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曲笔隐写国丧宴饮故事用意何在——转网友求知不倦(聂桥)两篇文章
(2024-03-31 13:29:58)
标签:
红楼梦故事国丧宴饮长生殿招祸案无材补天奉敕填词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梦》曲笔隐写国丧宴饮故事用意何在
——转网友求知不倦(聂桥)两篇文章
土默热按:
聂桥先生此文,考证《红楼梦》书中那个薨逝的老太妃甚详,尤其对老太妃陵寝位于“孝慈县”,接清关外昭陵地气(昭西陵)的解析,至为合理可信。孝庄皇太妃薨逝于康熙廿六年,洪昇时在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并以唐明皇杨贵妃爱情素材创作昆曲剧本,正是改《沉香亭》《舞霓裳》为《长生殿》之际;康熙廿七年《长生殿》院本杀青,在京师演出一炮打红,出现“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狂热局面;康熙廿八年孝懿佟皇后国丧期间,洪昇因聚演《长生殿》被斥革下狱。“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无材补天”返回故乡杭州,在三生石畔仿柳七郎“奉敕填词”,潦倒以终。
清廷孝庄皇太妃、孝懿皇后这两次“大出殡”与洪昇的戏剧(梨园)人生关系甚密,与风月宝鉴《长生殿》创作演出纠葛甚深,洪昇对这两次国丧知之甚详,康熙二十六年曾跟随吏部尚书李天馥亲自去清东陵参加过为孝庄老太妃送葬,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因孝懿佟皇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召祸而“无材补天”,故有可能也有动机把这两次国丧期间自己的“亲历亲闻”,以曲笔、“史笔”写入《红楼梦》书中。这是包括曹雪芹在内的其他任何时代的作家都不会去写,更不会煞费苦心如此巧妙写入书中的故事,因此也是红楼故事发生于康熙年间,《红楼梦》作者是洪昇的一个很有力佐证。
朋友们倘能将聂桥先生这两篇文章,与老土的《桂阴谱笛何凄清
2012年8月
长生殿事件在《红楼梦》中的重演
求知不倦(2012-06-06 17:27:15)
摘要:
本文分析了《红楼梦》第六十二回宝玉等四人在“国丧”期间公然聚众大摆生日宴席,其实就是在暗喻洪昇本人所亲身经历的长生殿事件。透过字里行间,我们仿佛听见洪昇因“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所发出的哀叹和呐喊。如果本文论点成立的话,将是洪昇著书的又一力证。
三、详细交待贾母、王夫人等一干人等参加初期丧葬活动的时间,是偏殿停放二十一日,扶灵往返“一月光景”,两段时间加起来50天,近两个月。(守孝期却长达一年)
其实,这只是为后面的内容作铺垫用的。其潜台词就是賈母等不在家这段时间,是“国丧”期,賈家作为“有爵之家”,应执行的是条例的前一项,即“一年内不许筵宴音乐。”这即对随驾送灵的贾母等众人有约束力,对贾府里的其它人同样具有约束力,“有爵之家”说的一大家子而不是哪几个人。
那么对于朝廷的这条规定,賈家是否知晓,又是怎样贯彻的呢?请看在第六十二回的这段文字:“
可见賈府动作之快,别人动了,自己马上动了。也就是说在王夫人去送灵之前就已经办了。否则怎么有请示王夫人一说。因为在停灵的二十一天中他们诸人晚上还是可以回家的。后来芳官等在王夫人等不在家时大闹各处的事,也再一次说明在王夫人出门时,戏子们已经遣散至园中各屋。
其实,这次祝寿活动除了家里人少了一点,前来拜寿的少了一点外,其热闹程度是一点不比以前差。本来是宝玉和宝琴两个重量级的人物过生日这已经够了,又凭空多出了一个平儿和邢岫烟。四人共同的生日,代表了賈府的主人,仆人及客人,见作者是非要把这场祝寿活动搞得轰轰烈烈的。
这个生日过得怎么样,看一下下面这段关于生日宴会坐位安排的描写,就可见一斑了:
终久让宝琴、岫烟二人在上,平儿面西坐,宝玉面东坐。探春又喊了鸳鸯来,二人并肩对面相陪。西边一桌,宝钗、黛玉、湘云、迎春、惜春依序,一面又拉了香菱、玉玔儿二人打横,三桌上尤氐、李纨又拉了袭人、秋纹陪坐。四桌上便是紫娟、莺儿、晴雯、小螺、司棋等人围坐。当下探春等还要把盏,宝琴等四人都说,这一日都坐不成了,方才罢了。两个女先要弹词上寿,我们没人愿听那野话,你厅上去说给姨太太解闷去吧。
从这描述里就看到这场寿筵的规模并不算小,留在家中有头有脸的人全在这里了,王熙凤在病中,而薛姨妈因喜欢清静,独在一处听曲去了。(女先弹词就应该是苏洲评弹吧,即使是别的什么,“弹词”也必须是有曲的)。
规模有了,那么众人是不是真的因为“王夫人不在家(国丧)而有所收敛了呢?在描述了众人喝酒行令的情节之后,又有了以下这段与前边截然想反的结论:
这些人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没了管束,便任意取乐,呼三喝四,喊七叫八,满厅中红飞翠舞,玉动珠颠,十分热闹。
前面说是“不似往年热闹”,这又说“任意取乐”、“十分热闹”,现而两种说法的前题都是“贾母王夫人不在家”。从书中描写看,重点应该后者。这次聚筵的热闹程度的确是在红楼梦中比较热闹的一场。就是这场聚会,创造了贾府中的两次第一,第一次主仆在同一张桌子吃饭;第一次在晚上大观园众姐妹半夜在怡红院再开夜宴。贾府是一个等级森严,规矩重重的豪门。主子和奴才同席而坐。简直就相当于皇帝和臣子平起平坐一样;而公子小姐夜间聚会在贾府里是应绝对禁止的,这些乐过头的这群少男少女为何要把这些规矩砸个粉碎,“皆因贾母王夫人不在家”—潜台词:皆因国丧。
