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祭晴雯乎祭情文乎——兼论“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竟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

(2024-05-26 13:54:49)
标签:

祭金钏

诔晴雯

悼长生殿

寒簧击敔

分类: 文学解析

祭晴雯乎  祭情文乎

——兼论“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竟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

                  (修订稿)

                             逄冠卿

 大观园中那个整天“闲愁胡恨”的贾宝玉,一生中动真情亲自祭奠过的只有两个人,这两个人都是丫鬟身份的女儿:一个叫金钏,一个叫晴雯。《红楼梦》书中对这两次“女儿祭”场景的描写,都情真意切,高雅而又沉痛,然而又都有些古怪。

宝玉祭金钏的时间,偏选在书中荣国府大管家王熙凤的生日这天,地点又偏偏选在明知是“曹子建鬼话”的水仙庵,并从自己的荷包里掏出两星“沉速”代替香烛纸马,由小厮茗烟代说一番“女儿经”为祭词,您感到有什么奇怪吗?

还有更奇怪的。宝玉祭晴雯,洋洋洒洒宣读了一大篇《芙蓉女儿诔》。诔文中竟声称:“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把一个低贱丫头晴雯之冤死,比拟为汉代为国事忧伤而死的长沙王太傅贾谊,比附为因治水被舜帝殛于羽山的大禹之父鲧,毋乃不伦?

说奇怪也不奇怪,当你知道了土默热红学十论中的一个重要论点“钗盒情缘论”——《红楼梦》与《长生殿》为同一作者所创的孪生姊妹花,《红楼梦》中暗写了领作者痛彻心扉的《长生殿》冤案,祭金钏即为祭“玉环”,诔晴雯就是诔“情文”时,这一切奇怪的感觉便都会释然了。

不必否认作者生活中或许曾经有两个丫头冤死,作者也曾为其死动过真情,但这些小人物之死的创作素材,在那个时代的文献中很难考证清楚。作者以两个丫头之死为由头,按照“一声两歌,一手二牍”的写法,明祭金钏,暗祭玉环;明诔晴雯,暗诔“情文”的创作手法,却是有迹可循的。

先说说祭金钏与祭玉环的关系。金钏本是一件女人的饰品,又叫“跳脱”或“缠臂金”,说穿了就是戴在胳膊上的金环。《长生殿》中的杨贵妃,名玉环,据说出生时左胳膊上就带有玉环,上面还刻有“太真”二字。作者怕读者不明白二者之间的比附关系,又特意为金钏安排了一个妹妹玉钏。玉钏即玉环,明眼人一眼即可看穿。

宝玉祭金钏的时间为什么偏偏选在王熙凤的生日那天进行?须知书中凤姐的原型便是作者的妻子黄蕙,二人的关系乃是生于同年同月同日的“同生夫妻”,友人曾作《同生曲》赞颂。于此可知,妻子的生日即作者的生日,这一天便是顺治二年七月初一。那么《长生殿》中马嵬埋玉的忌日又是哪一天呢?杨贵妃马嵬坡香消玉殒之日,乃是天宝十五年六月十四,二者相差大约半个月时间。看,金钏死后半个月,宝玉选择在凤姐生日这天去祭奠,这一时机背后的用心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宝玉祭金钏,水仙庵有现成的香烛纸马统统不用,偏偏用了从自己荷包里掏出来的两星“沉速”。这是什么意思?“沉速”就是沉香。作者初创《长生殿》歌颂杨贵妃时,为作品取名就是《沉香亭》。祭祀地点选在城北,也暗合“沉香亭北倚阑干”。以此来祭奠作者心仪已久的四大美人之一、号称至情理想的代表者杨玉环,大概是最符合情种性格的祭品吧?

至于作者为什么把祭金钏的地点选在水仙庵,并交代这是“曹子建的鬼话”,就更好理解了。杨贵妃在历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作者是按照白香山的《长恨歌》,把她写成了一个清纯而又柔情的女儿。宋代以来,在杭州孤山水仙庙内设有“三贤堂”,以纪念白居易、苏东坡、林和靖。作者这里不过是弄个小狡狯,用水仙庵作由头,把“白香山的鬼话”故意说成“曹子建的鬼话”而已,西湖水仙传说就是曹子建说的。

再说说“诔晴雯”与“诔情文”的关系。顾名思义,晴雯者,“情文”也。“情文”者,专写儿女真情之文《长生殿》也。作者在《长生殿·传概》中云:“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正所谓天字第一号的“情文”!

