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松轩本《石头记》抄录问世者考证
(2023-05-17 14:35:29)
标签:
立松轩本青松红杏图盘山清沟峰智朴拙和尚净金圣叹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学版本学新说:
立松轩本《石头记》抄录问世者考证
土默热
立松轩·杏斋·空空道人·情僧
——从《青松红杏图》看旧时真本《石头记》抄录者
当代红学大师 周汝昌先生与其兄周祜昌先生所著《红楼真本——蒙府、戚序、南图三本<</span>石头记>之特色》一书中,把蒙府、戚序、南图三本《石头记》,称为《红楼梦》的“旧时真本”。而这三个“旧时真本”祖本的整理传抄者,据著名红学家郑庆山先生考证研究,乃是立松轩,所以郑先生把戚续、蒙府、南图这三个《石头记》版本系统称为“立松轩本”。
《红楼梦》中署名立松轩的批语只有一条,就是第四十一回回前批:“任呼牛马从来乐,随分清高云可安。自古世情难意拟,淡装浓抹有千般。立松轩”。《红楼梦》中还有两条署名松斋的批语。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死封龙禁尉”,眉批上有“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松斋”的批语,紧接着又有一段眉批;“松斋云:好笔力。此方是文字佳处”。
红学界一般认为,畸笏叟“丁亥夏”批语道:“不数年,芹溪、脂砚、杏斋诸子皆相继别去”,这个杏斋就是松斋,立松轩很有可能就是“松斋”的书斋名,因此,立松轩、杏斋、松斋其实是一个人的三个化名。郑庆山先生辨别出早期脂抄本中立松轩批语多达830余条”。并认为这个立松轩本是《红楼梦》所有版本的总源头。
立松轩是谁?他的真实姓名是什么?是什么时代、什么身份的人?这一切目前在红学界仍然云里雾里。笔者曾对立松轩批语进行详细解读后,提出这些批语有三个共同特点:一是写下了大量的回前回后总批;二是批语多使用佛家语言;三是批语中多诗化语言,并写下了大量诗词。并根据这三个特点,推论这个立松轩就是从“石兄”手里把《红楼梦》抄录回去,问世传奇的“空空道人”,又名“情僧”。他的真实身份是清初京东盘山青沟寺住持智朴和尚。智朴和尚释名拙庵,俗称拙和尚,又称拙道人,确实是个具有僧道二重身份的人,《红楼梦》中说空空道人改名情僧,并非毫无来由的杜撰。
智朴和尚是否有可能为自己的书斋命名松斋呢?是完全有可能的。盘山有三绝:怪石、奇松、秀水。青沟寺所在的中盘。就是以松胜著名的去处。在智朴撰写的《盘山志》中记载:“盘山之松以百万计,而其奇绝者多生罅中,臃肿卷曲,其势不得伸,枝多旁抽,如怒龙之攫,又有陂陀土壤而生者,大数围,龙鳞斑驳,或挺耸直上,或青葱垂下。”就连乾隆皇帝也曾赞叹:“天下何处无松,盘山之松天下松之宗”。由此可见,青沟寺的智朴和尚完全有理由以松斋自居,亦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书斋命名为立松轩。
那么这个智朴和尚是否还有可能把自己的寺院命名为杏斋呢?也是完全有可能的。智朴和尚的青沟寺,被康熙皇帝题名为“盘谷寺”,并另题一匾为“户外一峰”。据智朴和尚所著《盘山志》记载,盘谷寺杏花甚盛,智朴曾绘有《红杏图》,并题诗云:“杏花万树开,映日光皎洁, 东风过岭来,满地翻晴雪。” 由此可见,青沟寺的智朴和尚也完全有理由以杏斋自居。
