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正解“钗黛合一”重构百年红学——《长生殿》故事关节与《红楼梦》作品经纬

(2023-09-02 14:51:25)
标签:

钗黛合一

钗合定情

长生盟誓

长生殿故事

红楼梦作品

分类: 文学解析

正解“钗黛合一”  重构百年红学

——《长生殿》故事关节与《红楼梦》作品经纬

土默热

内容提要:

1.《长生殿》故事以“钗盒定情”为经,以“长生盟誓”为纬,借天孙织女机梭织成。

2.《红楼梦》故事以“金玉良缘”为经,以“木石前盟”为纬,借警幻仙姑机梭织成。

3.“金玉良缘”化用“钗盒定情”,“木石前盟”昉自“长生盟誓”,警幻仙姑与天孙织女都是“风月司”情场管领。

4.《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旧瓶”是《长生殿》故事创意和架构,“新酒”来自《长生殿》作者的文学生涯。

   

    在《从枉凝眉看钗黛合一》一文中,笔者详尽地分析了《红楼梦》作者从《长生殿》中的杨贵妃身上,分解出宝钗、黛玉两个人物形象,宝钗得杨玉环之形,黛玉得杨玉环之神;然后再把钗黛合一为兼美,进入宝玉在太虚幻境所作的红楼梦中,以宝玉携手兼美的红楼一梦,暗示书中借用了《长生殿》创作构思,抒发了作者乐此不疲的《长生殿》创作之情和遭遇《长生殿》案件的幽怨之情。

此文在笔者的新浪博客和凤凰博客上贴出后,有的朋友发帖来同笔者辩驳。他说你的分析看起来头头是道,但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就是书中宝玉同宝钗(二宝)构成的“金玉良缘”关系,宝玉同黛玉(二玉)构成的“木石前盟”关系,这种三角恋爱关系双方是对立的,不可调和的。你可以论证钗黛二人合一,但无法论证“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也可以合一!

从表面上看,《红楼梦》书中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确实是互相排斥、非此即彼的关系。书中的太虚幻境“红楼梦”曲子就唱道:“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宝玉在病中也昏昏沉沉地喊道:“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如此看来,二者之间的关系还似乎真的具有那么一点不可调和性,如何能合一呢?

“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果真就不能合一么?事情恐怕不似以上浅层次分析的那样简单。在搞清二者是否可以合一前,我们应当首先搞清《红楼梦》书中的“金玉良缘”、“木石前盟”两个概念,究竟是作者独创的,还是从哪里借用来的?在故事中究竟代表着什么含义?找到了源头,搞清了内涵,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看二者到底是否可以合一。

笔者在以前的系列论文中多次指出,《红楼梦》“木石前盟”这个概念,来自于《长生殿》中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七夕盟誓”。在马嵬坡“埋玉”之前,李杨二人的爱情从游移走向专一过程中,《长生殿》作者将其称作“盟誓”;杨贵妃香消玉殒后,在李杨二人的生死恋过程中,人鬼(仙)情未了时的“盟誓”就被作者统统改写成了“前盟”。《红楼梦》中的“前盟”只能是借用《长生殿》中的“前盟”。

问题还不止于借鉴“前盟”一个特殊词汇这么简单,就连《红楼梦》爱情故事的骨架“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也是从《长生殿》中化用来的。换句话说,《长生殿》中的李杨爱情,既是“金玉良缘”,也是“木石前盟”,二者就合一于“红楼梦”中与宝玉“卿卿我我、难解难分”,最后携手“坠入迷津”的那个“兼美”,也就是《长生殿》中杨玉环的象征!

《红楼梦》作者是怎样从《长生殿》中化用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呢?我们不妨先从《长生殿》的创作和评点谈起。《长生殿》作者洪昇的知心朋友吴仪一(一名吴人,字舒凫),曾评点《长生殿》剧本,最得作者洪昇本人首肯。在《寄情》一出中,吴仪一批道:“剧中钗盒定情,长生盟誓,是两大关节。”他进一步解释:“大抵此剧以钗盒为经,盟言为纬,而借织女之机梭以织成之。呜呼巧矣!

