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芳园缘何名大观——兼论太虚幻境与太虚楼的审美建构

(2022-10-13 19:08:15)
标签:

大观园

吴山大观

太虚幻境

太虚楼

杭州文化

分类: 西溪泛红

芳园缘何名大观

——兼论太虚幻境与太虚楼的审美建构

附: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

        土默热

大观园是《红楼梦》中宝玉和众姐妹们钟情铸爱的“天堂”,是红楼一梦中诸多哀婉缠绵故事的演绎场所。《红楼梦》书中发生在大观园里的一系列故事,给读者留下最深刻印象的大概莫过于两件大事:一件是赫赫扬扬的元妃省亲,给贾家带来烈火烹油般的富贵荣华;另一件是姐妹们结海棠社和桃花社,在园中吟风弄月、伤春悲秋的风雅生活。

大观园是为了接待元妃省亲而修建的,其园名为元妃所赐。《红楼梦》第十八回写道:元妃游览了园中美景,评价了姐妹们的题咏诗,夸赞了宝玉所作的联额之后,“乃命笔砚伺候,亲拂罗笺,择其喜者赐名”。因题其园之总名曰“大观园”,题其正楼曰“大观楼”,并题一绝句云:“衔山抱水建来精,多少工夫筑始成!天上人间诸景备,芳园应锡‘大观’名。”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有没有创作原型,原型在哪里,历来是红学界争议最多的焦点问题之一。主流红学那种认为大观园没有原型,只存在于曹雪芹天才脑袋里的观点,就无需争辩也无从争辩了;至于“大观园创作无原型说”是否符合文学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规律,乃是另一个问题,这里就不拟多议了。主流红学的大师中,也有人持大观园有原型的观点,大体上有北京与南京二说。北京说有“恭王府论”、“圆明园论”,还有一个天津“水西庄论”;南京说基本上就是“隋园论”,也就是江宁织造府西花园论。多少年来,红学界兖兖诸公为此考证的,撰文的,踏勘的,制图的,各抒己见,争论不休,迄今并无一个公认的结论性意见。

红学界诸公考证大观园原型的论争之所以长期难以获得统一意见,原因恐怕主要出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家都承认《红楼梦》作者是曹雪芹,书中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于是专一从康熙南巡与江宁织造府的关系去考证大观园原型,却完全忽略了书中大观园还有一个主要功能,就是红楼十二钗姐妹在其中两次结社,多次分韵赋诗。对于大观园的后一个功能,红学界基本无人去考证研究,实话说,在曹雪芹身上也无从考证,根本就研究不出所以然来。二是忽略了对大观园园子总名“大观”以及园中各景点如怡红快绿、蘅芜稻香等名称的考证,也没有对《红楼梦》作者何以如此为大观园及其子系统园林命名加以研究。实话说,把曹雪芹和大观园及其园中各景点名称根本就无法联系起来,所谓江宁织造府西花园说根本就不能成立,因为曹寅修建的“西花园”在北京海淀,是皇家园林而不是曹家花园,根本就不在南京的江宁织造府。所以大观园与曹雪芹之间从来就不存在任何必然联系。

要想彻底搞清《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何在,作者何以要用“大观”二字为该园命名,必须还《石头记》创作的真面目。《红楼梦》创作的时间不是乾隆中叶,作者也不是曹雪芹,任何按照曹雪芹的人生经历去寻找大观园原型的做法,都是刻舟求剑、北辙南辕之举;《红楼梦》的创作时间是在康熙中后期,其真实作者乃是江南才子洪昇。书中大观园的原型,就是洪昇和西陵十二钗姐妹们结社作诗的“蕉园”,也就是权臣高士奇为接待康熙南巡而修建的“西溪山庄”,康熙皇帝为这里亲笔题名“竹窗”。《红楼梦》书中记载的大观园接待元妃省亲后,姐妹们先后在园中结成“海棠社”和“桃花社”的故事,与西溪山庄(旧称蕉园)接待康熙南巡前后,蕉园姐妹们在这里先后结成“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的史实,是完全吻合的。

严格说,《红楼梦》中的大观园,并非一座贵族府邸园林,而是洪昇故园杭州西溪的一组建于明代的江南园林建筑。园中怡红院(洪园),潇湘馆(蕉园),蘅芜苑(花坞),稻香村(柴门,杏花村,九间楼酒家,不为酒税处),凸碧堂(西溪山堂,亦称二雪堂),凹晶馆(西溪水阁),芦雪庵(秋雪庵),藕香榭(藕香亭),藕香桥(梵香桥)等园林建筑,其真实原型均在杭州西溪。书中涉及的大观园外之清虚观(抱朴道院,冲虚观),天齐庙(西溪老东岳庙),水月庵(水月老人庵,因位于馒头山下,亦称馒头庵),水仙庵(水仙祠,水仙王庙),铁槛寺(铸铁槛御钱塘潮的钱王祠)等宗教场所,其原型也均在杭州西溪、西泠、西湖地区,表现的是杭州“花柳繁华、温柔富贵”的三西文化,这恐怕用偶合是难以解释的。

