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绝君王巡幸地钱塘元是古长安——论红楼故事发生地“长安大都”代指杭州
(2024-09-14 14:18:48)
标签:
红楼梦长安大都君王巡幸地杭州钱塘桂花夏家 |
分类: 文学解析 |
愁绝君王巡幸地
——论红楼故事发生地“长安大都”代指杭州
《红楼梦》创作中作者故意隐去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只是托名“长安”或“长安大都”来交代贾府及其大观园的所在地,并刻意交代这是一个“帝城”,大观园就是“芳园筑向帝城西”。不仅正面交代是如此,侧面描写也是如此,例如甄宝玉所思之贾宝玉在“长安都中”,王狗儿家亦是“长安”人,虽然离城在乡下住着,“终是天子脚下”。刘姥姥到贾府打秋风,就是从乡下进的“长安城”。
这个“长安城”具体指哪里?搞清楚这一点在红学领域关系重大,因为不仅关系到对《红楼梦》故事背景的正确判读,更直接涉及到对红楼文化的正确领悟。主流红学多数专家都把书中“长安”理解为北京,曹雪芹是在北京西山创作小说,因而把《红楼梦》解读为“京味小说”,把红楼文化解释为“旗人文化”。并以《红楼梦》书中屡次提到“炕”为理由,坐实贾府和大观园坐落在北京。
前几天,笔者写了一篇《〈红楼梦〉中的炕不是火炕是江南炕榻》的文章,论证了红学家们把书中的“炕”等同于北方的火炕,并断定江南无“炕”,是站不住脚的。《红楼梦》书中的“炕”是不烧火的炕榻,在江南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红楼梦》书中有“炕”,《海上花列传》书中也有“炕”,写的肯定是江南(上海)的“炕”。这样,主流红学断定“长安”是指北京的唯一“硬证”又破产了。
其实,《红楼梦》作者早就交代过,书中出现的地名如“长安大都”、“金陵石头城”、“姑苏维扬”等等,都是小说创作中的假拟妄托,照字面理解是不行的。只有林黛玉出身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贾宝玉出身的“赤霞宫”,他们托生地“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才是《红楼梦》故事真实的发生地,才是红楼文化的真实载体。这一地点既非北京,也不是南京,而是特指古都(帝城)杭州。
关于贾府和大观园生活原型在杭州西溪的考证,关于《红楼梦》创作在杭州孤山玛瑙坡的考证,关于红楼文化是末世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才女文化、昆曲文化的解析,笔者早已做了详尽的研究和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再解析一下《红楼梦》中的“长安”写的是杭州这个问题。书中第七十九回,写到香菱在大观园偶遇宝玉,告诉他薛蟠将娶夏金桂为妻,并介绍夏家背景:
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她家是“桂花夏家”。宝玉笑问道:“如何又称为‘桂花夏家’?”香菱道:“她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她家的,连官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她家贡奉。因此才有了这个浑号。”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这“桂花夏家”肯定是“长安城”中的大门户,其发家的原因是经营桂花而致富。经营的规模非常大,“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她家的。”用现代时髦词汇形容,说他家是“桂花专业户”是不够的,而是一个“桂花大公司”,不仅种植了大面积桂花树,而且还在城里城外开了数不清的“桂花加工作坊”,“桂花产品经销连锁店”。书中说的“桂花局”,就是指售卖桂花的店铺。
问题来了——红学界所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书中写的“长安城”就是北京,人们不禁要问:“桂花夏家”生活居住的“长安城”是北京么?北京城有桂花么?桂花作为一个亚热带树种,耐高温却抗御不了严寒。古往今来北京城根本就没有桂花,即使有也只能是室内盆栽,决不能形成大观园中随处可见的“桂花阴”,更谈不到城里城外开设什么“桂花局”,做什么“桂花夏家”的大产业了。
可能有人还要拉横车,说曹雪芹小时候生活在南京,南京肯定有桂花,所以能写出“桂花夏家”。南京有桂花不假,不仅南京,江南多数城市都有桂花,但是请朋友们不要忘记,《红楼梦》写的不仅是几棵桂花树,而是一个庞大的桂花大产业!我国历史上桂花种植面积最大,加工经营规模最大,以至于产生了“桂花夏家”这样靠桂花暴富者的地方,非“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杭州莫属。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历史上的杭州,从来都是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著称。每年中秋前后,西湖周边秀丽的群山间,满树桂花竞相开放,满城飘落“桂花雨”,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历朝历代文人歌咏杭州桂花的佳作史不绝书,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张云敖:“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说到满觉陇,那是杭州最著名的桂花产地。满觉陇,亦称满家弄、满陇,位于杭州西湖以南,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条山谷。