《长生殿》的创作,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初稿名《沉香亭》,二稿名《舞霓裳》,最后定稿名《长生殿》。《红楼梦》书中对“勇晴雯病补孔雀裘”的描写,其中有什么隐喻么?“孔雀裘”者,“霓裳羽衣”也,《长生殿》第二稿恰名为《舞霓裳》。作者以《沉香亭》改写《舞霓裳》的过程,又恰恰是在北京寓所缠绵的病中进行的,正所谓“勇‘情文’病补《舞霓裳》”也。

作者写晴雯屈死,正是“情文”屈死之寓,正隐喻康熙二十八年中秋节,孝懿皇后国丧期间发生的“聚演”《长生殿》召祸案。宝玉祭晴雯所撰《芙蓉誄》,开篇就交代了祭祀的时间,是在“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

“太平不易之元”,就是隐指康熙年间,康喻安宁,即“太平”之意;熙喻兴盛,即“不易”之意。书中秦可卿大出殡时灵牌上写的“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脂砚斋在此处所批:“兆年不易之朝,永治太平之国。奇甚,妙甚!”与此是一个意思,均是暗指康熙年间。“蓉桂竞芳之月”就是特指桂花飘香的八月中秋,八月桂花香是个熟典,任谁都知道。“无可奈何之日”当然就是指《长生殿》案件发生之日,对于作者来讲,其时的“无可奈何”心情是自然的。

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三句话,就是“康熙年间八月一个(令人)无可奈何的日子”,其中寓意不言自明。看到《芙蓉诔》中的这个“无可奈何之日”,您能够联想到书中另一个“无可奈何之日”么?在《红楼梦》开篇的“作者自云”中,提到作者撰此书时是在一个“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就是说,《红楼梦》这部“情文”的创作冲动,就在《长生殿》案发生后。

 就在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因《长生殿》案“情文”屈死了——作者被“斥革下狱”时,很可能还不曾想到,康熙晚期《长生殿》还有重生之可能,加之自己“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注定了“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命运,所以要在《红楼梦》中哀叹:“情文死了”!

作者感叹《长生殿》创作所表达的“乐极哀来,垂戒来世”宗旨,不被时人理解;所发出的“清夜闻钟,遽然梦觉”警示,不为时人领悟,针对时人“正照风月鉴”而“烧镜子”之愚蠢,作者才会发出“高标见嫉,闺帏恨比长沙;直烈遭危,巾帼惨于羽野”的撕心裂肺般呐喊!有鉴于此,《红楼梦》全书都可称为一曲《芙蓉诔》!

《芙蓉诔》开篇便云:“怡红院浊玉,谨以群花之蕊,冰鲛之縠,沁芳之泉,枫露之茗,四者虽微,聊以达诚申信,乃致祭于白帝宫中抚司秋艳芙蓉女儿之前。”以“群花之蕊”,谱“冰鲛之縠”;以“沁芳之泉”,沏“枫露之茗”,祭祀“抚司秋艳”的女儿,寓意何在?

解《芙蓉诔》,不要忘了“女儿是花真身,花是女儿小影”,不要忘了“尺幅鲛绡劳解赠”。“群花之蕊,冰鲛之縠”,代指写女儿之“鲛绡”文字。“枫露之茗”乃作者故乡之“桂露茶”,“沁芳之泉”即作者故园“流香溪”水。《长生殿》案后,满怀悲伤的作者回到故园,以此四项祭品来祭祀“抚司秋艳”的女儿,其心昭然若揭。

《红楼梦》中几乎所有人物的年龄,都是一笔糊涂账,唯独对晴雯死时的年龄,作者交代得清清楚楚:“窃思女儿自临浊世,迄今凡十有六载”。“而玉得于衾枕栉沐之间,栖息宴游之夕,亲昵狎亵,相与共处者,仅五年八月有奇。”这又是为什么?

《长生殿》创作三易其稿,从康熙十二年初稿《沉香亭》到康熙二十八年《长生殿》案发,恰是“十有六载”;而从初稿《沉香亭》到二稿《舞霓裳》的创作间隔时间,也恰是“五年八月有奇”。晴雯与“情文”生年的高度吻合,是用偶合所能解释的么?

晴雯死后,宝玉问小丫头死时情景,小丫头顺口胡诌说晴雯死后做了“芙蓉花神”。宝玉在诔文中竟认为:“上帝垂旌,花宫待诏,生侪兰蕙,死辖芙蓉。听小婢之言,似涉无稽;据浊玉之思,深为有据。”有什么据?木芙蓉者,牡丹之别名也。而传说中杨贵妃,恰是牡丹花花神!

