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宝玉与贾似道——从宁荣街到贾家弄

标签:
贾宝玉贾似道宁荣街魏国公府贾贵妃 |
分类: 西溪泛红 |
——从宁荣街到贾家弄
乍看到这个题目,好多朋友可能会吓一跳:贾宝玉是小说《红楼梦》的主人公,贾似道是南宋晚期的大奸臣;贾宝玉的形象历来为国人所喜爱,而贾似道却是不齿于人类的狗屎堆,怎么能把这两个人物扯到一起来呢?历史就是这么怪,从来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这两个貌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人物,还真的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谓余不信,且听在下娓娓道来——
一.《红楼梦》与宋史
《红楼梦》是清朝人所写的一部小说,尽管曹雪芹的作者地位有疑问,但作者为清朝人应无疑问。《红楼梦》是一部现实主义题材小说,是当朝人以当朝故事为素材创作的,亦应无疑问。那么,看了第一章这个题目,朋友们都会提出疑问,《红楼梦》怎么能同宋史发生联系呢?
是的,《红楼梦》书中的故事肯定不是宋朝的故事,但其文化传承又肯定与宋代历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前几年,在《开封日报》上见到一篇赵国栋研究《红楼梦》与宋史关系的文章,看法就很有见地。文章不长,现转载如下:
《红楼梦》与《宋史》的关联
http://www.sina.com.cn 2003年08月27日11:06 开封日报
读过《红楼梦》的人,都知道荣国公与宁国公,但大家都认为这不过是作家的虚构。笔者近日偶翻《宋史》,发现荣国公和宁国公在《宋史》里皆有。被封为宁国公的不是别人,乃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宋史·本记第十九》记载,徽宗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
有宁国公就必有荣国公,笔者又一卷一卷地查宋史,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宋史·列传第三》发现了“荣国公”。原来宋太祖赵匡胤有二子长大成人,年长者即赵德昭,年少者即赵德芳。德昭生五子,其中第四子名惟忠,惟忠又有子名从信,从信就被封为了荣国公。
我们知道,宋太祖赵匡胤逝世后,传弟不传子,故北宋九帝,除宋太祖以外,全为宋太宗一系。到了南宋,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宋高宗是宋徽宗之子,但宋高宗有子早夭,近支旁系又全被金人掠走,所以只好到民间找了赵德芳的后代继了大位,是为宋孝宗。宋孝宗传于宋光宗,宋光宗传于宋宁宗。宁宗又无子,又到民间找了赵德昭的后代继位,是为宋理宗。所以南宋九帝,除了宋高宗外,全是赵匡胤的后代。换句话说,北宋基本上是“宁国公”一系,南宋基本上是“荣国公”一系。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不无裨益。
《红楼梦》第五回里有一句话,叫“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对这句话,以前因为不知道宁国公指的是谁,所以理解得比较皮相,现在知道了这个“宁”指的是宋徽宗一系,对这句话我们才能有一个全新的理解。
我们知道,宋徽宗是一个很糟糕的皇帝,好大喜功,任用奸佞,奢侈无度。又轻开边衅,与金国联合灭辽,结果,辽国被灭,北宋也亡了国。皇帝、宗室、财富全被掠往金国,好好的一座京城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这一切,宋徽宗要负很大的责任。所以说“家事消亡首罪宁”。
《红楼梦》里有一个王熙凤,她“明是一把火,暗是一把刀”,阴险毒辣。在南宋,有一位李凤娘,其狠毒不亚于王熙凤,可谓是王熙凤的“老师”。这位李凤娘乃是宋光宗的皇后,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女儿。她“性妒悍”,曾经干预立太子事,宋孝宗不许,她竟顶嘴说:“妾六礼所聘,嘉王,妾亲生也,有何不可?”她还离间宋光宗和宋孝宗的父子关系,使两人长久不来往。有一件事,最能说明李凤娘的狠毒。宋光宗洗手时,曾经称赞一位宫女的手,因为这位宫女的手很白。第二天,李凤娘就命人把这位宫女的双手剁下,装在食盒里送给宋光宗。
光宗十分喜欢黄贵妃,李凤娘对黄贵妃恨之入骨,趁宋光宗出外祭天的时候,就把黄贵妃给杀了。孝宗病重,李凤娘就是不准许宋光宗去看自己的父亲。光宗要去,李凤娘竟然拉着他不放行。孝宗死后,由于李凤娘的阻挠,宋光宗竟然不能为自己的父亲治丧。这种事情别说在皇家,就是在普通百姓家也不可容忍,众大臣忍无可忍,在没有明示光宗的情况下,请宋光宗的儿子继了位,丧事才算办了下去。由此可见,这位李凤娘的性格是如何的狠毒,又是如何的无情。《红楼梦》的作者在塑造王熙凤这个形象时,很明显地借鉴了李凤娘的形象。
《红楼梦》中有一位贾妃,南宋也有一位贾妃。这位贾妃是宋理宗的妃子,其弟就是弄得南宋亡国的大奸臣贾似道。最妙的是,这位贾妃的父亲叫贾涉,而《红楼梦》中的贾妃,她的伯父叫贾赦。贾妃的弟弟贾似道,实际上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子弟,成天在西湖上游玩,但就是这个贾似道,就因为其姊受宠,竟官运亨通,成了南宋末年大权在握的人物。理宗死后,度宗竟称其为“师臣”,其他人都称其为“周公”。此时的贾似道,俨然凌驾于皇帝之上。南宋将亡,贾似道因误国误民,被发配循州。押解他的县尉郑虎臣决心为民除害,在漳州木棉庵将贾似道杀死。《红楼梦》里的贾妃元春有一句判词,叫做“虎兕相逢大梦归”。过去,人多不解其意,现在,我们联系贾似道的史实,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并不是指的贾妃死,而是指的贾家后台的消亡,指的是贾家的彻底灭亡。
“虎”,指的就是郑虎臣的“虎”,“兕”,指的是贾似道的“似”。这句话是说,贾似道碰到了郑虎臣,贾似道就完了,贾氏家族也彻底完了。贾似道一死,贾家才是真正的“大梦归”了。《红楼梦》的大观园,和北宋的艮岳也有一定的联系。宋徽宗就有“大观”年号,他所建造的艮岳,对《红楼梦》作者“建造”大观园有一定的启发。
艮岳位于北宋都城的东北隅,从政和七年(1117年)建起,直到宣和四年(1222年)建成,前后用了5年多。该园林集全国园林之大成,有人称它“凡天下之美,古今之盛在焉”,堪称园林之大观。
宋徽宗曾写了一篇《艮岳记》,对艮岳的蔚然大观作了详尽的描述。
大观园天上人间诸景备,艮岳则取天下奇花异木及各种建筑样式,成为全国园林的缩影,二者都堪称大观。大观园中,栊翠庵的梅花十分好看,宝玉曾访妙玉乞红梅,第四十九回,宝玉醒来:“……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装在玻璃盒子里一般。于是走在山坡下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扑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可见大观园中有梅,有青松,艮岳中则“植梅以万数”。还有栽满松树的万松岭。宋人曹组、李质曾有《万松岭》一诗:
“苍苍森列万株松,终日无风亦自风。白鹤来时清露下,月明天籁满秋空。”
《红楼梦》中有稻香村,竹篱农舍,“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稻香村还有几百株杏树。艮岳中则有西庄,那里种满了禾、麻、秫、豆等,“筑室若农家”。艮岳中还有杏岫。
《红楼梦》中有“千百竿翠竹遮映”的潇湘馆,艮岳则有“无杂花异木,四面皆竹”的萧闲馆。
至于水流瀑布,奇花异草,山川亭阁,二者更是相似更多。艮岳中的竹子和松、梅都是很著名的, 宋人竹岗诗云:
“苍云蒙密竹森森,无数新篁出妨林。已有凤山调玉律,正随天籁作龙吟。”
艮岳毁于北宋末年的宋金之战。艮岳中以石头最为著名。宋徽宗先爱灵璧石,又取太湖石,后又取衢州常山县南私村的石头。为了从东南运石头,不知损害了多少平民的利益。艮岳内主峰高九十步,周围十余里。大观园中也有山脉,在大观园楼后,东到栊翠庵,西至稻香村。最妙的是,稻香村在大观园的西部,西庄也在艮岳的西部。
艮岳可说是导致北宋败亡的因素之一。元人郝经诗云:“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原来是石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当是取意于此。
《石头记》者,寄寓了作者的国破家亡之慨。须知灭宋之金,就是灭明之清的祖先。一宋一明皆亡于女真及其后人之手,让人感慨良多。这惨酷的历史事实,促使人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种事情?汉文化本身有没有缺陷?如没有缺陷,为什么连自己的生存都保证不了?
笔者并不完全同意该文章中对《红楼梦》内容与赵宋王朝所做的全部附会,但很欣赏文章中所做的一个推断:“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原来是石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当是取意于此。另外对文中论述的南宋贾似道及贾贵妃与《红楼梦》中贾妃及贾宝玉姐弟的契合之处,笔者甚感兴趣,愿在此文基础上,再做进一步考证分析,彻底搞清《红楼梦》与宋史的关系。
二.贾宝玉与南宋亡国
这块玉石隐寓的是什么呢?根据书中交代,是“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的一块“锻炼通灵”的顽石,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施展法力,缩成“扇坠”大小的一块“宝物”,“夹带”在神瑛侍者、绛株仙子和“一干冤孽”中一起出生,“造历幻缘”。可见,石头就是玉的原型,玉乃石头的幻影。
宋朝之亡国,确实与石头有密切关联,《水浒传》中提及的“花石纲”可证,说“亡宋原来是石头”并不为过;说《石头记》书名与“石头亡国”有寓意相通之处,也说得过去。但是,作者偏偏要让这块“造历幻缘”的石头出生在一个赫赫扬扬了百年的“国公府”,姓贾,名宝玉,让他的姐姐做“贾妃”,却不是以上笼统的分析比附所能解释的。
《红楼梦》书中交代,贾宝玉的名字来源于一句古诗“此乡多宝玉”,并无深刻含义,这显然是作者故弄狡狯蒙唬读者,“宝玉”之名来历肯定不会这么简单。宝玉参禅时,黛玉曾问他:“至贵者宝,至坚者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显然,黛玉说的宝玉乃珍贵和财富的象征。要想搞清宝玉的象征,我们先来看南宋亡国后《元史》中的一段记载:
伯颜之取宋而还也,诏百官郊迎以劳之,平章阿合马先百官半舍道谒,伯颜解所服玉钩绦遗之,且曰:“宋宝玉固多,吾实无所取,勿以此为薄也。”阿合马谓其轻己,思中伤之,乃诬以平宋时取其玉桃盏,帝命按之,无验,遂释之,复其任。阿合马既死,有献此盏者,帝愕然曰:“几陷我忠良!”