智朴和尚手绘的《红杏图》,全称是《青松红杏图》,曾长期为北京崇效寺的镇寺之宝。据清震均《天咫偶闻》记载:“崇效寺,俗名枣花寺,花事最盛。昔,国初以枣花名。乾隆中以丁香名,今则以牡丹名。而《青松红杏》卷子,题者已如牛腰。相传僧拙庵本明末逃将,祝发于盘山,此图感松山杏山之败而作也。其图画一老僧趺坐,上则松荫云垂,下则杏英霞艳。首有王象晋序,后题以竹垞、渔洋冠其首,续题者几千人,亦大观也。然而金貂共狗尾偕陈,玉楮与败叶参见。甚至有妄人,将己名与古人夹写,真为不识好恶之尤。曾有某君题诗于匣以止之,亦无人肯顾也”。
盘山青沟寺智朴和尚的《青松红杏图》怎么跑到北京的崇效寺中来了呢?另据清·戴璐《藤阴杂记》记载:“崇效寺四季多花,游屐颇盛。寺藏拙庵和尚红杏青松照,时康熙庚午,渔洋、竹垞、王昊庐、查他山、陈香泉、孙松坪俱有题句。渔洋又有《雪中怀拙庵》诗:‘东望盘山三百里,年年结束负行’。是拙庵乃盘山僧,常来驻锡”。由此可见,智朴和尚每年都要徒步三百里,来北京与王渔洋、朱彝尊等文化名人酬唱。他在北京的挂褡地点,便是崇效寺。
另据《北京地名典
崇效寺1949年以前为财政部印刷局子弟小学占用,现为白纸坊小学。寺内牡丹1954年移至中山公园。现其建筑基本无存,只余藏经阁及部分围墙。山门痕迹尚可寻见。另古槐一株。
崇效寺 唐代名刹。位于崇效胡同内。据《桃花圣解日记》载,寺为唐贞观元年(627)“幽州节度使刘济舍宅所建”。初名崇孝寺,后谐音为崇效寺,又因寺中有枣树千余棵,故亦称枣花寺。明嘉靖四十三年(1563)重修。寺院坐北朝南,占地面积8000多平方米,有房屋114 间,附属房屋16间。主要建筑有主殿、大殿、后殿、天王殿等。主殿两层,楼上供奉三世佛;楼下供奉观世音菩萨、关圣、韦驮。大殿供奉无量寿佛,两旁十八罗汉。后殿供奉观世音。天王殿供奉韦驮、四大天王、弥勒佛等。现存藏经阁,又名藏经楼,为嘉靖三十年掌丁字库太监李朗所建,原在崇效寺中央,万历年间(1573~1619)修建时,将其移建寺院的后部。清代中叶曾对藏经阁进行大修。
藏经阁分为上下两层,面阔5间,进深七檩前出廊,硬山式屋顶。阁楼为磨砖对缝木结构建筑,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崇效寺山门尚存,石制匾额现存白纸坊小学。其他建筑全部拆除,改建小学和宿舍。原寺中的古槐仍存。寺内原存智朴禅师所绘《青松红杏图》,图幅2尺,因有历代名人题词,图卷续延30余丈。清初文人朱彝尊、王士祯、纪晓岚,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都在图卷上留下遗墨。旧时崇效寺以花卉著称京城。清代初期以枣花出名,后以丁香花著称,再后又从山东曹州移来牡丹花,尤以绿、墨牡丹闻名京师。明吏部主事杨继盛曾来崇效寺游览,并为寺院题“无尘别境”。王士祯、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许寿裳均曾到此领略寺院景致。1935年北宁铁路局特开观花专车,接运客人来崇效寺观赏牡丹。1949年后,朱德、徐特立、黄炎培等也曾来此赏花。1954年寺中牡丹移植中山公园,并辟有专畦栽培。
崇效寺的镇寺之宝智朴和尚的《青松红杏图》又是怎样失踪的呢?据《北京晚报》舒了的文章《惟明和尚与崇效寺》记载:崇效寺的最后一个僧人惟明和尚,也就是田师傅,亲历了《青松红杏图》的丢失过程。
田师傅说,崇效寺可是个大寺,从唐贞观元年建立起,到现在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了,比起现存的法源寺还早18年。在过去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它很是红火了一阵子。不过一般人只知道崇效寺的牡丹有名,每年到了春暖花开的季节,来此观花赏景的男女游客络绎不绝,其他方面人们可能就知道甚少了。到解放时,崇效寺虽然尚存,但已破败。崇效寺被划归了当时的财政部印刷厂,并在那建立起一所小学。当时崇效寺主事的方丈云安、知客泉峰,都已先后离去,只剩下监院田师傅一人。田师傅把整个庙产和附属财产全部上交给了国家。国家在寺内拨出数间平房,供其居住。有件事一提起来,田师傅还是很欣慰,这件事与崇效寺的“镇寺之宝”有关,那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青松红杏图》。