行文至此,再联想到宝玉在秦可卿卧室所作的“兼美”之梦,秦可卿丧钟响起时宝玉口吐鲜血,秦可卿大出殡时“压地银山”般的场面,贾天祥正照风月鉴龌龊而死,死后贾代儒欲火烧“风月鉴”。把书中种种扑朔迷离的不情之描写联系在一起,《红楼梦》隐写《长生殿》案件的千头万绪,在书中若隐若现,不绝如缕。

前几天有网友“求知不倦”撰文,论述《红楼梦》关于“宝玉居丧摆宴”的描写,暗合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之作者隐痛,分析的头头是道,结论也言之成理。书中其它方面暗写《长生殿》案件的事例还有许多,网友“求知不倦”和“姬健康”探究甚勤,成绩斐然,但还有许多富矿待有志者挖掘开采。

本文到此为止,只用“作者”二字,并未道其姓名。《红楼梦》作者虽然不清,《长生殿》作者确实无疑,将《长生殿》案以切肤之痛写入《红楼梦》书中者,在书中痛心疾首祭玉环、诔情文者,非那个“天下古今第一淫人”稗畦先生洪昇莫属!

考洪昉思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人生清秋大梦,全在《长生殿》。“情缘终归虚幻,清夜闻钟,夫可以遽然梦觉矣”——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如是说。《长生殿》作者“遽然梦觉”之日,正应是《红楼梦》作者祭诔说梦之时——您说是吗?

                                  2012年10月

附:

求知不倦对你的博文《祭晴雯乎  祭情文乎(修订稿)》发表评论

2013-03-23 22:09:13    btn_arrow

    据宋代乐史《杨太真外传》载,唐玄宗曾在清元小殿举行表演会,让谢阿蛮演出《凌波曲》,谢阿蛮在美妙的仙乐声中,飘然登场,表演独舞,柔软的舞姿,轻盈的舞态,似空中浮云,又似晴蜒点水,唐玄宗看了为之大乐,善舞的杨贵妃也称赞不已,撩起自己的袖子,褪下手臂上金粟装臂环,赠给谢阿蛮作为纪念。
    李隆基在望京楼下,先令张野狐奏《雨霖铃》,李隆基四顾凄凉,不觉流涕,又令谢阿蛮舞《凌波曲》,一曲舞罢,谢阿蛮把当年杨贵妃赠给她的金粟装臂环给李隆基看,李隆基睹物思人,凄然垂涕曰:“联今再睹之,益兴悲念矣!”
    这“金粟装臂环”分明就是“金钏”了。
    妙!“缠臂金”——“金粟装臂环” ——“金钏”。又应在了杨玉环身上。
    虽然洪昇在创作《长生殿》时舍弃了这一素材,在《红楼梦》中却让它重现光彩。

 

你回复说:

2013-03-24 05:50:51  

妙。“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将这段话附在文章后面了。

 

 

《芙蓉诔》中的寒簧击敔从哪里来

 

昨天,在我的博文《祭晴雯乎 祭情文乎》后面,网友姬健康贴一篇**道:

jijk2013-03-20 19:54:49

诔文里的“寒簧”连蔡义江都承认是从《长生殿》里引用的,请问各位“曹雪芹”,《长生殿》也是你们的公共资源了?洪升是局外人了?不知为何向真理投降就那么难!

在我的博文中,本来没有注意《芙蓉诔》中的“寒簧”其人其事。“寒簧”,在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是一个不常见的仙人;“击敔”,在我国古代音乐界,也是一件不常见的演奏乐器。网友的帖子引起了我对此的兴趣,不妨凑凑热闹就此做一番考证。

首先按照网友的提示,查了一下《红楼梦诗词曲赋鉴赏》, 蔡义江先生对“寒簧击敔”的解释是:

寒簧敲击着。寒簧,仙女名,偶因一笑下罚人间。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寒簧偶以书生狂言不觉心动失笑,实则既示现后即已深悔,断不愿谪人间行鄙亵事。然上界已切责其七笑,故来;因复自悔,故来而不兴合也。”洪升《长生殿》中说她昔为月中仙,曾奉月主娘娘之命陪同太真王妃观赏月中歌舞,后又向太真索取霓霓新谱。(音语),古代的一种乐器,制成一只伏着的老虎的形状。

蔡义江先生的解释不甚详细,他从两个方面考证了“寒簧”的来源:一个出自明代叶绍袁《午梦堂集续窈闻记》,另一个出自清代洪昇的《长生殿》。究竟哪个出处是《红楼梦》中《芙蓉诔》“寒簧”的正源,蔡教授没有说。另外,蔡教授只交代了“寒簧”的出处,却没有交代“击敔”的出处,只是说了“敔”字的发音,并解释是一种古乐器,形似伏着的老虎,也没有说明“击敔”何为?