《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这些大观园景点,所在位置与西溪在杭州的位置是完全吻合的。书中说“芳园筑向帝城西”,杭州乃我国六大古都之一,西溪恰在这座“帝城”之西。书中说大观园“衔山抱水建来精”,“山水横拖千里外”,这也正是西溪这个地方“衔”秦亭山,“抱”流香溪,山水横拖绵延亘长的独特形势。书中说“芳园建何处,仙境别红尘”,西溪恰恰是都市边的村庄,至今仍是国家级湿地公园,是繁华都市杭州城边不染红尘的“仙境”。书中说宝玉和姐妹们来自“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古今中外的“三生石”只有一块,就是杭州灵鹫峰天竺寺中的“三生石”,灵鹫峰传说就是从西天印度飞来的,天竺寺、灵隐寺均在灵鹫峰之阳,而西溪则在灵鹫峰之阴,一山之隔,近在咫尺,一个“畔”字恰当之极。

以上这些关于大观园原型的考证,笔者在《土默热红学》及其续书中均作过详细考证,这里就不再赘述了。在2006年杭州西溪的“《红楼梦》与西溪文化”研讨会上,笔者曾就此内容作过详细演讲。当时,参加研讨会的好些红学家也不得不承认,《红楼梦》与杭州西溪确有关系,但他们却莫名其妙地提出另一种解释,就是曹雪芹虽然与杭州没有一面之缘,但他的爷爷曹寅曾经到过杭州,因此曹雪芹也具备以西溪为原型创作大观园的条件。这真是匪夷所思的奇谈怪论!曹寅虽然年轻时曾短暂到过杭州一次,仅凭“倚马五日”浮光掠影的印象,如何能写出《红楼梦》中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更何况曹寅去世时,曹雪芹尚未出生,难道爷爷对杭州的印象,还能通过遗传因子留给孙子,并绘声绘色地写进小说么?

闲言少叙言归正传。洪昇以自己和十二个女诗人姐妹的共同故园创作了《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可是,他为什么一定要用“大观”二字来为该园命名、并将接待元妃省亲的主要场所也命名为“大观楼”呢?“大观”二字,虽然最早出现于《易经·观卦》,但用“大观”二字来形容风景名胜气象万千的,应始出于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自范仲淹起,我国古代文人笔下描绘风景名胜,都往往加以“大观”之名。

因为《红楼梦》书中的大观园是为了接待元妃省亲修建的,“大观”之名又是元妃所赐,又因为书中元妃省亲隐写的是康熙南巡,所以这个“大观园”的命名必然与康熙皇帝直接相关。查康熙六次南巡所经过的地方,扬州附近有瓜州的大观楼,苏州寒山有大观台,杭州吴山有大观台,浙江绍兴有大观堂。这些以“大观”为名的名胜,瓜州、苏州、绍兴三地的“大观”之名,均非康熙皇帝所取,唯一由康熙皇帝命名并亲笔题名的,就是杭州的“吴山大观”。

杭州“吴山大观”一景名称由来已久。吴山位于杭州城区之西南,西湖之东南,由宝月、娥眉、浅山、紫阳、七宝、云居等山相连而成。吴山又称胥山,春秋时吴王夫差将伍子胥杀害,将其尸投入之江(钱塘江)之中,后人哀其不幸,封其为潮神,在吴山立庙祀之,故吴山又名胥山、伍山。早在五代,吴山上便建有江湖汇观亭。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梅挚出任杭州知州,宋仁宗赐诗,起始两句“地有湖山美,东南第一州。”梅挚到任后就在此建“有美堂”以作纪念,还请大文豪欧阳修写了《有美堂记》,由大书法家蔡襄书文刻碑,置于堂中,对此地极尽称颂。记中云:“钱塘兼有天下之美,而斯堂者又尽得钱塘之美焉。” 时人遂称紫阳山巅的“有美堂”为“大观台”,以后相沿成习。

吴山海拔不到千米,并不高峻,但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形成观赏杭州美景的绝佳去处。杭州山水自古号称人间天堂,在吴山登山远眺,东望西子秀色,历历在目;西望钱江如练,平野茫茫;南望越山莽莽,连绵青翠;北望街衢齐整,车水马龙,确为尽揽杭州美景的独一无二好去处。明代著名文学家徐渭题联赞曰:“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可谓“大观台”之名的绝妙注脚(见附图一)。清时文人沈德潜有《吴山大观》诗:“千尺峰头策杖藜,大观台榭俯丹梯。玲珑石窦邻仙窟,璀璨龙章拱玉题。湖影长堤分内外,江流全浙划东西。凭高无限苍茫意,一抹遥山指会稽”。

     

附图一:古吴山大观图

 

吴山大观台之名并非康熙所赐,但“吴山大观”作为一个著名景点名称,确为康熙所赐;正式将“吴山大观”列入杭州清代西湖十八景并亲自题写其名称的,就是南巡至杭州的康熙皇帝。据《仁庙五巡江南日录》载:“康熙四十四年(1705)乙酉(农历)四月初四日,皇上乘轿,皇太子、宫眷出行宫,由大街过鼓楼,进城隍牌坊,上吴山,幸紫阳山,各处游玩。午后仍幸城隍牌坊,回行宫。”其实,康熙六次南巡,五次到杭州,每次来杭,都从城隍牌楼巷上吴山进香。可见对吴山大观景色之激赏留恋。

