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生石上旧精魂身前身后事茫茫——论《石头记》文学创意出自“三生石迹”文学基因
(2022-09-11 10:18:42)
标签:
红楼梦研究三生石迹神瑛侍者绛珠仙草无材补天 |
分类: 西溪泛红 |
三生石上旧精魂
——论《石头记》文学创意出自“三生石迹”文学基因
编者按:
这是土默热教授近期撰写的一篇从地域文化视角探讨《红楼梦》文学创意的文章,是百年红学文章之林中的一篇阐释红楼文化的重磅文章。文章从“三生石迹”出发娓娓道来,依次叙述了中天竺法镜寺、葛岭葛洪井、宝石山赤霞刻石、孤山玛瑙石那些杭州西湖遗迹所承载的文化底蕴,并同洪氏家族故居、黄氏家族祖墓,洪昇著书之稗畦草堂联系起来,一一对应《红楼梦》书中关于“石头记载故事”、“赤霞宫神瑛侍者”、“三生石畔绛珠草”、“女娲弃石无材补天”、“怀金悼玉闺友闺情”等文学创意,全面系统地论证阐释了《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和作品真谛。希望有志于科学解释红楼故事、正确领会红楼文化的红学界友人,都能拨冗一读这篇文章。不过,由于文章中涉及到的杭州古迹和西湖文化较多,未到过杭州的朋友不易将这些古典故事一一联系起来,更不易将这些文化载体与红楼文学对号入座融会贯通。故请有条件的朋友不妨乘兴游一次杭州,亲自到这些文化景点采风,方可更好地体味出土默热教授文章的深意。没条件亲去杭州也不要紧,先读一读土先生文章《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亦可达到上述目的。——逄冠卿按
老土青少年时期便爱读《红楼梦》等古典名著,每当读到书中一些独特的描写时,也总爱与其它文学作品之相似描写比较一下,以弄清其文学创意的来龙去脉,并判断各种描写孰优孰劣,以提高自己的鉴赏能力和写作水平。记得初读《红楼梦》时,对“开卷第一回”交代此书来源的那段话,总觉得有点眼熟,产生似曾相识的感觉,但一时想不起来在何处见过,说不清缘由又舍不得丢弃,如同嘴里嚼一枚橄榄,嚼不烂又吐不出,久久郁结于心。请看书中这段原文:
又不知过了几世几劫,因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经过,忽见一大块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合悲欢炎凉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偈云: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诗后便是此石坠落之乡,投胎之处,亲自经历的一段陈迹故事。
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说的又是石头投胎问世的“身前身后事”,这样的表述过去在其它文学作品中肯定见过,究竟是在哪里见过呢?实在记不起来了。记得是在1975年秋,本着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文人追求,特特到杭州体味“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的境界,顺路从灵隐天香之境走到中天竺法镜寺,去欣赏那块状貌奇钦磊落的“三生石”,阅读石头上镌刻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时,久存于心中的这个疑问,便恍然大悟了:
师名圆泽,居慧林,与洛京守李源为友,约往蜀山峨嵋礼普贤大士。师欲行斜谷道,源欲沂峡。师不可,源强之,乃行。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婴汲水,师见而泣曰:“吾始不欲行此道者,为是也。彼孕我已三年,今见之不可逃矣,三日浴儿时,顾公临门,我以一笑为信。十二年后,钱唐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言讫而化。妇既乳儿,源往视之,果笑,寻即回舟。如期至天竺,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源知是师,乃趋前曰:“泽公健否?”儿曰:“李公真信士也,我与君殊途,切勿相近,唯以勤修勉之。”又歌曰:“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江山寻已遍,欲回烟棹上瞿塘。”遂去,莫如所之。
三生石所记的这个故事,与大荒山顽石所记故事,不仅同是在一块石头上镌刻的故事,而且同为“投胎问世”缘结三生的“身前身后事”,《红楼梦》的文学基因传自“三生石迹”就一清二楚了。《红楼梦》本名《石头记》,“石头记”的本意就是石头上记载的故事,“三生石迹”正是石头上镌刻记载的故事。《石头记》之“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与“三生石迹”之“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二者之间的因袭关系也一目了然。作者创作此书时,刻意模仿“三生石迹”之文学创意,于此清晰可见。
三生石上镌刻的圆泽和尚与李源缘结三生故事,本出自宋代大文豪苏轼的《僧圆泽传》。苏东坡的文章风行海内,古往今来阅读者多多,似乎任谁都可以用僧圆泽的“身前身后事茫茫”,演绎出大荒山顽石的“此系身前身后事”,但仔细思之却又不然。虽然历朝历代读苏东坡文章者多多,但古来知道杭州法镜寺三生石上镌刻着僧圆泽“三生石迹”故事的人并不多,至今外地游客到天竺法镜寺观赏三生石者也寥寥无几。《红楼梦》的作者肯定熟悉这块刻着完整故事文字的三生石,否则不可能将《石头记》说成石头上出现的完整故事文字。
由三生石上镌刻的“身前身后事茫茫”,自不难再联想到《红楼梦》书中交代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出身:“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书中茫茫大士、渺渺真人讲述“三生石畔绛珠草”由来时,甲戌本在此处有一段侧批:“妙!所谓三生石上旧精魂也。”作者刻意交代这块三生石在“西方灵河岸上”,并通过脂批交代绛珠草是“三生石上旧精魂”,其取义于杭州灵鹫峰(别称飞来峰,传说从古天竺飞来)下之中天竺寺“三生石迹”应无异议。再加上一个“畔”字,活灵活现地说明绛珠草的出身就在这块灵鹫峰下三生石的附近。作者在书中这样精准地描写绛珠草出处的位置,又有何特殊寓意呢?