查明代叶绍袁的《午梦堂集 续窈闻记》,这是一篇记载其爱女叶小鸾(琼章)临终做佛事,父女二人与吴门泐庵大师讨论琼章前世今生的记叙文。文中涉及“寒簧”的一节如下:

    余(叶绍袁)问:“鸾今往何处?”师(泐庵)云:“缑山仙府。”余问:“既今嵩缑岭,在中州者邪?”师云:“非也。云霞之外,在月府。”“何名?”师云:“寒簧。”“今往仍复旧名邪?”师云:“否也。却名叶小鸾矣。”余问。“与张婿何缘?”师云:“曾一见耳。张郎前身姓郑,浙中一钜卿公子,郑之前身固参宗师,亦龙姿也。尝其为郑生时,少年高才,自谓曾修玉京女史。寒簧偶闻斯言,即于其读书楼下,花架之中,一现仙女天身,郑生见之,亦诧本处闺质,初不意种仙示影也。此天顺二年三月初三日事。张之今有是缘,盖前以未得详观奇丽踪迹,悒悒不遂,故又寻至耳。”余问:“若缘,何以终不得合?”师云:“寒簧偶以书生狂言,不觉心动失笑,实则既一现後,即已深悔,断不愿谪人间,行鄙亵事。然上界已切责其一笑,故来。因复自悔,故来而不与合也。”余泣恳大师神通道法,招魂来归。师云:“魂在仙府,恐不得招。且蓬山弱海,路甚远也。

文中记载叶小鸾前身为仙女“寒簧”,因偶逢少年高才的郑生“心动失笑”,上界切责谪降人间,在人间因复自悔,不愿行夫妇鄙亵事,故来而不与合也,因此婚前魂返仙府。叶绍袁笔下的“寒簧”,固然是月宫仙子,但与“击敔”似乎无关。

再查洪昇《长生殿》,全剧中仙女寒簧凡三见:第一处在剧中的第十一出《闻乐》,听到杨贵妃新制的《霓裳羽衣曲》,月宫嫦娥非常喜欢,遂命寒簧下界,请杨贵妃到桂宫中花下消炎:

【前腔】俺不是隶长门,帚奉曾嫌;〔旦〕不是宫人,敢是别院的美人?〔贴〕俺不是列昭容,御座曾瞻。〔旦〕这等你是何人?〔贴〕儿家月中侍儿,名唤寒簧,则俺的名在瑶宫月殿签。〔旦惊介〕原来是月中仙子,何因到此?〔贴〕恰才奉娥口敕亲传点,请娘娘到桂宫中花下消炎。

     第二处在《长生殿》第四十出《仙忆》,寒簧受月宫嫦娥差遣,向杨贵妃索取新制的《霓裳羽衣曲》:

(贴上)试上蓬莱山顶望,海波清浅鹤飞来。自家寒簧,奉月主娘娘之命,与太真玉妃索取霓裳新谱。来此已是,不免径入。(进见介)玉妃,稽首。(旦)仙子何来?(贴笑介)玉妃还认得我寒簧么?(旦想介)哦,莫非是月中仙子?(贴)然也。(旦)请坐了。(贴坐介)(旦)梦中一别,不觉数年。今日远临,乞道来意。(贴)玉妃听启:【清商七犯】【簇御林】只为霓裳乐在广寒,羡灵心,将谱细翻。特奉月主娘娘之命,【莺啼序】访知音远叩蓬山,借当年图谱亲看。

第三处是在《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由于双星作合,杨贵妃与唐明皇在月宫重圆,寒簧赞美二人“死抱痴情犹太坚”,“生守前盟几变迁”。之后与众仙女各执乐器,演奏《霓裳羽衣曲》,且歌且舞,祝贺“天宫并蒂莲”。