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到杭州,登紫阳山赏景时,四顾眼前胜景,不觉诗兴大发,遂口吟七绝一首《登吴山绝顶》诗,歌咏吴山大观:“左控长江右控湖,万家烟火接康衢。偶来绝顶凭虚望,似向云霄展画图。” 康熙皇帝的这首诗,从此便成为吴山大观诸多题咏的压卷之作。康熙三十八年,玄烨皇帝第三次南巡到达杭州,再次赋《登吴山诗》一首:“重经层巘暂停銮,天日晴和览眺宽。城市万家烟火近,念兹莫遣有饥寒。”此次南巡驻蹕杭州织造衙门行宫(即内行宫),时遇大雨,雨中遥望吴山,康熙又作《行宫雨中望吴山》一首:“槛外青山纵目收,繁花初落叶新稠。更教点染烟云色,添得窗前翠欲流。”

康熙南巡期间,曾先后为“西湖十八景”亲笔题名,并刻为御碑,分别立在十八个景点边。其中改“两峰插云”为“双峰插云”,改“曲院荷风”为“曲院风荷” 。“吴山大观”正式列入西湖十八景,便是此时的事情。当时,“西湖十八景”每一景点边上,都有一个御碑亭,亭中御碑,镌刻着康熙题写的景点名。可惜的是,后来因为种种变故,平湖秋月、断桥残雪、雷峰夕照、花港观鱼、柳浪闻莺、三潭印月、双峰插云、吴山大观等景点的御碑不见踪影,目前能看到的,只剩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南屏晚钟这三块御碑了。今天我们在吴山城隍庙所能看到御书的“吴山大观”四个字,乃是后人集康熙手书文字而成,并非当时康熙题写原迹。

古吴山大观台遗迹今天早已荡然无存,对于大观台的具体位置,古籍记载也不尽一致,一说在紫阳山顶,一说在七宝山巅。《湖山便览》卷十二记载:“大观台在七宝山绝顶,石面砥平,明胡宗宪尝建亭其上,寻圮。郡人以其基方广有类平台,可畅登眺,遂以大观台呼之,实无台也。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登吴山》诗,有司于七宝山建楼勒碑,遂称此楼为‘大观台’”。今“江湖汇观亭”仍位于吴山七宝山巅的有美堂遗址上,巍然耸立。亭高八米,双椽重檐,拾二十四级螺旋石级可登顶层。(见附图二)

     

 

 

附图二:吴山大观台

 但后人多认为大观台位于吴山的紫阳山巅。在《西湖胜迹》一书中,有关大观台的画有好几帧,画中主要突出大观台上观湖、看江、望城之胜。其实在吴山诸多山头上,随便站在那座山头瞭望都可以达到这个目的,但最佳观景地点应该在吴山的最高峰紫阳山巅。所以后人多认为今天杭州的城隍庙所在地,乃是当年大观台的遗址。后人集康熙手书字而制的“吴山大观”牌匾,今天也都悬挂在这里的城隍庙中(见附图三、四)。

   

         附图三:吴山大观

            附图四:吴山城隍庙全景

有些资料说,清雍正时浙江总督李卫建西湖十八景,中有“吴山大观”一景。因为是他主持在七宝山顶建了一座大观台,将康熙皇帝的吴山诗供在御书亭中,所以名吴山大观。这种说法是不确切的。李卫确曾在雍正年间修茸过吴山大观台,但早在李卫之前,大观台(一称大观楼,或称大观阁)便存在了。根据《湖山便览》卷十二:“清康熙二十八年圣祖仁皇帝御制《登吴山》诗,有司于七宝山建楼勒碑,遂称楼为‘大观台’”,可见康熙年间这里便建有楼台亭阁。另据《西湖新志》卷三:“雍正五年,以楼改龙王庙,仍建亭于七宝山崇奉御碑,又称亭为‘大观台’,增修景目曰‘吴山大观’。”可见李卫只是将康熙时建的大观楼改成了龙王庙,并非新建大观台。

在吴山大观台侧,明清时尚有“太虚楼”一座,深得文人雅士青睐。明代王士性的《登吴山记》中记载:登上“城隍庙,大江百里,时时从疏树中见。入庙后,登太虚楼下瞰全湖,跃金沉碧,一目俱尽。庙临江,楼面湖,斯吴山之伟观也。”“周庐百桷,锦幢千道,黄金为堂,碧琉为瓦,青玉为地,炉烟袅空,双龙抱之。”可见吴山太虚楼乃是凭揽西湖全景的绝佳胜地,登楼览胜,如梦如幻,如入仙境。

明代著名文人、曾任杭州太守的王世贞有《七律·同年马通政吴太常顾沈二臬及凌守要予与蔡宪使饮太虚楼》一首:

不需槎上访蓬莱,咫尺云霄法像开。

挟日千峰凌睥睨,浮天万顷浸楼台。

西泠棹影烟从破,下界钟声晚自来。

十载故人尘外景,醉翁宁为酒徘徊。

从诗中不难看出,太虚楼不仅风光秀美,而且有相对于“下界”的上天“云霄”、尘外蓬莱之感。这就同《红楼梦》中的太虚幻境发生了意义上的关联。在太虚楼登楼眺望西湖美景,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湖心亭与蓬莱宫楼阁,楼阁上悬挂有匾额“太虚一点”。西湖湖心蓬莱宫取名源自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歌咏这里景色的诗:“蓬莱宫在水中央”。这就是说,从“太虚楼”上眺望“太虚一点”,看到的既是“太虚幻境”,也是“蓬莱仙境”。洪昇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把“蓬莱仙境”赋予了《长生殿》中“玉环妃子”,把“太虚幻境”赋予了《红楼梦》中“警幻仙姑”,又让这两个仙姑都执掌“长作人间风月司”的职能。那么,塑造这两个人物、两处仙境的作者,除了《长生殿》与《红楼梦》共同的生身父亲洪昇,还会是其他任何人么?!

