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03,281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豆重歌泪未收——贾宝玉《红豆曲》隐写洪昇梨园梦

(2024-07-03 13:45:14)
标签:

红楼梦

贾宝玉

红豆曲

洪昉思

梨园梦

分类: 文学解析

红豆重歌泪未收

——贾宝玉《红豆曲》隐写洪昇梨园梦

                   土默热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这首韵律凄美、回肠荡气的《红豆曲》,是《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在冯紫英家宴会上行酒令时唱的一首小调。自《红楼梦》问世以来,这首《红豆曲》不知感动多少同病相怜的读者,为之洒下一掬同情的眼泪;也不知打动多少红学家的心,为考证这首曲子的来龙去脉而呕心沥血。

可是,尽管红学家们历尽百年辛苦爬梳,呕心沥血费尽心机,却始终找不到这首《红豆曲》的文学出处。这也罢了,没有其他出处就算《红楼梦》作者的原创吧。可红学家们又说不清他们心中那位作者曹雪芹创作此曲的动机,更说不清《红楼梦》书中如此描写主人公贾宝玉滴泪泣血吟唱《红豆曲》原因和理由。

只要是有心人读《红楼梦》,都不难发现书中描写贾宝玉吟唱这首《红豆曲》的蹊跷古怪之处:首先,这是在冯紫英家的宴会上,参加吟唱的人有鲁莽粗俗的薛蟠,戏子小旦蒋玉菡,锦香院妓女云儿。这样的场合和对象,如何能牵动贾宝玉“相思血泪”?对着倡优“抛红豆”,岂非缘木求鱼?

其次,故事的意境也很不协调:宴会上所行酒令及所唱小曲,冯紫英、蒋玉菡、云儿等人都是“皮肤滥淫”之辈的俗调,薛蟠之令之曲更是不堪入耳的流氓腔加文盲腔;唯独宝玉的《红豆曲》鹤立鸡群,充分展示出警幻仙姑所说的“意淫”的本色。万丛灰暗一点红,作者缘何如此命义执笔?

再次,红豆又名相思子,以红豆喻相思的文学命意没有问题,但宝玉所吟并非普通的红豆,而是代表“相思血泪”的红豆;以“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来展示宝玉此时此刻那颗滴血的心、无尽的泪,则非这个庸俗场合所应产生的心理轰鸣!作者如此娓娓写来,必有其不得不如此的理由!

百年红学多从胡适认定的那个曹雪芹出发,通过索隐考证方法反推《红豆曲》的奥妙。而《红楼梦》并非史书,而是一部世情小说,研究《红楼梦》的文化底蕴和文学源流,必须使用文化(文学)解析方法。下面,我们就从四则古典文学典故出发,来重新探究《红豆曲》的奥妙吧。

第一则典故:红豆相思与王维诗。红豆喻相思之典本出于南北朝昭明太子与慧娘红豆相赠表相思之故事,但真正使红豆与相思紧密相连并成为社会共识的原因,还在于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王维的《红豆》诗:“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此诗的另一诗题是《江上赠李龟年》。

第二则典故:红豆相思与李龟年曲。李龟年与王维都是唐玄宗的御用供奉文人,也都是开元天宝年间唐明皇和杨贵妃帝妃爱情的见证者。李龟年就是唐明皇的梨园班头,相传《红豆》诗就是由李龟年谱曲后,交梨园演唱,方流传开来成为千古名曲的。王维创作此诗之所以特意注明系赠李龟年之作,很难说红豆寓意与帝妃爱情无关。

安史之发生乱后,杨贵妃于马嵬驿“埋玉”,唐明皇逃往四川,百官皆窜辱,李龟年奔迫江潭(即潭州,今长沙)。当时诗圣杜甫也恰好流落于此,以诗赠之曰:“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每遇良辰美景,李龟年便在此演唱几曲梨园旧制,常令听者感慨系之泫然而泣。

据唐·范摅《云溪友议》卷中《云中命》记载,李龟年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红豆曲》:“红豆生南国……”,又歌《伊州歌》:“清风明月苦相思……”,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显然,李龟年开元盛世在长安初唱《红豆曲》,安史乱后在江南潭州重唱《红豆曲》,都与唐明皇与杨贵妃悲欢离合的爱情有着密切关系。