其实众人对此的厉害关系是心知肚明的。宝钗从梨香院到大观园参加宴会,第一件事就是把角门锁好,并把钥匙自已拿了,此举乃防备外人也。而宝玉和香菱对话中所说出来的那句“不会往虎口里探头”的话也暗示出宝玉对此事的忌惮之处。(关于这一点以后还会有专门的分析)他们每个人都知道这事如果是东窗事发的话,绝对是性命悠关。那他们为什么还会如弄险,莫非他们与皇家有仇?绝对没有,此时的賈家世代受皇恩宠幸,况且宝玉的姐姐还是当朝的贵妃,说起来也算是皇亲一族,岂有“窩里斗”之理。都说《红楼梦》里有数不清的谜团,难道这段公案又将成为另一个无解之谜。如果用传统的新旧红学观点去找寻,答案也只能是这样。但是如果你到土默热红学去找,答案简直就是信手拈来,因“国丧”和皇家结下“深仇大恨”的确有其人,但这个人不是賈宝玉,也不是賈府中的哪个人,更不会是曺雪芹,而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清初的大作家洪昇。有关“国丧聚演”的痛苦回忆,让他永生难忘。康熙二十八,那个被死封皇后的佟贵妃去世,“国丧”期内,洪昇却因聚众出演他的新剧《长生殿》,被人告发而遭康熙斥革入狱,无材补天,断送了自已的政治生命。这六十二回不就是《长生殿》事件的重演吗?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确定六十二回写的这场生日筵宴,就是暗指国丧聚演《长生殿》呢,这是毫无疑问的。(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发生的国丧聚演《长生殿》事件,友人们确实是以为洪升庆贺生日为名举办的。这只是个借口,洪升生日并不在这一天。就是这个借口,造成了生和死放在一起宴饮庆贺的悲剧!——土默热补充几句)
证据三: 史湘云醉卧石凳一段暗喻《长生殿》
书中关于湘云醉卧青石的描写是怎样的呢:
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櫈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被落花埋了。一群蜂蝶闹穰穰地围着他,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枕着
其实作者本意也是让明眼人所够把这一切与《长生殿》紧紧联系在一起,所以上面这段表面上是写一个年轻姑娘在酒醉后的憨态。实际上勾勒出却是一幅活脱的海棠春睡图,关于这一点,土默热先生已经阐述得很清楚了,本文就不在重复。这里只把本回未尾的脂批抄录如下:
写寻闹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写设筵是贾母不在家景况,如此说来真有笔歌墨舞之乐。看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
太真者,杨玉环也。“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不正是《长生殿》剧情的再现吗?!“笔歌墨舞”,正反映出作者洪昇对自己因聚演《长生殿》而遭到皇家迫害后的怨恨和无奈的心情。满腔的仇恨也只能是通过过“笔歌墨舞”来宣泄出来。他真是希望有人解出其中的味道。这也正是作者在书中留下一个又一个迷团一贯笔法。尽管索隐派没找到迷底,考证派也没有挖到有价值的论据。横空出世的土默热红学,却带领我们遨游在《红楼梦》的文学海洋里,尽情领略那谜团后的无限风情。再一次感谢土默热红学为中国文学作出的卓越贡献。
红楼梦老太妃与孝庄皇太后
聂
我的红学研究就是从《红楼梦》中的老太妃开始的。老太妃去世的国丧期间,引出了宝玉四人的居丧摆宴,说句托大的话,这一考证结果足以添补红学解析的一个空白。然而,对老太妃的身份倒是没有太多的关注,只是认为作者设计出这样一个没有出场的老太妃出来只是为了使其灵魂受辱的。一个偶然的机会,看了著名电视人老梁的一个关于孝庄皇太后的专题节目,回顾孝庄皇太后历经皇太极,顺治和康熙三位皇帝的传奇一生,尤其是在生命的后期,全力辅佐刚刚继位的康熙皇帝,康熙早期的政治主张均出自孝庄皇太后,康熙尊其为“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简称“孝庄文皇后”。这个与康熙有着特殊关系的太皇太后会不会是那个红楼老太妃呢?在查阅了孝庄的相关资料后,我最终确认,孝庄文皇后就是《红楼梦》中的那个老太妃的原型。
当然了,提出这个观点的并非笔者一人,早有网友根据全国守孝一年的超高规模推测红楼老太妃有可能就是隐指孝庄太皇太后。但是通过文本与史料全面分析列出一二三四的,笔者敢称是头一人。
一、皇家对病重老太妃的关注超乎寻常
《红楼梦》中关于老太妃的描写一共两段,第一段是在第五十五回,就在贾府结束了种种元宵庆典后的第五十五的一开头,有如下一段文字:
且说元宵已过,只因当今以孝治天下,目下宫中有一位太妃欠安,故各嫔妃皆为之减膳谢妆,不独不能省亲,亦且将宴乐俱免。故荣府今岁元宵亦无灯谜之集。
只是一位太妃“欠安”就闹得宫里宫外像是服丧一样严肃。可见皇家对这位老太妃是何等的重视。那么,在清朝史上可否真有在病中闹出动静的皇妃呢?答案是肯定的: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皇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在诵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