大观楼与太虚楼同在吴山,这里既是康熙皇帝南巡的内行宫所在,也是洪昇少年读书处(洪昇少年时师从毛先舒在螺山读书,螺山亦属于吴山风景区范围),并且是洪昇的老朋友吴仪一晚年结庐吴山草堂之所。因此,《红楼梦》以吴山大观楼和太虚楼的文化影像为背景,塑造书中的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辨别清楚了吴山大观的来历,再说《红楼梦》中为何将元妃省亲的处所称为大观园。红学界公认,《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在洪昇生前,康熙皇帝先后四次巡幸杭州(第一次南巡没有到杭州,第六次南巡时洪昇已去世),所以《红楼梦》中有甄家接驾四次的记载。康熙皇帝南巡在杭州驻蹕的行宫共有两处:一处是杭州织造衙门,为内行宫,俗称“红门局”,位于吴山脚下;另一处在孤山,为外行宫,就是后来人们称作“圣因寺”的那个地方,所在地就在今天西泠桥下的中山公园一带。

康熙这两处行宫的位置,与《红楼梦》创作过程关系莫大。可能有的红学家要发问,康熙驻跸杭州织造府“红门局”,杭州织造是孙文成,与曹雪芹家是亲属,难道曹雪芹不能据此写出元妃省亲吗?这个问题貌似有理,实则是无理妄测。且不说孙文成与曹家的亲戚关系莫须有,无任何可靠证据支持,仅从孙文成任杭州织造的时间与康熙南巡时间的对应关系看,这个猜测也是绝对不成立的。孙文成初任杭州织造在康熙四十五(1706)年,而康熙前四次巡幸杭州的时间分别为康熙二十八年、三十八年、四十一年和四十四年,其时孙文成尚在粤海关任上,根本不在杭州。所以,借孙文成凭空推测曹雪芹与康熙巡幸杭州有关系的说法不能成立。

最熟悉康熙皇帝南巡驻跸杭州内外两座行宫的人,大概非洪昇莫属了。康熙二十八年,洪昇因“国丧”期间聚演《长生殿》获罪,从北京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其时因“家难”未息,有家归不得,无处居住,于是便在曾祖父洪瞻祖所建的孤山别业巢云居遗址上,搭盖了一个“稗畦草堂”容身。据洪昇的女儿洪之则《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中记载:“今大人归里,将于孤屿筑稗畦草堂,为吟啸之地。”孤屿即孤山,西泠桥修通前,这里是西湖中的一处孤岛,因此后人仍习惯称之为孤屿。洪昇的“稗畦草堂”,就在康熙皇帝的孤山外行宫之山后侧,加之接待康熙巡幸西溪的高士奇又是洪昇过从甚密的老朋友,所以洪昇具备条件熟悉康熙巡幸西溪的过程,并有理由据实隐写成《红楼梦》中的元妃省亲故事。

洪昇又为什么一定将书中接待康熙巡幸的园林建筑命名为“大观园”呢?除了“吴山大观”一名为康熙皇帝钦题亲写的原因外,大概与洪昇的另一个老朋友吴仪一有密切关系。洪昇的一生文学创作,都与这个吴仪一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尤其是《长生殿》创作,吴仪一不仅为之评点,与原作一并梓行,还曾为之编写二十八出节选演出本,供市井方便搬演,深得洪昇欢心。笔者在《再考脂砚斋、畸笏叟》一文中,曾考证吴仪一亲自参与了《红楼梦》的创作、评点和传播的全过程。

吴仪一又名吴人,字舒凫,又字瑹符,号吴山。杭州钱塘人,与洪昇年龄仿佛略小。关于吴仪一生平的史料不多,据洪昇与吴仪一的同乡、当时著名文人王晫的《今世说》记载:“吴名仪一,浙江钱塘人。髫年入太学,名满都下。二十为人师,经史子集一览成诵,古文法欧阳永叔王荆公,诗宗杜子美。性善饮,饮醉直市井子辄谩骂之。姜定庵京兆重其才,延之幕中,历边塞,诗文益工。”另据当时诗坛领袖王士祯诗中记载:“稗畦乐府紫珊诗,更有吴山绝妙词,此是西泠三子者,老夫无日不相思”。于此可见“西泠三子”之一吴仪一在当时文名之盛。

洪昇与吴仪一不仅是同乡,同学,还是一个终生相伴的莫逆之交。二人从小一起跟随毛先舒入学启蒙,青年时期一起入北京国子监求取功名,在京师又同时师从王士祯学诗。两人几乎同时因发生“家难”而离家出走,洪昇继续在北京国子监求学,吴仪一则入奉天将军幕府谋生。经历二十多年飘泊生活后,二人又几乎同时返回故乡杭州,洪昇在孤山外行宫附近筑“稗畦草堂”居住,吴仪一在吴山内行宫附近筑“吴山草堂”隐身。据洪昇的女儿洪之则在《吴吴山三妇评〈牡丹亭还魂记〉跋》中说:“吴与予家为通门,吴山四叔,又父之执也。予故少小以叔事之,未尝避匿。”“四叔故好《西方止观经》,亦将归吴山草堂,同钱夫人作庞老行迳。”。