笔者在刚刚接触这两部作品的比较研究时,就曾在论文中明确指出:《红楼梦》的创作诀窍也可以借用吴仪一的这句话,是以“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为两大关节。以“金玉良缘”为经,以“木石前盟”为纬,而借警幻仙姑之机梭织成之。呜呼巧矣!具体地说,《红楼梦》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经纬线,就是从《长生殿》这“两大关节”中幻化出来的。

《红楼梦》中的“金玉良缘”化用自《长生殿》的“钗盒定情”。“钗盒定情”的故事发生在《长生殿》第二出《定情》。请看作者在剧本中的具体描写:

【大石过曲·念奴娇序】[生]寰区万里,遍征求窈窕,谁堪领袖嫔嫱?佳丽今朝、天付与,端的绝世无双。思想,擅宠瑶宫,褒封玉册,三千粉黛总甘让。[合]惟愿取恩情美满,地久天长。

(宫女与生、旦更衣,暗下,生、旦坐介,生)银烛回光散绮罗,(旦)御香深处奉恩多。(生)六宫此夜含颦望,(合)明日争传“得宝歌”。(生)朕与妃子偕老之盟,今夕伊始。(袖出钗、盒介)特携得金钗、钿盒在此,与卿定情。

【越调近词·绵搭絮】(生)这金钗、钿盒,百宝翠花攒。我紧护怀中,珍重奇擎有万般。今夜把这钗呵,与你助云盘,斜插双鸾;这盒呵,早晚深藏锦袖,密裹香纨。愿似他并翅交飞,牢扣同心结合欢。(付旦介,旦接钗、盒谢介)

【前腔】(换头)谢金钗、钿盒赐予奉君欢。只恐寒姿,消不得天家雨露团。(作背看介)恰偷观,凤翥龙蟠,爱杀这双头旖旎,两扇团。惟愿取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盒永完。

仔细看了这段描写,从“金钗钿盒”、“褒封玉册”、“情似坚金”、“钗不单分”等定情信物描写中,《红楼梦》中宝钗的名字与定情信物金钗玉册的化用关系,以及“金玉良缘”与“钗盒定情”的化用关系,任谁都不难一眼发现。

《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化用自《长生殿》中的“长生盟誓”。“长生盟誓”的故事发生在《长生殿》第二十二出《盟誓》。请看作者在剧本中的具体描写:

(旦)臣妾受恩深重,今夜有句话儿,……(住介)(生)妃子有话,但说不妨。(旦对生呜咽介)妾蒙陛下宠眷,六宫无比。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头之叹!

【莺簇一金罗】【黄莺儿】提起便心疼,念寒微侍掖庭,更衣傍辇多荣幸。【簇御林】瞬息间,怕花老春无剩,【一封书】宠难凭。(牵生衣泣介)论恩情,【金凤钗】若得一个久长时,死也应;若得一个到头时,死也瞑。【皂罗袍】抵多少平阳歌舞,恩移爱更;长门孤寂,魂销泪零:断肠枉泣红颜命!

(旦)既蒙陛下如此情浓,趁此双星之下,乞赐盟约,以坚终始。(生)朕和你焚香设誓去。(携旦行介)

【琥珀猫儿坠】(合)香肩斜靠,携手下阶行。一片明河当殿横,(旦)罗衣陡觉夜凉生。(生)惟应和你悄语低言,海誓山盟

(生上香揖同旦福介)双星在上,我李隆基与杨玉环,(旦合)情重恩深,愿世世生生,共为夫妇,永不相离。有渝此盟,双星鉴之。(生又揖介)在天愿为比翼鸟,(旦拜介)在地愿为连理枝。(合)天长地久有时尽,此誓绵绵无绝期。(旦拜谢生介)深感陛下情重,今夕之盟,妾死生守之矣(生携旦介)

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就是从“长生盟誓”后方得以坚贞不渝、死生固守的。杨玉环马嵬“埋玉”香消玉殒后,《长生殿》中的“盟誓”,在作者笔下便被改成了“前盟”。请看剧中煞尾的第五十出《重圆》:

【五供养】仙家美眷,比翼连枝,好合依然。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生合)谢苍苍可怜,泼情肠翻新重建。添注个鸳鸯牒,紫霄边,千秋万古证奇缘。  

(贴)上皇,太真,你两下心坚,情缘双证。如今已成天上夫妻,不比人世了。

【前腔】(换头)(贴向旦介)羡你死抱痴情犹太坚,(向生介)笑你生守前盟几变迁总空花幻影当前,总空花幻影当前,扫凡尘一齐上天。(合)会良宵,人并圆;照良宵,月也圆。

看了以上《长生殿》中从“盟誓”到“前盟”转换的故事情节,您就会相信《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取义于《长生殿》的“长生盟誓”(前盟)了吧?《红楼梦》中何尝写过“绛珠仙子”与“神瑛侍者”之间有“盟誓(前盟)”情节?书中“木石前盟”一词,只能是从《长生殿》中信手拈来借用的。

其实,不止是《红楼梦》爱情故事的经纬线“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取义于《长生殿》,就连把经纬线织成故事的警幻“机梭”,也是从《长生殿》中化用来的。请看《长生殿》第二十二出“长生盟誓”故事中对李杨爱情的见证者和绾合者天孙织女的描写:

【越调过曲·山桃红】(小生扮牵牛,云巾、仙衣,同贴引仙女上)只见他誓盟密矢,拜祷孜孜,两下情无二,口同一辞。(小生)天孙,你看唐天子与杨玉环,好不恩爱也!悄相偎,倚着香肩,没些缝儿。我与你既缔天上良缘,当作情场管领。况他又向我等设盟,须索与他保护。见了他恋比翼,慕并枝,愿生生世世情真至也,合令他长作人间风月司

您还记得《红楼梦》中关于警幻仙姑出场时的描写吧?她自称是来自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她的职责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世俗之女怨男痴”。这与《长生殿》中的“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长作人间风月司”的“情场管领”天孙织女如出一辙,绝非偶合可以解释。

从以上分析中不难看出,《红楼梦》创作过程中,作者从钟爱的“兼美”杨贵妃一个人身上,幻化出宝钗黛玉二人,并从《长生殿》李杨爱情“两大关节”中分别化用出“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并将其分别赋予宝钗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感情生活。笔者过去在论文中曾指出,宝玉、宝钗、黛玉三人的名字,就来源于“天宝明皇、玉环妃子”,在此再一次得到验证。

那么《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把《长生殿》主人公杨贵妃,在《红楼梦》中幻化为宝钗黛玉两个人,并把《长生殿》故事“两大关节”,化用为“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两个故事呢?这样做的目的除了作者创造习惯使然,是否还有其它不得不如此之功能呢?这还要从《长生殿》故事的“两大关节”不同功能和象征意义说起。

《长生殿》是一部长篇传奇,共五十出。整个故事情节以第二十五出《埋玉》为界限,大体可分成两大部分:前半部分写李杨二人“生之情”,后半部分则写二人的“死之恋”。“生之情”从“钗盒定情”开始,“死之恋”则从“长生盟誓”引出。换句话说,“钗盒定情”和“长生盟誓”,分别代表着李杨爱情的生死两大境界。

《长生殿》作者为什么要把“情”之一字写出生死两大境界呢?这还要从明末清初我国文学界盛行的“至情理想”说起。第一个写生死至情理想的作品是《牡丹亭还魂记》,作者汤显祖在该书《题记》中指出: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换句话说,只有“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情,才是作者心中生死不渝的千古至情。

《长生殿》作者洪昇也曾与好友吴仪一论及生死至情。据洪昇之女洪之则所作的《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文中记载:大人(指洪)与四叔(指吴仪一)持论,每不能相下。予又闻论《牡丹亭》时,大人云:“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踬为大块,偷麋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语未毕,四叔大叫叹绝。

我们再来看洪昇创作《长生殿》时的审美建构:从“钗盒定情”到“马嵬埋玉”,正是“自生而之死”的情;而从“马嵬埋玉”再到“月宫重圆”,也正是“自死而之生”的情。这正是明末清初文坛上“至情理想”,在洪昇作品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撰精魂而通变之”的最高体现。

由此看来,《红楼梦》作者将杨贵妃一分为二处理成宝钗黛玉,将李杨爱情也一分为二处理成“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也是要写那个时代特有的生死之情代表的“至情理想”,只不过出于小说创作三一律的需要,把分别代表生死情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压缩在同一时间地点,即同一个故事平面中罢了。

我们从书中宝玉、宝钗(二宝)之情可以看出,“金玉良缘”代表的是世俗之情,人间之情;再从书中对宝玉、黛玉(二玉)之情的描写来看,“木石前盟”代表的则是世外之情,人鬼(仙)之情。这种把生死情分开来写的创作手法,正是“撰精魂而通变之”的独特方法。请朋友们认真阅读《长生殿》的后半部分吧,那个满腔幽怨惆怅而又对爱情九死不悔的杨玉环鬼魂形象,与潇湘馆中那个整日嗟呀幽怨而又对爱情坚贞不渝的林黛玉形象,简直就是一个模子铸出来的!笔者曾在《红楼梦“眼泪还债”还了长生殿“前盟”债》一文中,对此有精细分析。

分析到这里,我们再来看《红楼梦》书中太虚幻境关于钗黛合一的曲子和判词:画面上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判词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显然是宝钗和黛玉共用一幅图画,一首判词,金簪代表“钗”,玉带代表“合”。脂砚斋批语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作者的幻笔从哪里来?只能是来自《长生殿》。

我们再来看“红楼梦曲子”《枉凝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暇。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显然也是钗黛二人共用一支曲子。

红学界专家们对这首曲子的解释,一般都认为一个是指林黛玉,一个是指贾宝玉——这是说不通的——书中的贾宝玉是须眉男子,如何能入“十二钗”正册?如果此处的“一个”指贾宝玉,那么薛宝钗的“一个”在曲子中又哪里去了?钗黛二人在太虚幻境共用一副图画、一首判词,如何就不能共用一支曲子?

