,就是从你身边经过,你也看不到,所以才有了“自顾风前影”。“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俦为伴侣。“风前影”又怎么与“月下俦”发生关系的呢?一个鬼魂,又与谁结为“月下伴侣”呢?《聊斋志异》里确实有不少女鬼狐仙与心爱的男上月夜相会的故事,但她们最终却没有能够结成伴侣的。真正的“月下俦”全世界只有一对,要找只能到洪昇的昆曲传奇《长生殿》中去找,“死生鬼仙”都经遍的杨玉环在月宫中与李隆基举行了第二次婚礼,成为了天上的永世夫妻。“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二句非常准确地把握了杨玉环在成为鬼魂后对与唐明皇重结连理的急切愿望。就像杨玉环在《尸解》一出中所唱:我想生受深恩,死亦何悔。只是一段情缘,未能终始。此心耿耿,万劫难忘耳。几时得金钗钿盒完前好,七夕盟香续断头!当我们看到在《重圆》一出,一对天上人间久别重逢的情侣再度牵手,是否也会随之动容呢?离却玉山仙院,行到彩蟾月殿,盼着紫宸人面。三生愿偿,今夕相逢胜昔年。我忽然想起贾雨村中秋诗的第一句“未卜三生愿,频添一段愁”。今天,“三生愿”得偿,还会有愁吗?爱情永远是抚平心灵创伤的一剂良药!
(二)“鬼守尸”用意何在?在姬健康先生关于《姽婳词》的专题解析文章发表之前,从来就没有人能够说出“鬼守尸”的出处。这个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词汇根本就没有人敢触碰,可“鬼守尸”的故事就是明明白白地写在《尸解》一出里:剑门关离宫自愁,马嵬坡夜台空守,想一样恨悠悠。夜台即为墓穴的意思。我们说了,整个三十七出的上半部分就是写的杨玉环的鬼魂的故事,一个鬼魂半夜三更守着自己的墓穴干什么,唯一的目的就是要守护自己的尸体。为什么要让杨玉环的鬼魂守护自己的尸体。《冥追》一出里马嵬土地说得十分明确:奉东岳帝君之命,道贵妃杨玉环原系蓬莱仙子,今死在吾神界内。特命将他肉身保护,魂魄安顿,以候玉旨。不免寻他去来。(行介)【南园林好】只他在翠红乡欢娱事过,粉香丛冤孽债多,一霎做电光石火。将肉质护泉窝,教魂魄守坟窠。(虚下)守住了自己的尸体,杨玉环才能在《尸解》一出里如愿“尸解”登仙。
(三)“登仙非慕庄生蝶”的真实含义何在?
对于这句诗,红学界并不陌生,在权威的百度百科里《灯谜诗·天上人间两渺茫》的条目里写道:首句就用的是南唐李煜《浪淘沙》词“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和白居易《长恨歌》“含情凝睇谢君王,一别音容两渺茫”中的词语和意思,都是说男女死别。一段红学公案就此拉开了,一个叫土默热的红学研究者指出:此句是出自唐代诗人曹唐的《玉女杜兰香下嫁于张硕》:天上人间两渺茫,不知谁识杜兰香。来经玉树三山远,去隔银河一水长。怨入清尘愁锦瑟,酒倾玄露醉瑶觞。遗情更说何珍重,擘破云鬟金凤凰。此语一出,立即引来另一种声音,某知名教授为百度百科上的观点辩称,曹唐诗也是根据白居易和南唐后主李煜的诗而成的。在一些场合下,这种强词夺理的说法在红学界还是很有市场的,可惜是曹唐为唐朝诗人,生于白居易之后,借鉴白居易的可能,但李煜为南唐后主,生于曹唐之后,曹唐怎么能借鉴一个还没出生之人的诗句呢?那为什么学界会在一首诗的出处上如此的纠结呢?文学考证,出处是哪就是哪,没什么可说的。只所以人们否定“天上人间两渺茫”之句是一个现成的诗句,是因为土默热考证出这首诗同时也出现在《长生殿》中,为《尸解》一出的下场诗,诗的出处也标注得一清二楚:蓬山此去无多路,李商隐
三、“上帝垂旌”,一段故事