第三则典故:李龟年红豆重歌与《长生殿·弹词》。清康熙年间,江南才子洪昇按照白居易《长恨歌》的言情文学思路,以“专写钗盒情缘”的手法创作《长生殿》传奇。他借用了李龟年流落江南重歌红豆的典故,将李龟年在潭州宴席上唱《红豆曲》,改写为在金陵沿街唱霓裳羽衣曲,写出了《长生殿》重头戏《弹词》一折。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大古里凄凉满眼对江山!我只待拨繁弦传幽怨,翻别调写愁烦,慢慢地把天宝当年遗事弹。”在金陵鹫峰寺大会上,李龟年声泪俱下,以“九转货郎儿”曲牌,倾诉“马嵬坡血污了天资国色;江南路哭杀了瘦骨穷骸。”“空对着六代园陵草树埋,满目兴衰。”《弹词》一折由此成为最感人的千古绝唱!

以上所述三则古典文学典故,能够通过文学解析与《红楼梦》中贾宝玉所歌“红豆曲”串联起来么?答案是肯定的。让我们再来看第四则文学典故:《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凝聚着洪昇戏剧人生的毕生血泪。洪昇“泪尽而逝”后,其子洪之震(字洊修)有一次去拜访父亲生前好友沈绍姬,沈绍姬抚今追昔感慨万千,作感赠诗一首。

沈绍姬《寒石诗钞》卷十载有这首《喜洪洊修过存,并读其尊人昉思稗畦续集有感,赋此以赠》,全诗为:浮云流水两悠悠,五十年前亦旧游。万叠风波经九死(原注:洪家多难),一编词赋足千秋。青葙不堕魂堪慰,红豆重歌泪未收(原注:指长生殿填词)。玉茗主人应有后,寒光疏草重南州。

请请特别注意该诗作者沈绍姬所加“原注”的两个诗句。“万叠风波经九死(原注:洪家多难)”,指的是洪昇迭经“家难”,历尽“风波”,《稗畦续集》记载了他命运多舛的人生遭际。“红豆重歌泪未收(原注:指长生殿填词)”,则显然是以李龟年“红豆重歌”典故代指《长生殿》,并表达了洪昇为创作《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洒泪泣血奉敕填词的梨园人生。

让我们将《红楼梦》书中贾宝玉所唱“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与沈绍姬所吟“红豆重歌泪未收”诗句相对照,比较分析一下吧:二句诗所用之典和表达的意境几乎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如果根据沈绍姬的意图,给《红楼梦》书中的《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一句,也加上“(原注:指长生殿填词)”,则顺理成章完全是说得通!

我们知道,《红楼梦》是以戏剧创作手法写成的小说,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同为“专写钗合情缘”的文学作品,写的是洪昇痴迷终生的“儿女真情”和迭经家难的“梨园梦”。我们再将沈绍姬所吟“红豆重歌泪未收”与《红楼梦》“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相印证,推断宝玉所唱《红豆曲》乃洪昇所创,应顺理成章吧!

由此我们甚至可以进一步推测,沈绍姬不仅深知洪昇以“红豆重歌泪未收”之意境创作《长生殿》的“拟书底里”,甚至还可能亲自看到过洪昇以自己的“梨园梦”为素材所写的《红楼梦》小说,最起码也知道洪昇曾经写过“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这首《红豆曲》。一首《红豆曲》,足证《红楼梦》是《长生殿》“旧谱填新词”!

当我们根据以上文学解析,明白了《红楼梦》与《长生殿》的不解之缘后,前述《红楼梦》书中关于《红豆曲》描写的种种蹊跷古怪之处,就不难理解了。明末清初,文坛上曾掀起演绎风流公案创作言情文学的大潮,《红楼梦》书中写宝玉唱《红豆曲》前,贾宝玉与冯紫英、薛蟠、蒋玉菡等所行酒令之“女儿悲、愁、喜、乐”,就隐喻着当时对“悲欢离合”儿女情的不同文学见解。

我们不妨逐一分析一下这几首酒令和小曲:在家宴上行酒令是宝玉提倡的,“宝玉笑道如今要说悲、愁、喜、乐四字,却要说出女儿来,还要注明这四字原故。说完了,饮门杯。酒面要唱一个新鲜时样曲子,酒底要席上生风一样东西,或古诗,旧对,《四书》《五经》成语。众人都拍手道妙。”宝玉倡议的酒令是要说出“女儿的悲愁喜乐”,说到底就是要说出每个人对“儿女情”的看法。