正确的解释应该是,阆苑仙葩指薛宝钗,美玉无瑕则指林黛玉。二人都是从《长生殿》中的杨玉环一分为二幻化而来,阆苑仙葩美玉无瑕都是《长生殿》中形容杨贵妃的词汇。阆苑仙葩出自杨玉环纵闲游阆苑瑶台”,“美玉无瑕”则出自李龟年唱词“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说的也是黛玉和宝钗,合在一起就是杨贵妃;在《长生殿》故事中,您不难找到这个不停“嗟呀”“牵挂”,镇日里淌眼抹泪的杨玉环。“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说的就更是典型的杨贵妃了。马嵬埋玉后,杨玉环的眼中就从来没有断过泪水,就连以檀香木雕成的木人,也会泪如泉涌。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也是指“钗黛合一”的杨贵妃;这里的诉说者,应是指作者本人,“奇缘”二字,就出自《长生殿》。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红楼梦》正是作者因《长生殿》创作而产生“情缘虚幻”、“遽然梦觉”之感后的产物。

理解了《红楼梦》钗黛合一的真谛,我们再来看书中对“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关系的描写:“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 ,既然二者都化用自《长生殿》李杨爱情,作者对二者应该采取双峰并峙、二水分流的态度,可作者在书中为什么偏偏倾情于“木石前盟”,而对“金玉良缘”在某种程度上持排斥态度呢?

洪昇创作《长生殿》,最着意处在马嵬埋玉后的月宫戏,最欣赏自己创作的那个哭哭啼啼的杨玉环。别人看《长生殿》,都认为是热热闹闹的“金玉良缘”,我创作中只在意哭哭啼啼的“木石前盟”,这种态度是作者在自述创作宗旨。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说:“棠村相国尝称予是剧乃一部闹热《牡丹亭》,世以为知言。”为什么是“知言”呢?因为《牡丹亭》和《长生殿》都是演绎“生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理想,梁清标将二者进行类比,肯定《长生殿》所写的生死情,洪昇当然认为是“知言”。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下述结论:《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只有那个时代的作家,才会去写“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的至情理想。《红楼梦》的“钗黛合一”,源于杨贵妃的“一分为二”,书中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对应《长生殿》的“钗盒定情”和“长生盟誓”。《红楼梦》是《长生殿》的“旧瓶装新酒”,这两部优秀文学作品的作者是同一人,即伟大的文学家洪昇。

当然,洪昇在《长生殿》中借用的“旧瓶”,仅只是故事框架和作品宗旨,瓶里装的红楼“新酒”即故事素材,还是取自于洪昇与妻子和姐妹们的感情生活。洪昇与妻子黄蕙(兰次)从小青梅竹马,长大后如愿缔结姻缘。二人一生的婚姻生活也因“家难”而分为两个阶段:前半生郎才女貌、幸福美满,可谓“金玉良缘”,后半生牛衣对泣、困顿潦倒,也正是“木石前盟”。

考“红楼”一词,本出自唐睿宗的歌台舞榭,后转化为唐玄宗的梨园;“红楼梦”一词的本义就是“梨园梦”。小说《红楼梦》写的就是作者洪昇一生悲喜交加的“梨园梦”。《长生殿》代表着洪昇文学人生的梨园入梦,而《红楼梦》则代表着洪昇文学人生的梨园梦醒,是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之际的哀鸣。正如《长生殿自序》所云:“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醒矣!”

玉出闺中秀,珠来掌上明。芳兰充佩带,白雪作光荣。”从洪昇《稗畦续集》中的这首《嘲妻妾》诗中,不难发现《红楼梦》书中黛玉宝钗身上“佩带”、“白雪”的影子。“木石前盟”的“木石”二字,就来源于洪昇夫妇重返故园时,所见到残存的“一块顽石,两株枯木”,这正是当年夫妻二人缔结姻缘时,对着“双星”诉说“元妃获嘉俪”之地。黄蕙一生的眼泪,确实都是在为表哥兼丈夫洪昇偿还“灌溉之情”。这些笔者早已有系统考证,不再赘述。

20134

 

正解“钗黛合一” 重构百年红学

                                  土默热

枉凝眉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小说《红楼梦》第五回写贾宝玉太虚幻境之梦,以这首“枉凝眉”为红楼十二支曲的领唱曲;87版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以这首“枉凝眉”为故事开篇之主题曲。由此可见这首折服了亿万观众的“枉凝眉”曲子,乃是引领读者领悟《红楼梦》感情世界的一把钥匙,是《红楼梦》作者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一座桥梁。