由于吴仪一的“吴山草堂”与康熙内行宫“红门局”同位于吴山,因此吴仪一对康熙皇帝游览吴山,题写并歌咏“吴山大观”的过程当更加熟悉。洪昇创作《红楼梦》中元妃省亲情节时,很多场面当向老朋友吴仪一咨询请教。将书中接待元妃省亲的园林建筑命名为“大观园”,很可能就是在吴仪一的建议下如此取名的。康熙巡幸杭州时,洪昇和吴仪一,一个住在孤山外行宫附近,一个住在吴山内行宫旁边。吴仪一又称“吴吴山”,以“吴山”为号,评点《牡丹亭》的三任妻子又合称“吴吴山三妇”,可见与吴山大观渊源之深;西溪是洪昇的故园,吴仪一的表妹李端芳就是蕉园诗社成员,居家也在西溪。因此,由洪昇借康熙南巡故实,创作元妃省亲的故事,将省亲地点安排在大观园,实非偶然,亦是天数。

                

200826日星期三

 

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

土默热

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旅游创意。老土不敢掠人之美,这一创意的发起人并不是老土,而是在2006年“《红楼梦》与西溪文化研讨会”上,时任杭州市委副书记的叶明同志与时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黄亚洲先生,二人商议一下之后率先提出来的,当时就得到时任西湖区委书记的郑荣胜同志以及西溪湿地管委会的赞同支持,老土当然很高兴地呼应了这个创意。

为什么要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是因为最受国人喜爱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书中,有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字里行间浸透了杭州的名山胜水和历史文化。将《红楼梦》书中的描写,与杭州的山水文化对照着游览,不仅有助于游客们更好地理解和汲取红楼文化,也有助于提升杭州山水文化的游赏品味。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这个文化旅游创意自提出后,时间已过去了近十年,执行的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该创意仍停留在创意阶段,实施方案尚未设计,旅游线路未经规划,旅游景点也不明确,旅行社没有组织专业旅游团组,更没有适应的导游队伍和一套清楚明白的解说词。游哪里,对照什么,都不明晰。

老土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杭州朋友解决好上述问题,初步规划出一条旅游线路,并编写一套概略的解说词。以吸引浙江乃至全国更多红迷红友提升游杭州赏红楼文化的兴趣,促使各地的旅行社组织好红楼文化游专业团组,并将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的创意尽快成为现实,旅游线路尽早火起来。

《红楼梦》中涉及的杭州风景名胜很多,不可能一一对照游览,只能择其要者规划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老土设计的这个旅游路线,共设四个站点,每个站点又包括若干景点。从孤山玛瑙坡开始,途径葛岭宝石山,天竺三生石,到法华坞高庄结束,共对照游览二十多处古迹景点。途中可每人赠送一本《西子湖畔红楼情》,便于对照检阅。

 

解说词梗概如下:我们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的参加者,都是红楼文化的爱好者,也是杭州风光的欣赏者。大家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写贾宝玉和他的十二个姐妹,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投胎问世;此邦此族此地此乡,乃是历史上杭州的特指,其它任何地方也当不起。

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在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中所演绎的爱恨交织、风雅酸辛故事,是根据洪昇和他的姐妹们真实发生的故事编撰的。承载这些故事的场所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其创作原型就在杭州西湖、西泠、西溪的山水文化中。我们这次旅游,就将《红楼梦》书中的文学描写与杭州山水文化加以实地对照,重在体味其文化渊源关系。

杭州红楼游第一站:孤山玛瑙坡。这是此次杭州红楼游的第一站,我们从西泠桥进入孤山北麓,经苏小小墓和慕才亭,玛瑙坡及冯小青墓,在空谷传声处吼几声,再到放鹤亭品味梅妻鹤子及孤山探梅意境。然后沿环岛人行步道绕行到孤山南麓,依次游康熙外行宫、复旦光华牌坊和平湖秋月处水仙祠旧址,最后从白堤和六桥(苏堤)退出。

玛瑙坡游的第一个景点是苏小墓和慕才亭,这里是中国的“情根”。您注意到慕才亭上那副千古名联了吗:“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铸金埋玉的意思就“怀金悼玉”,《红楼梦》创作“怀金悼玉”取义于此。玛瑙坡下的冯小青墓,埋葬着晚明才女冯小青,冯小青“焚稿断痴情”的故事意境,也进入了《红楼梦》林妹妹身上。

玛瑙坡是清初大文学家洪昇结稗畦草堂之处。清康熙二十八年洪昇遭遇《长生殿》案后,就是在这里心情感愤创作《红楼梦》的。玛瑙坡人行步道上,分布着很多殷红的玛瑙石。宋代释智圆有诗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红楼梦》作者托名“无材补天”的顽石,取义就在玛瑙坡小径上“踮脚”的石头。

玛瑙坡下的空谷传声处,您在这里长啸一声会听到山鸣谷应,回音来自对岸的葛岭宝石山。葛岭宝石山是洪氏家族宋代祖先洪皓“敕建国公府”所在,明清时洪忠宣公祠堂也在这里。洪昇善于“吟啸”是著名的,在这里结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处”;试想,他在这里脚踏无材补天石,面对祖先国公府,抚今追昔,长啸一声,是何感觉?