提起《青松红杏图》,说来话长。明朝末年,守卫山海关一带的蓟辽总督洪承畴,带兵与清军大战于松山、杏山。后兵败被俘降清。其将张某面对国家危亡,即无扭转乾坤之力,也不肯步洪降清后尘,于是便遁入京东盘山寺出家当了和尚。取名智朴,字号拙安,从此脱离凡尘。但是松山、杏山之败,战场之惨烈、悲壮,给他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和心灵上的创伤。于是他便“结庵青沟”,创作出了一幅感人的《青松红杏图》。据《燕都丛考》载,图中“一老僧凭松而立,苍枝蚪亘,红杏夹之,一沙弥手执一芝立其下。”其中青松红杏隐指松山杏山,以寓亡国之痛。后拙安携此图辗转入京,落寄于城南崇效寺。时值康熙年大臣、诗人王渔洋与朱彝尊正在京,常来此寺。发现此图甚感之,随后王渔洋为此图卷首写了“青松红杏图”五个大字。他们又在卷的下端给此图分别题写了诗句。自此以后,凡来崇效寺续题者,前后以千人计,分为正副两卷,有如牛腰。题写者中,除他们以外,历代名人有纪晓岚、林则徐、康有为、梁启超、鲁迅等。由此可见此图历史价值之珍贵。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京城,寺刹遭摧残,《青松红杏图》几次被劫。后寺僧托名丢失,将此图卖给了琉璃厂书肆,当时被一朝臣杨荫北出巨资所购。保存了10年。1910年崇效寺得知此事,寺僧妙慈找到杨荫北。杨荫北不要任何回报,欣然归之。此事一时惊动各界,众皆以为善事,传颂四方。杨荫北的宽宏大度,使“丢失”10年的这幅崇效寺的“镇寺之宝”,最终还是“完璧归赵”了,这确是令人十分感动的一件事。时有人写诗云:“月明秋夜照禅关,说甚松山与杏山。三百年来一弹指,长留图画在人间。”
至此,又经过民国初建、军阀混战、日本侵略,直到解放前整整四十年,此图以及包括同样也很有名的寺内珍品《牡丹图》、《训鸡图》、《百老图》,均完整地保存在崇效寺内。解放后,崇效寺被划归了541厂(即今北京印钞厂),在寺内开办了“崇效寺小学”。当时根据北京市宗教事务科有关领导的指示,要学校把原崇效寺珍藏的《青松红杏图》、《训鸡图》、《牡丹图》、《百老图》等5幅图卷(或是6幅记不清了),交到民政部去。而这个任务光荣地落到了田师傅的头上。田师傅马上把这几幅图卷整理包裹好,自己花钱雇了一辆人力车,直奔当时的民政部,亲手将这几幅珍贵的图卷交给了相关负责人,收据由田师傅带回,并亲手转交给了当时的校长。回来时田师傅身上已分文全无,他只好艰难地徒步而返。但是他心里却感到十分高兴。他想,这些珍贵的图卷被国家保存起来,今后再也不会丢失……然而漫漫长日斗转星移,半个多世纪又过去了,这几幅珍贵的图卷,直到田师傅永远闭上了眼睛,他和关心这些图卷的人士,再也没听到一点消息,也再没看到过这些画。
智朴禅师所绘《青松红杏图》,图幅2尺,因有历代名人题词,图卷续延30余丈。清初文人朱彝尊、王士祯、纪晓岚,清末康有为、梁启超等都在图卷上留下遗墨。这幅珍贵的图画虽然失踪了,但图画所表达的民族主义气节,却得到学界的公认。从清代到现代,几乎所有关于此图的记载文章都认为,“当明鼎革,有边将者出家于寺中绘兹图,盖有感于松山杏山之役也”。“图中绘一僧一童,一苍松,一红杏,以寄抗清忠奸不两立之志”。
很有意思的是,晚清著名官僚文人曾国藩也曾在此图上题诗一首,把图中表达的民族主义精神曲解为对清廷的赞扬。后来著名文人王元化先生曾为此题诗一首。诗云:“青松红杏两相持,公意渊深耐细思。权贵不解孤臣恨,千秋宝卷染瑕疵。”斥责曾国藩题诗为《青松红杏图》染上了瑕疵。