[贴向旦介]羡你死抱痴情犹太坚,[向生介]笑你生守前盟几变迁。总空花幻影当前,总空花幻影当前,扫凡尘一齐上天。[合]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前腔】[换头][生、旦]敬谢嫦娥,把衷曲怜;敬谢天孙,把长恨填。历愁城苦海无边,历愁城苦海无边,猛回头痴情笑捐。[合]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尾声】死生仙鬼都经遍,直作天宫并蒂莲,才证印长生殿里盟言。[贴]今夕之会,原为玉妃新谱“霓裳”。天女每那里?[众天女各执乐器上]“夜月歌残鸣凤曲,天风吹落步虚声。天女每稽首。”[贴]把“霓裳羽衣”之曲,歌舞一番。[众舞介]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长生殿》第十一出、四十出中确有“寒簧”,第五十出中也没见到“寒簧”的名字啊?这是您不懂昆曲行当的缘故。剧中的“旦”乃正旦,演杨贵妃;老旦演嫦娥,“贴”即贴旦,演“寒簧”。第五十出中的“贴”就是“寒簧”。“寒簧”与众仙女各执乐器,演奏《霓裳羽衣曲》,这就与《红楼梦》芙蓉诔中的“寒簧击敔”产生了联系。

可能有的朋友还要问,《长生殿》第五十出中有“寒簧”,但并没有“击敔”字样,仙女们的乐器不等于就是“敔”啊?问得好。仙女们的乐器确实不等于“敔”,但不要忘了,第五十出《重圆》,乃是《长生殿》最后一出,曲终奏雅之际,必须“击敔”。演出《霓裳羽衣曲》,也必须“击敔”。君不见“寒簧”三次出场,均与《霓裳羽衣曲》有关,由“寒簧”来“击敔”,顺理成章。

敔【y】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打击乐器,又称楬。主要用于宫廷雅乐,其功能是在奏乐将终时,击敔使演奏停止。敔形如伏虎(见附图),背上有二十七龃龉,另置籈,以竹为之,析其半为二十四茎。演奏方法是,持籈于龃龉上横刮之,凡三次,作为乐曲的终结。《长生殿》是一部宫廷戏,结束时演出的又是月宫景,曲终时必须奏雅乐,演奏的也确实是《霓裳羽衣曲》。洪昇自己在《自序》中就交代:“曲终奏雅,稍借月宫足成之”,曲终奏雅就必须使用敔!

附图:敔。制造年代:清。规格:长68.5cm 32.5cm。收藏地:故宫博物院。

 

其实,第一个使用“寒簧击敔”典故的,还不是洪昇,而是与洪昇同时代稍早的著名文人尤侗。清初尤侗(号悔庵)曾作《钧天乐》传奇,叙吴兴才子沈白,自幼与邑令魏公之女订婚。科场黑暗,高才落选。沈白功名无望,魏无知却将妹妹寒簧另许给富商之子程不识。寒簧抑郁成病,旋即身亡,被瑶池王母召为散花仙史。

寒簧本为王母娘娘驾前传言玉女,因与侍香金童沈郎私定三生,故罚往下界受苦。沈白被天庭选为状元,曾为月宫撰上梁文。王母赴广寒宫清虚之宴,寒簧随往,为嫦娥所留,传授紫云之歌、霓裳之舞。后经王母等奏闻天庭,二人终得婚配。

《钧天乐》创作于顺治十四年(1657),比《长生殿》的创作时间要早一些。洪昇借鉴《钧天乐》所写“嫦娥传授寒簧紫云之歌、霓裳之舞”,根据霓裳之舞曲终奏雅的思路,在《长生殿》月宫戏中,把“寒簧”处理成嫦娥的“传言玉女”,并由寒簧来为月宫戏“击敔”结束,也就是顺手拈来的文人故技了。

洪昇与尤侗属于忘年交,《长生殿》完成后尤侗还曾为之作序。洪昇之所以熟悉《钧天乐》传奇,其中还有一段隐情。顺治年间,尤侗曾赴江南科场参加科考,由于考官纳贿,尤侗落榜。激愤之余,作传奇《钧天乐》、《万金记》泄愤,《钧天乐》中的主人公、“功名无望”的沈白,就是尤侗自况。

顺治皇帝看到尤侗这两部传奇之后,龙颜大怒,将江南科场的全部考官加以严惩,将正副主考都砍头抄家。江南科场的副主考钱开宗,就是洪昇的姑丈。《红楼梦》中四大家族的薛家,就是以钱家为原型创作的。这一文案笔者在《红楼梦四大家族综考》中有详细考证,这里就不重复了。由此可见,洪昇熟悉《钧天乐》传奇,熟知其中“寒簧击敔”故事,事出有因。

                                 2013年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