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木石情缘”文学寻根
土默热
《红楼梦》小说中共写了三组故事,即荣国府的故事、宁国府的故事和大观园的故事,具体人和事千头万绪,多得几乎数不清。这些故事尽管纷纭复杂,花样繁多,但主要还是按照“大旨言情”的创作主旨,沿着宝黛爱情这条主线铺叙的。作者给这条故事主线取了个非常别致而又隐曲的雅称,叫做“木石情缘”,别称“木石前盟”。
所谓红学,即研究《红楼梦》的学问。作为一门学问,想要立得住脚,首先应该研究清楚作品的主旨和主线吧?百年红学最大的问题恰恰出在这里:什么是“木石情缘”?宝黛爱情为什么叫“木石情缘”?木石情缘为什么又叫“木石前盟”?作者又为什么一定要用“木石情缘”来表现宝黛爱情?迄今为止,百年红学似乎无人能说清楚。
某些红学专家振振有词地强解道:宝玉临凡前是“赤霞宫神瑛侍者”,黛玉临凡前是“西方灵河岸边三生石畔一株绛珠草”,他(她)们下凡前相约以“还泪”来偿还灌溉之情,就是践行“木石前盟”,他(她)们之间所构成的情缘,应该就是“木石情缘”。这似乎是现代人望文生义的强解,根本就说不通,也没有任何文学意义。
首先,“神瑛侍者”根本就不是“石”。周汝昌先生早就说过:“莫把神瑛当石头”。神瑛侍者下凡为贾宝玉,石头不过是宝玉落草时口中衔来的那块通灵宝玉而已。其次,“绛珠草”也并非“木”,只是一株长有红点子的“草”罢了。二人之情缘,说是“瑛草情缘”还差不多,绝非“木石情缘”,更何况二人下凡前相约“还泪”,也没有什么“前盟”啊!
《红楼梦》乃是一部古典小说,研究古典小说,靠这种现代人凭空想象、望文生义式的猜笨谜是不可以的。任何一部文学作品,都有其在文学(文化)长河中的源和流。只有在古典文化中追本溯源,探寻清楚其文化本义和文学创意,方有希望搞清“木石情缘(木石前盟)”的内涵和延伸意义,从而正确理解《红楼梦》的创作真谛。
一.木石情缘与潇湘妃子
所谓“木石情缘”,
本出自舜帝与湘妃的爱情故事。在中国古典文学长河中,这是一个非常古老的传说,或者说是爱情题材文学作品的源头。相传舜帝迎娶了帝尧的女儿娥皇女英(即湘妃)为妃,孟子曰: “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显然“木石”代表的乃是远古时期舜帝与湘妃的居所,他(她)们在这里发生的爱情,就是“木石情缘”。
舜帝南巡,不幸死于苍梧之野。娥皇女英千里寻夫至潇湘之地的九嶷山,哭泣的血泪将漫山遍野的竹林染上了红色的斑点,故后人将此竹称为“斑竹”,又称“湘妃竹”。湘妃用自己毕生的泪水,偿还舜帝的爱情,这也是《红楼梦》“还泪”说的源头吧。清初大文学家洪昇诗中有“斑竹一枝千点泪,湘江烟雨不知春”之句,说的就是这个故事。
《红楼梦》书中所写,林黛玉在大观园中的居所是窗前竹影摇曳的“潇湘馆”,参加女子诗社所取的诗人雅号是“潇湘妃子”,其前身是一株“绛珠草”,下凡是为了“用眼泪还债”,其寓意都是湘妃斑竹的血泪意象及其“还泪”含义。从“木石情缘”和“斑竹还泪”两个典故看,作者完全是在套用舜帝湘妃(古帝妃)爱情的典故去写宝黛爱情。
二. 木石前盟与长生盟誓
可能有的朋友还要问,你说的《红楼梦》“木石情缘”出自舜帝湘妃典故有理有据,是可信的,但作者又为什么把“木石情缘”称作“木石前盟”呢?不仅书中宝黛爱情没什么“前盟”,舜帝湘妃爱情也没有什么“前盟”啊?请不要这么孤立地看问题——“木石情缘”代表的是远古纯真的帝妃爱情,而“木石前盟”代表的则是另一桩千古传扬的帝妃爱情。
这个典故就是中国古典文学领域传扬了上千年的唐明皇和杨贵妃爱情故事,铺叙这个爱情故事的最著名文学作品就是洪昇的《长生殿》。《长生殿》剧中描写,杨贵妃为了巩固帝妃爱情,“使妾免白首之叹”,于七夕节之夜,相约唐明皇请牛女双星“作合”,立誓“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这一出剧情的题目就叫做《盟誓》。
“前盟”一词出处,只见于“长生盟誓”:由于唐明皇“占了情场弥了朝纲”,引发了安史之乱,逃蜀途中无奈在马嵬坡赐死了杨贵妃。杨贵妃香消玉殒后做鬼成仙,仍念念不忘与唐明皇的“七夕盟誓”。但此时在作者的笔下,“盟誓”一词统统变成了“前盟”!从盟誓到前盟,从生之爱到死之恋,都是用无尽的泪水,偿还着对方在盟誓(前盟)时所欠下的情债!此誓绵绵无绝期,此泪绵绵无绝期!