智朴和尚俗姓张,扬州人(一说徐州人),原为洪承畴手下的一名高级将领,松山杏山之役战败后,不肯投降而只身潜逃。明清鼎革时年三十五岁,方在盘山青沟寺结庐出家。他工诗文,善绘画,多才多艺,著述颇多。与康熙皇帝诗文之交甚深,康熙每次去祭祀东陵,都要顺路去盘山与智朴和尚酬唱。现盘谷寺遗址,尚存康熙“赠智朴和尚”诗碑一通。铭文为:“钤铎鸣山下,田畴雨露恩。经声连静舍,法语闭柴门。阴迹安无意,清思礼老尊。春风来拂面,依旧是乾坤。”
智朴和尚与当时的著名文人“南朱北王”、“南洪北孔”等都经常诗酒往还。据王渔洋《居易录》记载:盘山拙庵(智朴)和尚,自江南还山,以《沧浪高唱》画册来索题。盖师访宋牧仲开府于吴门,适朱竹坨(彝尊)太史自禾中来,会于沧浪亭,共赋诗见怀,而画史高简图之者也。宋诗云:“清沟辟就老烟霞,瓢笠相过道路赊。摧得一瓶豆苗菜(菜名,出盘山),来看三月牡丹花。因缘大事公能了,潦倒粗官我自嗟。好向沧浪亭子上,旃檀香里奉袈裟。经行斜日且观鱼,黄鸟缗蛮入耳初。接席金风旧亭长(竹坨),怀人蚕尾老尚书(阮亭)。春深玉版容参悟,岁晚花宫待扫除。拂子一挥怀小住,空林明月暮钟余。”
智朴和尚这次江南之行,发生在康熙四十一年,名义上是去“扫塔”,实际上是去探望当时返回江南的诸多老朋友朱彝尊、吴玉峰、宋荦、洪昇等人。并曾在苏州沧浪亭与宋荦、朱彝尊等人酬唱,结成诗集画册《沧浪高唱》,归来后请王渔洋品题。智朴和尚从江南回盘山后,曾经长时期杜门不出,专心致志评点一本小说,王渔洋为此曾戏称其为“净金圣叹”,也就是出家人金圣叹的意思。金圣叹是明末清初著名的评书家,曾评点过小说《水浒传》等。王渔洋之所以称其为“净金圣叹”,说明他正在仿效金圣叹在评点小说。
智朴和尚评点的小说是什么呢?笔者推测就是洪昇刚刚创作完成的《石头记》。康熙四十一年乃是辛巳年,其前二年恰是己卯年和庚辰年,《石头记》己卯本和庚辰本刚刚脱手。智朴和尚从江南抄录回来后开始评点,这同郑庆山先生分析的立松轩本是在己卯、庚辰本基础上评点而成的结论是完全一致的。智朴和尚在评点过程中,使用“松斋”、“杏斋”、“立松轩”等笔名作批语,也完全符合他的身份和阅历,有《青松红杏图》可证。
我们回过头来再看《红楼梦》中关于“抄录问世”者空空道人的记载:其一,智朴和尚拥有的拙和尚、拙道人僧道二重身份,同《红楼梦》中空空道人改名情僧的离奇情节吻合;其二,智朴和尚去江南扫塔,同《红楼梦》中所说“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吻合;其三,智朴和尚的“净金圣叹”评点小说行为,同立松轩的评点行为吻合;智朴和尚与“青松”、“红杏”的渊源,同评点者“松斋”、“杏斋”、“立松轩”等室名吻合;其五,智朴和尚的僧人兼诗人身份,同立松轩本批语多用佛家语言和诗化语言的风格吻合;其六,智朴和尚的明军将领身份,与《石头记》及其批语中表达的民族主义情绪吻合。这么多的吻合之处,恐怕不是偶合可以解释的。
现在学界对立松轩本的研究,囿于作者曹雪芹、成书于乾隆年间的成说,包括立松轩本人身份在内的很多问题根本就搞不清楚。如果把《石头记》创作时间提前一甲子,在洪昇、智朴和尚、王渔洋、吴修龄、梁清标等人身上,不难看出石兄、空空道人、东鲁孔梅溪、吴玉峰、棠村等人的清楚痕迹。
至于乾隆朝的曹雪芹,他确实在《石头记》的基础上,“披阅增删”了一本《红楼梦》。这部《红楼梦》就是他自己题名的《金陵十二钗》,就是明义、永忠、恽珠、宋鸣琼等人看到并题咏的那部《红楼梦》。不过,曹雪芹的《红楼梦》早已失传了,现在流传的脂本《石头记》,乃是康熙年间洪昇创作、智朴和尚抄录问世的作品,是曹雪芹借以“披阅增删”的底本。这同《红楼梦》书中的记载,以及关于《红楼梦》的诸多史料记载,也都是一致的。