老土对此问题的解析也曾长期陷于胶着状态。大概是在十年前吧,杭州西湖网上发表了一篇《黄机墓碑发现始末记》的文章,记述在“灵鹫山下白乐桥南”,发现了清顺康年间“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并配有图片。看到这则消息,老土大喜过望,又亲自到灵鹫山下踏勘一次,证实这里本是清朝顺康年间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中黄氏家族的墓地,黄机与其父黄克谦,其子黄彦博,黄家最起码有三代人葬于此。由于年深日久,墓地早已被平毁,淹没于一片葱郁的茶园中,只有黄机墓碑至今仍在灵鹫峰下巍然矗立。
这里不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吗?家族墓地代表着一个人的祖宗源流,林黛玉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足以说明《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原型,便应取自黄氏家族后代中的某位女才子。老土早已考证过的洪昇妻子、一代才女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又为表哥兼丈夫“还了一辈子眼泪”,当然可寓意“绛珠草”。缘此,黄兰次与她的祖宗源流,便在三生石畔相会了。黄机便是黄蕙的祖父,洪昇的外祖父兼妻祖父,洪昇创作《红楼梦》时,以妻子黄兰次的祖宗庐墓,处理成书中林黛玉的出身来源,将其前身说成是“三生石畔绛珠草”,言之凿凿又奇妙无比。
其实在《红楼梦》书中的文字描写里,就清晰记载了黄氏家族墓地在灵鹫峰下三生石畔,不过其深意不为明眼者所察罢了。书中所写贾母率全家女眷去清虚观打醮的故事,就取材于黄机迁葬祖坟的真实故事。据《东华录》记载:黄机于康熙十一年(1672)乞假归里,迁葬祖坟于灵鹫山下。黄机去世于康熙二十五年(1686),也被朝廷敕葬于此。黄机之子,也就是黄蕙的父亲黄彦博,先于其父而死,死后也归葬在这里。如前所述,这里就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就是“绛珠草”的出身地。
黄机迁葬期间举行打醮仪式是必然的,我们看洪昇《啸月楼集》中作于康熙十二年的《游葛仙祠陪黄太宰》诗:“葛岭曽栖葛稚川,荒祠遗像静炉烟。官居勾漏何殊隐,婚就南溟不碍仙。古墓霜余花淡淡,残碑露白草芊芊。山公幽兴耽丘壑,拂石新题抱朴泉”。洪昇诗中说的“葛仙祠”,就是杭州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亦称“抱朴道院”,宋代称“冲虚观”,也就是《红楼梦》书中“清虚观”的原型。黄机迁葬在此打醮应无疑问,洪昇陪黄太宰游历于葛仙祠的“古墓”、“残碑”可证。
您注意到《僧圆泽传》中描写李源应圆泽和尚后身牧童之请,“如期至天竺”相会的一段描写吗:“当中秋月下,闻‘葛洪井畔’(苏轼《僧圆泽传》中写作‘葛洪川畔’)有牧儿扣角而歌曰:‘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不用论,惭愧情人远相访,些身虽异性常存。’”这里所说的“葛洪井”,全称“葛洪炼丹井”,本在中天竺法镜寺内,唐代诗人许浑,宋代诗人陆游都有诗吟咏过这口葛洪井,其诗传播广泛。
在葛岭的葛仙祠中,也有一口“葛洪井”,又名“丹古井”,亦称“葛公双井”。葛仙祠本为晋道教祖师葛洪结庐炼丹的地方,葛岭的古称便是“葛洪川”。因其名著《抱朴子》之义,后人又将此处称为“抱朴庐”,并改扩建为“抱朴道院”。两口“葛洪井”,又将《红楼梦》作者的目光由“三生石畔”引向了“葛洪川畔”的“赤霞宫”,使“神瑛侍者”与“绛珠草”在“葛洪川”相遇了。书中贾母打醮“清虚观”的原型地在葛岭宝石山的抱朴庐,而“赤霞宫”的原型地,也在葛岭宝石山抱朴庐一带。
世界上的事情巧合者太多了,但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就不可能是巧合而是必然之事了,即所谓必然寓于诸多的偶然之中也。这个“葛仙祠”所在地葛岭宝石山,明末清初时便建有“魏国忠宣公祠堂”,是洪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地方,其原址为宋代“敕建”的“魏国忠宣公府”。“葛洪川”本是洪昇的祖居地,也是他经常来此祭祀祖宗之地,这就是《红楼梦》书中为什么要将清虚观这个张道士,写成当日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张道长夸宝玉与当年“国公爷一个稿子,”感动得贾母泪流满面的真实原因。黄机迁葬期间,曾为洪昇的《啸月楼集》写过序言,序言中就曾夸赞孙婿洪昇像他的祖宗,“入朝奏雅,入庙奏颂,以黼黻太平之治”。
作者对《红楼梦》书中第一男主人公贾宝玉,为什么要把他的前身创意为“赤霞宫神瑛侍者”呢?说起来还是与此地有关。葛岭宝石山漫山遍野分布着一种似玉似石的玛瑙石,玛瑙寺一带古称“玛瑙坡”,此景区自古以来便以“宝石流霞”著称。洪忠宣公祠堂旁原有明代孙克弘手书八分并镌刻石上的“赤霞”刻石。“神瑛”的本意就是玉的光彩。“赤霞”刻石下玉的光彩,就是“宝石流霞”光彩照耀下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吧?在这里发生的“神瑛侍者”与“绛珠仙子”缘结三生的故事,本出自洪昇黄蕙夫妇二人的真情实事,其文学创意与《僧圆泽传》中牧童在“葛洪井畔”所唱“三生石上旧精魂”的联系,可谓天衣无缝!