这一情节,在《清史稿•礼志》等清代史料中均有记载,是可信的。再如康熙十一年十月,康熙的第一位皇后孝诚仁皇后病重,康熙却依然在赤城汤泉陪伴正在疗养的孝庄太皇太后,太皇太后得知此信,催促康熙回京探视,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探病事件”,此事也足见康熙对孝庄的格外关心。《红楼梦》中的老太妃病中惊动了全国上下这一描写与史实高度相似。
二、“孝慈”之名泄漏天机
在第五十八回交待老太妃是被安葬在“孝慈县”:“在大内偏宫二十一日后,方请灵入先陵,地名曰孝慈县。”当然了,这个“孝慈县”肯定是个虚拟的地名,以前一直认为陵园取“孝慈”之名算是恰当。但细细考究下来,这个名字和《红楼梦》中其它的诸多人名地名一样,也是有着特殊含义的。网上早就有人指出,“孝慈”二字在孝庄的封号里均能找到,第一字“孝”是非常明显的,孝庄为“孝庄文皇后”,而顺治给他母后孝庄的封号为“昭圣慈寿皇太后”,简称“昭圣皇太后”,且孝庄晚年又住在“慈宁宫”。但是这种组合证据到底是还是面太广了点,尤其是大清皇妃的谥号都是以孝字开头的,而谥号中带有慈字的皇妃也并非孝庄一人,康熙的生母孝康章皇后的谥号就是“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孝康章皇后同样具备“孝慈”的条件,且辈份上也与太妃相同。但是24岁就撒手人寰的孝康庄皇后并不老,并且也没有前面所提的病中受格关照之事,随着对“孝慈”二字的深入考证,我最终还是把这位老太妃锁定在孝庄太皇太后身上。
既然“孝慈县”是皇家陵墓的所在地,那我们就一定要从清代陵寝中找答案。在清代,只有两处陵寝,盛京陵寝和清东陵(河北遵化)。盛京陵寝包括两座墓葬,昭陵(今沈阳北陵)里安葬着清太宗皇太极和孝端文皇后;福陵(今沈阳东陵)安葬着清太祖努尔哈赤和孝慈高皇后。孝慈高皇后,这不就是原装的孝慈吗?而且就出现在皇家的陵寝。是将孝庄(老太妃)去和她的公公合葬吗?显然不会,但“孝慈”二字却为老太妃陵寝指明了方向——盛京陵寝,因为盛京还长眠着孝庄文皇后的丈夫皇太极。孝慈县暗指盛京陵寝,而作为太皇太后的孝庄确实有资格也应该去盛京陵寝与他的丈夫合葬。孝慈县之名再次验证了关于老太妃原型为孝庄太皇太后的推测。不过,这一推测不是没有问题,因为孝庄太皇太后最后并没有葬在盛京,而了葬在了他儿子顺治的陵寝清东陵。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三、送葬路程准确表达了孝庄的尴尬地位
将孝庄葬在清东陵,是遵照她的遗愿,孝庄太皇太后在弥留之际向康熙下达了遗嘱:“太宗山陵奉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且我心中也舍不得你们父子,就将我在你父亲的孝陵附近择地安葬。”(百度百科语)为什么孝庄会放弃属于她的归宿呢?不愿惊扰太宗,舍不得儿孙,显然都是托辞,真正的原因是她与多尔衮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关系。多尔衮为清太宗皇太极的亲弟弟,孝庄文皇后的小叔子,传说两人暗恋已久,在皇太极死后,二人共同把孝庄的儿子福临(顺治皇帝)推上皇位,多尔衮以摄政王身份掌握国家大权,在这期间,关于二人关系的传闻极多,甚至部分史学家考证认为孝庄在皇太极死后下嫁了多尔衮,虽然这些都没成定论,但这些传闻也使得孝庄处于极其尴尬的境地。虽说,她在名份上仍然是太皇太后,是皇太极的孝庄文皇后,理应与太宗皇帝合葬,但她心里也清楚,她和多尔衮之事也会使康熙承受压力,为了不使他钟爱的孙子为难,她以牺牲自己的名份为代价,保全了康熙的颜面。但事实上,孝庄此举还是没能使康熙摆脱困境,因为清东陵里最高辈份的就是康熙的父亲,孝庄太皇太后的儿子顺治皇帝,孝庄是无法和任何人合葬的,因此,康熙并没有把孝庄葬入地宫,而是将孝庄生前居住的慈宁宫东王殿五间拆建于清东陵的风水墙外的昌瑞山下,称之为“暂安奉殿”,这一情节,《红楼梦》也给予了忠实记录。第五十八回老太妃停灵于“大内偏宫”,孝庄停灵于陵园外面,当然是“偏宫”了。这个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偏宫”实际上就是孝庄的“暂安奉殿”的代名词而已,送葬的路程也再次向人们暗示着这一现象。
这陵离都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如今请灵至此,还要停放数日,方入地宫,故得一月光景。
用走路的时间是可以大致推算出陵寝距京城的距离的。对于“来往得十来日之功”,大部人的看法是这十来日之功是来回的路程,以此来把老太妃送葬的陵墓定位于距离较近的清东陵,但我对此并不认同,这段话里有三个描述时间的词汇“十来日”,“数日”和“一月光景”,十来日,为十天左右,可能是八、九天,也可能是十一、二天,反正离十天很近;数日,应该是几天的意思,是十天以内;一月光景就不用说什么了,三十天。如果送葬往返用了“十来日”的话,还有将近二十天的时间停放时间,几乎与京城的停灵时间相同了,就算又停了这么长时间,可这二十来天肯定是远远超出了“数天”的范围了,“数天”就是几天,这点从古至今从来不变,作为了一个顶级作家是不会用错的,因此,扣除停放的几天,剩下二十多天即为往返的时间,单程的时间就是“十来天”,所以,确切的意思应该是“来往(都)得十来日之功”,类似省略字的现象在古文里并不鲜见,不必大惊小怪。