悠悠红学已历百年,电视连续剧《红楼梦》也年届而立,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把钥匙并未真正开启《红楼梦》华门之锁,这座桥梁也没有有效沟通作者与读者之心。这首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枉凝眉”,至今仍谜团不解,疑惑重重。多少老红学家虽经不起“枉凝眉”之惑而皓首穷经;却解不开“枉凝眉”之谜空呕心沥血。

首先,一曲“枉凝眉”,歌唱的对象究竟是谁?红学界通常的理解是:“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该曲唱的是宝黛爱情。可这根本就是说不通的牵强附会!书中的“红楼梦十二支曲”,唱的是金陵十二钗的前世今生;贾宝玉再女了女气,泛爱滥情,毕竟身为“须眉浊物”,不入十二钗之列,怎能厕身红楼梦十二支曲?

其次,在太虚幻境判词图画中,宝钗的形象是雪里埋的“一股金簪”,黛玉的形象是林中挂的“一围玉带”。作者如此古怪地刻画二人形象,其目的难道仅仅是使用谐音暗示其姓名么?作者在宝玉梦中还虚构了一个与其行“儿女之事”的“兼美”形象,并明确说她兼具宝钗黛玉之美,难道不怕唐突宝玉钟爱的宝姐姐林妹妹么?

再次,《红楼梦》太虚幻境之梦中,金陵十二钗每人都有自己的图画、判词和曲子。可唯独两大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莫名其妙地共用一幅图画,一首判词,一支曲子。这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狐疑,也给红学界带来了“钗黛合一”的研究课题。红学家们为“钗黛合一”命题争论了一百多年,谁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至今仍胡乱猜测无人能确解。

红学界的“钗黛合一”命题,长期以来一直是个老大难问题。自胡适红学诞生以来,这个问题就像一场难圆的噩梦,一直缠绕着红学界兖兖诸公那昏沉的脑袋。在那“斗争红学”盛行的年代,俞平伯等老一辈红学家,都曾因研究“钗黛合一”,被扣上“主观唯心主义”帽子,以至于几十年间噤若寒蝉、“不须放屁”,谜团依旧始终不解。

“扣帽子、打棍子”的斗争哲学,并不能解决客观存在的“钗黛合一”问题;因为这一命题并非哪个红学家忽发奇想杜撰出来的,而是《红楼梦》书中白纸黑字写出来的。太虚幻境梦中宝钗黛玉共用图画判词曲子,与宝玉“卿卿我我”的兼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都明明白白显示着“钗黛合一”,如何否定?

“钗黛合一”命题成了百年红学的一场梦魇,就像一块啃不动又消化不良的骨头,令多少红学家卡在喉咙里,咽不下去又吐不出来。看来,继续沿着旧红学、新红学乃至当代“斗争红学”之路走下去,都永远无法解开“钗黛合一”之谜题。只有毅然抛开既有的红学成说,别辟蹊径,另释红楼,重构红学,方有惊破红楼梦魇之希望。

朋友们知道,《红楼梦》乃是一部小说,不是文玩古董,不是经书史书,靠“考证”或“索隐”等治史治经方法解读《红楼梦》,均非学术正道。书中所写的“钗黛合一”,不是谜语,不是谶纬,乃是这部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文学创意,只有在研究小说创作审美建构中,搞清此文学创意从何而来,作者又为何如此创意,方有破题之可能。

朋友们还应知道,我国古典小说的本质都是“话本”,而《红楼梦》的本质则是戏剧,是一部用戏剧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与《长生殿》传奇是孪生姊妹花,她们共同的生身父亲是大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洪昇。《红楼梦》是用《长生殿》旧瓶装新酒,其繁复而又独特的文学创意均沿袭《长生殿》,“钗黛合一”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我们还是从“红楼十二支曲”开篇的“枉凝眉”说起吧。第一,曲中的“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均出自《长生殿》歌颂杨贵妃之唱词。“阆苑仙葩”出自《长生殿·觅魂》一折:杨通幽说“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美玉无瑕”出自《长生殿·弹词》一折:李龟年唱“有佳人生长在弘农杨氏家,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

《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显然是代指薛宝钗,其居所“蘅芜苑”之命名也出自杨通幽唱词;那么“美玉无瑕”代指的,则只能是林黛玉。这个文学创意本出自《长生殿》中李龟年在金陵街头歌颂杨贵妃的唱词,舍此无它解。红学界挖空心思附会出的任何关于“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的其它阐释,均是毫无根据的主观妄测。

第二,《红楼梦》中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诗人雅号是“蘅芜君”;林黛玉居住在“潇湘馆”,诗人雅号是“潇湘妃子”。这两个文学创意,前一个使用的是汉武帝寻觅李夫人芳魂之典;后一个使用的是湘妃哭舜帝泪染斑竹之典。这两个典故说的都是“帝妃爱情”悲剧,也都是《红楼梦》作者从《长生殿》歌颂杨贵妃所用之典转借而来。