南宋灭亡了,征服者伯颜还算比较清廉,只取了一件不算贵重的“玉钩绦”送人,并明确告诉别人,“宋宝玉故多”。可见,这里所说的“宝玉”,是南宋宫廷财富的象征。
《红楼梦》书中的宝玉姓贾,居住在“敕建荣国府”,这里面究竟有什么特定内涵呢?原来,《红楼梦》作者是有意用南宋灭亡前的权臣贾似道来比附书中人物,请看《宋史》记载:
宋史-- 本纪第四十七:...赵淇除大理少卿,王应麟封还录黄,言昔内外以宝玉献似道,淇兄弟为甚,己未,遂罢之。
贾似道乃南宋权臣,官居宰相,封爵魏国公。贾似道为官极贪,在位时大量搜罗“宝玉”,几乎达到不择手段的地步。当时一个著名余姓官僚,死后以一件贵重玉器殉葬,贾似道对这件宝玉倾慕已久,竟令人挖坟掘墓,将殉葬之宝玉取出来据为己有。据说,贾似道收罗宝玉之富之好,超过宫廷大内。
宝玉代表着贾似道发迹,也是贾似道败亡的象征。《宋史·贾似道传》及元蒋子正《山房随笔》记载:
福王赵与芮素恨似道专权,便招募能将似道在途中杀死的人来押似道去贬所。县尉郑虎臣欣然应召。行时,贾似道尚有侍妾数十人同行,虎臣悉屏去。并夺去其随身所带的宝玉。行至中途百般折辱他,掀开轿盖,让他在太阳下暴晒,还令轿夫唱杭州歌侮辱他。
贾似道死后,南宋王朝也随之灭亡了。南宋一朝,宝玉始终是财富的象征,从王公贵族到富商巨贾,都痴迷玉器,致使碾玉作坊遍地林立,玉器匠人工艺卓绝,这在当时的传奇小说中多有记载。如果说北宋亡于“石头”,那么南宋则亡于“宝玉”。
据上所述,《红楼梦》作者为书中主人公取名贾宝玉,其目的主要是寄托亡国之思。当然这个亡国之思哀悼的不是南宋,《红楼梦》创作于清初,作者所表达的亡国之哀思,只能是哀悼明朝之亡。
有的朋友可能要问:贾似道乃千古为人唾弃的奸佞之辈,《红楼梦》作者让作品主人公姓贾,名宝玉,其目的难道是为贾似道翻案么,难道是以自己与贾似道类比么?显然不是。那么作者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为人不齿的贾似道来比附呢?其真实意图究竟何在呢?这要从书中描写的“国公府”和“元妃省亲”说起——
三.魏国公府之沉浮
贾似道生前封爵魏国公,其府邸称为“敕建魏国公府”,位置在杭州西湖北岸,葛岭之阳坡。现在到杭州,仍然可以看到当地“红梅阁”、“半闲堂”建筑遗址,“红梅阁”、“半闲堂”就是魏国公府当年诸多豪华建筑之一。
贾似道乃是浙江天台人,其父名贾涉(与《红楼梦》中之贾赦同音同形,似非偶然),与结发妻子生有一女,后为生子接续香火,花钱买来一个有夫之妇胡氏为妾,生子贾似道。贾似道从小就是一个纨绔子弟,斗鸡走狗,无所不好,尤其爱斗蟋蟀,一生乐此不疲,曾创作过《蟋蟀经》专著,也算一绝。
贾似道的发迹,主要是因为他的同父异母姐姐被选为皇贵妃。据史料载,宋理宗选后妃,当时被选人宫的美女共有六人。有故制使贾涉长女,出落得粉装玉琢,妩媚动人。理宗最为属意,即欲册立贾氏为后。杨太后便劝理宗道:“立后宜取德,封妃则取色。贾女姿容艳丽,体态轻盈,殊欠凝重,不若谢女,丰容盛祔,凝重端庄,宜正位中宫。”理宗不便违拗太后旨意,只好册立谢氏为皇后,别封贾女为贵妃。不过谢皇后举止端庄,只知孝奉太后,不会奉承皇上;那贾贵妃工颦妍笑,百般媚惑理宗,致帝常日眷隆。三千宠幸,只在贾妃一人身上。侍人内侍等尝私语道:“不立真皇后,却立个假(贾)皇后。”盖言谢后不及贾妃擅宠,故称她为假皇后。
由于贾贵妃(假皇后)枕头风吹得硬,贾妃的弟弟贾似道,年纪轻轻便走上了官场,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但由于他本来就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子弟,当官后仍然不务正业,成天在西湖上游玩。一天晚上,宋理宗在宫里登高眺望,见西湖灯火通明,就对左右说:“这一定是贾似道这小子”!侍臣知道宋理宗宠着贾似道,就凑趣说:“别看他年纪轻轻,喜欢玩乐,他的才能大着呢。”
就是这个贾似道,因为其姊受宠,竟官运亨通,成了南宋末年大权在握的人物。理宗死后,度宗继位,继续依贾似道马首是瞻,竟称其为“师臣”,其他人都称其为“周公”(《红楼梦》中贾政字存周,似乎与此有意义上的关联)。此时的贾似道,俨然凌驾于皇帝之上。理宗、度宗两任皇帝,为褒奖贾似道,皇恩浩荡,特批西湖葛岭给贾似道建设府邸园林。早在景定三年(1262年)正月,理宗就将南宋开国皇帝高宗赵构在西湖享用过的集芳园,赐给贾似道做家庙和别墅,并赐予缗钱百万。这个集芳园,乃皇家园林,是赵构退居二线当“太上皇”时修建享用的,自然非同凡响,南宋诗人张炜有《观集芳园》诗一首,描写这里的景色为:
千步入修廊,犹闻碧雾香。
风翻宫襭紫,菊染御袍黄。
亭宇丹青老,笙歌岁月长。
上皇临幸少,书圃自翱翔。
后来,度宗又在靠近里西湖的葛岭,集芳园的西侧,赐给贾似道相当豪华的第宅一所。但他仍嫌不够档次和格调,不惜工本大加修缮,将东西两园合在一起,易名“后乐园”。时人拍贾似道马屁,标榜取此园名,是“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风范”。
交代到这里,请朋友们回忆一下《红楼梦》中元妃省亲前修建大观园的情节。书中说大观园原来是荣国府的后花园,后来又把东府的“会芳园”并进来,改建成省亲用的“大观园”。南宋时的贾妃,是否有过省亲之举,没有史料证实,但从贾妃与其爱弟受宠的程度看,似乎不无可能。今“后乐园”园后的山顶,尚建有“来凤亭”一座,似乎可间接证明这一点。其“后乐园”之名,未必是什么“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意思,是否有这个“假皇后”省亲感觉“此间乐不思蜀”的意思,不得而知。
《红楼梦》中所写的大观园的修建过程,确实是根据南宋贾似道修建“后乐园”的实际描写的。所谓从东府并进来的“会芳园”,应该是根据宋高宗的“集芳园”构思的,宋理宗赐此园给贾似道,是用来修建家庙和别业的,所以《红楼梦》中贾家的宗祠就在东府。早有红学专家指出,《红楼梦》中东府影射皇家,不无道理。
洪皓在南宋初年,奉命出使金国,被金人扣留十五年,他虽然身窜冷山,但威武不屈,贫贱不移,誓死不降,最终完节归宋。宋高宗赵构为洪皓的气节所感动,称赞他“肝脑涂地”,“忠贯日月”,“虽苏武不能过”,封其为“徽猷阁直学士”,后封“魏国忠宣公”,并在“葛岭之阳”敕建“魏国忠宣公”府。
后来,由于洪皓主战,与主和的奸相秦桧抵牾,遭到迫害,被发配到广东英州任基层小官。洪皓的三个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又先后崛起,均当过宰相或相当于宰相(同平章事)一级的高官,洪适的封爵也是“魏国公”。所以,在洪氏家族“父子公侯三宰相”的显赫期间,这里始终是“魏国忠宣公府”。据杭州志书记载,洪家府邸园林共占地四十三亩三分,不仅规模宏大,楼观台榭也是极一时之胜。
先后居住在这里的洪皓、洪适、贾似道,封爵都是“魏国公”,是巧合还是有意为之,就很难考证清楚了。反正有一点是清楚的,就是这所宅邸的主人,始终是“魏国公”,这里始终是“敕建国公府”。这同《红楼梦》创作有莫大关系,后文再仔细分析。
贾似道败落后,这里又被皇帝赐给一个出宫的“秦国夫人”毛淑妃,供其结庐出家修行之用;毛淑妃死后,就地埋葬在这里。从宋末一直到明朝中叶,这里一直被称作“毛淑妃墓”,十分荒凉。元代盗僧杨琏在浙江大肆发掘南宋陵寝,毛淑妃墓由于地处葛岭,独得保全。
明中叶嘉靖年间,著名文人王世贞任杭州知府期间,曾撰文记载了他曾经做过一个梦,他梦见毛淑妃托梦给他,说自己的坟墓之所以没有被盗掘,是因为“魏国忠宣公”洪皓的神灵保护了她,现在,她已经成了神仙,做“南岳洞掌书”,要把“魏国忠宣公”的故园交还给洪家后人。并说你这任上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必须是你的后任才能解决。交代这个梦之后,王世贞占小诗曰:
朝来揽胜等山麓,
忽梦洪公犹似玉,
精神言笑宛然生,
始知世事皆蕉鹿。
果然,王世贞的继任者胡宗宪,为了褒扬忠义之士,于嘉靖四十一年把毛淑妃墓地收了回来,改建成“魏国忠宣公祠”,不过收回的面积只有十五亩,仅为宋初国公府面积的三分之一。不过这个胡知府又“题请钦折祭田三百五十亩,” 供洪姓子孙“岁时祭祀”,“永奉蒸尝”。《红楼梦》书中描写贾氏除夕祭宗祠场面,以及祠堂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似乎就是根据这个“魏国忠宣公祠”实录的。
此后的万历年间,在新修建的“魏国忠宣公祠”里面,又发生了一件令后世轰动的大事,就是发现了著名文物“碧玉版十三行”,这件文物对《红楼梦》创作有何影响,下文分析。
