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三生石畔绛珠草赤霞宫神瑛侍者洪昇黄蕙祖宗源流法镜寺黄机墓宝石流霞洪皓祠堂 |
分类: 文学解析 |
“绛珠仙子”和“神瑛侍者”文化寓意
——兼论“三生石畔”和“赤霞宫”的象征意义
《红楼梦》开篇便以“绛珠还泪”的故事,为宝黛爱情作了一个凄美哀婉的铺垫——据说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一株“绛珠草”,由于经常得到“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灌溉,遂得脱却草胎木质,修成一个人形女体,二者之间也因此而产生了缠绵不尽之情。后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意欲下凡造历幻缘,绛珠仙子便欲追随下凡,以一生所有的眼泪,来偿还其滋润之情,酬报其灌溉之德。于是,在人间的大观园中,便展开了林黛玉以无尽泪水,终生为宝二哥偿还情债的故事。
《红楼梦》书中宝黛之间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不仅感动了历代读者的同情之心,也打动了历代文人的好奇之心——此“绛珠草”究竟属于何物?它象征着什么?《红楼梦》作者又为什么要以此为象征来铺叙爱情故事?于是,红学界关于“绛珠草”之种种考证索隐(严格说是臆测,即猜笨谜)结果便逐次诞生了:有的人认为绛珠草便是东北深山密林中出产的“人参草”,有的人认为绛珠草乃是俗称“红姑娘”的灯笼草,还有人认为绛珠草应是《尔雅》所说的“寒浆草”,如此等等,五花八门,离奇古怪,不一而足。
这些考证索隐的一个共同点,便是都把“绛珠”视为血泪的象征,因此试图在自然界中去寻找一种头顶生有一颗颗红色珠子的草本植物,以其类似血泪的形象去附会“绛珠草”。绛珠草象征血泪的寓意本不错,问题是自然界此等模样的草可谓多矣,似这样一一比附猜笨谜,就是费时一万年,寻找到十万种答案,也找不到这些草本植物与红楼爱情故事的关系,更无助于对“绛珠还泪”故事的正确解读。因此,研究者只有把眼光从自然界的漫山遍野中,回归到《红楼梦》文本内,从文化层面展开对绛珠草的研究,方有希望得出正确的答案。
凡是熟读《红楼梦》的朋友都知道,绛珠草是书中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的象征,而书中描写林黛玉这个人物的最大特点有三:一是终日因感伤而淌眼抹泪,泪水几乎无尽无休;二是居住在“龙吟细细,凤尾潇潇”的潇湘馆,窗前昼夜千竿竹影摇曳;三是以一个清纯少女的形象,却获得了一个潇湘妃子的诗人雅号。林黛玉这三大特点与绛珠草有什么意义上的关联么?答案应该是肯定的。这种内在联系说明,《红楼梦》作者在书中的绛珠草身上,不是一般地以血泪去比附,而是特指潇湘馆中潇湘妃子的眼泪!
何谓潇湘妃子?在《红楼梦》书中这是林黛玉的雅号,而在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文化史上,却与舜帝与娥皇女英的凄美爱情故事联系在一起。传说舜帝南巡不幸死于苍梧之野,二妃寻夫至潇湘之地,哭泣的泪水将九嶷山上的竹林染上了斑斑红点,因此世界上才有了雅称湘妃竹的斑竹。西晋张华编撰的《博物志》载:“尧之二女,舜之二妃,曰湘夫人,舜崩,二妃啼,以涕泪挥,竹尽斑。”明代王象晋《群芳谱》称:“斑竹即吴地称湘妃竹者”。诸多史料足证斑竹与湘妃关系的传说源远流长。
湘妃竹学名
因此,综合《红楼梦》书中“绛珠草”、“绛珠仙子”、“潇湘馆”、“潇湘妃子”、“眼泪还债”等对林黛玉形象的刻画用语来看,这都是使用“湘妃”同一个典故导出的概念,所谓“绛珠草”,就是指文化层面上的湘妃竹即斑竹无疑。那么,有的朋友可能还会发问,绛珠草为湘妃竹形象所化用于代表血泪可以理解,但是《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还要杜撰一个绛珠草修炼的绛珠仙子,下凡为神瑛侍者还泪的故事,以表现书中的宝黛爱情呢?要想搞清这个问题,靠猜笨谜的方法还是不行,还必须从传统文化的层面上,对《红楼梦》作者之所以在创作中如此审美建构做出正确解读。
朋友们还记得吧?《红楼梦》作者交代绛珠草的来历时,特意说她来源于“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懂得点佛教知识的朋友都知道,“西方灵河岸上”代指佛教的发源地古印度,即天竺;那么《红楼梦》中这株绛珠草难道还是从印度来的吗?非也,非也——您别忘了书中绛珠草前面的这句“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还有个“畔”字,三生石在哪里?就在杭州飞来峰下的中天竺(法镜寺)里嘛!“飞来峰”又称灵鹫峰,既是一处风景名胜,也是一处佛教名山,传说就是从古印度即“西方灵河岸上”飞来的。飞来峰下有上中下三座天竺寺,三生石就位于中天竺法镜寺内。“三生石畔”就是指中天竺法镜寺附近。
《红楼梦》作者如此交代“绛珠草”的出处,难道仅仅是为了告诉读者,这是一个发生在杭州的故事么?也不尽然,其中还有更深刻的寓意。《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书中男女主人公贾宝玉和林黛玉,其生活原型便是作者洪昇(字昉思)和他的爱妻兼表妹黄蕙(字兰次)。洪氏家族祖居的国公府就在葛岭宝石山初阳台下,他为“神瑛侍者”来历杜撰的“赤霞宫”,出自宝石山著名的“赤霞”摩崖刻石,“赤霞”刻石下有忠宣公洪皓祠堂,那是洪氏家族的祖庙家庙。“神瑛”的意思就是“宝石流霞”,“侍者”的意思就是祖庙家庙的传承人,出自“赤霞宫”的“神瑛侍者”,难道不正是洪昇在交代自己的身世源流吗?不正是告诉读者自己就是书中宝玉的生活原型吗?
