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绛珠仙子“眼泪还债”还的是蓬莱仙子“前盟”债——绛珠仙子林黛玉形象刻画模仿吴绛仙

(2022-07-14 10:42:24)
标签:

绛珠仙子

蓬莱仙子

木石前盟

眼泪还债

吴绛仙

分类: 文学解析

绛珠仙子“眼泪还债”还的是蓬莱仙子“前盟”债

——绛珠仙子林黛玉形象刻画模仿吴绛仙

  土默热

要点提示:

1.《红楼梦》中宝黛爱情通过“眼泪还债”表达,不是神话,乃是寓言。

2.所还之债是“灌溉之情”的情债,也就是帝妃“木石前盟”的情债。

3.这笔情债是在“七月七日长生殿”李隆基和杨玉环“前盟”时欠下的。

4.知“眼泪还债”者是《红楼梦》作者“石头”,他也是《长生殿》的作者。

5.为《长生殿》乐此不疲,三易其稿,倾注一生心血,日以甘露灌溉”。

 

《红楼梦》是一部表达爱情主旨的小说,但与普通爱情故事不同的是,书中对贾宝玉和林黛玉爱情的表现,是通过“眼泪还债”的特殊形式展示给读者的。请看作者在书中的最初交代: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仙子来到人世间化身潇湘妃子林黛玉践行“木石前盟”,与神瑛侍者的化身贾宝玉发生了刻骨铭心的爱情。其爱情经历果然如太虚幻境所预言,林妹妹一年四季“淌眼抹泪”的,用不竭的泪水不停地偿还着与宝哥哥的“木石前盟”之情债,直至“泪尽而逝”。

拨弄着人间“眼泪还债”故事的导演者,乃是太虚幻境的警幻仙姑。《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梦入太虚幻境,亲眼见到了警幻仙姑。据其自称:“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因近来风流冤孽,缠绵于此处,是以前来访察机会,布散相思。

《红楼梦》中的这段故事,概念模糊之处,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何谓“灌溉之情”?何谓“木石前盟”?“眼泪”如何“还债”?红学界还没有研究清楚,又出现了新的公案:“离恨天”、“灌愁海”从哪里来?“风月司”又来自何处?也让红学家们头疼不已。

红学家们往往把这段“眼泪还债”的故事,当作传统神话来解释,可是在我国传统神话中,根本就没有这个“绛珠神瑛”神话。故事中的“绛珠仙子”、“神瑛侍者”、“警幻仙姑”、“阆苑仙葩”、“美玉无瑕”、“木石前盟”、“离恨天、灌愁海”、“风月司”等一系列概念,也从未见于任何古典神话典籍中。

未见于历史典籍,那么在古典文学作品中是否有使用的先例呢?最先关注这个问题的,是老一辈红学家周汝昌先生。在《红海微澜录》一书中,周汝昌先生指出:《红楼梦》中情根、“风月司”等特有词汇,就出自洪昇的《长生殿》;牛女“双星”,就是洪昉思笔下“司掌情缘的仙侣”。

近一段时间,网友聂桥、姬健康在自己的博客上连篇累牍发文,进一步阐述《红楼梦》中这些特有词汇来自《长生殿》。聂桥朋友着重指出,《红楼梦》中的“离恨天、灌愁海”概念,就出自洪昇的《长生殿》第五十出《重圆》:“天将离恨补,海把怨愁填”。是牛女双星将李杨二人“彼此精诚,上请天阙。补恨填愁,万古无缺”。

此前,笔者的系列考证文章中,早已明确指出,《红楼梦》中的“木石前盟”,就出自《长生殿》中的李隆基与杨玉环的“七夕盟誓”。二人生前称为“盟誓”,玉妃死后称为“前盟”。唐明皇是“生守前盟几变迁”,杨贵妃是“死抱痴情犹太坚”,作者的创作宗旨是是使“此誓绵绵无绝期”。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前盟”这个概念,《红楼梦》之外仅此一见,别无分店。

至此,《红楼梦》中描写宝黛爱情故事所使用的一系列独特概念,如“前盟”、“双星”、“情根”、“风月司”等,均出自洪昇的《长生殿》,应无疑问。那么,只剩下两个问题需要进一步考证了:一个是用“眼泪还债”思路敷衍故事的思路是怎样形成的?另一个是“灌溉之情”的概念从哪里来?