杭州的葛岭、宝石山、孤山本出“宝石流霞”一脉,都盛产那种亦石亦玉的假宝石即玛瑙石。孤山也有一个“玛瑙坡”,宋代的玛瑙寺曾一度迁到这里。今天您行走在孤山后山玛瑙坡人行步道上,还可以不时看到一路上遍布这种《红楼梦》书中疯僧跛道所说“供人踮脚”的“蠢物”。由此可见,《红楼梦》中的“赤霞宫神瑛侍者”和“供人踮脚”的蠢物“石头”,其文学创意都出自洪昇祖居地和现居地这些漫山遍野的“假宝玉”,这就难怪作者要把“蠢物”写成共有“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并将其中女娲弃而不用的一块变成“通灵宝玉”,挂在“神瑛侍者”临凡的贾宝玉脖子上了!
宋代释智圆曾有《玛瑙坡前石》一诗歌咏此玛瑙石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洪昇遭遇《长生殿》案“无材补天”后狼狈逃回故乡,在孤山玛瑙坡(今“空谷传声处”)结稗畦草堂为妻儿遮蔽风雨,兼作自己的“吟啸之地”。因洪昇在此创作了《四婵娟》杂剧,故稗畦草堂又名“四婵娟室”或“脂砚斋”,“脂砚斋”之名的取义就出自《四婵娟》。孤山玛瑙坡比邻苏小小墓和慕才亭,又是历代文人“怀金悼玉”之处。稗畦草堂所在地历来俗称“空谷传声处”,背靠玛瑙坡,面向葛岭宝石山,毗邻苏小慕才亭,确为适于历代文人“吟啸”的地方。
洪昇“无材补天”后返回故乡杭州在这里建稗畦草堂居住,立足女娲遗弃之玛瑙石,面向“宝石流霞”处祖宗庐墓,长啸一声,“出脱多少忆昔感今”,构思创作了《红楼梦》。他以祖居地“宝石流霞”处即洪氏家族“国公府”和“宗祠”地之意境,创意出“赤霞宫神瑛侍者”;以妻子黄蕙的祖宗庐墓地天竺寺“三生石畔”之意境,创意出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绛珠草”;再以创作此书时的居址孤山玛瑙坡之意境,创意出“遭女娲遗弃无材补天的石头”,使之变成挂在贾宝玉项上的那颗“通灵宝玉”。就这样,“通灵宝玉”记载了感天动地的《石头记》故事。
“身前身后事茫茫”,“三生石上旧精魂”;绛珠神瑛断肠情,娲皇弃石补天恨——“三生石迹的故事”,“绛珠神瑛”的故事,与洪昇黄蕙夫妇爱恨情缘的故事,如此精妙地纠缠在一起,足证《红楼梦》的文学创意盖源于此,文学创客(作者)的心就纠结于此;谁能说这些文学创意的耦合性全是偶合?又有谁能据此为《红楼梦》创作另觅创客(作者)?如前所述,在《红楼梦》创作中,几乎系统全面地引用了“三生石迹”的典故,而“三生石迹”的典故又绝对证明是出于“钱唐”(钱塘,即杭州)的典故,记载的也是发生在钱塘的故事,《红楼梦》作者必为钱塘(杭州)人,还用今人嗷嗷辨别吗?《红楼梦》不是盛世危言而是末世哀鸣,不是京味小说而是江南文化,不是旗人生活而是世族风雅。《红楼梦》就是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葛岭宝石山“赤霞宫”、孤山怀金悼玉处“玛瑙坡”,发生的洪昇夫妇和蕉园姐妹“身前身后”的故事,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源于文化并创新文化的唯物史观铁律,不可移易!