《长生殿·觅魂》一出中描写:马嵬埋玉后,唐玄宗思念不已,想起古时“李夫人授汉武帝蘅芜之香”故事,因此派遣道士杨通幽“踏穿阆苑”,到蓬莱仙境去“采蘅芜”,寻觅杨贵妃之芳魂。杨通幽不辱使命,来到了海上仙山太真院,促成了李杨爱情在月宫仙境“钗盒重圆”。薛宝钗的“蘅芜苑”居所和“蘅芜君”雅号,显然来源于此。

林黛玉在大观园中居“潇湘馆”,号“潇湘妃子”,是《红楼梦》作者用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湘妃寻觅至九嶷山泪染斑竹的典故,这个文学创意也是从《长生殿·弹词》一出李龟年唱词转引的:“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套用的就是李商隐“望帝春心托杜鹃”之典,取潇湘妃子泪洒斑竹、杜鹃啼血之义。

第三,《红楼梦》作者为宝钗、黛玉的丫鬟莺儿、紫鹃取名,也用的是上述两个典故。作者以“杜鹃啼血”之寓意为黛玉的丫鬟命名紫鹃,如前所述,其创意出自《长生殿·弹词》一出;薛宝钗的丫鬟叫莺儿,书中说莺儿姓黄,名金莺,习称黄莺儿。“黄莺儿”是《长生殿》中表现“钗盒情缘”习用的一个非常优美动听的昆曲曲牌子名。

《长生殿·密誓》一出,写杨贵妃担心自己“只怕日久恩疏,不免白首之叹”时,李杨二人对着牛女双星并肩盟誓: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二人唱词共用的曲牌便是“黄莺儿”。《红楼梦》书中出现的“白首双星”概念亦源于《长生殿》,为防杨贵妃“白首之叹”,“牛女双星”证合了“钗盒情缘”,正所谓《红楼梦》中所伏之“白首双星”。

第四,《红楼梦》书中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称作“木石前盟”,将宝钗与宝玉的姻缘称作“金玉良缘”,其文学创意亦来源于《长生殿》中对李杨爱情的刻画。李杨二人“七月七日长生殿”所立下的“盟誓”,在杨贵妃香消玉殒后便成了“前盟”。史载湘妃与舜帝之爱情生活“与木石居,与鹿豕游”。“木石前盟”就是象征帝妃爱情的“前盟”。

书中所写宝钗与宝玉的“金玉良缘”,表面上看似乎是指宝钗佩带的“金锁”和宝玉佩带的“通灵玉”,其文学创意的背后还是隐藏着《长生殿》创作时作者刻意渲染的审美建构,即“专写钗合情缘”,也就是以二人定情信物“金钗钿合”代表的爱情。宝钗之“钗”代表金钗,黛玉之“玉”代表钿合,“金玉良缘”的实质就是“钗合情缘”。

《红楼梦》作者为两大女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取名,在太虚幻境图画中,一个是雪地“金簪”,一个是林中“玉带”。所谓“金簪”就是金钗,古代又称鸳鸯钗;所谓“玉带”又称“钿合”,就是古代的鸳鸯带。“金钗钿合”乃是古代男女定情常用的信物,《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金钗钿合”乃是剧中表现李杨爱情的最重要道具。

《长生殿》作者为表现男女主人公悲喜交加的曲折爱情,将其定情信物“钗分两股,合劈两扇”,以“金钗钿合”的分分合合,渲染悲欢离合的“钗合情缘”。金钗谐音“拆”,钿合就是“合”,“钗合情缘”就代表着“拆合情缘”。《红楼梦》作者用“金钗钿合”为宝钗黛玉命名,其寓意显然就是沿袭《长生殿》创作宗旨“专写钗合情缘”。

第五, 一个妄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枉凝眉”曲子的第二段,也是沿袭《长生殿》的文学创意。马嵬埋玉后,李隆基与杨玉环人鬼殊途,但爱情不泯,在仙凡两界各自妄自嗟呀”“空劳牵挂”,只有互相思念的泪水“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作者虽然在《长生殿》剧终前写了“月宫重圆”的结局,但作者深知这是镜花水月之事,“情缘总归虚幻”,纯属虚幻之笔墨;李杨二人在天上人间重圆的愿望,不过“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而已,故“枉凝眉”中还要说:“若说没奇缘,今生偏要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还是一场“钗合情缘”的悲剧下场。