“始知上帝垂旌,花宫待诏”,这是宝玉《芙蓉女儿诔》中的一段话,表面上是说玉帝封晴雯为芙蓉花神之事。但“上帝垂旌”是指道教的最高规格仪式罗天大醮中的“扬幡”。具体描述就是:通过宝幡高举挂长杆,灵风鼓舞
。这和百度百科在解释垂旌时话几乎一样:“用竿挑着旌旗,作为使者征召的信号”在道教中所用旌旗实际上就是幡,这种用“用竿挑着旌旗”。这种仪式,在《红楼梦》中我们没有看到,但在《尸解》一出里却真的有过“上帝垂旌”的一幕。天孙织女奉玉帝之命主持杨玉环的登仙仪式:(副净上)“天边传敕使,泉下报幽魂。”(见介)贵妃,有天孙娘娘赍捧玉旨到来,须索准备迎接。吾神先去也。(旦)多谢尊神。(分下)(杂扮四仙女,执水盂、幡节,引贴捧敕上)。除了写有玉旨的“敕”外,玉帝的使者天孙织女只从天上带了两件东西,水盂和幡节。水盂里装着尸解用的“金水”,当尸解完成后,水盂也就完成了使命,在重新登仙的蓬莱玉妃回归路上,就只剩下了幡一样物件了。音乐、幡幢已备,候送玉妃归院。《红楼梦》里说不清的事情,到了《长生殿》中就一目了然了。
四、“锦囊收艳骨”,一大悬念
大家都以为黛玉《葬花吟》中的“未若锦囊收艳骨”之句就是指的第二十三回黛玉把落下的桃花装进花囊那件事。其实这并非是作者的本意,你只要仔细看一下第二十三回黛玉葬花那段描写,就会知道,黛玉挂在锄头上的花囊实际上是一个“娟袋”而非“锦囊”。“锦囊”和“娟袋”在用料上是有非常明显的区别的,绝不能混为一谈。也就说,二十三回黛玉埋在土里的花囊和《葬花吟》里的锦囊并非是同一物品。那么,这个锦囊是什么呢?《尸解》一回为我们解开了这一大红学悬念。在“上帝垂旌”后,杨玉环“尸解”登仙,就连随身的衣物和被服都因沾上“金浆”而一起升天了。杨玉环的坟变成了一座空墓,为了给日后一定会为她改葬的唐皇留下一点信物,杨玉环想到了一直随身携带的锦囊:哦,也罢,我胸前有锦香囊一个,乃翠盘试舞之时,皇上所赐。不免解来留下便了。(作解香囊看介)解香囊在手,解香囊在手,(悲介)他日君王见收,索强似人难重覯。 (将香囊付副净介)土地,你可将此香囊,放在冢内。锦香囊也好,香囊也罢,都是装着香草的“锦囊”。当唐明皇挖开妃子墓葬时,看到的除了一个当年赐给妃子的“锦囊”外,别无他物,在唐明皇的眼里,“香气袭人”的锦囊里装的就是妃子的玉骨,正所谓“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抷净土掩风流”。
五、“飞花逐水流”,生离死别的见证
“飞花逐水流”,是《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听到警幻仙姑所唱,红学界称之为《春梦歌》: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学界对于此诗也做过很多的研究,但因没能在诗中找到一个典故,因此只能是隔空打炮,凭着感觉走。然而,《红楼梦》诗词的众多疑点并非无解,很多大家猜来猜去也不得要领的难题,在《长生殿》中根本就不是问题。这不,“花飞逐水流”的源头就在《尸解》一出戏中。谩回首,梦中缘,花飞水流,只一点故情留。这是杨玉环的鬼魂在追忆与唐明皇的生死恋情。和“春梦随云散”一样,“飞花逐水流”一句见证着李杨二人的生离死别,见证着《长生殿》传奇。除了上面这些外,《尸解》一出还有大量与《红楼梦》完全一致的用词。
六、成堆的《红楼梦》词汇
笔者在这里说“成堆”二字并非是危言耸听。除了上面的五点外,我再把《尸解》一出中与《红楼梦》完全一致的词汇罗列(12个)如下,当然了,也少不了两部作品的比较对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