《红楼梦》,绝非什么“天才”人物忽发奇想的向壁虚构,而是源于生活、源于文化的纪实性小说。你就是有一千条史籍的记载,一万条版本的证据,说《红楼梦》是北京旗人曹雪芹所创作,也是不足为证的,因为曹雪芹从未生活在三生石畔,与杭州的风景名胜及历史文化毫无关系。《红楼梦》是小说,小说属于文学范畴,考证研究必须以文学证据为证,探寻其文学创意的来龙去脉;而不能像胡适先生那样,以史学和版本学为证,刻舟求剑寻求小说作者。老土从《石头记》创意与“三生石迹”的文化渊源入手,探求出《红楼梦》的创作真相,并非老土就比别人高明,而是走对了“文学解析”之路,而主流红学兖兖诸公看不到这些文学必然,是因为他们固守“索隐”、“考证”之经史学研究方法。老土撰此文的意图之一,也是期待今后红学界同仁中,有更多专家学者向“文学解析”转向,拳拳此心,天日可鉴!
2015.10
附:
苏轼《僧圆泽传》
洛师惠林寺,故光禄卿李登居第。禄山陷东都,登以居守死之。
子源,少时以贵游子,豪侈善歌闻于时,及登死,悲愤自誓,不仕、不娶、不食肉,居寺中五十余年。
寺有僧圆泽,富而知音,源与之游,甚密,促膝交语竟日,人莫能测。
一日,相约游青城峨嵋山,源欲自荆州泝(泝,同溯,逆水而行)峡,泽欲取长安斜谷路,源不可,曰:“行止固不由人。”遂自荆州路。
舟次南浦,见妇人锦裆负瓮而汲者,泽望而泣:“吾不欲由此者,为是也。”
源惊问之,泽曰:“妇人姓王氏,吾当为之子,孕三岁矣!吾不来,故不得乳。今既见,无可逃者,公当以符咒助我速生。三日浴儿时,愿公临我,以笑为信。后十三年,中秋月夜,杭州天竺寺外,当与公相见。”
源悲悔,而为具沐浴易服,至暮,泽亡而妇乳。三日往视之,儿见源果笑,具以告王氏,出家财,葬泽山下。
遂不果行,反寺中,问其徒,则既有治命矣!
后十三年,自洛适吴,赴其约。至约所,闻葛洪川畔,有牧童,扣牛角而歌之曰:
“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
呼问:“泽公健否?”
答曰:“李公真信士。然俗缘未尽,慎勿相近,惟勤修不堕,乃复相见。”又歌曰:
“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吴越山川寻己遍,却回烟棹上瞿塘。”
遂去不知所之。
后三年,李德裕奏源忠臣子,笃孝。拜谏议大夫,不就。竟死寺中,年八十。
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
土默热
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这是一个重大的文化旅游创意。老土不敢掠人之美,这一创意的发起人并不是老土,而是在2006年“《红楼梦》与西溪文化研讨会”上,时任杭州市委副书记的叶明同志与时任浙江省作协主席的黄亚洲先生,二人商议一下之后率先提出来的,当时就得到时任西湖区委书记的郑荣胜同志以及西溪湿地管委会的赞同支持,老土当然很高兴地呼应了这个创意。
为什么要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是因为最受国人喜爱的古典名著《红楼梦》书中,有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字里行间浸透了杭州的名山胜水和历史文化。将《红楼梦》书中的描写,与杭州的山水文化对照着游览,不仅有助于游客们更好地理解和汲取红楼文化,也有助于提升杭州山水文化的游赏品味。一举两得,相得益彰。
这个文化旅游创意自提出后,时间已过去了近十年,执行的效果似乎并不尽如人意。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原因恐怕在于该创意仍停留在创意阶段,实施方案尚未设计,旅游线路未经规划,旅游景点也不明确,旅行社没有组织专业旅游团组,更没有适应的导游队伍和一套清楚明白的解说词。游哪里,对照什么,都不明晰。
老土撰写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帮助杭州朋友解决好上述问题,初步规划出一条旅游线路,并编写一套概略的解说词。以吸引浙江乃至全国更多红迷红友提升游杭州赏红楼文化的兴趣,促使各地的旅行社组织好红楼文化游专业团组,并将三者更好地结合起来,使“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的创意尽快成为现实,旅游线路尽早火起来。
《红楼梦》中涉及的杭州风景名胜很多,不可能一一对照游览,只能择其要者规划一条合理的旅游路线。老土设计的这个旅游路线,共设四个站点,每个站点又包括若干景点。从孤山玛瑙坡开始,途径葛岭宝石山,天竺三生石,到法华坞高庄结束,共对照游览二十多处古迹景点。途中可每人赠送一本《西子湖畔红楼情》,便于对照检阅。
