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奇香”“暖香”伴“冷香”——“冷香丸”与“冷香幽韵”

(2024-09-01 16:09:42)
标签:

冷香

暖香

奇香

冷香丸

冷香幽韵

分类: 文学解析

奇香”“暖香”伴“冷香”

——“冷香丸”与“冷香幽韵”

                        土默热

笔者在《冷香丸与冷香幽韵》一文中,从文学意境角度解析了《红楼梦》描写的“冷香丸”故事。薛宝钗之所以要服食离奇古怪的“冷香丸”,并非真的要把那些白花蕊当药吃,而是暗示其生活原型钱凤纶词学姜白石(宋·姜夔),以“冷香幽韵”风格著称。其父钱开宗因“货殖家风”被朝廷诛杀,在家破人亡孤儿寡母的忧郁生活中,钱凤纶以白石词之“冷香幽韵”,治疗自己内心的“热毒”之症。

在古人的诗词中,“冷香”一词往往用于特指梅花的香气,如宋·梅尧臣《依韵和正仲重台梅花》:“冷香传去远,静艳密还增。”宋·曾巩 《忆越中梅》:“今日旧林冰雪地,冷香幽绝向谁开?”明·高启《梅花》之三:“翠羽惊飞别树头,冷香狼藉倩谁收”。有时也代指牡丹花的香气,如唐·薛能《牡丹》之四:“浓艳冷香初盖后,好风乾雨正开时。”这些都与《红楼梦》书中薛宝钗之文学意境像吻合。

“冷香”的文学意境问题解决了,还有个“暖香”的文学意境出处有待解决。《红楼梦》书中不仅浓墨重彩写了“冷香”,还与之相对应写了一个“暖香”的故事,事见第十九回《情切切良宵花解语意绵绵静日玉生香》:元妃省亲忙乱之后,宝玉便急忙来到黛玉房中,一进门“只闻得一股幽香,却是从黛玉的袖中发出,闻之令人醉魂酥骨。”由此便展开了一个奇奇怪怪的“奇香”、“暖香”故事。

书中说,宝玉一把便将黛玉的袖子拉住,要瞧笼着何物。黛玉笑道:“冬寒十月,谁带什么香呢。”宝玉笑道:“既然如此,这香是哪里来的?”黛玉道:“连我也不知道,想必是柜子里头的香气,衣服上熏染的也未可知。”宝玉摇头道:“未必。这香的气味奇怪,不是那些香饼子、香裘子、香袋子的香。”黛玉冷笑道:“难道我也有什么罗汉真人给我些香不成?……我有的是那些俗香罢了。”

两人闹了一阵,黛玉笑问宝玉:“我有‘奇香’,你有‘暖香’没有?”宝玉见问,一时解不过来,因问“什么暖香?”黛玉点头叹笑道:“蠢才,蠢才!你有玉,人家就有金来配你;人家有‘冷香’,你就没有暖香去配?”……宝玉笑道:“饶便饶你,只把袖子我闻一闻。”说着,便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随后又给黛玉讲了一个小耗子偷香芋的故事,并说“盐课林老爷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芋呢。”

这个故事的奇特之处,首先在于黛玉身上那令人醉魂酥骨之奇香,是从她的“袖子”中发出的,惹得宝玉拉了“袖子”笼在面上闻个不住。黛玉“袖子”中并没有什么香饼子、香裘子、香袋子之类,那么“袖子”中的这缕幽香又是从何而来呢?对这些奇怪的描写,我们不要用猜笨谜的手段去探寻谜底,还是通过文化解析来寻求其文学境界吧——关键就在黛玉袖子中的香气所代表的文学意境上。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果真有个袖子中冒香气的典故么?确实有,就出自那个被白香山、洪昉思热情讴歌的杨贵妃故事。历史上的杨贵妃,不仅姿容绝世,能歌善舞,还是一位聪明智慧的女诗人。她一生中写了多少首诗今已无可考究,流传到现在的则仅剩《全唐诗》收录的一首了。这首诗名叫《赠张云容舞》,全文如下:“罗袖动香香不已,红蕖袅袅秋烟里。轻云岭上乍摇风,嫩柳池边初拂水。”