那么单程十来日能说明什么呢?这十来日的最大意义就是当不当正不正,把老太妃的陵墓悬在了半空中,北京到沈阳将近七百公里,送葬的队伍十天到达时间稍显不够,北京到河北遵化一百三十九公里,十天还太多了点,作者为老太妃陵墓设计的位置恰恰就是昭陵(盛京陵寝)和清东陵之间,这和史实也是相吻合的,我愿意再次重复一下孝庄太皇太后的实际安葬地点,是在清东陵风水墙的外边,虽说是在同一地点,却不属于同一体系。这就是康熙为什么不愿意为她老人家下葬的根本原因,把慈宁宫复制过来安放祖母的遗体,是康熙并没有真正安葬她的祖母,而是把这难题留给了他的后代。写到这,我不得不佩服洪昇这位伟大作家的敏锐的感受力,康熙的这点心思被他看得一清二楚:他利用“孝慈县”,“大内偏宫”和“十日路程”为孝庄安排的归宿是十分合理的,这个“孝慈县”即不是“昭陵”也不“清东陵”但从“孝慈”的定位看,应该是偏于“昭陵”的。这样的定位也被后来孝庄最终下葬所验证:
雍正三年,雍正在“暂安奉殿”原地建造一座陵园,将孝庄遗骨正式葬入地宫,因其陵位置在昭陵西面,故称其为“昭西陵”,虽然地处清东陵,然而接的仍旧是昭陵的地气。雍正此举,也算是否定野史为孝庄正名,做了一件他父亲当年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情。一个皇妃的安葬要两代皇帝历经近四十年(康熙二十六年至雍正三年)。而《红楼梦》管不了这些,在老太妃刚刚去世一个多月就用四人集体生日宴会的狂欢来亵渎老太妃(孝庄)的在天之灵。洪昇用重演“长生殿案件”的方式来发泄他对皇家的怨恨之情。
四、老太妃葬礼带出几件红楼谜案
老太妃葬礼是《红楼梦》中唯一的一次正式的皇家葬礼描写,但文本中还有两次皇家葬礼的隐写,一次是秦可卿的超高规模的葬礼;一次是在老太妃去世后一个多月“宾天”的贾敬的葬礼。老太妃葬礼前面已经有过透彻分析,秦可卿葬礼,土默热红学早已有定论,秦可卿的超豪华葬礼实际上是按照康熙二十八年孝懿皇后(佟桂氏)的葬礼规模来写的,如果把这两次葬礼联系在一起似乎有一点点问题,孝庄太皇太后去世是在康熙二十六年,早于孝懿皇后的康熙二十八年,这一点恰恰又能证明土默热红学的另一观点,按土默热红学的考证,秦可卿在原稿里应该死于中秋夜宴之后(这一点受贾蓉之妻在可卿死后多次现身的描写支持),中秋夜宴是第七十五回,如果这样一还原,五十八回老太妃去世,七十五回后秦可卿去世,与史实完全对上了。而且在规格上,佟桂氏作为正宫皇后,其葬礼规格理应高于太皇太后的孝庄。除了在文本上秦可卿葬礼的笔墨明显多于老太妃葬礼外,在停灵时间上,老太妃为二十一天,秦可卿为四十九天。
再看贾敬葬礼,贾敬葬礼为皇家葬礼最直接的证据就是贾敬死后,家人报“老爷宾天”了。“宾天”是一个用于帝王去世的词汇,用在贾敬身上,以贾敬喻帝王的意向非常明显。另外,贾敬宾天后,其停灵时间也是二十一天,与老太妃相同,这也证明了这不是一场民间葬礼,试想,哪个家庭敢在皇家葬礼活动尚未结束之时举办与皇家同样规模的葬礼呢?既然是皇家葬礼,是不是也会有其暗指呢?主流红学把贾敬考证成雍正,证据并不充分,只是按照曹雪芹著书这个框子来划线。笔者用文本和历史相结合的方法,把贾敬的原型锁定在与孝庄皇太后同时代的摄政王多尔衮。贾敬暗喻多尔衮,这一观点并不是笔者为写这篇文章现想出来的,早在2013年5月份的《谁在爬灰——贾敬》一文中我就指出,贾敬与多尔衮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焦大所骂的“爬灰”实乃这个求仙问道的贾敬,而多尔衮与贾敬一样,“爬灰和偷小叔子”他都占全了。贾敬放弃了宁国公的封号与多尔衮推却登基主政也有几分相像。贾敬在郊外与和尚道士胡孱,最后吃多了丹药臌胀而死,与多尔衮的死因相同。更重要的是在老太妃死后紧接就是贾敬宾天,也是在提醒着我们孝庄与多尔衮之间的密切关系。虽然多尔衮此时已死去多年。但这个与孝庄不能同生,却要共死的人,最大的可能就是这个与她剪不断理还乱的小叔子。
五、超规格的一年国丧期并无史记支持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宁可把长篇小说压缩成短篇小说,也绝不把短篇小说拉成长篇小说。充分体现了一个作家惜墨如金的态度,《红楼梦》何尝不是这样,五十八回关于老太妃的描写仅区区一百多字,却包含着大量的信息,可以说是字字千金。一个“凡有爵之家,一年内不得筵宴音乐,庶民皆三月不得婚嫁。”就让整个红学界一头雾水。清代什么时候有过这等超长的国丧期,“一年之内不得筵宴音乐”,这会让贾家这样的家庭生活受到极大影响,综观《红楼梦》中贾府上下,一年到头,除了摆宴就是听戏,这两样一年不许有,那还干什么呀。哪个皇帝也不会如此的。且把禁止“筵宴音乐”放在比“婚嫁”还高的位置上也是与历史不符的。在清代对于此的描述是“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天”,对此,我的解析是:单独地提出“筵宴”是冲着六十二回宝玉生日宴会而来的,是为了明确地把“筵宴”归于作乐范畴的禁止项;而“音乐”指向的是康熙二十八中秋时节,洪昇在佟皇后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的违规事件。而全国范围内的一年禁止娱乐的规定在明清档案里绝对无法找到,有人说一年国丧期体现了康熙对孝庄的情义深重,其实不然,让康熙生前对孝庄百般照顾,死后按皇后礼仪安葬,康熙已经做到了仁至义尽,他断不会再做出一年国丧期的决定的。这一年的国丧期只是为把宝玉生日宴牢牢地锁定在国丧期间,仅此而已。我们必须要承认,《红楼梦》中这个老太妃的出现主要是受宝玉等人污辱亡灵的。在禁止“筵宴”的国丧期间,出现那样热闹的一场生日宴会绝非巧合,不管你老太妃是不是隐指孝庄,洪昇只是要把“长生殿案件”带给他的满腔怨恨发泄在这个老太妃身上。只有在国丧期间受过伤害之人,才会出此险笔!