解说词梗概如下:我们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的参加者,都是红楼文化的爱好者,也是杭州风光的欣赏者。大家知道,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写贾宝玉和他的十二个姐妹,在“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投胎问世;此邦此族此地此乡,乃是历史上杭州的特指,其它任何地方也当不起。
宝玉和他的姐妹们,在美轮美奂的大观园中所演绎的爱恨交织、风雅酸辛故事,是根据洪昇和他的姐妹们真实发生的故事编撰的。承载这些故事的场所大观园和太虚幻境,其创作原型就在杭州西湖、西泠、西溪的山水文化中。我们这次旅游,就将《红楼梦》书中的文学描写与杭州山水文化加以实地对照,重在体味其文化渊源关系。
杭州红楼游第一站:孤山玛瑙坡。这是此次杭州红楼游的第一站,我们从西泠桥进入孤山北麓,经苏小小墓和慕才亭,玛瑙坡及冯小青墓,在空谷传声处吼几声,再到放鹤亭品味梅妻鹤子及孤山探梅意境。然后沿环岛人行步道绕行到孤山南麓,依次游康熙外行宫、复旦光华牌坊和平湖秋月处水仙祠旧址,最后从白堤和六桥(苏堤)退出。
玛瑙坡游的第一个景点是苏小墓和慕才亭,这里是中国的“情根”。您注意到慕才亭上那副千古名联了吗:“湖山此地曾埋玉,花月其人可铸金”。铸金埋玉的意思就“怀金悼玉”,《红楼梦》创作“怀金悼玉”取义于此。玛瑙坡下的冯小青墓,埋葬着晚明才女冯小青,冯小青“焚稿断痴情”的故事意境,也进入了《红楼梦》林妹妹身上。
玛瑙坡是清初大文学家洪昇结稗畦草堂之处。清康熙二十八年洪昇遭遇《长生殿》案后,就是在这里心情感愤创作《红楼梦》的。玛瑙坡人行步道上,分布着很多殷红的玛瑙石。宋代释智圆有诗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红楼梦》作者托名“无材补天”的顽石,取义就在玛瑙坡小径上“踮脚”的石头。
玛瑙坡下的空谷传声处,您在这里长啸一声会听到山鸣谷应,回音来自对岸的葛岭宝石山。葛岭宝石山是洪氏家族宋代祖先洪皓“敕建国公府”所在,明清时洪忠宣公祠堂也在这里。洪昇善于“吟啸”是著名的,在这里结稗畦草堂“以为吟啸之处”;试想,他在这里脚踏无材补天石,面对祖先国公府,抚今追昔,长啸一声,是何感觉?
前面的林逋墓和放鹤亭,是著名的林和靖“梅妻鹤子”故事发生地。孤山探梅是杭州三大探梅胜地之一。因白居易诗“蓬莱宫在水中央”,历代文人又称此地为“蓬莱仙境”。《红楼梦》中贾宝玉“寻春问腊到蓬莱”,就是指孤山探梅。贾母行酒令所说“六桥梅花香刺骨”,也是指这里,六桥就是苏堤,孤山梅花的香气吹到苏堤,太形象了!
我们现在来到了中山公园,这里连同文澜阁、西泠印社等,原来都是康熙南巡时的“外行宫”遗址,公园中的那座假山,乃是外行宫园林当日建筑的遗存。《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书中写元妃进入的“琳宫绰约,桂殿巍峨”的“行宫”省亲别墅,即文人们主张题额“蓬莱仙境”的大观园正殿大观楼,取材取义就在这里。
《红楼梦》书中写刘姥姥逛大观园,一时来至“省亲别墅”玉石牌坊底下,刘姥姥道:“嗳呀!这里还有个大庙呢。”说着,便爬下磕头。朋友们注意到孤山行宫门口路旁矗立的这座“牌坊”吗?这里叫“复旦光华”牌坊,这是民国初期改的名,原来叫“万福来朝”牌坊,乃是康熙行宫正门口所立的牌坊。《红楼梦》作者写得太精细了。
前面湖边这处景点,就是著名的平湖秋月。平湖秋月之名是乾隆年间取的,以前这里有一座水仙王庙,又称水仙祠,从唐宋到明清一直很有名气。《红楼梦》写宝玉到水仙庵祭金钏,就在这里。书中说宝玉出北门又跑了七八里路方到水仙庵,是因为清代时西湖边有“满城”阻隔,从城里到水仙祠,非出北门绕行七八里方可到达这里。
杭州红楼游第二站:葛岭宝石山。我们现在来到了宝石流霞景区,大家回头看看,这里就在我们方才游的孤山玛瑙坡湖对岸,洪昇在玛瑙坡吟啸,就是对着这里啸的。为什么?因为这里就是他的祖宗庐墓所在地。在这里我们主要参观抱朴庐、红梅阁、宝石山初阳台和玛瑙寺等处古迹景点,都与《红楼梦》书中所写贾氏家族的历史密切相关。
这里是宝石山,从古到今都以“宝石流霞”著称。山上遍布一种赭红色闪闪发亮的玛瑙石,古人视之为宝石,故名宝石山。这里的宝石每当在朝阳或落日的映照下,满山流霞缤纷,故称“宝石流霞”。《红楼梦》书中主人公名叫宝玉,其前身“赤霞宫神瑛侍者”。“神瑛”的意思就是宝石流霞嘛,说明作者把自己视为宝石山上的一块宝玉。
为什么?因为这里就是作者洪昇的祖宗庐墓所在地。宝石山上的刻石很多,其中有一块刻着“赤霞”二字,是明代孙克弘手书八分。“赤霞”刻石下,原有一座“洪忠宣公祠堂”,是为祭祀宋代名臣洪皓所建。洪皓是杭州洪氏家族的始族,这里也就是洪氏家族的宗祠。赤霞刻石下的祖祠,可称“赤霞宫”吧?“神瑛侍者”就来源于此。
洪忠宣公祠堂正门上,刻着一副对联:“身窜冷山,万死竟回苏武节;魂依葛岭,千秋长傍鄂王坟。”说的就是洪皓的事迹,像苏武一样肝脑涂地,像岳飞一样功昭日月。您再看《红楼梦》书中贾氏宗祠联:“肝脑涂地,兆姓赖保育之恩;功名贯天,百代仰蒸尝之盛”,也是用苏武和岳飞的典故歌颂祖宗。除了洪皓的后人,谁会这样写?