《红楼梦》中的这个为酬报“灌溉之情”以“眼泪还债”的故事,与其说是神话,莫如看作寓言,并且是一个作者独创的寓言。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还是来自《长生殿》。《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为宝哥哥之情“还”了一辈子眼泪,《长生殿》中的杨玉环,也为李三郎之情“还”了一生的泪水。

《红楼梦》中的“绛珠仙子”、“神瑛侍者”,就是模仿《长生殿》中的“蓬莱仙子”、“孔升真人”创作出来的;“金玉良缘”和“木石前盟”也昉自《长生殿》的“钗盒情缘”。《红楼梦》中,“绛珠仙子”林妹妹用一生泪水,“还”的是神瑛侍者宝二哥“灌溉之情”;《长生殿》中,“蓬莱仙子”杨玉环用一辈子眼泪,“还”的是孔升真人李三郎“前盟之情”。

在我国传统文学中,不要以为只有《红楼梦》这一部“哭戏”,只有林黛玉这一个善哭的女人;《长生殿》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哭戏”,杨玉环也是一个以善哭著称的美女。从长生殿“前盟”,到马嵬坡“埋玉”,再到月宫“重圆”,杨玉环生生死死的泪水,像断线的珍珠一样,贯穿全剧,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首先是“前盟”之泪。在《长生殿》第八出《献发》,第九出《复召》,第十八出《夜怨》,第二十二出《盟誓》中,杨玉环以“算只有愁泪千行,作珍珠乱滚”,使得李隆基由“见了姐姐就忘了妹妹”,转而进入爱情专一,三千宠爱在一身。贵妃娘娘更以担心“长门孤寂,魂销泪零,断肠枉泣红颜命”为由,引得唐明皇与她在七夕之夜,对着天上的牛女“双星”,发出了“愿生生世世永为夫妻”的盟誓。

其次是“埋玉”之泪。由于唐明皇“占了情场,弥了朝纲”,引发了安史之乱。李隆基携爱妃杨玉环逃蜀途中,在马嵬坡被哗变军人胁迫,无奈赐死了贵妃娘娘。在《长生殿》第二十五出《埋玉》中,杨贵妃肝肠寸断,与李三郎“牵衣哭”、“相抱哭”、“顿足哭”、“掩面哭”,甚至哭倒在唐明皇怀里。最后在破庙前的梨树下,以一条白绫,结束了二人生之情,又开始了死之恋。

最后是“重圆”之泪。在第二十八出《闻铃》,第三十出《情悔 》,第三十二出《哭像》,第四十七出《补恨》,第四十八出《寄情》,第五十出《重圆》中,杨玉环始终以一个哭哭啼啼的怨鬼形象,死死抱定生前与李三郎的“前盟”。“只见他垂垂的湿满颐,汪汪的含在眶,纷纷的点滴神台上。分明是牵衣请死愁容貌,回顾吞声惨面庞。这伤心真无两,休说是泥人堕泪,便教那铁汉也肠荒!”最后感动了当初为之绾合的“双星”,使二人的爱情得以在月宫重圆。

杨玉环一生的泪水,都是为“还债”而流。还什么债?还七夕夜定情之债,还长生殿“前盟”之债。我们回过头来再来看《红楼梦》对宝黛爱情的描写,也是为了“木石前盟”,用“一生的眼泪”来偿还情债;所谓“木石”前盟,说到底就是帝妃前盟。此乃用舜帝湘妃“木石居,鹿豕游”之典,林黛玉 别号潇湘妃子,足证这一点。《长生殿》和《红楼梦》两部作品中爱情故事的关合之处,不是一目了然吗?

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红楼梦》中与林妹妹“泪水”对应的,是宝哥哥的“甘露”。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时,赤霞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绛珠仙子临下凡“还泪”时,又刻意说“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只能还以“一生所有的眼泪”。这里面还有什么奥妙吗?

安史之乱平复后,唐玄宗从蜀地回到长安。此时他的儿子李肃早已登基,明皇被尊为太上皇,乾元三年七月被移幸西内之甘露殿《长生殿》书中的李杨爱情,“埋玉”前是“长生殿”的故事,“埋玉”后则是“甘露殿”的故事。李隆基晚年对杨贵妃的苦苦思念,都是在“甘露殿”的梦中。《红楼梦》中的“甘露之惠”,应该也是从这里信手拈来的。

揭示了“甘露之惠”的奥秘后,最后该说说“灌溉之情”了。您以为《红楼梦》中的“灌溉”二字,只是指神瑛侍者为绛珠草浇水吗?作者的用意恐怕没那么简单。从“日以甘露灌溉”这几个字中,您也应该体会出,这是暗写作者在创作《长生殿》的故事。把作家的文学艺术创作比喻为“灌溉”行为,不独《红楼梦》,古今中外不乏其例。