《长生殿》付梓出版时,作者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就曾明明白白地将这层意思告诫读者:“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红楼梦”一词的本义就是“梨园梦”,《红楼梦》写的就是《长生殿》作者人生离合悲欢的“梨园梦”,不过是作者因《长生殿》创作演出的悲剧“遽然梦醒”后的产物罢了。

综上不难推断,《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就合一于“金钗钿合”,寓意就是作者要沿袭《长生殿》文学创意和故事架构继续写“钗合情缘”;也就是说,作者要借《长生殿》“钗合情缘”旧谱,去填《红楼梦》“钗合情缘”新词。前述“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蘅芜君”和“潇湘妃子”之创意,都是为续写“钗合情缘”服务的。

第六,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太虚幻境册子中钗黛二人共用的这首判词,不仅隐写着钗黛二人姓氏和德才,还透露出二人共有“马嵬埋玉”悲剧归宿。“林中挂”直写出杨玉环“命绝梨花”树;“雪里埋”隐写出金簪钿合随杨玉环葬入香冢。一个“挂”字,一个“埋”字,道尽《长生殿·埋玉》之真谛!

其实,《红楼梦》不仅写了“钗黛合一”,而且写宝玉、宝钗、黛玉三人“合一”;三人之名字,均出自《长生殿》主角“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三人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宝钗之“宝”,黛玉之“玉”,上宝下玉,合起来就是宝玉,拆分开就是宝玉和钗黛。三大主角名字分分合合之寓意,也全在“专写钗合情缘”之文学创意。

《红楼梦》刻意写贾宝玉“衔玉而生”,显然源于《长生殿》之杨玉环“生有玉环,在于左臂”。《红楼梦》中的“白首双星”,也源自证合“钗合情缘”的牛女双星。其它一些怪僻的文学创意,如宝玉、宝钗、黛玉都是乳名,宝玉梦中那个“乳名可卿,表字兼美”者也是乳名,均源于《长生殿》杨玉环之“乳名玉环,表字太真”。

第七,在太虚幻境之梦中,作者刻意写宝玉与“乳名可卿表字兼美”者“卿卿我我,柔情缱绻,难解难分”,最后在携手游玩之际被夜叉鬼扯入“迷津”,大惊而醒。说到底就是要表现作者的文学生涯中,对创作“钗合情缘”题材作品的一往情深,不可自拔,最后终因《长生殿》召祸案而被斥革下狱,坠入人生的“迷津”,经梦而悟。

书中写宝钗的形象特点“鲜艳妩媚”,乃是得杨玉环之形;黛玉的性格特征“风流袅娜”,则是得杨玉环之神。宝钗“体丰怯热”、“鲜艳妩媚”、博学多才、温柔敦厚,正是形似的杨贵妃;黛玉的“风流袅娜”、“姣慧妒”、“风流灵巧”、多愁善感之性格,也正是神似的杨玉环。“钗黛合一”就是杨贵妃神形合一,神形兼备,就是“兼美”。

《红楼梦》书中写“兼美”的形象,刻意交代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并非有意唐突宝姐姐林妹妹,而是为了进一步渲染“钗黛合一”创作构思。足证《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出自《长生殿》“钗盒情缘”。太虚幻境曲子“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说的就是作者对“钗盒情缘”的感情取舍。

《长生殿》前半部写爱情由生到死,“钗合情缘”由“合”到“拆”,即所谓“金玉良缘”;后半部写爱情由死到生,“钗合情缘”由“拆”到“合”,即所谓“木石前盟”。“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说的就是作者对“钗合情缘”的感情取舍,心中的最爱还是那个在蓬莱仙境念念不忘“木石前盟”的“神仙姐姐”。

第八,《红楼梦》不仅套用了《长生殿》的神话系统、故事架构、人物性格、语言风格,也沿袭了《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创作主旨,刻意在书中“专写钗黛合一”。作者还在书中通过对秦可卿大出殡、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等超乎常理的描写,暗写了给作者带来终生遗憾的《长生殿》召祸案,即贾宝玉携手兼美坠落迷津之故事是也。

《红楼梦》作者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得失荣辱全在沉溺“钗合情缘”的戏剧人生之梦;其实,《红楼梦》一书之所以“总其全部之名”为“红楼梦”,其用意全在于表现作者的戏剧人生之梦。《长生殿》“曲终人散红楼静”,“红楼”一词的本义出自唐玄宗的梨园,“红楼梦”就是作者创作《长生殿》的梨园人生梦!