这里是红梅阁,大家都知道李慧娘《红梅阁》的故事,就出自这里。“红梅阁”本是宋代奸相贾似道的“后乐园”一部分。贾似道号称“富贵闲人”,人称“孽根祸胎”,父亲叫贾涉,姐姐是宋理宗的贾贵妃;《红楼梦》书中让主人公宝玉姓贾,也有“富贵闲人”、“孽根祸胎”之称,姐姐是贾贵妃,伯父叫贾赦,与这里难道仅仅是偶合吗?
原来,贾似道后乐园的前身,就是洪皓的“敕建国公府”。南宋晚期洪氏家族衰落,宋理宗将“魏国忠宣公”府及东邻的御花园“集芳园”赐给了另一个“魏国公”贾似道享用。朋友们是否联想到《红楼梦》东府有个“会芳园”,“会芳园”就是“集芳园”的意思嘛。洪昇在自己的祖宗庐墓地,“假作真时真亦假”写《红楼梦》,神来之笔!
红梅阁的西侧,是抱朴道院的正殿葛仙殿,这里传说是东晋时期道教祖师葛洪炼丹处。葛仙祠初建于唐代,宋代改称“冲虚观”,元代遭兵火被毁,明代重建,改称玛瑙山居,又称抱朴庐,清代复加修葺,称“抱朴道院”。是为江南道教至高无上的洞天福地,居于“管领江南诸路道教所,总摄江淮荆襄等路道教”的地位。
《红楼梦》书中写贾母到清虚观打醮,地点就在这里。书中说张道士曾经先皇御口亲呼“大幻仙人”,当今皇帝封“终了真人”,现掌“道录司”印,都与这里地位吻合。书中又说张道士乃是荣国府国公爷的“替身”,是因为这里紧邻洪氏家族的“魏国忠宣公祠堂”,宋代又是洪皓、贾似道两个“魏国公”府的所在地,如此描写事出有因。
现在我们看到的初阳台,传为葛洪炼丹所置,原名葛岭阳暾,元代被列入钱塘十景。初阳台是杭州人观赏旭日初升的绝佳地,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还能见到日月并升奇景。《红楼梦》中姐妹们诗中有“双悬日月照乾坤”句,取义即出于此。洪昇字昉思,其名字含义就是旭日初升;父母如此为他取名字,是希望他效法祖宗,振兴家族。
这里是玛瑙宝胜院,俗称玛瑙寺。大家还记得孤山玛瑙坡的玛瑙寺吧?它们本是同一座寺院,初建于东晋,位置在葛岭玛瑙坡;五代时期吴越王钱弘佐,将玛瑙寺迁往孤山玛瑙坡重建;南宋绍兴年间,因孤山扩建四圣延祥观,又将玛瑙寺迁回葛岭玛瑙坡。这两个玛瑙坡上的石头,分别演化成了《红楼梦》中的“补天石”和“神瑛侍者”。
杭州红楼游第三站:天竺三生石。我们现在来到了飞来峰下灵隐寺和天竺寺景区,将沿着灵隐寺、中天竺法镜寺、上天竺法喜寺、清太平良相黄机墓碑这条路线,进行《红楼梦》与这些景点的对照游。其中重点在法镜寺内的三生石,这里是《红楼梦》书中石头上镌刻文字的创意源头,也是故事女主人公林黛玉前身绛珠仙子的出处所在。
这里是飞来峰和灵隐寺。飞来峰又名灵鹫峰,一千七百多年前东晋时期,从印度来的慧理和尚在这里初创了灵隐寺,他说这座灵鹫峰是从古天竺飞来的,故名飞来峰。《红楼梦》书中林妹妹降临凡世的前身,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株绛珠草,”三生石就在这飞来峰下天竺寺中,“西方灵河岸上”正是隐写飞来峰从古印度飞来。
宝二哥和林妹妹降临人间,是茫茫大士、渺渺真人送来的,也就是书中那个疯疯癫癫的癞头和尚、跛脚道士。这个癞头和尚的原型是济公,跛脚道士的原型是葛仙,都是出自杭州济世度人慈悲为怀又有点疯癫形象的神佛。济公出家之地就在灵隐寺,是寺内供奉五百罗汉的第一尊。灵隐寺内还专门有个济公殿,供奉济公活佛和他的圣训。
这里是中天竺法镜寺,那块状貌欹嵚磊落的三生石,就在法镜寺园内。我们仔细阅读一下三生石上刻着的“唐圆泽和尚三生石迹”,这是全世界唯一一块石头上镌刻完整故事的石头。《红楼梦》书中说石头历劫后回归大荒山,上面“字迹分明,编述历历”,刻着一个完整的故事。这种写法就是从三生石上镌刻“三生石迹”借鉴而来的。