就在这段故事后,甲戌本有一段脂砚斋眉批:知眼泪还债,大都作者一人耳。余亦知此意,但不能说得出。”脂砚斋为什么“不能说得出”?是不善于表达吗?恐怕未必,应该是不能说破的意思。说破了《红楼梦》与《长生殿》的关系,作者创作之初隐去作品作者及故事时间地点的目的,恐怕都要真相大白了。

在《红楼梦》这段故事中作者刻意交代的“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指的就是灵鹫山天竺寺三生石畔黄氏家族出身的黄蕙,“赤霞宫神瑛侍者”指的就是宝石山“赤霞”刻石下洪氏家族出身的洪昇,这一点笔者早有详细考证,此不赘述。那么,这个“日以甘露灌溉”绛珠草的神瑛侍者,就应该是指《长生殿》作者洪昇自己和爱妻黄蕙。一代才女黄蕙也是用一生眼泪,为表哥兼丈夫洪升还了一辈子情债!

从《沉香亭》到《舞霓裳》再《长生殿》, 洪昇创作此剧一波三折,长期专注,日夜灌溉。在《长生殿》例言中,他是这样交代自己创作过程的:“唐人有玉妃归蓬莱仙院,明皇游月宫之说,因合用之,专写钗合情缘,以《长生殿》题名,诸同人颇赏之。乐人请是本演习,遂传于时。盖经十馀年,三易稿而始成,予可谓乐此不疲矣。”

把《长生殿》“蓬莱仙子”、“钗盒情缘”、“乐此不疲”这些概念,同《红楼梦》书中交代的 “绛珠仙子”、“眼泪还债”、“甘露灌溉”联系起来;再同两部作品中共用的“双星”、“前盟”、“风月司”、“离恨天灌愁海”联系起来,洪昇创作《红楼梦》的蛛丝马迹,就暴露无遗了。

不仅是“双星”、“前盟”这两个特殊词语,《红楼梦》中的许多特殊词语,都出自《长生殿》。如:眉黛颦,红楼,前盟,金钗,玉带,袭人,阆苑,蘅芜,奇缘,韶华,香囊,寒簧,蓬莱,鸳衾乘除芳魂宫闱袅娜,风月司,仞利天端正楼昏惨惨,荡悠悠眼睁睁,白首双星,美玉无瑕,回风舞雪,凤翥龙翔离恨天灌愁海,天上人间两渺茫,瑶池紫府,等等。

如果是普通词汇也就罢了,这么多不常用的特殊词汇,贯穿于《红楼梦》与《长生殿》两部文学著作中,除了是同一作家习惯使然,创作时信手拈来,您还能做出其它解释么?《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两部作品的作者都是洪昇。书中“眼泪还债”之意,脂砚斋虽然“不能说得出”,洋博士胡适也看不出,但后人只要回归文学百花园,还是会看得出的。

20133

 

绛珠仙子林黛玉形象刻画模仿吴绛仙

——兼论《红楼梦》作品与明清“风流公案”文学一脉相承

                                                     土默热

《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作者在书中对黛玉、宝钗的名字设计,取义于《长生殿》中李隆基杨玉环的定情信物“金钗钿合”(鸳鸯钗,鸳鸯带),笔者在《宝钗黛玉与金钗钿合》一文中对此有详细考订,应无异议。但书中对宝钗、黛玉的美女形象刻画,却无法按照“金钗钿合”去描写,作者所用的参照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

就拿林黛玉来说吧,作者对她的形象刻画,主要有三个特征:一是她的前身是一株“绛珠草”,因修成女体,故又称“绛珠仙子”。二是她的风度是“体态风流”、“风流袅娜”,“风流灵巧招人怨”。三是她的面部最突出的特征在于眉眼,两湾半蹙鹅(蛾)眉,一对多情杏眼,黛玉的黛字指的是画眉之物,代指的也是眉眼。

黛玉形象刻画的这三个特征,并非直接来自《长生殿》传奇中的杨玉环,而是来自当时同样描写“风流公案”的小说,明齐东野人的小说《隋炀帝艳史》和清褚人获的小说《隋唐演义》,具体出自这两部小说中对另一个“风流冤孽”人物的描写,这个人物就是隋炀帝在扬州宠幸的一个美女,出身“三千殿脚女”的吴绛仙。

请看《隋炀帝艳史》对吴绛仙的描写:隋炀帝坐在龙舟上,见牵缆的殿脚女中有一人“风流袅娜”,便将其宣到面前,见她明眸皓齿,黑白分明,画了一双新月般长黛(蛾眉),更有一种芳香直从骨髓中透出。炀帝看了喜得眉欢眼笑,问那女子来历,答道:贱妾乃姑苏人,姓吴,小字叫做绛仙。自此吴绛仙便得到了隋炀帝的宠幸。