四.碧玉版与神瑛绛株
所谓“碧玉版十三行”,就是在一块碧玉上雕刻的王献之小楷书写的曹植《洛神赋》。自宋代以来,王献之书写《洛神赋》仅残存中间十三行,所以一般人都简称为《洛神赋十三行》。王献之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大书法家,曾书写过多幅《洛神赋》,但真迹早已不复存在,流传至今的只有这块“碧玉版十三行”和另一块“白玉版十三行”。
据书法学界研究,《洛神赋十三行》墨迹在宋元时流传有两本:一为晋麻笺,在元代初期归书家赵孟頫所得,定为王献之真迹。一为唐硬黄纸,后有柳公权等人题跋,赵孟頫定为唐人摹本,后人疑即柳公权所临。这两本在宋代都曾刻石,明清两代辗转翻刻,但基本上还是出于这两个底本。现传无柳跋本的石刻,都推“碧玉版本”为最完整精美。
这是明万历时杭州西湖葛岭地下发现的一方石刻,石色深暗,被人美称为碧玉,“碧玉版本”初拓本,存字大都完好,其石花亦自然清晰。因出土地为贾似道半闲堂旧址,所以后人认为是贾氏所刻。此宝出土后归陆梦鹤、翁嵩年。清康熙间入内府,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后,此石流入民间。解放后由国家收购,藏首都博物馆。
世传还有与此相同的一本,号称“白玉版本”,笔划比“碧玉版本”略枯瘦,石花剥落处有刀刻的痕迹,推测可能是一种碧玉版的翻刻本。还有一种说法,北宋末年,宋徽宗赵佶获十三行真迹,摹刻为白玉版;南宋末,真迹归贾似道,贾又据以摹刻入碧玉版,故传世拓本有白玉版、碧玉版之分。白玉版清初入内府,嘉庆三年毁于乾清宫火灾。
王献之所书《洛神赋》(十三行)体势秀逸,虚和简静、灵秀流美,与文章内涵极为和谐,这件佳作被后人誉为“小楷之极则”,清杨宾《铁函斋书号》认为“字之秀劲圆润,行世小楷无出其右”。从《洛神赋》(十三行)中可看出,王献之的楷书笔法不再带有隶意,字形也由横势变为纵势,已是完全成熟的楷书之作。文物价值极为珍贵。
这块“碧玉版十三行”,由于其出土于贾似道之半闲堂遗址,其上又有贾似道收藏文物所惯用的印章,所以学界推断为贾似道所刻,是有道理的。但是,也有另一种可能,就是此碧玉版的历史还要早些,因为南宋的印迹有两个部分,一是南宋后期贾似道的收藏印记:“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宝之”,“悦生”,“长”;另一部分主要是南宋早期孝宗时官拜右丞相、枢密使的王淮所作跋语后面所钤的“中书省印”、“门下省印”、“尚书省印”,还有一“口口文房之印”,应该远早于贾似道。南宋初期洪皓的儿子洪适、洪遵、洪迈先后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主政,碧玉版由他们所刻,似乎更合理。从文才上看,他们比贾似道要高明得多;出土地半闲堂在贾似道前也是洪家的“魏国忠宣公”府邸,出土时也已经改建为洪皓宗祠。至于上面贾似道的印章,是收藏用的“封”章,贾似道得到此宅,同时得到这件文物,不是没有可能;在其上加上自己的收藏章,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在于这块“碧玉版十三行”。
“碧玉版十三行”上,镌刻的内容是曹植的《洛神赋》,篇幅不长,亦开列如下:
洛神赋
黄初三年,余朝京师,还济洛川。古人有言,斯水之神,名曰宓妃。感宋玉对楚王神女之事,遂作斯赋。其辞曰:
余从京域,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陵景山。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乃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末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于岩之畔。乃援御者而告之曰:“尔有觌于彼者乎?彼何人斯?若此之艳也!”御者对曰:“臣闻河洛之神,名曰宓妃。然则君王所见,无乃日乎?其状若何?臣愿闻之。”余告之曰:“其形也,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仿佛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飘兮若流风之回雪。远而望之,皎若太阳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渌波。襛纤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约素。延颈秀项,皓质呈露。芳泽无加,铅华弗御。云髻峨峨,修眉联娟。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瑰姿艳逸,仪静体闲。柔情绰态,媚于语言。奇服旷世,骨像应图。披罗衣之璀粲兮,珥瑶碧之华琚。戴金翠之首饰,缀明珠以耀躯。践远游之文履,曳雾绡之轻裾。微幽兰之芳蔼兮,步踟蹰于山隅。于是忽焉纵体,以遨以嬉。左倚采旄,右荫桂旗。壤皓腕于神浒兮,采湍濑之玄芝。余情悦其淑美兮,心振荡而不怡。无良媒以接欢兮,托微波而通辞。愿诚素之先达兮,解玉佩以要之。嗟佳人之信修,羌习礼而明诗。抗琼珶以和予兮,指潜渊而为期。执眷眷之款实兮,惧斯灵之我欺。感交甫之弃言兮,怅犹豫而狐疑。收和颜而静志兮,申礼防以自持。于是洛灵感焉,徙倚彷徨,神光离合,乍阴乍阳。竦轻躯以鹤立,若将飞而未翔。践椒涂之郁烈,步蘅薄而流芳。超长吟以永慕兮,声哀厉而弥长。尔乃众灵杂遢,命俦啸侣,或戏清流,或翔神渚,或采明珠,或拾翠羽。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
《洛神赋》又称《感甄赋》,据说是曹植见到哥哥曹丕的甄妃极端美丽,有感而做的赋。这篇赋在中国古典文学史上影响极大,自不待言。王献之书写的《洛神赋》,则更加弥足珍贵。《红楼梦》中作者杜撰的“神瑛、绛珠”神话,当是依据这块镌刻《洛神赋》的“碧玉版”创作的。
我们首先来看《红楼梦》中太虚幻境中的《警幻仙子赞》,谁都会承认,这是仿照《洛神赋》创作的,很多遣词用语简直就是模仿。书中“警幻仙姑”称黛玉为“绛珠妹子”,显然与“警幻仙姑”同源。而把“碧玉版”《洛神赋》称为“晋麻笺”《洛神赋》的“妹子”,是十分妥帖的。“绛珠仙子”的寓意,应该也是“修成女体”的“洛神”、“宓妃”。
那么“神瑛侍者”的隐寓呢?从字面上看,“神瑛”就是一块“通灵”的玉石,“瑛”就是玉石的光彩,没有疑问。“玉石”对“绛珠”为什么称为“侍者”,又为什么有“灌溉之恩”呢?说起来也简单,因为“碧玉”就是镌刻《洛神赋》的载体,当然是“灌溉”宓妃的“侍者”了。写有宓妃文字的《洛神赋》,当然如《红楼梦》书中交代:“得久延岁月”,“修成个女体”了。
请朋友们注意,《红楼梦》中“神瑛侍者”的出处“赤霞宫”,葛岭、宝石山一带的山上,多为赤色岩石,岩石中又多岩洞,“赤霞宫”称呼也算贴切。宝石山寿星石上明代有孙克宏刻石“赤霞”二字,赤霞宫寓意更为确切。而黛玉的名称,黛即青色,黛玉即“碧玉”,其“碧玉版”《洛神赋》的寓意,也是清楚的。她们共同的出处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指“三生石”的紧邻。“西方灵河岸上”代指三“天竺寺”,“三生石”就位于“天竺寺”,而葛岭出土“碧玉版《洛神赋》”的“魏国公府”,其地址正在“三生石畔。”
五.甄士隐与贾雨村
说到这里,我们必须提及《红楼梦》的真正作者了。仅根据以上分析,我们也可以推测,《红楼梦》的作者,决无可能是北京西山的那个曹雪芹,因为他与杭州没有任何牵连,与杭州历史上这些文化遗迹和掌故传说也没有任何关联。有个著名学者曾考证说:曹雪芹的爷爷曹寅曾到过杭州,因此曹雪芹也应该具备以杭州背景创作《红楼梦》的能力,这真是匪夷所思的论断。且不说曹家与以上文化背景没有任何关联,即使曹寅到过杭州,他的孙子就一定具备以杭州背景写小说的能力吗?更何况曹寅去世时曹雪芹尚未诞生,难道爷爷对杭州的印象还能够隔代遗传给孙子吗?
要想正确判断《红楼梦》的作者,就必须在与上述文化背景有关联的文人中去考证,并由此判断出他为什么要写这些,为什么要这么写?请朋友们注意,《红楼梦》作者明确交代,作品是“把真事隐去,用假语村言敷衍故事”,并在书中塑造了“甄士隐”、“贾雨村”两个形象。作者究竟要隐去什么“真事”,道出什么“假语”呢?