“红楼”一词,本出自唐睿宗的歌台舞榭,后转为唐玄宗的梨园,“红楼梦”说到底就是梨园梦。唐代诗人蔡京的诗句“惊破红楼梦里心”,表达的就是安史之乱惊破了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梨园梦。洪昇创作《长生殿》,就是要讴歌李杨爱情的梨园梦;洪昇创作《红楼梦》,也是要表达《长生殿》作者自己戏剧人生的梨园梦。

如前所述,作者在《长生殿·自序》中说:双星合作,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红楼梦》正是作者回顾自己对“钗合情缘”的爱恨荣辱戏剧人生之际,悟得“情缘总归虚幻”,慨叹“清夜闻钟,遽然梦觉”之时,在梦醒了之后无路可以走的哀怨心境下,以“钗合情缘”旧瓶,装自己梨园人生新酒的作品。

有些冥顽不化的红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红楼梦》与《长生殿》的特殊关系,但他们解释说,这是曹雪芹受了洪昇的影响,模仿《长生殿》创作了《红楼梦》——真不知这些红学家懂不懂什么是文学创作?文学创意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无法抄袭也无处抄袭的。如若不信,就请你从“钗合情缘”抄袭出来个“钗黛合一”的故事试试?

当然,《红楼梦》小说“专写钗合情缘”,并非简单重复《长生殿》故事,而是借《长生殿》旧瓶,装作者梨园人生梦即“红楼梦”之新酒。康熙二十八年秋《长生殿》召祸案发,洪昇被朝廷“斥革下狱”、“无材补天”,康熙二十九年洪昇出狱后,去大荒山无稽崖清沟峰逃禅,康熙三十年携家眷返回故园杭州,结庐孤山玛瑙坡稗畦草堂隐居。

在这“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之“无材补天石”处;在这苏小小慕才亭“铸金埋玉”即“怀金悼玉”处;在这玛瑙坡冯小青“焚稿断痴情”之断肠处,在这补天石、三生石和情本文化、昆曲文化、花柳文化的本源处,作者通过回顾一生爱恨荣辱的梨园梦秉笔挥洒——感天动地的《红楼梦》由此应运而生!

洪昇模仿石头历劫后的文字“三生石迹”记载故事;以“一干冤孽”即隋炀帝和朱贵儿,李隆基和杨玉环,贾宝玉和宝钗黛玉三次投胎转世、造历凡劫的“风流公案”为引子;沿用《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宗旨和手法;以自身、家族和蕉园姐妹悲剧生活为素材;以家族故园所在地西湖西溪西泠文化底蕴为故事载体,写出了感天动地的《红楼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十二支曲”的这阙“引子”,再恰当不过地引导出作者在遭遇《长生殿》案后“伤怀寂寥”、无可如何心境下,潜心创作《红楼梦》,以表达自己和“一干冤孽”因“风月情浓”而“演出红楼梦”的“愚衷”!

《红楼梦》是千古美文,《长生殿》也是千古美文,二者之美,表达的都是一种“凄美”之境界,您不妨重听一遍87版电视剧《红楼梦》之主题曲《枉凝眉》,便知余言不谬。这种凄美意境,只能产生于作者的“情悔”心理,还是洪昇说得好:“古今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未有不悔者也。嘉其败而能悔,殆若是欤?”“双星作合,生仞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

文学界过去好多专家学者,过去都把《红楼梦》和《长生殿》当做淫书来研究,这是典型的取椟还珠蠢人。两部千古名著都是言情而非宣淫,《长生殿》宣扬的是“儿女真情”,《红楼梦》表达的是“意淫之情”。问世间情为何物?还是洪昇说得好:“传奇家非言情之文,不能擅场;作此书时“因断章取义,借天宝遗事,缀成此剧。凡史家秽语,概削不书,非曰匿瑕,亦要诸诗人忠厚之旨云尔。”

土默热撰写此文时,正统红学界仍立足“考证派”观点,在顽固坚守着曹学土围子,继续对乾隆时代的曹雪芹及其祖宗八代进行着繁琐考证;草根红学界也沿袭“索隐派”理念,齐聚反清复明的旗帜下不厌其烦地猜笨谜,试图从明清遗民队伍中重新搜寻到《红楼梦》作者。土默热撰写此文的目的,只是希望告诉红学界朋友,《红楼梦》只是一部小说,研究小说要在文学沃土上耕耘,索隐考证均非正道。

土默热此文并没有考证索隐出什么新材料新观点,只是将既有的文学素材加以归纳解析,阐释清楚《红楼梦》在我国古典文学长河中的位置,从而达到立足文学重构红学的目的:《红楼梦》是明末清初言情文学大潮中的一叶扁舟,是用昆曲唱词科白、服装道具等戏剧表现手法创作的小说,与《长生殿》传奇同写“钗盒情缘”,其作者是大戏剧家洪昇,书中所写故事取材于洪昇和蕉园姐妹们的“梨园梦”。

如此而已,岂有它哉?孰是孰非,自有公论!

 

201712月初草

201810月修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