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钱塘元是古长安——桂花夏家足证红楼梦长安大都代指杭州

(2023-09-09 13:50:04)
标签:

红楼梦研究

地域背景

长安大都

桂花夏家

满陇桂雨

分类: 文学解析

钱塘元是古长安

——桂花夏家足证红楼梦长安大都代指杭州

   土默热 

题头图:杭州满觉陇桂花市场

 

《红楼梦》创作中作者故意隐去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只是托名“长安”或“长安大都”来交代贾府及其大观园的所在地,并刻意交代这是一个“帝城”,大观园就是“芳园筑向帝城西”。不仅正面交代是如此,侧面描写也是如此,例如甄宝玉所思之贾宝玉在“长安都中”,王狗儿家亦是“长安”人,虽然离城在乡下住着,“终是天子脚下”。刘姥姥到贾府打秋风,就是从乡下进的“长安城”。

这个“长安城”具体指哪里?搞清楚这一点在红学领域关系重大,因为不仅关系到对《红楼梦》故事的正确判读,更直接涉及到对红楼文化的正确领悟。主流红学多数专家都把书中“长安”理解为北京,曹雪芹是在北京西山创作小说,因而把《红楼梦》解读为“京味小说”,把红楼文化解释为“旗人文化”。并以《红楼梦》书中屡次提到“炕”为理由,坐实贾府和大观园坐落在北京。

前几天,笔者写了一篇《〈红楼梦〉中的炕不是火炕是炕榻》的文章,论证了红学家们把书中的“炕”等同于北方的火炕,并断定江南无“炕”,是站不住脚的。《红楼梦》书中的“炕”是不烧火的炕榻,在江南是普遍存在的,不仅《红楼梦》书中有“炕”,《海上花列传》书中也有“炕”,写的肯定是江南(上海)的“炕”。这样,主流红学断定“长安”是指北京的唯一“硬证”又破产了。

其实,《红楼梦》作者早就交代过,书中出现的地名如“长安大都”、“金陵石头城”、“姑苏维扬”等等,都是小说创作中的假拟妄托,照字面理解是不行的。只有林黛玉出身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贾宝玉托生的“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才是《红楼梦》故事真实的发生地,才是红楼文化的真实载体。这一地点既非北京,也不是南京,而是特指古都(帝城)杭州。

关于贾府和大观园生活原型在杭州西溪的考证,关于《红楼梦》创作在杭州孤山玛瑙坡的考证,关于红楼文化是末世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才女文化、昆曲文化的解析,笔者早已做了详尽的研究和论述,这里不再重复。本文拟从一个小小的侧面,再解析一下《红楼梦》中的“长安”写的是杭州这个问题。书中第七十九回,写到香菱在大观园偶遇宝玉,告诉他薛蟠将娶夏金桂为妻,并介绍夏家背景:

这门亲原是老亲,且又和我们是同在户部挂名行商,也是数一数二的大门户。合长安城中,上至王侯,下至买卖人,都称她家是“桂花夏家”。宝玉笑问道:“如何又称为‘桂花夏家’?”香菱道:“她家本姓夏,非常的富贵。其余田地不用说,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她家的,连官里一应陈设盆景亦是她家贡奉。因此才有了这个浑号。”

从这段描写可以看出:这“桂花夏家”肯定是“长安城”中的大门户,其发家的原因是经营桂花而致富。经营的规模非常大,“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她家的。”用现代时髦词汇形容,说他家是“桂花专业户”是不够的,而是一个“桂花大公司”,不仅种植了大面积桂花,而且还在城里城外开了数不清的“桂花产品连锁店”。书中说的“桂花局”,就是指售卖桂花的店铺。

问题来了——红学界所说《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书中写的“长安城”就是北京,人们不禁要问:“桂花夏家”生活居住的“长安城”是北京么?北京城有桂花么?桂花作为一个亚热带树种,耐高温却抗御不了严寒。古往今来北京城根本就没有桂花,即使有也只能是室内盆栽,决不能形成大观园中随处可见的“桂花阴”,更谈不到城里城外开设什么“桂花局”,做什么“桂花夏家”的大产业了。

可能有人还要拉横车,说曹雪芹小时候生活在南京,南京肯定有桂花,所以能写出“桂花夏家”。南京有桂花不假,不仅南京,江南多数城市都有桂花,但是请朋友们不要忘记,《红楼梦》写的不仅是几棵桂花树,而是一个庞大的桂花大产业!我国历史上桂花种植面积最大,加工经营规模最大,以至于产生了“桂花夏家”这样靠桂花暴富者的地方,非“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杭州莫属。