前面的林逋墓和放鹤亭,是著名的林和靖“梅妻鹤子”故事发生地。孤山探梅是杭州三大探梅胜地之一。因白居易诗“蓬莱宫在水中央”,历代文人又称此地为“蓬莱仙境”。《红楼梦》中贾宝玉“寻春问腊到蓬莱”,就是指孤山探梅。贾母行酒令所说“六桥梅花香刺骨”,也是指这里,六桥就是苏堤,孤山梅花的香气吹到苏堤,太形象了!

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公园,这里连同文澜阁、西泠印社等,原来都是康熙南巡时的“外行宫”遗址,公园中的那座假山,乃是外行宫园林当日建筑的遗存。《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书中写元妃进入的“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的“行宫”省亲别墅,即文人们主张题额“蓬莱仙境”的大观园正殿大观楼,取材取义就在这里。

《红楼梦》书中写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玉石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朋友们注意到孤山行宫门口路旁矗立的这座“牌坊”吗?这里叫“复旦光华”牌坊,这是民国初期改的名,原来叫“万福来朝”牌坊,乃是康熙行宫正门口所立的牌坊。《红楼梦》作者写得太精细了。

前面湖边这处景点,就是著名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之名是乾隆年间取的,以前这里有一座水仙王庙,又称水仙祠,从唐宋到明清一直很有名气。《红楼梦》写宝玉到水仙庵祭金钏,就在这里。书中说宝玉出北门又跑了七八里路方到水仙庵,是因为清代时西湖边有“满城”阻隔,从城里到水仙祠,非出北门绕行七八里方可到达这里。

 

杭州红楼游第二站:葛岭宝石山。我们现在来到了宝石流霞景区,大家回头看看,这里就在我们方才游的孤山玛瑙坡湖对岸,洪昇在玛瑙坡吟啸,就是对着这里啸的。为什么?因为这里就是他的祖宗庐墓所在地。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抱朴庐、红梅阁、宝石山初阳台和玛瑙寺等处古迹景点,都与《红楼梦》书中所写贾氏家族的历史密切相关。

这里是宝石山,从古到今都以“宝石流霞”著称。山上遍布一种赭红色闪闪发亮的玛瑙石,古人视之为宝石,故名宝石山。这里的宝石每当在朝阳或落日的映照下,满山流霞缤纷,故称“宝石流霞”。《红楼梦》书中主人公名叫宝玉,其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神瑛”的意思就是宝石的光彩,说明作者把自己视为宝石山上的一块宝玉。

为什么?因为这里就是作者洪昇的祖宗庐墓所在地。宝石山上的刻石很多,其中有一块刻着“赤霞”二字,是明代孙克弘手书八分。“赤霞”刻石下,原有一座“洪忠宣公祠堂”,是为祭祀宋代名臣洪皓所建。洪皓是杭州洪氏家族的始族,这里也就是洪氏家族的宗祠。赤霞刻石下的祖祠,可称“赤霞宫”吧?“神瑛侍者”就来源于此。

洪忠宣公祠堂正门上,刻着一副对联:“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说的就是洪皓的事迹,像苏武一样肝脑涂地,像岳飞一样功昭日月。您再看《红楼梦》书中贾氏宗祠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也是用苏武和岳飞的典故歌颂祖宗。除了洪皓的后人,谁会这样写?

这里是红梅阁,大家都知道李慧娘《红梅阁》的故事,就出自这里。“红梅阁”本是宋代奸相贾似道的“后乐园”一部分。贾似道号称“富贵闲人”,人称“孽根祸胎”,父亲叫贾涉,姐姐是宋理宗的贾贵妃;《红楼梦》书中让主人公宝玉姓贾,也有“富贵闲人”、“孽根祸胎”之称,姐姐是贾贵妃,伯父叫贾赦,与这里难道仅仅是偶合吗?

原来,贾似道后乐园的前身,就是洪皓的“敕建国公府”。南宋晚期洪氏家族衰落,宋理宗将“魏国忠宣公”府及东邻的御花园“集芳园”赐给了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享用。朋友们是否联想到《红楼梦》东府有个“会芳园”,“会芳园”就是“集芳园”的意思嘛。洪昇在自己的祖宗庐墓地,“假作真时真亦假”写《红楼梦》,神来之笔!

红梅阁的西侧,是抱朴道院的正殿葛仙殿,这里传说是东晋时期道教祖师葛洪炼丹处。葛仙祠初建于唐代,宋代改称“冲虚观”,元代遭兵火被毁,明代重建,改称玛瑙山居,又称抱朴庐,清代复加修葺,称抱朴道院。是为江南道教至高无上的洞天福地,居于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的地位。

《红楼梦》书中写贾母到清虚观打醮,地点就在这里。书中说张道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大幻仙人,当今皇帝封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都与这里地位吻合。书中又说张道士乃是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是因为这里紧邻洪氏家族的魏国忠宣公祠堂”,宋代又是洪皓、贾似道两个“魏国公”府的所在地,如此描写事出有因。

现在我们看到的初阳台,传为葛洪炼丹所置,原名葛岭阳暾,元代被列入钱塘十景。初阳台是杭州人观赏旭日初升的绝佳地,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还能见到日月并升奇景。《红楼梦》中姐妹们诗中有“双悬日月照乾坤”句,取义即出于此。洪昇字昉思,其名字含义就是旭日初升;父母如此为他取名字,是希望他效法祖宗,振兴家族。