这个感慨“假做真时真亦假”的人,正是《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清朝顺康年间的大诗人、著名戏剧家洪昇。洪昇(1645——1704)乃洪皓的十八世孙,洪家不仅在经历了“宋朝父子公侯三宰相”的富贵,而且还创造了“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的辉煌。明清鼎革后,这个著名于江南的“百年望族”,由于“国殇家难”的双重原因,“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洪昇以“假事道”方式创作《红楼梦》,表面上是借用贾似道的事迹,骨子里写的还是被历史隐去的自己祖宗的“真事”,认真分析起来,其真实用意不外有三:
一是描写“国殇家难”的需要。洪昇生活的时代,正是江南“遗民思想”极为强烈的时代,大明王朝早已灰飞烟灭,南明小朝廷也已寿终正寝,异族统治者占领了大好神州,这同宋朝末期的北宋徽钦二帝早已化为五国城怨鬼,南宋小朝廷“直把杭州作汴州”也已成为黄粱一梦,异族入侵者铁骑踏上了草长莺飞的锦绣江南,简直就是惊人相似的历史。为了表达《红楼梦》“国殇家难”的创作主旨,使用“贾宝玉”这个代表亡国意义的姓名来为主人公命名,是十分合适的。
二是描写爱情至上主旨的需要。洪昇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情痴情种,《红楼梦》的创作目的也是“大旨谈情”。在中国古典文学诸多言情作品中,曹子建的《洛神赋》是流传千古的精品。作者创作《红楼梦》时心中最珍视的宝黛爱情,用自己祖宗宅邸出土的“碧玉版《洛神赋》”,来构思“神瑛侍者、绛珠仙子”的神话(应该是寓言)架构,是十分自然合理的。另外,笔者始终怀疑《红楼梦》书中出现的那个“曹雪芹”,并非胡适考证出来的那个曹雪芹,而是按照三个“魏国公”与曹子建构思出来的一个假名称,是托名而非真名,是按照“假事道”思路创作的需要。否则,作者何以在交代“石头”、“空空道人”等四个假名之后,何以单单写上曹雪芹一个真名?这样作也不符合“故弄狡狯”的创作手法。
三是展开书中故事的需要。《红楼梦》要交代大观园的建设过程,要借“元妃省亲”事写康熙南巡,但又不能明写高士奇修建“竹窗”,也不能公开写康熙皇帝在西溪的行踪,只好寻找一个载体作为寄托。这个载体,选择南宋贾似道修建园林,选择“贾妃”作为“省亲”的口实,是十分巧妙的,因为这里本来就是作者自己祖宗的府邸园林,写南宋的“贾妃”也没有任何风险。但必须说明的是,洪昇虽然是借助南宋的贾似道做故事架构,但《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景色,并非是按照贾似道“后乐园”景色描写的,因为这时“后乐园”的南宋时期园林建筑早已毁灭无存,作者只能按照自己熟悉的园林做模特去刻画,因此还是按照明末清初的西溪园林建筑为原型创作的,“元妃省亲”也是按照康熙皇帝在西溪山庄的活动场面实录的。这正是作者交代的“真事隐去”、“假语村言”的创作方法。
六.贾宝玉与宝石流霞
那块从贾似道府遗址出土的“碧玉版十三行”,出土后几经辗转,在清初为翁嵩年所得,后来由他献给了康熙皇帝,从此这件珍贵文物进入清宫。这个翁嵩年乃是康熙二十八年“聚演《长生殿》案”中与洪昇一同受处分的台湾知府翁世庸的儿子,是洪昇的表弟,二人交往密切。由此可见,对“碧玉版十三行”的经历,洪昇应是清楚的。
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就是洪昇本人的名字,似乎就与《红楼梦》中描写的这个“神瑛绛珠”神话以及书中主人公宝玉的名字直接相关。洪昇字昉思,名和字均有“初升太阳”的意思。就在贾似道府后面的葛岭顶端,宋代起便建有“初阳台”,是观赏“日月双悬”美景的绝佳去处。初阳台为一石砌台阁,每当朝阳初升,登台远眺,天空如赤练,旭日如巨盘,沧海变幻,流金溢彩,堪称奇景。古人称此景为“东海朝暾”。贾府本来就是真的洪国公府,洪家为长子洪昇如此取名字,其来源和寓意都是希望他像南宋那个祖宗洪皓一样,能够光宗耀祖,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
洪昇的乳名叫什么,已不可考,但仔细分析,很有可能就叫做“宝玉”。为什么如此推测呢?也与这个假贾府、真洪府有直接关系。贾似道府后面,左为葛岭,右为宝石山,葛岭与宝石山连为一体,自古以来就是出产“宝石”的地方。宝石山上随处可见美丽“红色宝石”,每当旭日东升,山体流光溢彩,形成“宝石流霞”奇景。洪昇以初昇旭日为名字,以宝玉为乳名,不是最合乎情理的取名么?
杭州的地质专家指出:现在,不少游客和市民只以为“宝石流霞”是指晚霞下的宝石山,其实,也是指那块刻有“宝石流霞”字样的大山石上,赭红色的“宝石”排列呈流云一般。而且,除了这块具有代表性的大石头,其他还有很多漂亮的石头,如倚云石、屯霞石、凤翔石、落星石等,其色泽个个似翡翠玛瑙,故称“宝石山”。 在宝石山一带,特别是从半山腰一直到山顶部分,宝石“碧玉”到处可见,以“来凤亭”为最多。在朝霞初现、夕阳西下时,山岩中的宝石“碧玉”,闪现出大片锗红色“流霞”。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神瑛侍者”来自“赤霞宫”,难道不发人深省么?
宝石山多奇峰怪石,故有巨石山之称。山上有一块长两三米的椭圆巨石,下部已与山岩脱离,搁置山巅,摇摇欲坠,犹如天外坠落,故名“落星石”。吴越国王钱鏐笃信星象之说,以此石与二十八星宿之角亢相对而对应于人寿,遂更名“寿星石”,南宋诗人周文璞曾写下“子规欲归归不得,啼向钱王寿星石”的诗句。明代著名书画家孙克宏又在这里刻上“赤霞”两个隶书大字。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宝玉那块“命根子”石头,上面刻着“莫失莫忘,仙寿恒昌”,难道不正是“寿星石”的象征么?
现在我们登上初阳台,仍可以看到一座碑文:“初阳台据葛岭之顶,平衍可数亩。旧志称十月之朔,海日初出,炯然可观。盖地势既高,直望东北海际,当日轮乍起,微露一痕,瞬息间霞光万道,天半俱赤,红若琥珀,大如铜盘,光景离奇,瞬忽变幻,不可端倪,故有“东海朝墩”之目。但山峰高处,皆可观日出,泰岱日观峰其最著也。近如灵隐之韬,光亦可见,而葛岭独以“初阳”名者,盖唯十月朔日,日行之道却当台之正面,是以可观,或云,日初起时,四山皆晦,唯台上独明,山鸟群起,遥望霞气中,时有海风荡潏水面,更有一影互照日曜,传是日月并升,询之故老皆云然。”
由此可见,《红楼梦》中姐妹们行酒令,湘云所说的“双悬日月照乾坤”,其典故也出自宝石山。明末清初,抗清名将张煌言在杭州英勇就义时,曾口吟就义绝笔一首:
国破家亡欲何之,
西子湖头有我师,
日月双悬于氏墓,
乾坤半壁岳家祠。
“于氏墓”即于谦墓,“日月双悬”既有怀念大明江山的意思,也是“宝石流霞”景色的实写。
宝石山的主景是保俶塔,宛如玉笋插天,素有“美人”之称。这位“美人”诞生于北宋开宝年间,原为九级砖木结构,直到明代重建依然保持这种与六和塔、雷峰塔并无太大差异的结构。现在的塔是砖砌实心式样,是1933年重建时仿自清代原样,虽不能登临了,却以其漂亮的“容颜”和所处的显要位置而成为引人瞩目的西湖胜景标志物。它是一座六面七级的实心砖塔,高45米,系吴越国王钱弘俶的母舅吴延爽因钱弘俶奉召进京,为了保佑他平安归来而建,故名保俶塔。现塔为1933年重修。塔身秀挺纤细,宛如亭亭玉立在西子湖畔的美女,历来有“保俶如美人”的赞誉,是西湖风景轮廓线上的一个突出的标志。
来凤亭也在宝石山顶,位于保淑塔西,屯霞石的左边,是一座古色古香的亭子,六角攒尖,深褐色的柱子,青黛色的瓦片,在巨石上,显得风姿绰约。因宝石山犹如振翅欲飞的凤凰,在东峰上的保俶塔又像凤首,恰似凤冠上的一颗宝珠,从湖上远望保俶塔旁的红色小亭,就像凤凰的冠毛。来凤亭建于雍正九年,为当时的浙江巡抚李卫所督建。但“龙飞凤舞到钱塘”的传说古已有之,正因为古来这里便有“凤来仪”的传说,李卫方兴建此亭台并如此命名的。登上宝石山,或倚傍保俶塔,或伫立初阳台,东眺钱塘江浩瀚一片,下俯西子湖锦绣如画。每当晴天破晓,看一轮红日喷薄欲出,旋即霞光万道,半天俱赤,湖天璀璨,史称葛岭朝暾,为元代钱塘十景之一。洪昇创作《红楼梦》,以自己祖宗府邸上的“宝石”、“美人”、“来凤亭”、“初阳台”等景致,勾画书中的人物和神话,不是再合适不过了么?