桂花是杭州的市花。历史上的杭州,从来都是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著称。每年中秋前后,西湖周边秀丽的群山间,满树桂花竞相开放,满城飘落“桂花雨”,香气四溢,沁人心脾。历朝历代文人歌咏杭州桂花的佳作史不绝书,白居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张云敖:“西湖八月足清游,何处香通鼻观幽?满觉陇旁金粟遍,天风吹堕万山秋。”

说到满觉陇,那是杭州最著名的桂花产地。满觉陇,亦称满家弄、满陇,位于杭州西湖以南,是南高峰南麓的一条山谷。五代后晋天福四年(公元939) 建有圆兴院,北宋治平二年(公元1065)改为满觉院,满觉意为“圆满的觉悟”,地因寺而得名。满觉陇因桂花而闻名,每年秋天,桂花盛开,香满空山,落英如雨,故有“满陇桂雨”之美誉,为新西湖十景之一。

满觉陇的山民历代以种植桂花为主要经济来源,这里种植桂树代代相传,家家户户房前屋后、山坡道旁,举目四望,桂阴处处。明代戏曲家钱塘高濂在《满家弄看桂花》中写道:“桂花最盛处唯南山、龙井为多,而地名满家弄者,其林若墉栉。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秋时,策骞入山看花,从数里外便触清馥。入径,珠英琼树,香满空山,快赏幽深,恍入灵鹫金粟世界”。

进入清代,满觉陇的桂花产业越做越大,财源滚滚,声名远播。每年秋季不仅游客摩肩接踵,桂花产业的生产销售更是鼎盛一时。清代诗人钱塘丁立诚曾对满觉陇桂花产品生产销售情况作了以下形象化的描述:“桂花蒸过花信动,桂花开遍满觉陇。卖花人试卖花声,一路桂花香进城。城中莫怅花较晚,山人富有千金产。桂花栗子正尝新,南山当户可结邻。”

南宋以来,杭州桂花产品的加工销售,已经遍及食品(桂花糕、桂花糖等),饮料(桂花酒、桂花茶等),化妆品(桂花油等),香料(木樨香等)等各行各业。透过明人高濂所云:“一村以市花为业,各省取给于此”,清人丁立诚所云:“桂花蒸过花信动,山人富有千金产”,我们足以看出,在那个时代,满陇花市的花农花商,产品行销已经遍及大江南北各省,有以经营桂花致富达“千金之产”者。

《红楼梦》中所写“桂花夏家”的生活原型,“单有几十顷地独种桂花,凡这长安城里城外桂花局俱是她家的”,只能是按照当时杭州满觉陇的大花农兼花商描写的。那么,桂花夏家居住的这个“长安城”,也只能是杭州的托名。《红楼梦》书中的薛家,其生活原型乃是杭州西溪花坞的钱家。历史上的钱家也是以“竹树产业”致富的钱塘望族,与“满陇桂雨”的夏家结为儿女亲家,正所谓“门当户对”。

这个撰写书中“桂花夏家”故事,将杭州城说成是“长安城”的《红楼梦》作者,绝非什么北京西山茅棚中那个曹雪芹,而是地地道道的老杭州、大戏曲家兼诗人洪昇。在洪昇的“天伦之变”悲剧人生中,其故园的“两株桂花树”变成了“两株枯木”,对此的挚爱和痛惜之情,不仅见于洪昇的诗作《稗畦续集》中,也直接见于《红楼梦》的故事情节,看看书中黛玉判词和藕香榭摆宴您就明白了。

那么洪昇是否有把桂花遍地的杭州称为“长安”的文学举动呢?我们来看他的一首《凤凰山怀古》(见《啸月楼集》)吧:

      南楼城堞俯云端,西岭松楸映碧湍。

回抱岩峦虚王气,凭高禁御起秋寒。

曾闻凤麓开金殿,不见龙旗从玉鞍。

愁绝君王巡幸地,钱塘元是古长安。

钱塘乃是杭州的古称,是我国六大古都之一,南宋时代的“帝城”。“钱塘元是古长安”——洪昇不是有最充分的理由,去写“长安城”中的“桂花夏家”,将《红楼梦》故事的发生地点,指代为“长安”吗?红学家在北京西山破落八旗子弟中找来的那位曹雪芹,待门头沟出现满陇桂雨时,再研究研究吧!