这里是玛瑙宝胜院,俗称玛瑙寺。大家还记得孤山玛瑙坡的玛瑙寺吧?它们本是同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晋,位置在葛岭玛瑙坡;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佐,将玛瑙寺迁往孤山玛瑙坡重建;南宋绍兴年间,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又将玛瑙寺迁回葛岭玛瑙坡。这两个玛瑙坡上的石头,分别演化成了《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和“神瑛侍者”。

 

杭州红楼游第三站:天竺三生石。我们现在来到了飞来峰下灵隐寺和天竺寺景区,将沿着灵隐寺、中天竺法镜寺、上天竺法喜寺、清太平良相黄机墓碑这条路线,进行《红楼梦》与这些景点的对照游。其中重点在法镜寺内的三生石,这里是《红楼梦》书中石头上镌刻文字的创意源头,也是故事女主人公林黛玉前身绛珠仙子的出处所在。

这里是飞来峰和灵隐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晋时期,从印度来的慧理和尚在这里初创了灵隐寺,他说这座灵鹫峰是从古天竺飞来的,故名飞来峰。《红楼梦》书中林妹妹降临凡世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三生石就在这飞来峰下天竺寺中,“西方灵河岸上”正是隐写飞来峰从古印度飞来。

宝二哥和林妹妹降临人间,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送来的,也就是书中那个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跛脚道士。这个癞头和尚的原型是济公,跛脚道士的原型是葛仙,都是出自杭州济世度人慈悲为怀又有点疯癫形象的神佛。济公出家之地就在灵隐寺,是寺内供奉五百罗汉的第一尊。灵隐寺内还专门有个济公殿,供奉济公活佛和他的圣训。

这里是中天竺法镜寺,那块状貌欹嵚磊落的三生石,就在法镜寺园内。我们仔细阅读一下三生石上刻着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这是全世界唯一一块石头上镌刻完整故事的石头。《红楼梦》书中说石头历劫后回归大荒山,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刻着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写法就是从三生石上镌刻“三生石迹”借鉴而来的。

“三生石迹”中,圆泽和尚转世牧童所唱:“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三生石上旧精魂 ,赏月吟风莫要论”。《红楼梦》中也说“三生石上旧精魂”,“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这些说法都是从“三生石迹”文字中套用来的。再加上“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红楼梦》故事多从“三生石迹”取义毫无疑问。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上天竺法喜寺。上天竺寺建于十世纪,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法喜寺一直以供奉奇木观音像和贝叶《大藏经》闻名于世。《红楼梦》中写妙玉带发修行,“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这个牟尼院就是代指上天竺法喜寺。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巍然矗立的墓碑,是清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立碑地即黄氏家族的墓地。这里距灵鹫峰不远,正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黄机是洪昇的外祖父,其妻黄蕙的祖父。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又为丈夫兼表哥还了一辈子眼泪。《红楼梦》把林妹妹说成“三生石畔绛珠草”,就源自她的祖宗庐墓。

 

杭州红楼游第四站:法华坞高庄。我们现在来到了法华山下的法华寺,这也是一座千年古寺。法华寺和我们第三站去的灵隐寺其实就一山之隔,山南是灵隐寺,山北是法华寺,也可谓三生石畔。此站我们重点游览的景点有:流香溪与藕香桥,老东岳,禁酒界牌,秋雪庵和高庄,这里是洪昇黄蕙夫妇和蕉园姐妹们昔日风雅生活的地方。

在法华坞中流淌的这条小溪,古称流香溪;在法华坞口处,流香溪上曾架有一座竹桥,叫做藕香桥。朋友们是否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中那条“沁芳溪”,其实就是“流香溪”的别称;书中沁芳溪上也有一座竹桥,叫作藕香桥,名字都是照搬的。流香溪是西溪的支流,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就是明末清初西溪两岸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

法华坞口处的这座老东岳庙,乃是《红楼梦》中宝玉去还愿的那座天齐庙的原型。天齐庙本是东岳庙的民间俗称。书中说这个天齐庙历史悠久,乃“前朝所修,极其宏壮”,“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位置在城西,“坐车出西城门外”才能到达;由于“年深岁久”,当时香火不旺,显得“极其荒凉”。这些描写都与这座老东岳庙完全吻合。

现在我们看到的老东岳庙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历史上的老东岳庙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67),确实“年深岁久”。位置就在城西法华山下,由头山门、懊悔桥、二山门、庙殿等组成,首尾计有五六百米之距离。西溪自道古桥起至留下小和山,沿途十里有大小灵官殿18座之多,全是“老东岳”庙东岳大帝的护法神所居,可见规模之宏盛。

出了法华坞口,山脚下原有一条十八里长石板铺就的“南宋辇道”,现在已被压在西溪路下面了。《红楼梦》书中说,出了大观园门,便是一条“平坦宽阔大路”,便是指此。南宋辇道路旁,有一处宋代酒库的“禁酒界牌”。这里原有一座九间楼酒家,别称“杏花村”。宋高宗曾来这里饮酒,龙心大悦,御笔钦题“不为酒税处”并立碑于此。

开这座杏花村酒楼的,乃是西溪沈氏家族的祖先沈诸。沈诸的后人沈铿,明末清初时仍住在这里。沈铿英年早逝,其寡妻柴静仪,是个著名的才女,蕉园女子诗社的“祭酒”,也就是社长,孤儿寡母在这里度日。朋友们联想到她是《红楼梦》书中谁的生活原型了吧?就是那个寡妇大嫂子,大观园海棠诗社“掌坛社长”寡妇大嫂子李纨!