那么,洪昇又为什么把女主人公“绛珠草”的来源,一定要放在“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呢?请朋友们千万不要忽略这个“畔”字,就在杭州中天竺法镜寺灵鹫峰下三生石“畔”,至今仍矗立着一块巨大庄严的墓碑——清初顺康年间太平良相黄机的墓碑,这是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之一黄氏家族的祖墓。黄蕙的曾祖父黄克谦,祖父黄机,父亲黄彦博,都埋葬在这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黄机墓,代表的正是黄蕙的身世源流。黄蕙字兰次,名和字的意思都是一株香草,正所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出身的一株“绛珠草”。黄机是黄蕙的祖父,也是洪昇的外祖父,二人是嫡亲表兄妹结成的夫妻。黄蕙出身名门,是清初著名的才女诗人,但一生很不幸,婚后由于洪氏“家难”而穷愁潦倒,确实为丈夫表哥洪昇“还了一辈子眼泪”。
关于《红楼梦》作者洪昇与杭州文化的渊源关系,对此有兴趣的朋友,到杭州不妨亲自去拜谒一下三生石,亲眼看一看石头上篆刻的苏东坡文章。在三生石下盘桓沉思后,您就会明白,三生石的故事,还与我国历史上一位大文学家苏轼有着密切关系。三生石上所刻僧圆泽三生转世的故事,就是苏轼亲自撰写的。那么苏轼与《红楼梦》“绛珠神瑛”故事的创作有什么关系吗?答案也是肯定的。这个苏轼,历史上不仅是一个大诗人、文学家,还是一位大画家、书法家,曾画有一幅名画《潇湘竹石图》,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墨客赞赏临摹。绛珠神瑛的形象设计,就与苏轼这幅名画有着直接关系。(见附图二)
请朋友们仔细琢磨琢磨苏轼这幅文人画《潇湘竹石图》:画面上一块巨石,石旁有一株柔弱的斑竹,二者之间似乎亲密无间、相依为命。降雨后,石上的流水滋润着竹子,对于这棵弱竹而言,石头确有“灌溉之德”;而竹子临风摇曳的柔姿,又似乎在五蕴之中表达自己的“缠绵之情”,并酬谢石头的“滋润之情”。由苏轼关于“三生石”的文章《僧圆泽传》,再到苏轼的《潇湘竹石图》,《红楼梦》作者受此启发影响,联系到夫妻双方的祖宗源流和共同遭际,以石头与斑竹共生的形象,杜撰出一个三生石畔的潇湘妃子(绛珠草),为石头(神瑛侍者)还泪的故事,不是再顺理成章不过的事情么?
综上所述,“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绛珠草”,转世托生而成潇湘妃子林黛玉,“赤霞宫神瑛侍者”,转世托生而成绛洞花王贾宝玉,二人相约以“一辈子眼泪”酬报“灌溉之情”。《红楼梦》书中这些玄幻缥缈的描写,都有了真实可信的生活来源和优美合理的文学素材;《红楼梦》作者是来自杭州“赤霞宫”的大作家洪昇,作品的文化底蕴和生活素材来自于杭州“三生石畔”,应该是红学领域唯一的正确选择。包括曹雪芹在内的任何其它时代其它地域其它文化背景的人,都不会这么写,也写不出这样的故事,文学作品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铁律不可违背!
红学是研究《红楼梦》的学问,属于文学研究领域,而不是史学、玄学研究领域。我们研究《红楼梦》,必须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来进行解读,方可窥见其中的文学真谛。百年红学将《红楼梦》放在清中叶乾隆时代北方旗人文化背景下,使用史学、玄学甚至娱乐的办法歪曲解读,时间可谓久矣,把《红楼梦》解释成“断烂朝报”,结果也可谓悲矣!只有恢复《红楼梦》晚明文化气脉之余韵,恢复其江南世族文化之底蕴,恢复其杭州西湖文化与西溪文化之流韵,恢复其“了结”《长生殿》等“风流公案”文学的创作宗旨,红学方有望走上文学研究正轨。任何在清宫秘史(含曹家秘史)中猎奇式地猜笨谜解读方法,任何根据曹雪芹身世将红楼文化推向乾隆时代北方旗人文化的种种附会,都可以休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