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年) 建有圆兴院,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改为满觉院,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地因寺而得名。满觉陇因桂花而闻名,每年秋天,桂花盛开,香满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满陇桂雨”之美誉,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满觉陇的山民历代以种植桂花为主要经济来源,这里种植桂树代代相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山坡道旁,举目四望,桂阴处处。明代戏曲家钱塘高濂在《满家弄看桂花》中写道:“桂花最盛处唯南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弄者,其林若墉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骞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
进入清代,满觉陇的桂花产业越做越大,财源滚滚,声名远播。每年秋季不仅游客摩肩接踵,桂花产业的生产销售更是鼎盛一时。清代诗人钱塘丁立诚曾对满觉陇桂花产品生产销售情况作了以下形象化的描述:“桂花蒸过花信动,桂花开遍满觉陇。卖花人试卖花声,一路桂花香进城。城中莫怅花较晚,山人富有千金产。桂花栗子正尝新,南山当户可结邻。”
南宋以来,杭州桂花产品的加工销售,已经遍及食品(桂花糕、桂花糖等),饮料(桂花酒、桂花茶等),化妆品(桂花油等),香料(木樨香等)等各行各业。透过明人高濂所云:“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清人丁立诚所云:“桂花蒸过花信动,山人富有千金产”,我们足以看出,在那个时代,满陇花市的花农花商,产品行销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各省,有以经营桂花致富达“千金之产”者。
《红楼梦》中所写“桂花夏家”的生活原型,“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她家的”,只能是按照当时杭州满觉陇的大花农兼花商描写的。那么,桂花夏家居住的这个“长安城”,也只能是杭州的托名。《红楼梦》书中的薛家,其生活原型乃是杭州西溪花坞的钱家。历史上的钱家也是以“竹树产业”致富的钱塘望族,与“满陇桂雨”的夏家结为儿女亲家,正所谓“门当户对”。
这个撰写书中“桂花夏家”故事,将杭州城说成是“长安城”的《红楼梦》作者,绝非什么北京西山茅棚中那个曹雪芹,而是地地道道的老杭州、大戏曲家兼诗人洪昇。在洪昇的“天伦之变”悲剧人生中,其故园的“两株桂花树”变成了“两株枯木”,对此的挚爱和痛惜之情,不仅见于洪昇的诗作《稗畦续集》中,也直接见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看看书中黛玉判词和藕香榭“池畔两株桂”您就明白了。
那么洪昇是否有把桂花遍地的杭州称为“长安”的文学举动呢?我们来看他的一首《凤凰山怀古》(见《啸月楼集》)吧:
回抱岩峦虚王气,凭高禁御起秋寒。
曾闻凤麓开金殿,不见龙旗从玉鞍。
愁绝君王巡幸地,钱塘元是古长安。
钱塘乃是杭州的古称,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南宋时代高宗赵构“巡幸”的“帝城”。“钱塘元是古长安”——洪昇不是有最充分的理由,去写“长安城”中的“桂花夏家”,将《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点,指代为“长安”吗?
《红楼梦》书中涉及“长安”地名集中描写的还有一处,就是第十五回中张金哥的故事。张金哥本是“长安县”大财主之女,已与原任“长安守备”之子定亲,可“长安知府”的小舅子李衙内看中了她,欲倚势强行霸占成婚,送三千两银子请托王熙凤帮助。王熙凤遂打发家奴到离长安城不到百里的“长安县”去干办此事,不到两天全办妥,结果害死了两条人命。
且不说这件事的是非曲直,只就“长安大都”百里路程还有个“长安县”一事看,这也是杭州的特指。南宋建都杭州时将首都定名为临安,离临安不到百里还设有临安县,至今仍是杭州所属的一个县,县名依旧。至于书中所写的张金哥故事,乃是根据洪昇创作了一首叙事诗《金环曲为项家妇作》改写的:
王家有女字秀文,少小绰约兰蕙芳。项郎名族学诗礼,金环为聘结婚姻。十余年来人事变,富儿那必归贫贱。一朝别字豪贵家,三日悲啼泪如霰。手摘金环自吞食,将死未死救不得;柔肠九曲断还续,卧地只存微气息。讵料神人赐灵药,吐出金环定魂魄。至性由来动彼苍,一夜银河驾乌鹊。嗟哉此女贞且贤,项郎对之悲复怜。朝来笑倚镜台立,代系金环云鬓边。
洪昇以《金环曲》中王秀文的故事为基本素材,创作了《红楼梦》中的张金哥故事,主要目的是赞赏与歌颂女性为了追求自由爱情婚姻的那种“至死不渝”之情。洪昇的这首诗名气很大,当时曾被广泛传抄,不仅收录在自己的诗集《稗畦集》中,清初的好多文人作品集中均有转载。洪昇既然能将王秀文的故事改写成张金哥的故事,也就能将故事发生地由嘉定改写为“长安县”。
谈到杭州附近的长安县,还有一处隶属浙江省海宁市的长安镇。该镇位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市西部,与杭州市余杭区接壤,与杭州市萧山区隔江相望。这里确实是一处历史悠久的“古长安”,唐开元十一年(723年)设长安市。北宋元丰《九域志》有"长安一镇"之称。南宋咸淳《临安志》:"长安市在县西二十里,今城镇。"此后,镇名“长安”千余年不变。镇内多名胜古迹,有多处东吴时期的重要人物墓葬。如果说《红楼梦》书中离“长安大都”百里路程那个“长安县”,是古城海宁长安镇的实指,似亦不无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