关于贾敬停灵时间的考证:贾敬的停灵时间《红楼梦》文本并无明确交待,但通过书中留下的线索却能够确定下来。关于贾敬停灵时间有这样几个参照系,一是贾敬死了以后,由于贾珍等在随老太妃送葬,先期由尤氏安排:“用软轿抬至铁槛寺来停放,掐指算来,至早也得半月的工夫,贾珍方能来到。”这段话透露出两点信息,一是贾敬遗体当天就送到铁槛寺停放,二是家人在外,需半月方回。贾珍提前请假快马奔回,贾琏及贾母等参加完老太妃葬礼回到家中应该就是尤氏掐算的半月之后。贾母到家后又做了些什么呢?第六十回是这样交待的:
当下贾母进入里面,早有贾赦贾琏率领族中人哭着迎了出来。他父子一边一个挽了贾母,走至灵前,又有贾珍贾蓉跪着扑入贾母怀中痛哭。贾母暮年人,见此光景,亦搂了珍蓉等痛哭不已。贾赦贾琏在旁苦劝,方略略止住。又转至灵右,见了尤氏婆媳,不免又相持大痛一场。哭毕,众人方上前一一请安问好。贾珍因贾母才回家来,未得歇息,坐在此间,看着未免要伤心,遂再三求贾母回家,王夫人等亦再三相劝。贾母不得已,方回来了。果然年迈的人禁不住风霜伤感,至夜间便觉头闷目酸,鼻塞声重。连忙请了医生来诊脉下药,足足的忙乱了半夜一日。幸而发散的快,未曾传经,至三更天,些须发了点汗,脉静身凉,大家方放了心。至次日仍服药调理。
又过了数日,乃贾敬送殡之期,贾母犹未大愈,遂留宝玉在家侍奉。
从这段话里透露出一系列重要信息就是贾母回家后第一时间就去哭灵;第二天病了一天;又过了数天贾敬停灵结束(送殡之期)。几项合并起来,从贾母到家到贾敬出殡不超过十天。加上前面的贾敬宾天到贾母归家的半个月,贾敬停灵的时间就是二十多天,而与丧葬有关的时间习惯上以七为单位,那么在二十这个时间段上与七成倍数的有二十一天和二十八天,十五天加上最多十天,是到不了二十八天的,据此,贾敬的停灵时间确定为二十一天。
桂阴谱笛何凄清
——《红楼梦》“中秋闻笛”“黛湘联句”意境解析
(修订稿)
土默热
今年的中秋节就要到了,据说中央电视台要在苏州举办中秋晚会——皎月当空,小桥流水,桂花飘香,评弹咿呀,相信会办成一个充满江南水乡味道的中秋晚会。令人不由得联想起《红楼梦》中的中秋节,临水赏月,桂丛闻笛,一派江南风味。就此话题老土在此闲聊几句应时应景吧,惟愿为贫瘠的红学界增添几缕靓丽的文化色彩。
说当今红学乃是缺少文化品位的贫瘠之地,红学会的那些专家学者可能不爱听,但不爱听也得听,因为所谓红学家,有几个懂得《红楼梦》大观园中中秋桂丛闻笛的文化滋味呢?他们只会用乾隆年间那个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反推《红楼梦》是盛世文化,旗人生活,京味小说,有谁曾品味出中秋桂丛闻笛的江南文化品味呢?
言归正传。《红楼梦》第七十六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
贾母因见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因说:“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因命人将十番上女孩子传来。贾母道:“音乐多了,反失雅致,只用吹笛的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
这里贾母仍带众人赏了一回桂花,又入席换暖酒来。正说着闲话,猛不防只听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
于是遂又斟上暖酒来。贾母笑道:“果然可听么?”众人笑道:“实在可听。我们也想不到这样,须得老太太带领着,我们也得开些心胸。”贾母道:“这还不大好,须得拣那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说着,便将自己吃的一个内造瓜仁油松穰月饼,又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
……凤姐、尤氏等劝贾母:“夜深了,恐露水下来,风吹了头,须要添了这个。坐坐也该歇了。”贾母道:“偏今儿高兴,你又来催。难道我醉了不成,偏到天亮!”因命再斟酒来。一面戴上兜巾,披了斗篷,大家陪着又饮,说些笑话。只听桂花阴里,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又发出一缕笛音来,果真比先越发凄凉。大家都寂然而坐。夜静月明,且笛声悲怨,贾母年老带酒之人,听此声音,不免有触于心,禁不住堕下泪来。众人彼此都不禁有凄凉寂寞之意,半日,方知贾母伤感,才忙转身陪笑,发语解释。又命暖酒,且住了笛。
《红楼梦》书中这段关于贾府之人中秋节之夜桂阴闻笛情景的描写,繁华之中充满悲凉之气,可谓声情并茂、如怨如诉,目送手挥,余味无穷,作者创作手法之高明,令人叹为观止。表面上看,谭谭国公府生活中的场景,似乎本来就该如此优雅,如此回肠荡气;可是仔细思之,其中似乎也有一些蹊跷疑问,令人百思不得其解,最起码红学家们用胡适考证的那个曹雪芹就解不开,因为这不是旗人文化的表现,而是汉民族江南文化的展示。
中秋之夜本应是祥和团圆之夜,书中写道,“月至中天,比先越发精彩可爱”,并且是在盛开的桂花树下赏月,繁花盛开,天香扑面,正所谓花好月圆,千里共婵娟。作者为什么偏偏要在这象征幸福团圆的夜晚,让老祖宗贾母率众人去闻听桂花阴下发出的缕缕哀怨笛音,从而感受那种催人泪下的“凄凉寂寞之意”呢?有鉴于此,似乎任何人读了这段故事,都难免会发问:《红楼梦》作者这个“闻笛感凄清”的中秋意境,是如何构思出来的呢?