2006年12月于长春
“立松轩”即为拙庵辅证一则
(2014-05-20 22:30:06)
姬健康
土默热教授著有两篇文章:《靖本、明远堂、拙生考证》、《立松轩·杏斋·空空道人》。虽为两文,实考一人,以史料、实物、文本互为参照、对证,以时间点为基准、范围,以逻辑推理为科学手段,以无法推倒的结论告诉我们一个事实:靖本、明远堂、拙生、立松轩、松斋、杏斋、空空道人,它(他)们都指向一个人,就是明末清初京东盘山青沟寺住持智朴和尚,释名拙庵,俗称拙和尚、拙道人。此人诗文俱佳,撰有《盘山志》一部,与清初的诸多大文人都有诗文酬和往来,更是大戏曲家、大文豪洪升的知音。洪升因遇“演《长生殿》招祸案”后万念俱灰,就是到盘山逃禅的,以冀寻求心灵慰藉,智朴给了他许多抚慰,《盘山志》及《洪升集》两书上都留有洪、智两人的多篇唱酬,可以为此说作证。
考证拙生、松斋、杏斋、立松轩究为何人,有什么实际意义吗?回答是肯定的。只要定位准这些《红楼梦》残本、孤本遗留下的人物信息,就可以证明土默热红学为我们解开的红学之谜是完全正确的,因为在现今的《红楼梦》著作权人争议中,只有洪升与智朴有过交集,同时就为洪升的著作权作了有力的辅证,这是毫无疑问的。
读了土默热教授的两篇文章后,笔者就想起了曾经浏览过的洪、智唱酬诗,其中洪升都恭敬地称智朴和尚为“拙公”,如《拙公相送,临别口占》、《留别拙公》、《同拙公山行联句》等诗,可见朋友们尊称拙庵为“拙公”是很平常的,但拙庵不会称自己“拙公”,所以他自己刻有一枚“拙生藏书”的印章就显得非常的贴切和自然。这是其一。
《红楼梦》批语中还有署名“松斋”、“杏斋”的批语,土默热教授考证实为一人,还是智朴和尚,因为盘山的松树和杏花是它独有的植被特征,松、石、水称为盘山三绝,杏花是它的主要花卉,请看洪升专咏盘山的诗:
盘山石结成,松峪独有土。此中既沃壤,开田作场圃。
黄犊晓耕云,绿簑春带雨。遥听布谷鸟,杏花满村坞。
泉声三里五里,松影千层万层。红杏山山迎客,白云寺寺寻僧。
从以上随便选录的诗里,我们立马就可以感受到长年身处在松树和杏花之中的智朴和尚完全有理由拥有“松斋”和“杏斋”这样的化名。当然,还是会有很多人将信将疑的,可是他们别忘了,作出这样逻辑推理的前提是要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的,详见土默热教授的有关考证。这是其二。
接着,我们再来读一首洪升在盘山与拙庵道别时的口占诗:
老僧立松根,游子下岩际。挥手复回头,白云路迢递。
这首诗,是土默热教授考证“立松轩”即为拙庵最为有力的佐证,理由有三:
1,全诗充满了画面感,尤其是弥漫了一层淡淡的离愁。洪升已走到了岩崖的边际,拙公还远远地站立在松树下目送好友;洪升是一步一回头,依依频挥手,象白云一样越走越远了。据考证,智朴原为明末官员,明亡后遁入空门,与怀遗民思想的洪升是有相同的政治倾向的,再加上两人才高八斗,惺惺相惜,遂成相契。这是两人小聚后的离别时刻,洪升赠予这样的诗,给智朴留下深刻印象,难以忘怀。
2,说是口占诗,智朴在编撰《盘山志》时郑重地将全诗收录于书中,以便流传千古,可证上文“给智朴留下深刻印象”这一定论。
3,智朴是为好友洪升的书《石头记》写批语,想起洪升在盘山临别时的赠诗,将其中描写智朴自己最形象的词语“立松根”拿来作为化名,是最好、最恰当、最贴切的名字,不仅代表了自己的身份,就是好友洪升地下有知,也可笑慰九泉了。
当然,“立松根”之“根”不宜作名,换之以“轩”,便名正言顺。这是其三。
基于上述三点,洪升的盘山诗完全可以为土默热教授考证“拙生、松斋、杏斋、立松轩”所作结论的辅证,如欲驳倒,喊口号和回避都是无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