初阳台,传为晋代葛洪炼丹所置。葛洪(283-363),字稚川,自号抱朴子,江苏句容人。幼时父母双亡,家道贫困,以砍柴所得买纸抄书,刻苦攻读,十年如一日,终成为知识渊博的道学家。晚年来杭,在宝石山坞建抱朴庐,并在山上开井,筑台炼丹。后人将他住过的山叫葛岭、葛坞,并保存了炼丹山、炼丹井、抱朴庐等遗址。
抱樸道院的正殿是葛仙殿,奉祀葛仙翁(葛洪)。葛仙殿的东侧有红梅阁、抱樸庐和半闲堂,皆精巧别致,为典型的南方庭院式建筑。红梅阁内有木刻画廊,其中戏曲《李慧娘》的故事就发生在贾似道府里,十分引人注目。半闲堂是贾似道寻欢作乐的地方,如今堂内供奉慈航真人像。道院周围还有葛仙庵碑、双钱泉、炼丹井、炼丹台和初阳台等名胜古迹。葛仙庵碑立于明万历年间,碑文用简练的笔法,流畅的语言,记述了葛洪的生平和到此结庐炼丹的经过,以及历代庙宇的兴建情况和祀典之事。这个“抱朴道院”,在南宋时期称为“冲虚观”,应该就是《红楼梦》书中“清虚观”的原型。书中说贾母来此打醮,队伍很长,前面的轿子已经进了清虚观,后面的轿子还没出贾府门。如果距离很远,这是难以理解的,事实上的“冲虚观”与贾似道府就是邻舍,所以能出现书中描写的那般浩浩荡荡、首尾相接的场景。
葛洪,字稚川,号抱朴子,人称“葛仙翁”,曾修炼于葛岭。民间传说葛仙曾化作跛脚道士行乞,为感恩于一对青年夫妇的施舍,让青年夫妇住处长出许多小草,青年夫妻听闻草能染衣,便割了几筐放在缸里,过了数日仍不见动静。不久葛仙又来借宿喝酒,临走时把剩酒和残汤全倒入缸内,顿时缸水全变成蓝色。葛仙告诉说:“水蓝是蓝靛草变的,染衣可永不变色。”小两口高兴地用它来为乡亲染布。此后,人世间便出现了染布业。
联想到《红楼梦》中的“疯僧跛道”了吗?这个“跛道”,应该就是“葛仙”的化身。那么,那个“疯僧”又是谁的化身呢?无疑就是西湖灵隐寺的“济癫和尚”。传说济公为西方“降龙罗汉”转世,称号紫衣真人,整天疯疯癫癫,济世救难,有诸多与疯和尚有关的绰号,如西湖疯颠,道济和尚,道济天尊,灵妙天尊,南屏道济,济公活佛,南屏傻道济、疯疯癫癫傻和尚、济公狂癫、济癫狂僧,西湖疯僧、西湖狂僧、西湖灵隐道济禅师,等等。济公与葛仙,是杭州历史上最著名的两大宗教名人,洪昇以他们两人为原型,在《红楼梦》书中塑造“疯僧跛道”形象,每到关键时刻就让他们以神仙的形象出面,不是更顺理成章的事情么?
2006年4月
(原载《土默热红学补》 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年5月第一版)
附:
从 “宁荣街”到“贾家弄”
——宁荣二府及大观园原型再考
1.宁荣二公与南宋帝统
《石头记》中有宁荣二府,宁荣二府的祖先是宁荣二公。红学界关于宁荣二公的研究文章如汗牛充栋,所猜测的笨谜谜底林林总总,但很少有说服力的研究成果。最有说服力的成果是开封赵国栋先生的文章《〈红楼梦〉与〈宋史〉的关联》(见2003年08月27日《开封日报》,把宁荣二公同南宋帝统联系起来考虑,看法很有见地,结论也很有说服力。
赵国栋同志文章中说:荣国公和宁国公在《宋史》里皆有。被封为宁国公的乃是大名鼎鼎的宋徽宗。《宋史·本记第十九》记载,徽宗于元丰五年(1082年)十月丁巳,生于宫中,明年正月赐名,十月授镇宁军节度使,封宁国公。有宁国公就必有荣国公,《宋史·列传第三》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有二子长大成人,年长者即赵德昭,年少者即赵德芳。德昭生五子,其中第四子名惟忠,惟忠又有子名从信,从信就被封为了荣国公。
宋太祖赵匡胤逝世后,传弟不传子,故北宋九帝,除宋太祖以外,全为宋太宗一系。到了南宋,事情又发生了变化。宋高宗是宋徽宗之子,但宋高宗有子早夭,近支旁系又全被金人掠走,所以只好到民间找了赵德芳的后代继了大位,是为宋孝宗。宋孝宗传于宋光宗,宋光宗传于宋宁宗。宁宗又无子,又到民间找了赵德昭的后代继位,是为宋理宗。所以南宋九帝,除了宋高宗外,全是赵匡胤的后代。换句话说,北宋基本上是“宁国公”一系,南宋基本上是“荣国公”一系。弄清楚了这个问题,对于我们理解《红楼梦》不无裨益。
《石头记》第五回里有一句话,叫“箕裘颓堕皆从敬,家事消亡首罪宁。”对这句话,以前因为不知道宁国公指的是谁,所以理解得比较皮相,现在知道了这个“宁”指的是宋徽宗一系,对这句话我们才能有一个全新的理解。我们知道,宋徽宗是一个很糟糕的皇帝,好大喜功,任用奸佞,奢侈无度。又轻开边衅,与金国联合灭辽,结果,辽国被灭,北宋也亡了国。皇帝、宗室、财富全被掠往金国,好好的一座京城也被破坏得不成样子。这一切,宋徽宗要负很大的责任。所以说“家事消亡首罪宁”。
2.石头与艮岳
《石头记》作者托名石头创作此书,又让书中主人公取名宝玉,与北宋宁国公一系因“石头亡国”有直接关系。赵国栋同志认为,艮岳位于北宋都城的东北隅,从政和七年(1117年)建起,直到宣和四年(1222年)建成,前后用了5年多。该园林集全国园林之大成,有人称它“凡天下之美,古今之盛在焉”,堪称园林之大观。宋徽宗曾写了一篇《艮岳记》,对艮岳的蔚然大观作了详尽的描述。
艮岳中以石头最为著名。宋徽宗先爱灵璧石,又取太湖石,后又取衢州常山县南私村的石头。为了从东南运石头,不知损害了多少平民的利益。艮岳可说是导致北宋败亡的因素之一。《石头记》的大观园,和北宋的艮岳也有一定的联系。宋徽宗就有“大观”年号,他所建造的艮岳,对《石头记》作者“建造”大观园有一定的启发。元人郝经诗云:“万岁山来穷九州,汴堤犹有万人愁。中原自古多亡国,亡宋原来是石头。”《石头记》书名当是取意于此。
3.贾宝玉与贾似道
赵国栋先生文章中说:《红楼梦》中有一位贾妃,南宋也有一位贾妃。这位贾妃是宋理宗的妃子,其弟就是弄得南宋亡国的大奸臣贾似道。最妙的是,这位贾妃的父亲叫贾涉,而《红楼梦》中的贾妃,她的伯父叫贾赦。贾妃的弟弟贾似道,实际上是个“于国于家无望”的纨绔子弟,成天在西湖上游玩,但就是这个贾似道,就因为其姊受宠,竟官运亨通,成了南宋末年大权在握的人物。理宗死后,度宗竟称其为“师臣”,其他人都称其为“周公”。此时的贾似道,俨然凌驾于皇帝之上。
南宋将亡,贾似道因误国误民,被发配循州。押解他的县尉郑虎臣决心为民除害,在漳州木棉庵将贾似道杀死。《红楼梦》里的贾妃元春有一句判词,叫做“虎兕相逢大梦归”。过去,人多不解其意,现在,我们联系贾似道的史实,才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这句话并不是指的贾妃死,而是指的贾家后台的消亡,指的是贾家的彻底灭亡。“虎”,指的就是郑虎臣的“虎”,“兕”,指的是贾似道的“似”。这句话是说,贾似道碰到了郑虎臣就完了,贾氏家族也彻底完了。贾似道一死,贾家才是真正的“大梦归”了。
4.宁荣街与贾家弄
笔者虽然欣赏并同意赵国栋先生以上考证分析,但并不赞成赵国栋先生关于《石头记》一书同古都开封关系的论述。其实,赵国栋先生关于贾似道、贾涉、贾贵妃的论证,已经同自己的结论相矛盾。贾氏家族是南宋晚期人,一直生活在浙江,同北宋及其首都开封(汴京)毫无关系。循着贾似道的思路考证下去,必然考证到南宋的都城临安(今杭州)。
《杭州街巷》记载:“南宋理宗时,天台人贾涉为抗金奋斗了一生。他定居在杭州城北武林门外,就是现在贾家弄的位置。”另据《杭州市地名志》记载,贾家弄“东起湖墅北路南段,西至和睦路南段,长320米,宽4米。相传南宋宰相贾秋壑(贾似道)曾居于此,故名贾家弄。”今天的贾家弄口立有块石碑,写了弄堂的来历——“相传南宋宰相贾似道曾居于此,故名贾家弄。”
贾家弄东濒临大运河,西近西溪,巷内贾府园林建筑早已荡然无存。巷内原有一座慧华庵,内有水池,池上架有小桥,建筑古雅。1939年在此创办了私立思文小学,即今贾家弄小学前身。据《湖墅小志》卷四记载:“珠儿潭近贾家弄”,潭址位于贾家弄南(即原拱墅区政府大院内),另据清光绪《湖墅小志》卷四载:“珠儿潭近贾家弄,贾家弄者相传以贾秋壑得名,其地多池沼林园之胜。咸丰初年间,余戚凌燕健大令誉官江苏江浦县归,买范姓屋居家于此,珠儿潭在其屋中,横直不过五六尺,珠儿从水底涌起,刻刻不绝,亦奇观也……即在珠儿坛边对坛盖数椽屋宇,奉大令及其兄咏栗主合而祀之,有额曰寒潭雁影”。民国浙江新闻《杭州通》版载:“寒潭雁影”即于此曾为旧时湖墅“八景”之一。
贾家弄因南宋权臣贾似道和姐姐贾贵妃童年时曾居住于此而得名,其名称由来已久。贾似道的姐姐叫贾凤女,史料记载其有殊色,被宋理宗赵昀选为贵妃,宠爱有加,宫人都称其为“假(贾)皇后”。以“假皇后”的出生地,加之贾似道在南宋理宗、度宗两朝之显赫,其故居在贾家弄之规模宏大、建筑辉煌可想而知。贾似道封爵魏国公,这里正是国公府,又正是贾贵妃的娘家。因此,《石头记》中的宁荣街是以贾家弄为原型,国公府是以贾府为原型,是顺理成章的推论。书中写“宁荣二府将大半条街都占了”,应是贾家弄的实情。
5.大观园与后乐园
不过,《石头记》中的贾府有东西二府,大观园也是由荣国府后花园与宁国府绘芳园合并后建成的,那么贾似道也有东西两府和东西两园么?答案是肯定的。
《西湖游览志余》记载:贾似道在西湖葛岭的宅第,前揖孤山,后据葛岭,地道直通西湖边上。宋代淳佑二年(一二四二),理宗以集芳园赐贾似道,改名后乐园。集芳园在葛岭初阳台,楼阁林泉,幽畅咸极。其时君相淫佚荒怠,竟忘恢复之谋,论者皆以西湖为尤物破国,比之西施云。贾似道“日坐葛岭,取旧宫人及娼尼淫戏,无昼夜。惟故博徒得阑入,人无敢窥其第者”《宋稗类钞》记载:“宋贾似道后乐园废址,在今葛岭;又记称水竹院在西泠桥南,左挟孤山,右带苏堤,当即此地。”嗟乎!岚影湖光,今不异昔,而当时势焰之赫奕,妖冶歌舞亭榭之侈丽,今皆亡有,既已荡为寒烟矣!