说的是杨贵妃一次随唐玄宗游幸绣岭宫,命侍儿张云容献舞。张云容罗袖轻舒,香风四溢,身躯曼转,翩翩起舞。杨贵妃见此情此景诗兴大发,即席写下了这首诗。这是一首七绝,诗中充分运用了比兴的手法,如行云流水,色香俱全,意境清丽,字凝句炼,一气呵成,确实是一首难得的好诗。《红楼梦》描写黛玉袖子里发出的令人醉魂酥骨之“奇香”,其文学意境当取自杨贵妃笔下的“罗袖动香香不已”。

那么《红楼梦》所说“暖香”的文学意境又取自何处呢?也是来自杨贵妃的典故,这一点其实作者在书中已经交代了。《红楼梦》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描写薛宝琴“怀古诗”有一首《马嵬怀古》:“寂寞胭脂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裳尚有香。”马嵬怀古当然是怀杨贵妃,杨贵妃生前经常香汗淋漓,她死后衣襟上遗留的香气,当然就是“暖香”。

史载,杨贵妃体丰怯热,且生有异香,“每有汗出,红腻而多香”。洪昇《长生殿》传奇,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爱至深处,每每“软玉温香抱满怀”,“温香艳玉须臾化”。《长生殿》“温香”,就是《红楼梦》“暖香”吧?何况“花解语”“玉生香”典故,本就出自杨贵妃;黛玉号“潇湘妃子”,亦出自《长生殿》“蓬莱玉妃”。“盐课林老爷家的小姐才是真正的香玉呢”,此言不虚!

其实早在唐代诗人们的笔下,就已经出现了“暖香”一词。李商隐曾有一首《山有感》:岫飞泉泛暖香,九龙呵护玉莲房。平明每幸长生殿,不从金舆惟寿王。诗中描写唐明皇与杨贵妃在骊山华清池之玉莲房洗浴,飞溅的温泉泛着暖暖的香气。由此可见“暖香”一词所形容的对象乃是特指贵妃出浴。《红楼梦》书中黛玉问宝玉是否有“暖香”,也是一语双关,暗含其创作《长生殿》之文学生涯。

康熙三十六年(1697),洪昇刻印稗畦草堂版《长生殿》,倩老名士尤侗作序。序言云:“余八十老翁,久不作狡猾伎俩,兼之阿堵昏花,坐难卜夜,虽使妖姬蹈筵,亦未见其‘罗袖动香香不已’也。聊酬数语,亦代周郎一顾而已。”可见西堂老人尤侗谈到《长生殿》,第一个想到的便是杨贵妃的诗“罗袖动香香不已”。这在明末清初情本文学大潮中是个惯用的熟典,任何情种文人笔下都可以信手拈来。

《红楼梦》创作过程中,不仅在《长生殿》故事中选取某些词汇来营造意境,也在其它古典戏剧中选取了一些典故来铺陈故事。譬如开卷第一回描写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的场面,丫鬟娇杏园中掐花儿,猛抬头见窗内有陌生人感到奇怪,回头看了一两次。贾雨村便以为有意于他,自谓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知己。这些描写,显然是受了《西厢记》“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的文学意境影响。

当下红学界好多朋友对《红楼梦》书中一些奇特的描写,多热衷于去琢磨揣测背后隐含的清宫秘史,这有违文学创作规律。《红楼梦》是一部小说,作者创作中兴之所至,以某些古人熟悉的文学典故铺陈故事,营造意境,乃古典小说创作中的文人故伎,就像当代作家创作小说,也摆脱不了意识流一样。这种现象从文学解析角度完全可以解释,实在不必要动用索隐或考证手段,去探讨其背后的微言大义。