这座别称杏花村的九间楼酒家,也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李纨所居“稻香村”的原型。书中描写为这里命名时,清客相公主张取名杏花村,贾政说不好,“犯了正名”,因为这里本来就叫杏花村嘛。宝玉主张取名稻香村,但又题匾额为“杏帘在望”,贾政提议再挂个酒幌子,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村野酒家的形象。您能说这些都是偶合吗?

现在我们来到了秋雪庵,这里就是《红楼梦》书中姐妹们结诗社烤鹿肉吃的那个芦雪庵的原型地。这里四面临水,无陆路通达,我们是乘船到达这里的;《红楼梦》中的探春,约二哥贾宝玉来这里,也是“棹雪而来”。什么是“棹雪而来”?就是划小船穿过芦苇荡而来,秋季芦花如雪么。探春约宝玉的时间,正是新荔枝刚刚上市的秋季。

我们仔细看看《红楼梦》书中对于芦雪庵的描述: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这个藕香榭的竹桥便是藕香桥,从藕香桥乘船,沿流香溪、西溪河道,穿芦渡苇到秋雪庵,古人来这里只能这样行走。

现在我们来到了此次旅游的最后一站高庄。所谓高庄,便是康熙年间高士奇所建的西溪山庄。高士奇修建西溪山庄的目的,是为了接待康熙南巡。《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书中关于大观园的描写,主要借鉴了这里。康熙帝为这里题名“竹窗”,《红楼梦》为这里取名潇湘馆,“窗前也有千竿竹”,是元妃“第一巡幸处”,很确切。

《红楼梦》书中说,元妃省亲进入大观园时,经过沁芳桥、沁芳池,园中河道上还有一个沁芳闸,总称“沁芳三址”。高庄前的河道上,清代早期便有“御临桥”、“御临池”,还有一个税官所设“御临闸”,统称“御临三址”。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巡幸这里,是在元宵节期间,《红楼梦》元妃省亲也是在元宵节,满园灯火辉煌。

高士奇修建西溪山庄,是在原蕉园和洪园一部分基址上重建的。洪园原是洪昇家族的园林,蕉园原是柴静仪之父柴云倩的园林。您注意到《红楼梦》大观园中关于怡红院“蕉棠两植”的描写么?“数本巴蕉”代表蕉园,“一树海棠”代表洪园,《红楼梦》中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描写,来到其创作原型地,都会找到合情合理的文化答案。

前几年复建高庄时,西跨院中专修了一座蕉园。蕉园就是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娘家的园林,是当年蕉园姐妹结女子诗社的地方。蕉园诗社分为“五子社”、“七子社”两期,大观园诗社也分为“海棠社”、“桃花社”两期;重建蕉园七子社的是林妹妹林以宁,重建桃花社的是林妹妹林黛玉。蕉园十二钗就是红楼十二钗无可争议的生活原型。

现在的蕉园中,除柴静仪当年吟诗作画的“凝香室”外,其它建筑如“来凤轩”、“古香楼”、“啸月楼”等都没有恢复。蕉园姐妹林以宁诗集叫“凤潇楼集”,钱凤纶诗集名“古香楼集”,洪昇诗集名“啸月楼集”,足证其来自蕉园。现在,在蕉园的主楼建有“土默热红学陈列馆”,对《红楼梦》与杭州文化的关系有详尽介绍,欢迎参观。

          

我们的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就要结束了,现在总结一下。我们此次旅游所经历的四处站点,孤山玛瑙坡是洪昇遭遇《长生殿》案而无材补天,“人生经历一场梦幻”后,抚今追昔、怀金悼玉创作《红楼梦》的地方;葛岭宝石山是洪昇的祖宗庐墓所在,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的出身地;天竺三生石是洪昇妻子兼表妹黄蕙的祖宗庐墓所在,也是石头上镌刻故事文字这种独特文学创意的来源地;法华坞高庄是洪昇夫妇与蕉园姐妹两结女子诗社的原型地,也是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故事的来源地。

《红楼梦》书中那道靓丽的杭州风景线,那些杭州的优美传说和悠久文化,几乎遍布杭州东南西北城区的大街小巷,当然不止是以上我们对照游览的这四处站点、二十多个景点所能承载。在这条旅游线路以外,还有吴山大观的大观楼和太虚楼,凤凰山麓的御教场,柳浪闻莺的钱王祠和水月庵,庆春门外的洪昇旧居,半道春红的名园愿圃和皇亲巷,西溪这里还有秦亭山、河渚街、洪园、曲水庵、茭芦庵等等。将来我们拟再规划一条旅游路线,开辟“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的新途径。朋友们感兴趣的话,希望届时踊跃报名参加。

《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创作不能凭空虚构,必须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红楼梦》展现的不是什么传统红学解释的“乾隆文化”,“北京文化”,“旗人文化”,而是土默热红学证实的“康熙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是这三大文化在明末清初的聚合闪光点,即洪昇和蕉园姐妹身上所体现的杭州情本文化。《红楼梦》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其浪漫主义就产生自杭州的山水文化,其现实主义就产生自洪昇夫妇与蕉园姐妹的风雅生活。朋友们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就算不虚此行了。

2015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