周密《齐东野语》“贾氏园池”条:景定三年正月,诏以魏国公贾似道有再造功,命有司建第宅家庙,贾固辞,遂以集芳园及缗钱百万赐之。园故思陵旧物,古木寿藤,多南渡以前所植者。积翠回抱,仰不见日,架廊叠磴,幽眇逶迤,极其营度之巧。犹以为未也,则隧地通道,抗以石梁。旁透湖滨,架百余楹。飞楼层台,凉亭燠馆,华邃精妙。前揖孤山,后据葛岭,两桥映带,一水横穿,各随地势以构筑焉。堂榭有名者曰蟠翠(古松)、雪香(古梅)、翠岩(奇石)、倚绣(杂花)、挹露(海棠)、玉蕊(琼花荼蘼)、清胜(假山),已上集芳旧物。高宗御扁“西湖一曲”、“奇勋”。理宗御书“秋壑”、“遂初容堂”。度宗御书“初阳精舍”、“熙然台”、“砌台”。山之椒曰“无边风月”、“见天地心”。水之滨曰:“琳琅步”、“归舟”、“早船”。 通名之曰后乐园。四世家庙,则居第之左焉。庙有记,一时名士拟作者数十,独取平舟杨公栋者刊之石。又以为未足,则于第之左数百步瞰湖作别墅,曰光漾阁、春雨观、养乐堂、嘉生堂。千头木奴,生意潇然,生物之府,通名之曰养乐园。其旁则廖群玉之香月邻在焉。又于西陵之外,树竹千挺,架楼临之,曰秋水观、第一春、梅坞、剡船亭,侧通谓之水竹院落焉。后复葺南山水乐洞,赐园有声在堂、介堂、爱此、留照、独喜、玉渊、漱石、宜晚,上下四方之宇诸亭,据胜专奇,殆无遗策矣。
其后,志之郡乘,从而为之辞曰:“园囿一也,有藏歌贮舞,流连光景者;有旷志怡神,蜉蝣尘外者;有澄想遐观,运量宇宙,而游特其寄焉者。嘻!使园囿常兴而无废,天下常治而无乱,非后天下之乐而乐者其谁能?”呜呼!当时为此语者,亦安知俯仰之间,遽有荒田野草之悲哉!昔陆务观作《南园记》于中原极盛之时,当时勉之以抑畏退休。今贾氏当国十有六年,谀之者,惟恐不极其至,况敢几微及此意乎?近世以诗吊之者甚众,吴人汤益一诗,颇为人所称云:“檀板歌残陌上花,过墙荆棘刺檐牙。指挥已失铁如意,赐予宁存玉辟邪。败屋春归无主燕,废池雨产在官蛙。木绵庵外尤愁绝,月黑夜深闻鬼车。”李彭老一绝云:“瑶房锦榭曲相通,能几番春事已空。惆怅旧时吹笛处,隔窗风雨剥青红。”
元蒋正子《山房随笔》记载:似道败后,有题其养乐园曰:“老壑曾居葛岭西,游人谁敢问苏堤。势将覆餗不回首,事到出师方噬脐。废圃久无人作主,败垣惟有可留题。算来只有孤山耐,依旧梅花片月低。”“养乐”者,以其奉母而乐也。其赐第正在苏堤葛岭孤山之近,游人常盛。自贾据此,有逰骑过其门,必为侦事者察报,每为所罗织,有官者被黜,有财者被祸。逮世变而后已,有人题葛岭二诗云:“当年谁敢此经过,相国门前卫士多。诸葛功名犹未满,周公事业竟如何。雕梁雨蠹藏狐鼠,花础云蒸长薜萝。万死莫酬亡国恨,空留遗跡在山阿。”又:“楼台突兀妓成围,正是襄阳失援时。王气暗随檀板歇,江声流入玉箫悲。姓名不在功臣传,家庙徒存御赐碑。误国误民还自误,满庭秋草露垂垂。”
宋理宗赐给贾似道的“集芳园”,应该就是《石头记》中东府“绘芳园”的原型,史载“集芳园”在贾似道赐第“后乐园”的左侧,亦即东面,方位一丝不差。贾家的“四世家庙”,也“居第之左焉”,与《石头记》东府宗祠的方位完全吻合。
6.通灵宝玉与传国玺
好多红学家怀疑《石头记》中贾宝玉佩戴的那个通灵宝玉,是按照传国玺描写的,这也同贾似道父子姐弟有直接关系。《宋史·贾涉传》记载:初,翟朝宗得玉玺献诸朝,至是赵珙还,又得玉印,文与玺同而加大。《齐东野语》“嘉定宝玺条”详细记载了贾涉与这块玉玺的关系:贾涉为淮东制阃,尝遣都统司计议官赵珙往河北蒙古军前议事。久之,珙归,得其大将扑鹿花所献皇帝恭膺天命之宝玉玺一座,并元符三年宝样一册,及镇江府诸军副都统翟朝宗所献宝检一座,并缴进于朝。诏下礼部太常寺讨论受宝典礼。此嘉定十四年七月也。
贾涉为淮东制阃并获得玉玺的时候,恰是贾似道出生之时,这就难怪《石头记》作者要写贾宝玉“衔玉而生”,并按照玉玺的形状文字刻画通灵宝玉的形象了。
《石头记》之贾宝玉有“富贵闲人”之绰号,亦同贾似道不无关系。贾似道嘗作半閒亭以停雲水道人,每治事畢,則入亭中打坐。有佞人上唐多令詞大稱其意,詞曰:“天上謫星班,群真時往還,駕青牛早度函關。幻出蓬萊新院宇,花外竹,竹邊山,軒冕倘來間。人生閒最難,算真閒不到人寰,一半神仙先占取,留一半,與公閒。”这正所谓“富贵闲人”的真实写照了。
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剌有《过贾似道废宅》诗一首:
贾生亦何者?此地起楼台。
社稷无人物,湖山养祸胎。
前朝亡国恨,遗迹后人哀。
落日空江上,王宫亦草莱。
《石头记》中王夫人向黛玉介绍自己的儿子宝玉时说:“我有一个孽根祸胎”,盖来源于此。
南宋灭亡后,元代著名剧作家关汉卿曾作散曲《南吕一枝花 杭州景》一套:“普天下锦绣乡,寰海内风流地。大元朝新附国,亡宋家旧华夷。水秀山奇,一到处堪游戏。这答忒富贵,满城中绣幕风帘,一哄地人烟凑集。[梁州]百十里街衢整齐,万余家楼阁参差,并无半答儿闲田地。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西盐场便似一带琼瑶,吴山色千叠翡翠,兀良望钱塘江万顷玻璃。更有清溪、绿水,画船儿来往闲游戏。浙江亭紧相对,相对着险岭高峰长怪石,堪羡堪题。[尾]家家掩映渠流水,楼阁峥嵘出翠微。遥望西湖暮山势,看了这壁,觑了那壁,纵有丹青下不得笔!”
南宋灭亡后的杭州景色,与南明灭亡后的杭州景色,一样会勾起遗老遗少的兴亡感叹。《石头记》之所以用贾赦、贾妃、贾宝玉、通灵玉、东西贾府、大观园与绘芳园为衬景,其目的无非是为了表达作者内心“前朝亡国恨,遗迹后人哀”的国殇家恨!