这种风流香艳的文学现象,乃是明末清初言情文学大潮中,文学创作的通行做法。“冷香”与“冷香幽韵”,“奇香”与“罗袖动香”,“暖香”与“温香暖玉”,都是不难联系到一起的风流香艳文学词汇,作者以此来营造书中的文学意境,在那时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何况《红楼梦》作者洪昇本人既是大戏剧家,也是大诗人,杨贵妃又是他文学生涯中的挚爱,如此对小说进行审美建构,应是偶然中的必然。

                         

20141021

冷香丸与冷香幽韵

 ——论大观园诗社才女薛宝钗形象创作取材于蕉园诗社骨干钱凤纶

                            土默热

  关键词 热毒 冷香 冰雪 无情 幽韵

老土在红学界虽然以嘴冷闻名,但写文章一般不骂人,顶多就说点“红学无文”一类怪话,让主流红学家们感觉有点不舒服——但这不算冤枉他们,也不是有意贬损他们,因为他们研究《红楼梦》热衷于围绕乾隆年间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的那些破事猜笨谜,始终就没从中华文明的“文”之一字入手,解读过书中的文化现象和文学源流。既无助于自己对《红楼梦》的正确领悟,也有误导读者、误导青年、误导社会之嫌。刻薄他们几句也是文学研究正本清源的需要。

譬如《红楼梦》书中写的贾宝玉嗜好舔食女人口上胭脂,他们就真的煞有介事考证研究起来:那个时候的胭脂好不好吃?贾宝玉为什么有这种异食癖?为什么还要“猴”在女人身上吃?舔吃女人嘴上胭脂是否有接吻之嫌?如此等等,令人浑身起鸡皮疙瘩。岂不知“舔食女人口上胭脂”乃是作者的象征性描写,从文化层面着眼,不过就是对作者从小爱好昆曲的暗示而已;在那个“非情不传”的年代,昆曲舞台上干的都是“舔食女人口上胭脂”的勾当,何须今天的红学家们来考究胭脂是否可吃?

再比如对书中描写的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热毒症”,需要吃“冷香丸”治疗,他们就研究热毒症究竟是什么病,是不是遗传性疾病,是不是性病艾滋病?冷香丸是什么药,白花蕊好不好吃?中医有没有这种验方,疗效如何?如此等等,令人哭笑不得。岂不知这也是文化层面上的象征性描写,不过就是暗示在薛宝钗身上,寄托着家破人亡的“热毒”忧郁,须靠“冷香幽韵”的诗人生涯发散而已。如果谁真的按书中描写照方抓药制“冷香丸”,那真是胸无点墨的愚人了!

在《马塍花窠红楼梦》一文中,笔者曾谈到薛宝钗原型钱凤纶与宋代冷香词人姜白石的关系。姜白石生前就在钱凤纶的家乡吟咏“暗香疏影”,死后也葬在钱凤纶家乡的马塍花窠。“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钱凤纶存世之《古香楼词》一卷,刻意模仿姜白石幽韵冷香意境,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本文拟从这个角度,对此再作进一步探讨,以证明《红楼梦》的“热毒症”和“冷香丸”,乃是在文学层面的象征性描写。

还是先回顾一下《红楼梦》书中关于“冷香丸”那些奇奇怪怪的描写吧:书中的薛宝钗一出生就“从胎里带来一股热毒”,“为这病请大夫吃药,也不知白花了多少银子钱,凭你什么名医仙药,从不见一点儿效。”病情愈来愈重。后来偶然遇到一个“专治无名之症”的“秃头和尚”,给她开了一张“海上方”,又给了一包“不知哪里弄来的”、“异香异气的药引子”,让她“发作时吃一丸”。“到也奇怪,吃他的药倒效验些”。

书中是这样交代秃头和尚所开之“海上方”的:“要春天开的白牡丹花蕊十二两,夏天开的白荷花蕊十二两,秋天的白芙蓉蕊十二两,冬天的白梅花蕊十二两”。不仅药料奇,药引子更奇!要“雨水这日的雨水十二钱,白露这日的露水十二钱,霜降这日的霜十二钱,小雪这日的雪十二钱”。“再加十二钱蜂蜜,十二钱白糖”,一并和成丸子,“埋在梨花树底下”,发病时再用十二分黄柏“煎汤”,“吃一丸下去也就好些了”。