冯紫英说道:“女儿悲,儿夫染病在垂危。女儿愁,大风吹倒梳妆楼。女儿喜,头胎养了双生子。女儿乐,私向花园掏蟋蟀。”说毕,端起酒来,唱道:“你是个可人,你是个多情,你是个刁钻古怪鬼灵精,你是个神仙也不灵。我说的话儿你全不信,只叫你去背地里细打听,才知道我疼你不疼!”唱完饮了门杯,说道:“鸡声茅店月”。这个酒令中规中矩,但很平淡无味。冯紫英是个市民阶层中的小知识分子,他的酒令,就代表着一般青年世子对“儿女情”的看法。

云儿说道:“女儿悲,将来终身指靠谁女儿愁,妈妈打骂何时休!女儿喜,情郎不舍还家里。女儿乐,住了箫管弄弦索。”说完便唱道:豆蔻开花三月三,一个虫儿往里钻。钻了半日不得进去,爬到花儿上打秋千。肉儿小心肝,我不开了你怎么钻?”唱毕饮了门杯,说道:“桃之夭夭。”云儿是个妓女,她的酒令体现了那个时代操皮肉生涯者的酸辛,小曲唱的有点曲折表现的淫荡内容,这也是妓女阶层对“女儿情”的应有理解。

接着是薛蟠行的酒令:“女儿悲,嫁了个男人是乌龟。女儿愁,绣房撺出个大马猴。女儿喜,洞房花烛朝慵起。女儿乐,一根**往里戳。” 众人听了,都扭着脸说道:“该死,该死!快唱了罢”。薛蟠便唱道:“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众人都道:“罢,,,连酒底都免了。”这个酒令十分可笑,粗俗不堪且文理不通。薛蟠本是个贵族家庭出身的粗鲁无知的地痞无赖,他的酒令,当然就是士大夫家庭中粗人蛮汉一流对“儿女情”象征“皮肤滥淫”的认知。

接着蒋玉菡说道:“女儿悲,丈夫一去不回归。女儿愁,无钱去打桂花油。女儿喜,灯花并头结双蕊。女儿乐,夫唱妇随真和合。”说毕唱道:“可喜你天生成百媚娇,恰便似活神仙离碧霄。度青春,年正小,配鸾凤,真也着。呀!看天河正高,听谯楼鼓敲,剔银灯同入鸳帏悄。”唱毕,饮了门杯,拿起一朵木樨来,念道:“花气袭人知昼暖”。蒋玉菡乃是优伶,也就是戏子。他的酒令中规中矩,比较文雅,但也局限于戏剧界人士在那市井通俗小说戏剧流行时代对“儿女情”的通常理解,并未体现出作者要表达的高雅的“儿女真情”。

最高雅的酒令当然是宝玉行的:“女儿悲,青春已大守空闺。女儿愁,悔教夫婿觅封侯。女儿喜,对镜晨妆颜色美。女儿乐,秋千架上春衫薄。”宝玉唱道“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唱完,大家齐声喝彩,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宝玉是个秉持“意淫”理念的多情公子哥,是个一贯尊重女儿、歌颂女儿的情痴情种,他的酒令,当然是对“儿女情”的最好阐释,阐释的乃是情教流行时代的“儿女真情”。

 

洪昇创作《长生殿》初期,就曾与一些朋友坐在杭州皋园,谈论对唐代开元天宝帝妃爱情的见解(见《长生殿》自序的记载)。洪昇很有可能就是根据这次“皋园论情”之朋友聚会,写出了《红楼梦》应冯紫英之约的家宴故事;并根据各阶层朋友们对“意淫”和“皮肤滥淫”的不同见解,写出了薛蟠、冯紫英、戏子蒋玉菡、妓女云儿那些歌咏“女儿悲愁喜乐”的各有特色并令人捧腹的小调。