三. 木石悲剧与家国情怀
文学本是人学;诗言志,小说亦言志;任何优秀文学作品,都源于生活,发自作者的人生感受。《红楼梦》的故事铺叙和作品意境,绝非乾隆年间那个满身魏晋风度的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所能道也,而是康熙年间在文学界“非情不传”的创作理念驱使下,那个号称“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的情痴情种洪昇所创作。洪昇之所以浓墨重彩去写“木石情缘”,与其自身的文学生涯有着密切关系。
1.木石情缘与风流公案。在明末清初文学界“风流公案”创作潮中,洪昇创作了一系列表现“风流冤孽”儿女真情的文学作品,其中《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洪昇因创作《长生殿》而获得“南洪北孔”的美称誉满天下,亦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而“无材补天”,《红楼梦》的创作目的就在于表现自己悲喜交加的梨园人生梦,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红楼梦》就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
《红楼梦》是使用戏曲手法创作的小说,“红楼梦”一词的本义就是“梨园梦”,《长生殿》主角唐明皇杨贵妃就是中国的梨园祖师。《红楼梦》木石情缘故事中,不仅前述“木石前盟”、“白首双星”、“眼泪还债”等来自《长生殿》,就连“阆苑仙葩”、“美玉无瑕”、“风流袅娜”、“鲜艳妩媚”、“可卿兼美”、“警幻仙姑”、“风月司”、“离恨天灌愁海”等等结构性概念,都是直接因袭的《长生殿》。
2.木石情缘与孝子情怀。洪昇出生于宋明两代“诗礼簪缨”的百年望族,在清初江南世族遭遇朝廷打击纷纷破产的境遇下,洪昇无意追求仕途功名、重振家族雄风,而热衷文学创作,迷恋风流文学,而被父亲“大杖”痛责后逐出家庭,后又因《长生殿》而被朝廷斥革下狱,因此终身背负着“不忠不孝”的罪名。在《红楼梦》书中大写特写“木石情缘”,某种程度上也是为自己在“天伦之变”中罪名辩解。
《红楼梦》使用“木石情缘”表达作者的爱情观,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达自己的“古孝子”观念。传说历史上的舜帝就是“古孝子”的典范。孔子曰:真正的孝子要像舜帝那样,“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陷父母于不义”。洪昇在书中大写宝玉结交优伶被父亲痛责,昏迷中还争辩“为你们这些人死了也愿意”,最后离家出走,表现的就是自己这种舜帝“古孝子”理念。“古孝子”的心上人,当然要被作者写成潇湘妃子。
3.木石情缘与宝黛爱情。《红楼梦》之所以能利用“木石情缘”写出感天动地的宝黛爱情悲剧,也与作者亲身经历的爱情婚姻生活有着密切关系。洪昇与表妹黄蕙(字兰次)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又如愿结成“同生夫妻”,二人皆多才多艺,又志趣相投,可谓“金玉良缘”。但由于国殇家难,夫妻二人长期过着漂泊流离、饥寒交迫的痛苦生活,以至于黄蕙终日泪眼不干,为这个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正可谓木石情缘。
《长生殿》召祸案发生后,洪昇被朝廷驱赶回故乡“奉敕填词”。映入夫妻二人眼中的故园景色是:“池畔两株桂,年年开暮秋,天香清鹤梦,花影乱鱼游。翦伐归何处?婆娑忆未休。惟余一拳石,似写小山幽”。看!故园残存的“一拳顽石”、“两株枯木”,既记载着家族昔日的繁华,也倾诉着今日的悲凉!这难道不是《红楼梦》作者自己的“木石情缘”么?!
洪昇家族的祖居地国公府在杭州宝石流霞处的“赤霞”刻石下,故书中宝玉前身为“赤霞宫神瑛侍者”;黄蕙家族的祖宗庐墓在杭州灵鹫峰下的三生石畔,故书中黛玉前身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洪昇夫妇奉敕填词回到故乡后,结庐稗畦草堂于孤山玛瑙坡,这里又是“无材补天”玛瑙石和“怀金悼玉”慕才亭所在地。洪昇夫妇的人生经历与天堂杭州的历史文化,就这样奇妙地结合出了悲喜交加的梨园人生梦,雕砌出了感天动地的“木石情缘”!
小结一下吧:从舜帝湘妃的“木石”故事,到唐明皇杨贵妃的“前盟”典故,再到宝玉黛玉的“还泪”人生,三个爱情故事讲的都是“木石情缘”,
都是“生死恋情”,都是“眼泪还债”,其文学创意上一脉相承,一念贯穿,也与洪昇自己经历的爱情悲剧丝丝入扣。如果把这些小说素材和故事创意都归结为偶然现象,那真不知道文学创作为何物了!从这个意义上看,《红楼梦》一咏三叹的“木石情缘(木石前盟)”故事,只能是洪昇沿袭自己歌咏的帝妃爱情旧谱,添加自己与恋人亲身经历的爱情悲剧新词,所倾诉的一首“儿女真情”咏叹调!
2021年春分日匆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