这真是奇人、奇病、奇方、奇药。就说这春夏秋冬的四种白花蕊和十二钱雨露霜雪吧,就怪得不能更怪了。为什么偏偏都要白色的花蕊?为什么各种药料和药引子的数量偏偏都是十二钱?为什么偏偏要用最苦的黄柏作药引子?古今中外谁见过如此奇特的药方?冷眼人一看就明白,这是暗喻一年四季和十二个月。“热毒症”并非什么疾病,而是一种怨毒的心境,“冷香丸”也并非药方,而是用一年四季十二个月的“白花蕊”和雨雪冰霜开解心境的途径。

《红楼梦》书中写薛姨妈领着孤儿寡女投奔贾府,薛姨爹哪儿去了?作者绝口没提。薛宝钗的生活原型乃是蕉园才女钱凤纶,其父钱开宗因乙酉科场案被杀头抄家,全家二百多口人被押解北京发卖旗人为奴。朝廷惩治钱开宗的罪名是受贿卖放功名,顺治帝钦定为“货殖家风”,这就是书中钱家“皇商”身份的真实来源。钱凤纶从小就父死母孀,卖身为奴,这正是书中薛宝钗从娘胎里带来的“热毒症”。后来孤儿寡母被开释回到故乡时,旧巢倾覆无枝可栖,只好借住亲戚家,这也是书中薛家借住贾府梨香院的由来。

《红楼梦》书中描写“冷香丸”,为一年四季之白花蕊所制,配合十二个月的雨雪冰霜,再用苦口的黄柏作药引子,暗含钱凤纶为其父亲服孝期间,一年四季难以摆脱抑郁怨毒心情之意。问题还不止这么简单,其中还有更深刻的文化寓意。钱家世代诗礼簪缨,钱凤纶家学渊源,工诗,尤善词,有《古香楼词》一卷存世。作为蕉园诗社的著名才女,父死母孀的钱凤纶,以学词打发忧郁的时光,也是其人生之必然选择。其词刻意模仿姜白石“冷香幽韵”,正所谓服食“冷香丸”也。

宋代著名词人姜白石(姜夔,字尧章,别号白石道人,又号石帚),一生嗜好词,不惟清空,又且骚雅,读之令人神观飞越。词之赋梅,唯白石《暗香》、《疏影》二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堪称绝唱。宋嘉定十八年(1221年),姜白石因病卒于杭州,时年六十七岁。死后就葬在西马塍,这里正是钱凤纶的家乡。姜白石词风“冷香幽韵”,称之为治疗“热毒症”的“冷香丸”,实在是再恰当不过了。姜白石“冷香幽韵”词的代表作是《暗香》与《疏影》:

《暗香》: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疏影》:苔枝缀玉,有翠禽小小,枝上同宿。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昭君不惯胡沙远,暗怀江南江北。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

犹记深宫旧事,那人正睡里,飞近娥绿。莫似春风,不管盈盈。早与安排金屋。还教一片随波去,又却怨玉龙哀曲。等恁时重觅幽香,已入小窗横幅。

这两首词被历代词人誉为咏梅绝唱,正如南宋著名词人张炎所说:“暗香、疏影两曲,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自立新意,真为绝唱”。白石之后,仿者如云,但得其真味者不多,更无人能过之。姜白石的另一首词《莺声绕红梅》:“十亩梅花作雪飞,冷香下、携手多时。两年不到断桥西,长笛为予吹。人妒垂杨绿,春风为染作仙衣。垂杨却又妒腰肢,近前舞丝丝。”这些词中使用的“清寒”、“香冷”等词,恰到好处表现了梅花的“冷香”意境。