“三生石迹”中,圆泽和尚转世牧童所唱:“身前身后事茫茫,欲话因缘恐断肠”;“三生石上旧精魂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上天竺法喜寺。上天竺寺建于十世纪,是中国“白衣观音”的起源地,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法喜寺一直以供奉奇木观音像和贝叶《大藏经》闻名于世。《红楼梦》中写妙玉带发修行,“因听见长安都中有‘观音遗迹’并‘贝叶遗文’,去岁随了师父上来,现在西门外牟尼院住着。”这个牟尼院就是代指上天竺法喜寺。
现在我们看到的这块巍然矗立的墓碑,是清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立碑地即黄氏家族的墓地。这里距灵鹫峰不远,正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黄机是洪昇的外祖父,其妻黄蕙的祖父。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又为丈夫兼表哥还了一辈子眼泪。《红楼梦》把林妹妹说成“三生石畔绛珠草”,就源自她的祖宗庐墓。
杭州红楼游第四站:法华坞高庄。我们现在来到了法华山下的法华寺,这也是一座千年古寺。法华寺和我们第三站去的灵隐寺其实就一山之隔,山南是灵隐寺,山北是法华寺,也可谓三生石畔。此站我们重点游览的景点有:流香溪与藕香桥,老东岳,禁酒界牌,秋雪庵和高庄,这里是洪昇黄蕙夫妇和蕉园姐妹们昔日风雅生活的地方。
在法华坞中流淌的这条小溪,古称流香溪;在法华坞口处,流香溪上曾架有一座竹桥,叫做藕香桥。朋友们是否联想到《红楼梦》大观园中那条“沁芳溪”,其实就是“流香溪”的别称;书中沁芳溪上也有一座竹桥,叫作藕香桥,名字都是照搬的。流香溪是西溪的支流,大观园的生活原型,就是明末清初西溪两岸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
法华坞口处的这座老东岳庙,乃是《红楼梦》中宝玉去还愿的那座天齐庙的原型。天齐庙本是东岳庙的民间俗称。书中说这个天齐庙历史悠久,乃“前朝所修,极其宏壮”,“里面泥胎塑像皆极其凶恶”;位置在城西,“坐车出西城门外”才能到达;由于“年深岁久”,当时香火不旺,显得“极其荒凉”。这些描写都与这座老东岳庙完全吻合。
现在我们看到的老东岳庙是在原址上重建的,历史上的老东岳庙始建于宋乾道六年(1167),确实“年深岁久”。位置就在城西法华山下,由头山门、懊悔桥、二山门、庙殿等组成,首尾计有五六百米之距离。西溪自道古桥起至留下小和山,沿途十里有大小灵官殿18座之多,全是“老东岳”庙东岳大帝的护法神所居,可见规模之宏盛。
出了法华坞口,山脚下原有一条十八里长石板铺就的“南宋辇道”,现在已被压在西溪路下面了。《红楼梦》书中说,出了大观园门,便是一条“平坦宽阔大路”,便是指此。南宋辇道路旁,有一处宋代酒库的“禁酒界牌”。这里原有一座九间楼酒家,别称“杏花村”。宋高宗曾来这里饮酒,龙心大悦,御笔钦题“不为酒税处”并立碑于此。
开这座杏花村酒楼的,乃是西溪沈氏家族的祖先沈诸。沈诸的后人沈铿,明末清初时仍住在这里。沈铿英年早逝,其寡妻柴静仪,是个著名的才女,蕉园女子诗社的“祭酒”,也就是社长,孤儿寡母在这里度日。朋友们联想到她是《红楼梦》书中谁的生活原型了吧?就是那个寡妇大嫂子,大观园海棠诗社“掌坛社长”寡妇大嫂子李纨!
这座别称杏花村的九间楼酒家,也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李纨所居“稻香村”的原型。书中描写为这里命名时,清客相公主张取名杏花村,贾政说不好,“犯了正名”,因为这里本来就叫杏花村嘛。宝玉主张取名稻香村,但又题匾额为“杏帘在望”,贾政提议再挂个酒幌子,说来说去还是一个村野酒家的形象。您能说这些都是偶合吗?