《隋炀帝艳史》中的这段描写亦非凭空虚构,而是出自唐代颜师古的《大业拾遗记》记载:至汴,帝御龙舟,萧妃乘凤舸,锦帆彩缆,穷极侈靡。舟前为舞台,台上垂蔽日帘,帘即蒲泽国所进,以负山蛟睫、幼莲根丝,贯小珠间睫编成,虽晓日激射,而光不能透。每舟,择妙丽长白女子千人,执雕板缕金楫,号为“殿脚女”。

一日帝将登凤舸,凭殿脚女吴绛仙肩,喜其柔丽,不与群辈齿,爱之甚,久不移步。绛仙善画长蛾眉,帝色不自禁,回辇召绛仙,将拜婕妤。适值绛仙下嫁为玉工万群妻,故不克谐。帝寝兴罢,擢为龙舟首楫,号曰“崆峒夫人”。

由是殿脚女争效为长蛾眉。司宫吏日给螺子黛五斛,号为“蛾绿”。螺子黛出波斯国,每颗值十金。后征赋不足,杂以铜黛给之,独绛仙得赐螺黛不绝。帝每倚帘视绛仙,移时不去,顾内谒者云:“古人言秀色若可餐,如绛仙,真可疗饥矣!”

看了以上描写,我们再对照一下《红楼梦》书中黛玉“秀色可餐”的体貌特征,便一目了然了。首先,黛玉前身绛珠仙子之名就出自殿脚女吴绛仙。吴绛仙出身姑苏,姑苏乃吴地,故取吴姓,黛玉的籍贯也是苏州(姑苏);吴绛仙在扬州为隋炀帝牵缆,黛玉也是来自扬州。绛仙、苏州、扬州纠合在一起,很难说是偶合。

其次,黛玉与吴绛仙的体态共用“风流袅娜”,并且有香气透出。《红楼梦》书中写宝玉在太虚幻境梦中所见“兼美”:“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宝玉还曾扯着黛玉袖子闻香气。用“风流袅娜”、“体有香气”形容一个女子体态,在 《红楼梦》之前,仅见于《隋炀帝艳史》和《隋唐演义》对吴绛仙体态描写。

再次,黛玉的眉眼与吴绛仙的蛾眉相同,且均有“画眉之墨”。绛仙善画长蛾眉”,为画眉独绛仙得赐螺黛不绝螺黛俗称螺子黛,是一种经过加工制造,已成各种规定形状的黛块。使用时只用蘸水即可,无需研磨;因为它的模样及制作过程和书画用的墨锭相似,所以也被称为“石墨”。螺黛是隋唐时代妇女画眉最为时尚的材料。

《红楼梦》书中描写林妹妹初进贾府,谈及她如何取了黛玉这个名字时,宝玉笑道:《古今人物通考》上说:“西方有石名黛,可代画眉之墨。红学家们找不到这种画眉之墨的文化来源,竟用曹雪芹反推将其说成北京西山出产的煤炭,可发一噱。其实吴绛仙画眉所用之“螺黛”,便是传说中来自西方波斯的“画眉之墨”。

当然,《红楼梦》中黛玉的人物故事创作素材,并非是按照隋炀帝的殿脚女吴绛仙刻画的,而是来自“黄兰次之根,林以宁之身,杨玉环之魂,洪昉思之心”,具体考证见笔者《林黛玉文学形象是怎样塑造的》。但在具体刻画其体态面目形象时,作者借用了吴绛仙这个人物,这也是《红楼梦》沿袭明末清初文学“风流公案”创作小说的一个旁证,具体见笔者《情根历劫与风流公案》一文。

《隋炀帝艳史》中的隋炀帝、朱贵儿、吴绛仙;《长生殿》中的唐玄宗、杨玉环、梅妃;《红楼梦》中的贾宝玉、薛宝钗、林黛玉;乃是“一干风流冤孽”三次投胎转世演绎的“风流公案”。这在《红楼梦》开篇癞头和尚、跛脚道人送“石头”夹带在“一干冤孽”中再次“造历凡劫”,以“了结”这桩“风流公案”的描写中,交代的很清楚。《红楼梦》故事及其主人公身世审美建构的来龙去脉与文化内涵,一眼如故。

 

附:

《红楼梦》书中关于“风流冤孽”转世之“风流公案”的描述:

只听道人问道:“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将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于何方何处?”那僧笑道:“此事说来好笑,竟是千古未闻的罕事。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