清代文学家刘熙载评白石词,“姜白石词幽韵冷香,令人挹之无尽;拟诸形容,在乐则琴,在花则梅也”(《艺概》卷四) 。可谓“知味“之言,以梅花的“幽韵冷香”拟姜白石词再恰当不过。在梅花之外,姜白石也以冷香、冷红、冷月、冷枫,暗柳,暗雨等意象,构造成一个“清冷意象群”,构造出一种幽冷悲凉的词境。正如晚清文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所说:“白石词以清虚为体,而时有阴冷处,格调最高”。

姜白石为在词中什么好用“冷色调”去描绘“冷事物”?这与他的一生遭际与心境有关。在“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中,有着他“南去北来何事?荡湘云楚水,目极伤心”的羁愁;在“一春幽事有谁知?东风冷,香远茜裙归”中,有着他“沉思年少浪迹,笛里关山,柳下坊陌”的惆怅。是一代词人姜白石的悲剧人生,与杭州西湖的旖旎妩媚,西泠的清冷高雅,西溪的隐逸蕴藉,统一成了“冷香幽韵”词风。

姜白石的一生是不幸的,心境压抑,生活清冷。去世后,友人将其葬于钱塘西门外西马塍,并做挽诗说:“幸是小红方嫁了,不然啼损马塍花”。但词人白石能够葬在“马塍花窠”,也是幸运的。“降及清初,浙派词人,家白石而户玉田,以清空骚雅为归”(见晚清文人蔡嵩云《乐府指迷笺释·引言》)。也就是说,在清朝初期,由于浙西词派的大力倡扬,姜白石的词风在这里成了家喻户晓、趋之若狂的词人楷模。

姜白石的托身之地西马塍,就在蕉园女诗人钱凤纶的故乡杭州古荡。大力倡导白石词风的“西泠十子”,即清初顺康年间杭州诗人陆圻、柴绍炳、沈谦、陈廷会、毛先舒、孙治、张纲孙、丁澎、虞黄昊、吴百朋等十位诗人,也正是钱凤纶等一代女词人的父辈文人。在父辈的熏陶下,加之国殇家难中的抑郁心境,钱凤纶词学姜白石,以“冷香”风格著称,乃是必然之选择。以白石之“冷香幽韵”,治疗自己内心的“热毒”之症,也是最佳的良药。

我们这里不妨在钱凤纶《古香楼词》中选择几首,看看其中的“冷香幽韵”:

《添声杨柳枝·雨后海棠》:空阶冷雨湿胭脂,减芳姿。终宵不断泪千丝,为谁痴。却似绣帏新睡足,欹红玉。一腔幽恨没人知,可怜时。

《菩萨蛮·早春湖头扫墓》:六桥积雪晴光射,萧疏疑是云林画。几点远山横,一湖春水平。墓门斜日静,翠竹迎人冷。极目总消魂,罗巾泪痕。

《眼儿媚·与双成弟妇雨窗话别》:一望迷离雨声凄,云压暮山低。萧萧落叶,嗷嗷哀雁,话到楼西。料得今宵人静后,惆怅掩罗帏。秋蛩吟罢,残灯灭后,有梦初归。

《摊破浣溪沙·怀亚清》:月落空庭花影迟,绣屏欹枕梦回时。咫尺城里鸿雁断。即天涯。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别后深闺无限事。总堪悲。

   《鹊桥仙·寄外》:鸿雁初来,梧桐乍落,正是早秋时节。夜深无计遣愁怀,那更又灯儿将灭。罗襦慵解,篆烟微尽,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还幸有今宵明月。

《鹊踏枝·寄长嫂查楣思》:乍暖馀寒春日永,未许莺啼,清昼深闺静。嫩绿柔黄堆小径,晓风催放枝头杏。怅望瑶姬仙阙迥,数阕新词,镇日和愁咏。几曲阑干还独凭,夜深月过苍苔冷。

《水龙吟·怀柴季娴表嫂兼谢画梅》:朱阑曲槛闲凭,松篁掩映深深院。丹枫染遍,黄花初放,色深香浅。玉案联吟,锦笺分韵,珠玑新灿。最无端牧笛,声声起处,催日落、横塘晚。别后蒹葭水远。正空闺、梨云梦断。丹青一幅,天风吹堕,罗浮春满。疏影横斜,暗香浮动,毫端如见。怕朝来翠羽,双双飞去,暮晶帘卷。