 

附录: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简介

浙江省海宁市长安镇   【地理位置,行政建制】   长安镇属浙江省海宁市。位于钱塘江北岸、海宁市西部,北邻桐乡市,西南接壤杭州市 余杭区。隔江相望杭州市萧山区。沪杭铁路、沪杭高速公路、杭浦高速、01省道、穿境而过,均设站点或出入口;320国道、杭东绕城公路出口处分别距镇区6公里、2公里。境内设有省级农业对外综合开发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 长安是全国重点镇、省级中心镇。全镇总面积91.9平方公里,辖20个行政村,8个社区,常住人口8.3万。2004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02亿元,2007年单农业开发区工业产值已达91.28亿元。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十分明显,经济运行呈现高开高走,效益不断攀升的良好态势。金属加工机械制造业异军突起。传统工业以成品沙发、皮件制革、五金制锁、印刷包装、丝绸纺织五大行业结构。小五金颇具规模,是全国最大的指甲钳和锁具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形成花卉、苗木、特种水产、优质水果四大特色产业块。拥有长安康艺鲜切花,牧港河蟹,海宁桑圣品葡萄等农产品品牌。以长安花卉园区为龙头,全镇共种植花卉170公顷,是浙江省最大的鲜切花生产基地,鲜切花连续四年被评为浙江省农博会金奖。   【江南小镇,历史悠远】   长安,一名长河。长安之名,当自长河衍化而来。一说寓祈求长治久安之意。《明志》因土音近似,讹作长杭。文天祥诗作长堰,实则为同一地也。长河即上塘河及境内主干河道,古时北来旅客至杭,大多取道于此。后人复以长河引申成为别名修川。   长安自古即为南来北往的水陆要冲,唐宋时建为市镇。据清王德浩《硖川续志》记载:唐开元十一年(733年),县令路宣远置……乡市二:一曰长安市,一曰硖石市。南宋《咸淳临安志》并载长安镇与长安市之名。元《九域志》亦有长安一镇之称。又有长安驿。据《咸淳临安志》载:唐贞观五年(631年)置。旧号桑亭驿,今改名义亭。南宋建都临安,这里西接临平驿,北连石门驿,为迎送官员、传递公文必经之地。加上漕运往来,四方客商云集,元代曾设水陆两站,备有船六十条、马六十匹,日夜供调配使用,其繁忙于此可见。   长安的有名,亦缘于长安三闸两坝。据管振之《海昌胜迹志》载称:三闸在长安,上、中、下三闸也。相传始于唐,盖自杭而东,水势走下,故置以节宣也。民间传说,三闸为尉迟将军所建,不知何本。宋《咸淳临安志》则谓始于宋绍圣间。《宋史·河渠志》中己有长安闸之名,并称其上彻临平,漕运往来,商旅络绎。老坝即长河堰、长安堰,又名长官堰。嘉庆重修《一统志》称:长安堰……宋时建。至正七年(1347年),复置新堰于旧堰之西,今名长安坝。堰、闸原为调节上下塘水利,便利往来船只而设,此后商业亦因之日趋繁荣。乾隆《杭州府志》》称长安为商贾舟航辐辏,昼夜喧沓,市无所不有。清朱文治《海昌杂诗》中亦有:近自江南极川楚,长安利甲浙东西之句。当时商业之兴盛,经济之繁荣,可见一斑。   古镇长安还多古迹。其中最著名的是东汉画像石墓,为长江以南所罕见。俗称三女堆,在 镇西古觉皇寺西北隅(今海宁中学校园内)。原名三女墩,宋《咸淳临安志》已载其名。因避讳改,相传为吴大帝孙权第三女鲁育(小虎)之墓,明末历史学家谈迁、清代学首吴骞、周广业等均对此作过考证。墓在明代嘉靖间曾被盗掘。1973年,因平整工地被发现,海宁文管部门经上报批准,曾进行清理,除少量殉葬品外,在墓室内发现了大量精美的东汉时代画像石刻,内容有:车马出行、庖厨、宴饮、就寝、舞乐百戏,祥瑞及历史故事等等。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墓室之上盖有保护房。此外,邻近地区尚有翟妃墓(一名翟墩。相传三国吴大帝孙权之妃翟氏卒葬于此)、鲁王坟(相传吴大帝子鲁王霸与太子和不睦,赐死后葬此)。今两处遗迹犹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