现在我们来到了秋雪庵,这里就是《红楼梦》书中姐妹们结诗社烤鹿肉吃的那个芦雪庵的原型地。这里四面临水,无陆路通达,我们是乘船到达这里的;《红楼梦》中的探春,约二哥贾宝玉来这里,也是“棹雪而来”。什么是“棹雪而来”?就是划小船穿过芦苇荡而来,秋季芦花如雪么。探春约宝玉的时间,正是新荔枝刚刚上市的秋季。
我们仔细看看《红楼梦》书中对于芦雪庵的描述:“原来这芦雪庵盖在傍山临水河滩之上,一带几间,茅檐土壁,槿篱竹牖,推窗便可垂钓,四面都是芦苇掩覆,一条去径逶迤穿芦度苇过去,便是藕香榭的竹桥了。”这个藕香榭的竹桥便是藕香桥,从藕香桥乘船,沿流香溪、西溪河道,穿芦渡苇到秋雪庵,古人来这里只能这样行走。
现在我们来到了此次旅游的最后一站高庄。所谓高庄,便是康熙年间高士奇所建的西溪山庄。高士奇修建西溪山庄的目的,是为了接待康熙南巡。《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书中关于大观园的描写,主要借鉴了这里。康熙帝为这里题名“竹窗”,《红楼梦》为这里取名潇湘馆,“窗前也有千竿竹”,是元妃“第一巡幸处”,很确切。
《红楼梦》书中说,元妃省亲进入大观园时,经过沁芳桥、沁芳池,园中河道上还有一个沁芳闸,总称“沁芳三址”。高庄前的河道上,清代早期便有“御临桥”、“御临池”,还有一个税官所设“御临闸”,统称“御临三址”。康熙二十八年(1689)第二次南巡巡幸这里,是在元宵节期间,《红楼梦》元妃省亲也是在元宵节,满园灯火辉煌。
高士奇修建西溪山庄,是在原蕉园和洪园一部分基址上重建的。洪园原是洪昇家族的园林,蕉园原是柴静仪之父柴云倩的园林。《红楼梦》大观园中关于怡红院“蕉棠两植、怡红快绿”的描写,“数本巴蕉”代表蕉园,“一树海棠”代表洪园,《红楼梦》中很多看似莫名其妙的描写,来到其创作原型地,都会找到合情合理的文化答案。
前几年复建高庄时,西跨院中专修了一座蕉园。蕉园就是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娘家的园林,是当年蕉园姐妹结女子诗社的地方。蕉园诗社分为“五子社”、“七子社”两期,大观园诗社也分为“海棠社”、“桃花社”两期;重建蕉园七子社的是林妹妹林以宁,重建桃花社的是林妹妹林黛玉。蕉园十二钗就是红楼十二钗无可争议的生活原型。
现在的蕉园中,除柴静仪当年吟诗作画的“凝香室”外,其它建筑如“来凤轩”、“古香楼”、“啸月楼”等都没有恢复。蕉园姐妹林以宁诗集叫“凤潇楼集”,钱凤纶诗集名“古香楼集”,洪昇诗集名“啸月楼集”,足证其来自蕉园。现在,在蕉园的主楼建有“土默热红学陈列馆”,对《红楼梦》与杭州文化的关系有详尽介绍,欢迎参观。
我们的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就要结束了,现在总结一下。我们此次旅游所经历的四处站点,孤山玛瑙坡是洪昇遭遇《长生殿》案而无材补天,“人生经历一场梦幻”后,抚今追昔、怀金悼玉创作《红楼梦》的地方;葛岭宝石山是洪昇的祖宗庐墓所在,是“赤霞宫神瑛侍者”的出身地;三天竺法镜寺的三生石是洪昇妻子兼表妹黄蕙的祖宗庐墓所在,也是石头上镌刻故事文字这种独特文学创意的来源地;法华坞高庄是洪昇夫妇与蕉园姐妹两结女子诗社的原型地,也是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故事素材的来源地。
《红楼梦》书中那道靓丽的杭州风景线,那些杭州的优美传说和悠久文化,几乎遍布杭州东南西北城区的大街小巷,当然不止是以上我们对照游览的这四处站点、二十多个景点所能承载。在这条旅游线路以外,还有吴山大观的大观楼和太虚楼,凤凰山麓的御教场,柳浪闻莺的钱王祠和水月庵,庆春门外的洪昇旧居,半道春红的名园愿圃和皇亲巷,西溪这里还有秦亭山、河渚街、沈家湾、洪园、曲水庵、茭芦庵等等。将来我们拟再规划一条旅游路线,开辟“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的新途径。朋友们感兴趣的话,希望届时踊跃报名参加。
《红楼梦》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是一部带有写实性质的自传体小说。小说创作不能凭空虚构,必须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红楼梦》展现的不是什么传统红学解释的“乾隆文化”,“北京文化”,“旗人文化”,而是土默热红学证实的“康熙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是这三大文化在明末清初的聚合闪光点,即洪昇和蕉园姐妹身上所体现的杭州情本文化。《红楼梦》是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结合的产物,其浪漫主义就产生自杭州的山水文化,其现实主义就产生自洪昇夫妇与蕉园姐妹的风雅生活。朋友们如果能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的这次“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活动,就算不虚此行了。
2015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