我们不仅在她的咏梅词“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中,直接看到了白石词《暗香》、《疏影》的痕迹;在其它词的“翠竹迎人冷”,“夜深月过苍苔冷”,“半壁青灯临卫帖,一窗寒雨读陶诗”中,自不难体味出白石词的“冷香”意境;在“一腔幽恨没人知”,“一望迷离雨声凄”,“无限幽情难说,低徊脉脉少人知”等哀怨声中,也不难感受到白石词的“幽韵”意境。

那么,《红楼梦》中的薛宝钗,诗词中是否也有姜白石“冷香幽韵”的风格呢?朋友们不要忘记,薛宝钗在书中始终是以“冷美人”的形象出现的,她的姓“丰年好大雪”,她的象征“山中高士晶莹雪”,她的居室“雪洞儿”一般,这些描写不仅都暗示他的薛姓,也都与白石词“冷香幽韵”意境有关。就说她的诗词吧,“冰雪招来露砌魂”,“瘦月清霜梦有知”,“攒花染出几痕霜”,哪一首和“冷香幽韵”无关呢?

《海棠诗》: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忆菊》:怅望西风抱闷思,蓼红苇白断肠时。空篱旧圃秋无迹,瘦月清霜梦有知。念念心随归雁远,寥寥坐听晚砧痴,谁怜我为黄花病,慰语重阳会有期。

《画菊》: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聚叶泼成千点墨,攒花染出几痕霜。淡浓神会风前影,跳脱秋生腕底香。莫认东篱闲采掇,粘屏聊以慰重阳。

可能有人还要鸡蛋里面挑骨头,说宝钗的菊花诗是诗不是词啊?那么您就仔细看看《画菊》吧。“诗余戏笔不知狂,岂是丹青费较量,”他说这不是诗,不是画,而是“诗余”。什么是“诗余”?诗余就是词,俗称长短句。这很可能就是在钱凤纶“诗余戏笔”的基础上,被《红楼梦》作者改造成的诗。钱凤纶不仅工词,亦工诗,《古香楼集》四卷中,有三卷诗,一卷词。

   钱凤纶的诗词风格大体一致。如最脍炙人口的《美人梳头歌》:“新林一声啼绿鸟,三十六宫春欲晓。床上辘轳牵素绠,秋水溶溶镜光冷。渐看红日卷珠帘,双弯却有眉纤纤。玉凤斜飞亸金蝉,佩环摇摇曳湘烟。下阶独自摘芳蕊,樱桃笑侬不结子”。诗中就连美人梳头面对的镜子,也被写成“秋水溶溶镜光冷”,显然是这个“冷美人”的“冷香幽韵”风格。

这就是“冷香丸”药料中春夏秋冬四季的白花蕊吧?这就是“冷香丸”药引子中十二个月的雨露霜雪吧?在因父死母孀被“热毒症”折磨下的钱凤纶,还有比这疗效更好的“海上方”么?钱凤纶在《浣溪沙·偶题》中说:“渌水潆回石径斜。绕溪一带种梅花。万花深处是侬家。自写闲情依翠竹,爱看清影浣春纱。小庭风静稳栖鸦。”——这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宝钗所居“蘅芜苑”的写照吧?

自五四运动提倡白话文,诗人们多改写新诗以后,中国文坛懂得“陶柳风骨”、“冷香幽韵”词风者不多了。特别是在红学领域,那些所谓的红学家们,都热衷于对《红楼梦》遣词用语的索隐附会,有几人还在研究红楼诗词的诗骨词风?倘若还有几个懂得中国古诗词味道的文人,不妨先研究一下明末清初浙西词派的作品,与《红楼梦》中大观园女子诗社之作品加以比对,自不难看出其中诗风词韵都打着西泠十子的鲜明印痕。在中国古典文学源流中研究《红楼梦》,研究书中的诗词文章,方是红学正道,方是红学坦途。

 

2013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