当然,洪昇的《红豆曲》,也是根据自己对《长生殿》创作“专写钗盒情缘”儿女真情的文学见解写成的。在《长生殿·自序》和《例言》中,洪昇明确交代“予撰此剧,止按白居易《长恨歌》、陈鸿《长恨歌传》为之。而中间点染处,多采《天宝遗事》、《杨妃全传》。若一涉秽迹,恐妨风教,绝不阑入。”这正是“红豆重歌泪未收”所显示的“儿女真情”。

红豆是相思的同义语,代表纯真的儿女真情,而《红楼梦》却将其写成了“相思血泪”,这也是从《长生殿》中李龟年“红豆重歌”引出的文学意境。《长生殿》钗盒情缘从马嵬坡“埋玉”“回看血泪相合流”,到金陵城“弹词”“红豆重歌泪未收”,几乎无处不体现着“相思血泪”。《闻铃》一出中对唐明皇的“相思血泪”更作出了具体描述:

“【前腔】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这点点滴滴的“愁人血泪”,不正是《红豆曲》“相思血泪”吗?《红豆曲》中“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等十个“不”的唱词,也正体现了作者“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的良苦创作用心。

明末清初开一代风气之先、最具代表性的言情文学作品是汤显祖的《牡丹亭》,而南洪北孔的《长生殿》和《桃花扇》,则是这股言情文学创作大潮峰巅的压卷之作。棠村相国梁清标曾赞誉《长生殿》是“一部闹热的《牡丹亭》”,沈绍姬也认为洪昇的“红豆重歌泪未收”,代表着“玉茗主人(汤显祖)应有后”,说的都是这个道理。宝玉凄婉红豆曲,作者哀怨梨园梦,厥义在此。

关于《红楼梦》“红豆曲”与《长生殿》“红豆重歌”关系的研究,笔者并非始作俑者,广东的姬健康朋友,辽宁的聂桥朋友,在这方面早已捷足先登,分别写出了文学解析文章,研究得细致而又精到。笔者不过是发现了洪昇朋友沈绍姬的诗后,做了一些综合阐述而已。现将二位朋友的文章附后,供对此感兴趣的红友一并阅读欣赏。

                                2019.1.11

 

附录一:姬健康文章

《红楼梦》里你不留意、但作者用心写入的开元天宝遗事

(2017-04-05)

迄今为止,子虚乌有的“曹雪芹”撰写了文学巨作《红楼梦》是人类文化史上一个最大的笑话,这个笑话的始作俑者看似是当事人造成的,因为他只是按常规虚拟了一个笔名,其实是我们那些常常自以为是的后人编织成的,是他们硬把它当成一个真名,而且愈演愈烈,还被人整成了一门专业学科,叫“曹学”,当事人地下有知,难道不又笑“死”一回?说它是笑话,毫不夸张。

多年来,土默热红学以文学解析为主导,辅之以史料记载,由表及里、丝丝入扣地全面揭示了《红楼梦》的谜团,还原了它的本来面目,其核心就是它诞生的晚明气脉背景、与中国戏曲史上的顶峰之作《长生殿》的血缘关系,这方面的著作、讲座和宣传在出版物及网上不断地在推出,可以毫无愧色地说:土默热红学是经得起时间和历史的检验的,原因就一个——它就是事实!

说到《长生殿》,它的创作源泉毫无疑问是开元天宝遗事,所以,无法避免的,《红楼梦》书里明里暗里蕴藏着众多开元天宝年间产生的典故、元素,在这方面,我们已经指出了很多了,比如回目中直接提到的“花解语”、“玉生香”、“春困发幽情”、“杨妃戏彩蝶”、“白首双星”、“撮土为香”、“芍药裀”、“石榴裙”等,都来之于杨贵妃故事。书中直接提到的开元天宝遗事和典故更是难以统计,最明显的是第二回贾雨村开列的大仁大恶及风流榜中开元天宝时期人物竟达四位之多:安禄山、唐明皇、李龟年、黄幡绰,请注意,这不是指一个朝代,而是指一个朝代中的某一个短时期内集中活动的人物,这难道不应该引起红学界的高度关注吗?更不要说故事铺陈中屡屡用开元天宝遗事作引线,比如第三十回宝玉搭讪笑说有人将薛宝钗比作杨妃,引得宝钗冷斥自己没有一个好哥哥作得杨国忠(很多人解说宝钗的这句话,他们在没有弄清《红楼梦》与《长生殿》之间的血肉关系之前,是无法解释这句话的真正含意的);再比如七十七回晴雯被撵走,宝玉说今年春天已有兆头,阶下好好一株海棠花无故死了半边,可见草木也是有情有理有灵验的,“小题目比,就有杨太真沉香亭之木芍药,端正楼之相思树,王昭君冢上之草,岂不也有灵验。所以这海棠亦应其人欲亡,故先就死了半边。”这一整段比喻,完全是杨贵妃故事的评书道白,而“海棠”正是唐明皇对杨妃的专用解语花和赞美词(见“海棠睡未足”之典)。这样的情节例子还可以举出许多,书中的诗词歌赋灯谜蕴含的开元天宝典故也是不胜枚举,本文再举出几则你可能不留意、但又实实在在书写于故事画卷中的开元天宝遗事:

一,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仔细阅读,贾政率宝玉等一干人初游大观园,其实是从入山口“曲径通幽处”开始,到正殿“蓬莱仙境”结束的,这一头“曲径通幽”正对应了唐明皇上天与杨贵妃在月宫相会的引路人杨通幽的名字;而当结尾正殿处众人题曰“蓬莱仙境”时,这里作者有极细腻的描写:“宝玉见了这个所在,心中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却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毫无疑问,这段描写就是隐写杨贵妃马嵬坡“埋玉”后尸解升仙,复归蓬莱仙院。所谓“忽有所动,寻思起来,倒像那里曾见过的一般”,在白居易的《长恨歌》里都有生动的描写:

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

.......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渺间。

......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

......

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

“临邛道士”就是杨通幽;作为大观园中的宝玉,当然是“一时想不起那年月日的事了”,但作者这样写,却无法抹去《红楼梦》中开元天宝遗事的浓浓痕迹。

 

二,我们知道,袭人是宝玉的贴身丫环,特点是须臾不离左右;宝玉还有一名重要丫环,名唤媚人,但她只在第五回出现了一次就消失了。袭人,媚人,这样古怪的名字,她们会不会是一个人呢?回答是有可能的,答案就在王仁裕的《开元天宝遗事·眼色媚人》条里:

念奴者,有姿色,善歌唱,未常(尝)一日离帝左右。每执板当席顾眄,帝谓妃子曰:“此女妖丽,眼色媚人。”

另外,《长生殿·改葬》里有唱词:芳香四散袭人裾也罗。

袭人,媚人,这些人物究竟是不是从开元天宝年间走来的,读者诸君自可判断。

 

三,第二十八回在冯紫英家宴上宝玉唱了一曲《红豆曲》,这里有三点可供大家思考,一是作者有意无意提醒读者宝玉唱曲时是由琵琶伴奏的,前一次是云儿自唱:

云儿听说,只得拿起琵琶来,唱道......

第二次是宝玉唱:

于是拿琵琶听宝玉唱道......

其他人唱时就不提琵琶了。这是为什么?因为在《长生殿》第三十八出戏《弹词》中李龟年正是手拿琵琶唱了著名的【转调货郎儿】。李龟年是谁?接下来正要说这李龟年,王维的名诗《红豆》(一般称《相思》),又作《江上赠李龟年》,李龟年是开元天宝遗事中的重要人物,是帝妃感情的见证者,与大诗人王维是好友,相传《红豆》诗就是由李龟年谱曲后流传开来,成为千古名曲。宝玉在这样的场合唱《红豆曲》还有别的用意吗?难道与开元天宝遗事没有任何关系吗?最后我们来分析宝玉所唱《红豆曲》的内容,离不开两种情绪,即表面上看是相思血泪,新愁与旧愁,实际上是兴亡感叹,并且一连用十个“不”来强调这种情绪:滴不尽、开不完、睡不稳、忘不了、咽不下、照不见、展不开、捱不明、遮不住、流不断。这其中有什么寓意吗?当然有,李龟年的【转调货郎儿】也同样是以“不”开头的:

唱不尽兴亡梦幻,弹不尽悲伤感叹!

曲牌【转调货郎儿】又名【九转货郎儿】,加上【煞尾】,正好十段唱词,这与《红豆曲》的十个联句是保持一致,显然作者连写十个“不”的唱词是有象征意义的。值得一提的是,这个“不”字还有一层意义,当年《长生殿》名扬海内,是以《弹词》中李龟年的唱词“不提防”为标志的,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成了戏曲发展史上的名典名言,作者不要反复强调这个“不”字吗?今人说“重要的事说三遍”,洪升说“重要的事说十遍”!