7.甄贾两府与洪贾两府
说到这里,您以为《石头记》真的是写贾似道么?这就大错而特错了!贾似道是历史上遗臭万年的误国奸臣,从南宋以来一直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从来没有人为其作翻案文章,难道《石头记》作者甘冒天下之大不韪,肯为贾似道鸣冤叫屈么?肯定不是,但其中必定另有原因。
《石头记》作者以贾似道、贾贵妃、贾涉、贾家弄、贾氏东西二府写入书中,只不过假借贾家之躯壳敷衍故事而已。真实的创作目的,还是描写作者“亲历亲闻”的故事,也就是明清改朝换代以后江南世族亡国破家之痛的故事。这正是《石头记》作者在书中刻意设计了甄贾两府、甄贾两个宝玉的目的所在。
宋末诗人汪宗臣有《嘲贾似道》一首:“贾秋壑,魏公爵,台州鬼,扬州鹤。气盈色骄逞才略,欺天罔人无愧怍。帷幄不能筹,金汤弗能作。费尽世间铁,铸此一大错。关子形模贾字同,生儿德祐纪元中。甚惭婴杵心莽卓,十可斩书真谔谔。锣声三下东江头,铁鞭一挥南海角。假贾伪魏至於斯,呜呼似道道奚若。宋亡感激忠义多,遗臭如君枭獍恶。”这也是《石头记》作者在书中刻意交待“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内心深意所在。
杭州的南宋著名遗迹多矣,《石头记》作者何以单单选择贾似道及其府邸园林作为作品的躯壳呢?原来,贾似道生前的封爵是“魏国公”,葛岭的贾府园宅历来被世人称为“魏国公府”。这个“魏国公府”是宋理宗赐给贾似道的“敕建国公府”。赐给贾似道前这里分为东西两个部分,东部原来是宋高宗赵构所建的皇家花园“集芳园”,西部原来则是南宋初期的“魏国忠宣公”洪皓的御赐府邸园林。“集芳园”的来历如前所述,应该就是《石头记》东府“绘芳园”的原型。西部的“魏国忠宣公”府邸园林又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南宋初期,宋高宗派一位大臣洪皓出使金国,洪皓来到金国后,金朝皇帝千方百计威逼引诱洪皓投降金国,洪皓富贵不淫,威武不屈,坚持十七年不肯降金。宋金议和后,金朝无奈放洪皓南归。宋高宗赵构认为洪皓的气节相当于民族英雄苏武,因此为洪皓赐爵“魏国忠宣公”,并在葛岭敕建“魏国公府”。洪皓的三个儿子洪迈、洪遵、洪适,不仅都当过宰相一级(同平章事)的大官,而且都才学出众,号称“洪门三学士”,正所谓一门“父子公侯三宰相”也。
由于洪皓与当时的投降派宰相秦桧不合,遭秦桧诬陷,被远远发配到广东英州,至死没有返回杭州。洪皓被贬窜岭南后,葛岭敕建的“魏国公府”被朝廷收回,直到宋理宗时,被再次赐给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此后,世人都知道这里叫“后乐园”、“养乐园”、“半闲堂”、“红梅阁”,都知道是“魏国公”贾似道的遗址,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以前曾经是“魏国公”洪皓的赐第了。
到了明代,洪皓的子孙第二次崛起,成化年间洪钟由于“功成四省息干戈”,被封为刑部尚书,赐爵太子太保,并上追封两代,下荫封两代,即所谓以门“祖孙太保五尚书”也。洪钟晚年退隐回故乡杭州居住时,葛岭祖宅久已物是人非。贾似道垮台后,这里成了一位“毛淑妃”的墓地,一直荒芜到明朝中叶。洪钟无力收回祖业,于是便在葛岭山阴的西溪深潭口择地另建洪府和洪园,子孙居住一直到清康熙年间。
在明朝嘉靖年间,著名文人王世贞任杭州知府时,曾记载过自己的一个梦,他梦见南宋的洪皓对他说,自己家在葛岭的府邸长期被别人霸占,希望他能秉公执法,代洪氏子孙收回祖业。王世贞并没有完成洪皓嘱托的任务,在他的继任者一个胡姓知府任上,终于完成了这个任务,将葛岭“魏国公府”的部分园林收回,并在其上修建了“魏国忠宣公祠堂”,交给洪姓子孙管理。同时免去了祠堂附属土地的租税,由洪姓子孙世代继承管理。
《石头记》的作者,便是洪钟的六世孙,生活在清朝初年的洪昇。洪家作为宋明两朝的“百年望族”,富贵流传,五世不斩。到了明清改朝换代之后,由于失去了前朝的功名利禄,家族光景是“外面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境地,最后终于因为深重的“家难”,“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洪昇创作《石头记》的目的,就是要表现自己内心的国仇家恨。
洪皓时代北宋的灭亡与洪昇时代大明王朝的灰飞烟灭,是如此的异曲同工。洪家两世的国仇家恨,均与金人及其后裔满洲(后金)人直接相关,这就难怪洪昇要以南宋的真假两个“魏国公府”为躯壳,以自己的亲历亲闻为素材,去创作《石头记》了。书中的贾似道“魏国公府”为假,洪皓的“魏国公府”为真;贾似道的少年荒唐为假,洪昇自己的少年荒唐为真。甄真贾假,以贾作甄,敷衍出一篇年代地域均无考的真假莫辨的《石头记》故事。
8.大观园与西溪
洪昇创作《石头记》的时期,葛岭的“魏国公”府邸园林和贾家弄的“太师府”早已荡然无存,洪昇只能根据史料和传说杜撰出“宁荣街”及东西二府,以及东府那个并未实写的绘芳园;书中宝玉和姐妹们活动主场所的大观园,并非根据宋朝时期“魏国公”府邸园林实景创作,而是根据自己与“蕉园姐妹”们活动的主场所——西溪的一组明代园林建筑为原型描绘的。
洪昇家族及其当时杭州黄姓、顾姓、钱姓家族,号称“四大家族”。四大家族中的十二个青年女子,曾先后结成“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两个女子诗社。《石头记》中姐妹们先起“海棠社”,后起“桃花社”,就是按照先后两期“蕉园诗社”的过程实录的。书中曾写“林黛玉重建桃花社”,事实上就是林以宁重建“蕉园七子社”。书中所写的姐妹们取雅号,推祭酒,订章程,分韵赛诗等活动,都是“蕉园诗社”风雅活动的实录。
她们结社的地点在诗社“祭酒”柴静仪家的“蕉园”,诗社名称盖源于此。这个“蕉园”后来被柴静仪的父亲柴云倩卖给了当时的大官僚高士奇,高士奇改建后改名“西溪山庄”,并在此接待第三次南巡的康熙皇帝。康熙对这里的景色大感兴趣,亲自作《咏西溪山庄》五律一首,并亲笔为山庄题额“竹窗”二字。这个曾名“蕉园”的“西溪山庄”,就是《石头记》大观园中“潇湘馆”的原型,也是“潇湘馆”之所以题额“有凤来仪”的出处所在。
她们活动的场所除了蕉园以外,还有当时西溪著名的园林洪园、花坞、秋雪庵、西溪山堂、西溪水阁等地,这些园林建筑,共同构成了《石头记》大观园的原型。书中描写从贾府去大观园首先要经过“曲径通幽处”,这个“通幽”的“曲径”应该是南宋时期留下来的“辇道”,当时从杭州进入西溪只有两条通道:水路从松木场乘船进入,陆路只有这条“宋辇道”可通。“宋辇道”曲折穿过老和山进入西溪,可谓“曲径通幽”。书中描写的“沁芳池”、“沁芳桥”,其原型就在今天西溪“王家桥”。这里就是当年高士奇接康熙皇帝下船游西溪的场所,当时叫做“御临池”和“御临桥”。
《石头记》大观园中出现的“大主山”,就是西溪南面从留下镇到秦亭山的老和山。西溪河又称“转山河”,沿山流淌,山旁水畔的西溪园林建筑,正所谓“衔山抱水建来精”。山旁水畔有沿山十八坞,书中的“蘅芜苑”,乃是以十八坞中最大的“花坞”为原型创作的,这里历来就是种植香草鲜花的地方,故名“蘅芜苑”。书中来往于“蘅芜苑”与“秋雪庵”之间经常路过的“藕香桥”,现在的名称仍然叫“藕香桥”,乃是一座竹桥,架在流香溪上,与《石头记》中的描写一丝不差。
《石头记》大观园中有处景点叫“蓼汀花溆”,其原型就是西溪的“芦汀沙溆”,洪昇祖父洪吉臣所撰《西溪志》,对此有清楚记载。过去西溪最著名的景色就是梅花、芦苇和桂树。大观园中姐妹们作诗烤鹿肉的场所“芦雪庵”,原型就是“秋雪庵”,这里每到秋季芦花如雪,故名。书中贾母隔水闻笛的“凸碧堂”,原型乃是当时著名文人冯梦桢的“西溪山堂”,因其中曾收藏著名的《快雪时晴帖》,所以又称“快雪堂”,其原址在今天的西湖高中院内。书中的黛玉、湘云联诗的“凹晶馆”,原型乃是当时大盐商汪然明的“西溪水阁”,地址在山堂下面的西溪河畔。今天西溪湿地公园重建的山堂、水阁,是易地改建的,并非历史上的原址。
《石头记》大观园中的最重要建筑自然是贾宝玉居住的“怡红院”,它的原型就是洪昇的故居“洪园”。“怡红”者,既有“怡”红楼之意,也有“怡”洪姓之意,一语双关,恰到好处。“洪园”始建于洪昇的六世祖洪钟,扩建于明万历年间,冯梦桢在其著作中曾清楚地记载了洪园扩建的时间和豪华程度。在西溪诸多园林建筑中,洪园乃是历史最为悠久且最阔大豪华的府邸园林。
书中与“怡红院”比邻的“稻香村”,原型乃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夫家沈氏的庄园。沈氏是西溪最古老的家族,南宋时期就居住在这里,并在这里开设一个历史悠久的酒家。宋高宗赵构郊游时,曾到这里吃酒,由于酒好服务好,龙心大悦,亲笔为这里题写“不为酒税处”。从此这里卖酒不用纳税,更加兴旺起来。《石头记》中清客们为这里题名“杏花村”,贾政说“犯了正名”,“犯”的就是酒家的“正名”;宝玉为这里题名“稻香村”,并题匾额“杏帘在望”,既有酒家的意思,又不犯酒家“正名”,所以大家轰然叫妙。
对《石头记》中的大观园原型研究,过去好多红学家都曾花费过不少力气,而始终不得要领。大观园何以有“三里半大”?园中各景点相对位置如何?姐妹们去芦雪庵何以要乘船“棹雪”而来?贾母游览各园子何以出门就要乘船?当你搞清了大观园原型其实不是一座园林,而是西溪“衔山抱水”处的一组园林建筑时,这一切都迎刃而解了。洪昇在《石头记》中创作的大观园,就是按照自己青少年时期与蕉园姐妹们一起优游其中的西溪园林为原型创作的,这同作者在书中开端交待的为自己“亲历亲闻”的几个“女子”作传的宗旨是吻合的,西溪人写西溪人,西溪人写西溪景,信手拈来,洋洋洒洒,绝无隔靴搔痒之弊。
前几天,杭州的几位著名学者,公开指责笔者考证的西溪大观园原型方位不对,真让人有啼笑皆非的感觉。这些学者用今天西溪的景色去套四百年前的西溪,怎么能不产生“方位不对”的错觉呢?笔者考证的西溪诸景点,位置在老和山下,转山河畔和沿山十八坞。五八年大跃进,七十年代大搞农田水利建设,以及前些年修建天目山路时,将转山河的大部分河道都填平了,今天哪里去找大观园“衔山抱水”的原型实景?今天修建的西溪湿地公园,所在地的河流是余杭塘河,并非转山河。笔者不希图杭州的学者盲目附和笔者的学说,但也不希望杭州的学者强不知以为知,拿着今天的西溪作为洪昇时代的西溪,来无端攻击笔者的历史考证。笔者是个塞外汉子,对西溪的历史文化还亲自五下杭州实地考证,作为杭州人,对自己故乡的历史一无所知,还拿出一副大学者的架子,振振有词地说什么“方位不对”,能不汗颜?