让我们还是从我国古代乐器笛子说起吧。笛子是一种最常见的民族乐器。现代人都知道,笛子又称竹笛、短笛,是一种吹奏乐器,音色高亢浏亮,本是一种适于表现欢娱快乐气氛之乐器,并不适于表现悲凉之气,也不是“曲谱越慢的吹来越好”。表现《红楼梦》书中那种“呜呜咽咽,袅袅悠悠”气氛的乐器,用箫吹来似乎更适宜,并非“一缕笛音”所长。那么,贾母为什么偏偏认为“如此好月,不可不闻笛”,并且命人“远远的吹起来就够了”呢?
其实,用笛音来表现欢娱快乐气氛,那是现代人对笛子的理解。古时笛子分为曲笛和梆笛,北方多梆笛,笛身细且短小,音色高亢明亮有力,适于演奏如《扬鞭催马送粮忙》一类欢快笛曲;而江南多曲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淳厚圆润,演奏的曲调比较悠扬、绵长、华丽。红楼笛音,应是曲笛发出的绵长丽音。曲笛又称“昆笛”、“苏笛”,在明末清初昆曲盛行的时代,笛子本是“水磨腔”的主要伴奏乐器,曲笛之名便是因其主要为昆曲伴奏而得来。
在《红楼梦》创作的那个时代,笛声几乎就是昆曲的代名词,直到今天也仍旧有人作如此文化领悟。记得昆曲专家周秦先生编写的《寸心书屋昆曲随笔》,书名就是《花坞笛声》。大文豪余秋雨先生有一篇谈昆曲文化传承的散文专著,题目干脆就叫《笛声何处》。两部专著题目中的“笛声”一词,都是代指昆曲。余秋雨先生在《笛声何处》一书题解中,曾说过一段很深刻的话:“中国历史充斥着金戈铁马,但细细听去,也回荡着胡笳长笛。只是,后一种声音太柔太轻,常常被人们遗忘。遗忘了,历史就变得狞厉、粗糙。这本书要捕捉的,就是曾经让中国人痴迷了两百年之久的昆曲的笛声。”其实,笔者撰写本文的目的,何尝不是让红迷朋友们在《红楼梦》大观园故事里,通过中秋夜“品笛感凄清”,来捕捉明清之际昆曲的笛声!
据昆曲专家解释:曲笛演奏在旋律、节奏、运气方面的特色完全与昆伶唱曲相同,曲声与笛音要相辅相成,天人合一。运气方面讲究“细长静慢”、“转音如丝”、“绵绵不断”、静若禅定,其静其柔有如枯坐参禅中散发出的一丝不绝如缕的生机。《红楼梦》“那壁厢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趁着这明月清风,天空地净,真令人烦心顿解,万虑齐除”。这正是关于昆曲笛声的绝妙写照。
吹奏之间,贾母“命斟一大杯热酒,送给谱笛之人,慢慢的吃了,再细细的吹一套来。”这个“谱笛之人”,应该就是专业为昆曲伴奏的曲笛艺人;所吹的“一套”曲子,也应该是昆曲的套曲。演奏过程中,众人“都肃然危坐,默默相赏。听约两盏茶时,方才止住,大家称赞不已。”这也正是旧时文人雅士欣赏昆曲的正确态度。昆曲属“雅部”剧种,演奏到情真意切之时,没有人像观看“花部”剧种那样鼓掌甚至呐喊叫好;台上台下,一缕笛音,袅袅悠悠,观众肃然危坐,呼吸如闻,会心处惟有颌首点头而已。
我们知道了《红楼梦》中秋夜“品笛感凄清”品的是昆曲,那么具体来说品的又是什么曲子呢?作者在书中没有明写,但作者通过所营造的文学艺术化境,最起码告诉了我们三点:其一,这首曲子是用来表现中秋月明之夜特有情境的曲子;其二,这首曲子是从桂花树下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吹奏出来的曲子;其三,这首曲子是表达作者内心一种凄凉悲怨心境、闻之令人落泪的曲子。综合这三点,这首笛子演奏的昆曲曲谱,就是有特指的了。
这首凄凉悲怨的昆曲笛子曲,特指的就是《长生殿》月宫戏的悲凉之曲,也就是第五十出《重圆》。剧中的故事就发生在“中秋之夕”。道士杨通幽受唐玄宗委托,跨鹤乘鸾,在蓬莱仙境寻觅到回归仙乡的杨贵妃芳魂。蒙牛女双星绾合,再经玉妃面嘱,在八月十五中秋夜引唐明皇“飞升”(薨逝的代名词),到月宫与玉妃“重圆”旧梦,再践“前盟”。下面就让我们来欣赏唐明皇在中秋夜出宫,向月宫(蟾宫)飞升与玉妃重圆的一段戏:
【双调引子·谒金门】[净扮道士上]情一片,幻出人天姻眷。但使有情终不变,定能偿夙愿。
贫道杨通幽,前出元神在于蓬莱。蒙玉妃面嘱,中秋之夕引上皇到月宫相会。上皇原是孔昇真人,今夜八月十五数合飞升。此时黄昏以后,你看碧天如水,银汉无尘,正好引上皇前去。道犹未了,上皇出宫来也。[生上]
【仙吕入双调·忒忒令】碧澄澄云开远天,光皎皎月明瑶殿。[净见介]上皇,贫道稽首。[生]仙师少礼。今夜呵,只因你传信约蟾宫相见,急得我盼黄昏眼儿穿。这青霄际,全托赖引步展。
[净]夜色已深,就请同行。[行介][净]明月在何许?挥手上青天。[生]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净]我欲乘风归去,只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虽然是仙凡阻隔人天美眷,中秋之夜蟾宫重圆,但两地相思铭心刻骨,重践前盟似水流年,流不尽的眼泪,说不完的思念,琼楼玉宇弄清影,天上宫阙不胜寒,何似在人间?这种心境下的昆曲《重圆》,用一缕笛音演奏出来,岂不正应是“呜呜咽咽,袅袅悠悠”,凄清中透着悲凉?而这凄美之曲,在剧中又确确实实是从中秋夜一轮明月映照的桂花树下发出来的。让我们还是来欣赏《长生殿》作者的美妙手笔:
【嘉庆子】看彩虹一道随步显,直与银河霄汉连,香雾蒙蒙不辨。[内作乐介]听何处奏钧天,想近着桂丛边。
【沉醉东风】助秋光玉轮正圆,奏霓裳约开清宴。吾乃月主嫦娥是也。月中向有霓裳天乐一部,昔为唐皇贵妃杨太真于梦中闻得,遂谱出人间。其音反胜天上。近贵妃已证仙班。吾向蓬山觅取其谱,补入钧天。拟于今夕奏演。不想天孙(即织女,笔者注)怜彼情深,欲为重续良缘。要借我月府,与二人相会。太真已令道士杨通幽引唐皇今夜到此,真千秋一段佳话也。只为他情儿久,意儿坚,合天人重见。因此上感天孙为他方便。仙女每,候着到时,教他在桂阴下少待。等上皇到来见过,然后与我相会。[仙女]领旨。[合]桂华正妍,露华正鲜。撮成好会,在清虚府洞天。
【品令】行行度桥,桥尽漫俄延。身如梦里,飘飘御风旋。清辉正显,入来翻不见。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看介]“广寒清虚之府”,呀,这不是月府么?早约定此地佳期,怎不见蓬莱别院仙。
【川拨棹】清虚殿,集群真,列绮筵。桂花中一对神仙,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合]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高平词·羽衣第三叠】【绵缠道】桂轮芳,按新声,分排舞行。仙珮互趋跄,趁天风,惟闻遥送叮当。【玉芙蓉】宛如龙起游千状,翩若鸾回色五章。霞裙荡,对琼丝袖张。【四块玉】撒团团翠云,堆一溜秋光。【锦渔灯】袅亭亭,现缑岭笙边鹤氅;艳晶晶,会瑶池筵畔虹幢;香馥馥,蕊殿群姝散玉芳。【锦上花】呈独立,鹄步昂;偷低度,凤影藏。敛衣调扇恰相当,【一撮棹】一字一回翔。【普天乐】伴洛妃,凌波样;动巫娥,行云想。音和态,宛转悠扬。【舞霓裳】珊珊步蹑高霞唱,更泠泠节奏应宫商。【千秋岁】映红蕊,含风放;逐银汉,流云漾。不似人间赏,要铺莲慢踏,比燕轻扬。【麻婆子】步虚、步虚瑶台上,飞琼引兴狂。弄玉、弄玉秦台上,吹箫也自忙。凡情、仙意两参详。【滚绣球】把钧天换腔,巧翻成余弄儿盘旋未央。【红绣鞋】银蟾亮,玉漏长,千秋一曲舞霓裳。
朋友们看清了么?没看清不妨重读一遍,剧中的仙曲《钧天乐》《霓裳羽衣曲》,都是在“桂丛边”演奏的。演奏时,“只见楼台隐隐,暗送天香扑面”。“映红蕊,含风放;逐银汉,流云漾。不似人间赏,要铺莲慢踏,比燕轻扬”。“桂华正妍,露华正鲜。撮成好会,在清虚府洞天。”但只见,“桂花中一对神仙,桂花中一对神仙,占风流千秋万年”。朋友们,阅读至此,您对红楼中秋夜,“桂花树下,呜呜咽咽,悠悠扬扬,吹出笛声来”之意境营造,有全新的感悟和领会么?
这个以《长生殿》剧中“中秋”“桂树”之意境,谱写《红楼梦》中秋夜桂树下一缕悲凉“笛音”的人,大概非《长生殿》作者洪昇自己莫属。《长生殿·重圆》乃是剧中最后一出,闭幕后就要曲终人散了。在《长生殿·偷曲》一出中,洪昇就曾写道:“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这既是《长生殿》剧情的概括,也是《长生殿》一剧悲剧命运的预言。洪昇在《长生殿》曲终人散之际写红楼一梦,也就是自己的梨园文学梦;故事中既套用了《长生殿》作品的结构和意境,也暗写了自己遭遇的《长生殿》案件悲剧。
令人吊诡的是,《长生殿》剧情结以中秋之夜,令洪昇废弃终身的《长生殿》文字狱案件也起自中秋之夜。洪昇的《长生殿》创作历经十余载,先后三易其稿,于康熙二十七年杀青,付演后获得极大成功,出现了“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的局面,几乎一夜红透京师。康熙二十八年(1689)中秋之夜,戏班子为感谢洪昇剧本,庆贺《长生殿》演出成功,邀请京师名流和友人,齐聚洪昇宅邸饮酒观戏。时值佟皇后“国丧”未除,被人以“大不敬”之罪名告发,洪昇被朝廷“斥革下狱”,“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洪昇的人生追求,就在中秋之夜,桂花丛中,画上了“无材补天”的凝重句号。这应该正是他在红楼一梦中,刻意渲染中秋之夜桂丛闻笛悲凉之气的原因所在。
就在《红楼梦》第七十六回,描写贾母月下桂丛闻曲落泪之后,作者又接着浓墨重彩描写了黛玉、湘云二人,在当年为“玩月而设”的凹晶馆水边,面对天上和水中的凄清冷月,以“三五中秋夕”开头,搞了一场咏月联句。过去红学界诸公不解红楼意境,多以谶语来附会解析联句的内容,以致意境全失,味同嚼蜡。其实,当您知道了红楼咏月意境来自《长生殿》作品和《长生殿》案件,“重圆”之梦就是在“中秋之夕”的月宫桂丛边,黛湘联句之本意也就昭然若揭了。