李龟年在史料中记载他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会作曲,并没说他善弹琵琶,倒是杨贵妃会弹,但洪升在创作《长生殿》时将其塑造成琵琶高手,说他“弹得一手好琵琶”,所以宝玉在唱《红豆曲》时也只能以琵琶伴奏,原来这是有传承路线图的,再一次印证了两者之间的血肉联系。

 

四,《红楼梦》里有一谜,就是贾府宝玉辈各房及近支族人男丁起名都是“王”字边旁(从玉),如贾琏、贾珍、贾珠、贾环、贾琮、贾瑞、贾璜等等,中国汉字上万个,常用字也有几千个,作者为什么偏偏选用“王”字边旁呢?许多红学爱好者中有猜谜的,有拆字的,不一而足,其结果自然莫衷一是,自娱自乐而已。其实作者择定贾府儿子辈姓名“王”字旁,还是与开元天宝遗事有关,因为唐明皇的30个儿子,除了两位起名李一(两岁夭折)、李敏(周岁去世)外,其余起名都是“王”字边旁,长子庆王赐名“李琮”,第二十二子济王叫“李环”,与贾家两人重名。明皇儿子原先起名都是三点水旁,如寿王李瑁(杨贵妃原夫),原名“清”,后来都改为“王”字旁,原因不详,有人说是君王之子从玉,此说无依据,皇帝儿子多了去了,都从玉也从不过来。唐明皇的继位者唐肃宗李亨,原名叫李玙,是被立为太子后改名李亨。洪升在给贾府子辈起名时受唐明皇儿子名字影响是合理推断,符合《红楼梦》与开元天宝遗事的血缘关系,也符合文学创作常规。这样的解释可以说最接近事实。

还可以举出许多来之于同宗同源的事例,就象《红楼梦》的诗词歌赋一样,既有“出浴太真冰作影”这样赤祼祼的明写,又有“更有同归慰寂寥”(源之于梅妃诗“何必珍珠慰寂寥”)这样遮遮掩掩的隐写;既有借刘姥姥编造“歇马凉亭”这样的生词来暗示“马嵬驿”故事的演绎,又有以林四娘“鬼守尸”这样史上唯一的浪漫主义形象直面杨贵妃“尸解”情景的歌吟,(“歇马凉亭”、“鬼守尸”这两个词,都是《红楼梦》作者生造的词,其根源都来之于开元天宝遗事,同样的词还可以举出十个、八个,仅凭这个也能说明问题了),你得借助土默热红学这双慧眼,才能把书中的开元天宝遗事一件不漏地曝光于世人面前,还红学以本来面目。

 

附录二:聂桥文章:滴血红豆传情思

冯紫英家宴系列之宝玉《红豆曲》篇

酒令诗,是《红楼梦诗词》中的重要一环,然而,第二十八回的一组酒令诗却饱受主流红学的诟病。以蔡义江《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下简称《鉴赏》)最有代表性:

书中这一段情节写宝玉“富贵闲人”放荡生活的另一个侧面。通过他的结交,作者揭示了当时与上层人士生活联系着的都巿中淫靡逸乐的社会习俗风气。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差评,不外乎是因为这次聚会的成员中包含了戏子蒋玉菡和妓女云儿。按现代的道德标准评判,“淫靡逸乐”这四个字倒也恰当。但在《红楼梦》中,“奇优名娼”却是作者深深喜爱的一个群体,这在第二回贾雨村的一段表述中已经表达得非常清楚了。“风流榜”不乏以李龟年为代表的优伶,及以薛涛和朝云为代表的妓女。所以我们是不应该把二十八回酒令诗与整个《红楼梦诗词》割裂开来的。笔者遵从土默热红学的文学解析精神,对这一板块有过分析,证明了妓女云儿所唱的小曲中的“两个冤家”争宠与捉奸的故事完全是取材于唐明皇与杨贵妃和梅妃之间的三角故事;“天生成百媚娇”,小生蒋玉菡的曲子述说着《长生殿》中杨贵妃初承皇宠的情景。而对于主人公宝玉所唱的《红豆曲》却是苦于找不到相应的文学比照而迟迟没有成形。好在,在《鉴赏》中一段话的启发下,终于取得了关键的突破:

宝玉所引“雨打梨花深闭门”句的作者,也就是他梦入“太虚幻境”时写秦氏卧室中香艳对联的那个宋学士秦太虚,但这首词却是一首怀人不归的感伤词,词牌是《忆王孙》,起句也是“萋萋芳草忆王孙”。王孙不归,春草空绿,门掩黄昏,雨打梨花,正好使人联想到所谓“尘缘”断绝后“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的情景。

如果我们再深入发掘一下秦观的《忆王孙》,你就会发现,与天宝遗事联系到一起还不止梨花一处呢。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以上是秦观的《忆王孙》,在天宝遗事中就有一段关于“子规啼血”的描写,《长生殿》第二十九出《闻铃》,唐明皇逃到剑阁,思念刚刚失去的爱妃,“杜宇声声”让他无恨悲伤:

只见阴云黯淡天昏暝,哀猿断肠,子规叫血,好教人怕听。

杜宇和子规说的都是同一种鸟——杜鹃。因其叫声极其哀切,诗人经常以此来悼念亡灵。

下面笔者要告诉大家的是,整个《红豆曲》与天宝遗事有着极深的联系。先说红豆相思这个立意吧,就是传承于唐明皇的开元天宝年间。

虽说红豆相思的故事起于汉代。昭明太子萧统为表达对早逝的情侣慧娘的无限思念,把慧娘临别时相赠的两颗红豆亲手种在了曾是惊鸿照影的小溪旁。但真正使红豆相思深入人心的是开元天宝年间的著名诗人王维的一首《红豆》: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此诗又名《江上赠李龟年》,此诗也是在开元天宝年间两人友谊的见证。到了天宝后期,唐朝发生了安史之乱,流落到江南的李龟年,在长沙再次吟唱王维的《红豆》诗,满座惨然。经过了世事沧桑,小小的红豆不但寄托了情思,更体现了对故国的哀思。我想以明末钱歉益的一首“红豆诗”作为本段的小结:“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于长安宴上人。”

那么,宝玉的《红豆曲》是不是也是一曲“天宝凄凉曲”呢?让《红豆曲》来告诉你吧。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唱完大家齐声喝彩独薛蟠说无板.宝玉饮了门杯便拈起一片梨来说道:“雨打梨花深闭门。”完了令。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这是《红豆曲》的第一句,尤其是“血泪”一词更是达到了空前的震撼效果,有的分析把这“血泪”归结到林黛玉的身上,说这就是林妹妹每日每夜每分每秒所反映出的悲愁。这完全是不顾事实的附会。林黛玉一天到晚过着大小姐的生活,爱情稍有不顺就愁容满面。但,就因为可能得不到宝玉,她就能流出“血泪”吗?我们大家来看看“血泪”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

“血泪”一词典出《韩非子·和氏》:“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这段故事的大概意思是: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玉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

后用以指带血的眼泪,一般指极度悲痛而流的泪。

比如晋·陆机《赠弟士龙诗》:“我行其道,鞠为茂草。我履其房,物存人亡。抚膺涕泣,血泪彷徨。”清曹寅的《吊亡》诗:“清霜九月侵罗衣,血泪洒作红冰飞。”

以上两个例子均是在悼念亡灵时出现的“血泪”。因此,所谓“相思血泪”也所表达的也应该是一种吊亡的情结。这种情节我们在《红楼梦》前八十回看不到,就是续书中黛玉逝去后,宝玉也没有流出“血泪”,那《红豆曲》的“相思血泪”从何而来呢?

“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黄埃散漫风萧索,云栈萦纡登剑阁。”这是白居易的叙事长诗《长恨歌》中描写唐明皇在马嵬之变失去爱妃杨玉环后的状况。洪昇的《长生殿》中的《闻铃》一出更是对唐明皇的“相思血泪”作了具体的描述:

【前腔】淅淅零零,一片凄然心暗惊。遥听隔山隔树,战合风雨,高响低鸣。一点一滴又一声,一点一滴又一声,和愁人血泪交相迸。

难道这“一点一滴”的“愁人血泪”不是“相思血泪”吗?