9.洪昇与石头
《石头记》一书之所以如此命名,是因为这是一部由石头自行记录、并记录石头“亲历亲闻”故事的书。书中交代: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遗弃一块“补天石”于“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后来“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回归大荒山后石头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抄录问世后,遂有了《石头记》一书。
洪昇的人生是典型的悲剧人生,他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悲剧,经历了“天伦之变”的家庭悲剧,经历了“斥革功名”的个人悲剧,经历了“红颜薄命”的女性悲剧,《红楼梦》所展示的四大悲剧全部是洪昇根据自己“亲历亲闻”忠实记录的。更令人惊叹的是,洪昇的悲剧人生,确实曾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
洪昇的故园便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所谓“西方灵河岸上”就是传说从古印度飞来的飞来峰以及上中下三天竺寺,天竺便是古印度之名称。著名的“三生石”,便在三天竺(法镜寺)后右侧的一块茶园中。洪昇的故宅园林及祖宗庐墓,确实就在“三生石畔”!在洪昇的故园中,有一块著名的“石头”,名叫“翠嶂”,乃是洪园标志性的建筑。在《石头记》中,描写大观园初建成,宝玉跟随父亲进园为各景点题写匾额和对联,进园后见到的第一处景观,便是一块玲珑插天的大石头,形成一带“翠嶂”。
在洪昇遭遇重重苦难,重新回到故乡之后,曾给三弟写过一首诗,题目是《重过虞氏水香居示季弟》:
不到栖闲地,惊心四十秋。
园经三主易,壁少一诗留。
危石仍青障,荒祠改画楼。
槎桠两枯树,还映小池幽。
诗中说,四十年过去了,自己家原来的园子已经三易主人,面貌大变,但那块作为“青障”的石头还在,不过已经成为“危石”了。在《稗畦续集》中本诗一共两首,其二是:
少日山亭畔,常时竹马嬉。
琴樽携弟妹,几杖奉尊慈。
一恸悲黄土,余生感素丝。
杖藜惟对汝,步步涕双垂。
诗中说,小的时候,自己经常与三弟在园中玩耍,与父母弟妹一起其乐融融,在他们死后对景伤情、步步垂涕。这正是昔日自己家的故园情景。
不仅洪昇自己的诗中对这块石头有记载,后人凭吊洪园的诗中也有同样表述。清丁立中《西溪山庄怀洪襄惠公》诗中说:
白金鳞服沐恩多,秋宪归营安乐窝。
边备万屯擐甲胄,功成四省息干戈。
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
五里松楸东穆坞,阳明墓表不刊磨。
诗的上阕记载洪钟的一生功绩,尾联说的是洪钟墓地情况,请注意颈联,说的是在他凭吊之时,尚见“小桥临水披苍竹,奇石含烟袅绿萝”的景色。但他在诗前的小注中交代,洪园已经荒废,只存夕日的“小邱”(同丘)和“奇石”了。由此可见,洪园夕日确实有一块奇石做“青障”,这块奇石名气很大,在洪园多次易主废弃后,这块奇石犹存,令后人发思古之幽情。
洪园这块石头,历史很是悠久,其中寄托着很多往事。在稍晚于洪昇的杭州著名文人厉鹗的《洪襄惠公园中峰石歌在西溪钱塘》诗中写道:
苔梯不扫狐狸迹,崩云上压三十尺。
东风一夜闻履綦,横出残梅点明婳。
当日园开迎贵婿,大凿春池照珠翠。
咸宁侯印竟坠地,七女争妍犹拥髻。
金闺妖血无人见,塞上燕支洗罗荐。
二百年来如抹点,苍石无言泪如霰。
这是一首怀古诗,诗人面对着洪园荒废后遗留的“崩云”“苍石”,回忆了“石头”见证的历史,“苍石无言泪如霰”一句,既可以作为厉鹗眼中“苍石”见证的这段历史,也可以作为《石头记》作者“石头”笔下记录的历史。
洪园中的这块石头,叫“奇石”、“苍石”也好,叫“青障”、“翠嶂”也好,在洪昇的青少年时期,经常与弟妹一起在其中玩耍“竹马嬉”,在她写给妻子的一首诗中,也记录了二人少小时在园中石畔“编荆游憩”青梅竹马的情景,所以记忆十分深刻。四十年后,洪昇回到故乡,洪园已经三易其主,园子中石头上已经是狐狸穿行、苔梯不扫的残破景象了,但“小邱”、“春池”、“奇石”仍在,令洪昇悲从中来,这应该是洪昇创作《石头记》,用石头比喻自己的重要理由之一。
《石头记》中的“石头”,寄托着洪昇悲剧人生的多重寓意。对于刚刚经历的改朝换代社会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一个具有“遗民思想”的士大夫对前朝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兴亡感叹;对于刚刚经历的百年望族灰飞烟灭家庭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对家族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凄苦哀鸣;对于刚刚经历的功名利禄都成为过眼云烟的个人人生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对自己辜负“天恩祖德”、“断送功名到白头”的扼腕浩叹;对于刚刚经历的姐妹们“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红颜悲剧来说,石头“无材补天”,寄寓着对“金紫万千谁治国,裙钗一个可齐家”的长歌当哭!
洪昇的一生,与石头结下了不解之缘,洪昇记录自己亲历亲闻故事的作品,就是石头上面的文字,就是《石头记》。古代风雅文人与石为友,甚至视石为己,如唐代宰相牛僧儒说的,“待之如宾友,视之如贤哲,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又如宋代书法家米芾那样,呼奇石为“兄”,并袍笏以拜。洪昇以自己譬喻石头而作《石头记》,在书中为石头转世的主人公取名宝玉,何尝不是对石头“重之如宝玉,爱之如儿孙”之意!
10.《石头记》与杭州
《石头记》中不仅大观园是以杭州西溪的一组明代园林建筑为原型创作的,大观园外宝玉曾前去活动过的诸多地点,也取自杭州。不过是明末清初的杭州,不是今天的杭州。
书中“享福人福深还铸福”的清虚观,原型就是今天葛岭的抱朴道院;抱朴道院古称“冲虚观”,乃是葛洪炼丹成仙的场所。书中秦可卿停灵的“铁槛寺”,原型就是杭州“钱王祠”,钱王筑“铁槛”御潮的故事乃是杭州最古老的传说之一。书中宝玉祭金钏的“水仙庵”,原型就是杭州的“水仙祠”,地点在孤山。书中王熙凤弄权拆散张金哥婚姻的馒头庵,又名水月庵,原型就叫水月庵,乃是传说中“水月老人”修行的地方。书中宝玉向王道士讨要“妒妇方”的“天齐庙”,原型就是杭州的老东岳庙,天下的东岳庙俗称都是“天齐庙”。这些笔者都曾进行过详细考证,在此不再重复。这么多地点都在四百年前的杭州找到了原型,是无法用偶合解释的。
杭州作为“江南形胜,三吴都会”,以“三秋桂子,十里荷花”著称,自古就是“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石头记》书中的“一干冤孽”投胎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去往“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都是杭州的特指。书中的大观园“芳园筑向帝城西”,杭州是中国古代六大古都之一,可以称为“帝城”,西溪的位置恰在“帝城”之西。书中姐妹们歌颂大观园有“芳园筑何处,仙境别红尘”诗句,西溪自古以来恰恰是官僚文人乐于隐居的“仙境别红尘”场所。笔者在《〈红楼梦〉与西溪文化》一文中对此有详细分析,不赘。
《石头记》中的大观园之所以以“大观”命名,应该与杭州西湖十八景之一的“吴山大观”有关。吴山紫阳山上原来有大观台,在此观望西湖,景色如画。转过身去,远望钱塘江,一片浩渺;回望杭城,市井街巷,繁华之胜,令人感慨万端,故名此景为“吴山大观”。
清时文人沈德潜有《吴山大观》诗:
千尺峰头策杖藜,大观台榭俯丹梯。
玲珑石窦邻仙窟,璀璨龙章拱玉题。
湖影长堤分内外,江流全浙划东西。
凭高无限苍茫意,一抹遥山指会稽。
《石头记》中的穿针引线人物“疯僧跛道”,也是以杭州的神话传说附会写成的。所谓“疯僧”就是传说中的活佛济颠,曾在灵隐寺出家,其形象最著名之处就是疯疯癫癫。所谓“跛道”就是传说中的神仙葛洪,据说他经常装成跛脚道人去点化世人,曾经跛着脚帮助一对从事织染业的勤劳的青年夫妇制造染料。葛岭抱朴道院旁有炼丹古井,岭上有初阳台,都是葛仙翁炼丹的遗迹。
综上可证,《石头记》乃是一部杭州人所创作的,以杭州山水为故事背景的,以杭州世族家庭毁灭为故事主线的,以杭州女诗人为人物原型的,以杭州风土人情为故事情节的,以改朝换代兴亡感叹为故事主旨的伟大文学作品。这不是什么著作权之争,而是对《石头记》正确解读的大是大非问题,是把《石头记》读成中华优秀思想文化还是秘史妖书的关键分野所在,不可不搞清楚。
2007年9月
(原载《土默热红学新突破》 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年10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