诗的前半部分,表现的是康熙二十八年中秋夜,友人齐聚洪府观剧宴饮的热闹场面。“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几处狂飞盏,谁家不启轩”。京师中秋夜,家家笙歌,户户管弦,就在这个时候,友人们齐聚洪府,庆贺《长生殿》一炮走红。“蜡烛辉琼宴,传花鼓滥喧”;“分曹尊一令,射覆听三宣”;“赏罚无宾主,吟诗序仲昆”;“构思时倚槛,拟景或依门”等等,都是描写这次聚会参与者梁棠村、赵执信、翁世庸、査慎行等高雅文人们,雅集洪昇府宴饮喧闹的文人乐事。时值佟皇后国丧未除,因而招致了《长生殿》文字狱。
其实《红楼梦》故事中也巧妙地描写了这些场面,不过将这些文人雅士换成了小姐丫鬟而已。在第六十二回“老太妃薨逝”期间,贾母王夫人都不在家,这一天是宝玉生日,大观园里锁了门喝酒庆祝,就是在老太妃“国丧”期间进行的。芳官唱了一曲“翠凤毛翎札帚叉,闲踏天门扫落花”,这本是用传统昆笛吹奏的昆曲代表性音调,“毛翎札帚”四字的旋律是把“天门扫落”四字的腔向下方作大二度移位转调形态,非熟悉昆曲的个中人写不出其中奥妙。姐妹们宴饮中传花、行令、射覆、拇战,这些游戏形式,与凹晶馆黛湘联句的内容基本相同。
黛湘联句的后半部分,作者话题一转,开始描写月上中天,众人观剧:“宝婺情孤洁,银蟾气吐吞”,就在这星星清朗明净,月亮光彩焕发的时候,人们看到舞台上出现了“药经灵兔捣,人向广寒奔”的月宫缥缈景色。这是什么戏?就是《长生殿·重圆》,唐明皇在“三五中秋夕”月圆之际“飞升”,奔向月宫桂殿与杨贵妃重圆嘛!“犯斗邀牛女,乘槎待帝孙”,说的也就是杨通幽“邀牛女”“帝孙”热心创造条件,玉成李杨二人月宫重圆,成就了天上人间神仙眷属的一段剧情。
“壶漏声将涸,窗灯焰已昏”,夜深了,演出结束了。“虚盈轮莫定,晦朔魄空存”,说的既是月有阴晴圆缺的自然规律,也是慨叹作者自己人世沧桑、荣辱莫定的悲凉心境。结语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一句,历来红学家都解释为湘云、黛玉的命运谶语,甚至据此塑造出黛玉沉湖自尽,湘云船上神女的结局,读后令人作呕。其实这两句诗,都是作者慨叹《长生殿》命运多舛,演出之后空余杨通幽“鹤影”跨“寒塘”觅“花魂”,映一轮“冷月”之悲凉意境而已。
“寒塘渡鹤影”一句,表现的是杨通幽作为“九天青鸟使”,凭着唐明皇的“一幅紫鸾书”,“驾鹤骖鸾”上天入地,苦苦寻觅杨玉环魂魄的情景;“冷月葬花魂”一句,花魂当然是指杨贵妃之魂,因为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贵妃是以“羞花”著称,她的芳魂当然是“花魂”。还是听一听剧中唐明皇的唱词吧:“阔迢迢山前水前,望香魂渺然”。“黯沉沉星前月前,盼芳容杳然”。“冷清清阶前砌前,听灵踪悄然”。“痛娇花不再鲜,盼芳魂重至前。”这就是“冷月葬花魂”的最好注脚。
中国古典小说多为话本形式,重叙事演义,轻心理刻画,极少有大段抒情描写。朋友们看了以上“中秋闻笛”的大段描写,是否注意到作者重在抒情而不是叙事呢?这种创作手法与历来小说创作习惯迥异,不适于大鼓书先生在书场上“说”,却极适合演员在舞台上“演”。您倘若将《红楼梦》第76回交给一个戏班子,几乎不用改编,演员就可以在舞台上演得凄清委婉,回肠九转,催人下泪,感人至深。岂止第76回,《红楼梦》书中很多重要情节,如宝黛花下读《西厢》,宝玉听《袅晴丝》,黛玉葬花,宝玉祭晴雯等,都是大段的心理刻画和抒情描写,作者如此写来又是为什么?难道不值得每个红学家深思么?
一曲红楼梦,几多解梦人。若想正确解读《红楼梦》,必须把《红楼梦》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对待,必须对作品和作者作出文化层面的解析,必须搞清作品的文化意境及其文化根源。不读《长生殿》看不懂《红楼梦》,《红楼梦》是用昆曲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与《长生殿》是孪生姊妹花;《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旧谱填新词。书中不惟作品架构、人物形象、遣词用语来自《长生殿》,其铺叙故事的文化意境也取自《长生殿》和《长生殿》案件,这是同一作者的创作动机、人生境界、文化感悟使然,也算是文化基因使然吧。
“三五中秋夕,清游拟上元。撒天箕斗灿,匝地管弦繁”。亲爱的红迷朋友们,土默热在这中秋月圆之际举杯对月许下一桩心愿,惟愿今而后红学界能多一点文化感悟的芬芳,少一点牵强附会猜笨谜的恶臭,真正还红学以红,以学,以文,还《红楼梦》中秋意境以桂丛闻笛天香扑面,您赞成吗?让我们盛情邀请洪昉思携“白首双星”前来助兴,在月宫里桂丛边,遥遥谱笛“木石前盟”一曲,襄祝新时代“文化红学”月上中天、花好月圆,恭祝普天下“文化红友”人长久、共婵娟、永团圆!
2013年中秋夜初稿
2014年中秋夜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