还有《红豆曲》的最后一句:“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谁能解释“相思血泪”与“青山绿水”又有什么关系呢?青山绿水本是用来表达人们愉悦心情的景物,凭什么要以这样的比喻来表达极度的愁思呢?只有我们把《红豆曲》定位在“天宝凄凉曲”的层面上,才能合理解释“青山绿水”在《红豆曲》中所占的地位。

我们先来看《长恨歌》:“峨嵋山下少人行,旌旗无光日色薄。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这“水碧山青”不就是“青山绿水”嘛。《长生殿》的《闻铃》一出的描写与《红豆曲》更加接近:只是对此鸟啼花落,水绿山青,无非助朕悲怀。

原来,“山青水绿”与“相思血泪”的联接点就在唐明皇西巡路上的剑阁古道,唐明皇面对着蜀地的绿水青山却更加思念自己的爱妃,一滴又一滴的“血泪”从眼中流出,以表达他对杨贵妃的无限相思之情。

我相信,通过上面的分析,大家应该足够相信,《红楼梦》中的宝玉《红豆曲》实际上就是一曲“天宝凄凉曲”,是一首饱含感情的挽歌。当我们认清这一点后,我们就会接着发现,《红豆曲》中所写的生活状况确实都与这一主题息息相关,而非是《红楼梦》中的生活场景。

菱花镜;玉粒金莼和更漏。这三样东西是我们在《红楼梦》日常生活中根本见不到的东西。

首先是菱花镜,这是一种铜铸的镜子,在《红楼梦》那个年代的贾府,早已普及了玻璃镜子,从梳装镜到宝玉房间的巨大的“镜壁”,各种玻璃镜子一应俱全。谁还用照人模糊不清的铜镜呢。菱花镜很自然地把我们带到了唐代:“菱花镜指古代铜镜中一种花式外形的镜,或镜背刻有菱形花纹的镜。亦称‘菱镜’、‘菱花’镜。唐代以前铜镜,外形多圆形,少数为方形,唐宋时期各种花式镜流行。菱花镜一般是指形制为菱花外形的铜镜。这种镜,是唐代花式镜中最具特征的一种铜镜。”又是唐代!

玉粒金莼在蔡义江先生的《鉴赏》里解释为:“喻指珍贵的食物饮料”。笔者基本同意这种说法,但有一点需特别强调,在贾府这样一个贵族家庭中,他们的饮食应该说可称得上“玉粒金莼”了,可“玉粒”的说法在贾府的生活中却从来没有出现过,在词典上,“玉粒”代指米饭,贾府里有很多关于吃的详细描写,让我们认识了很多美食,但从来没听说过来一碗“玉粒”之类的。相反,我们在洪昇的《长生殿》,在唐明皇失去爱妃后的一出戏《献饭》中却见到了“玉粒”二字。“【黄钟引子·西地锦】(生引丑上)懊恨蛾眉轻丧,一宵千种悲伤。早来慵把金鞭扬,午余玉粒谁尝。”这正是“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的状态。把米饭比做“玉粒”典故本来就是出自皇家:“玉粒金莼”,也只能是皇帝才会文绉绉地这样说,借以表示自身的尊贵。所谓莼即为西湖莼菜,配上金字,就是很明显的皇家气派了,这应该不难看出。

最后看“更漏”,虽说这是一种典型的古代计时工具,但还是与《红楼梦》中的生活格格不入。在《红楼梦》中什么西洋自鸣钟和怀表等已经是随处可见,哪还用得着这么落后的计时工具。要说更漏的流行年代,还要说汉唐时代,尤其是唐代的宫漏。唐诗中关于宫漏的诗作不计其数。伴着更漏苦度夜晚的情景,在《长生殿》中也是同样可以见到,第四十五出《雨梦》,唐明皇思念杨贵妃,夜不能寐:“(丑上)‘西宫南内多秋草,夜雨梧桐落叶时。’(见介)夜已深了,请万岁爷安寝罢。(内三鼓介)(生)呀,漏鼓三交,且自隐几而卧。哎,今夜啊,知甚梦儿得到俺眼里来也!(仰哭介)”

这——就是宝玉的《红豆曲》,一曲饱含天宝遗恨的“凄凉曲”,十年心血铸就《长生殿》传奇的洪昇在《红楼梦》中延续着传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