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修订版)

(2021-05-18 20:41:42)
标签:

红楼梦研究

风景名胜

饮食男女

贵族园林

杭州文化

分类: 西溪泛红

《红楼梦》——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

                (修订版)

   《红楼梦》——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修订版)


                                                      土默热

红楼故事的发生地点在杭州,红楼人物的生活场所在杭州,红楼作者的风月繁华和瓦灶绳床都在杭州,就连红学的发祥地和始盛地也在杭州。在《红楼梦》那花团锦簇的文字里,自始至终闪烁着一道清晰靓丽的杭州风景线!

《红楼梦》是一部刻意隐去作品时间地点的小说,百年红学中不乏对红楼故事发生地点的种种猜测:有人认为是“长安大都”,也就是北京;有人认为是“金陵石头城”,也就是南京,二者之间还为此进行了长达百年的激烈论争。其实作者在开卷著书时早就告诉我们,书中出现的“长安”、“金陵”等字样都是假借的,当不得真,这样做的目的是不欲人们读此小说时着迹于方向。按照书中出现的地名来按图索骥,岂非缘木求鱼、刻舟求剑?

但是,不论作者怎样刻意隐瞒,作为一部原创型世情小说,书中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都是无法隐瞒的。小说是生活的剪裁和升华,世界上所有的人和事,都发生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活故事和人物原型是不存在的。小说的时间、地点、人物这三大要素,在作品中必然有充分体现,否则这部小说就无法读了。《红楼梦》是无法阅读的作品么——绝对不是,这是因为,在《红楼梦》的字里行间,无处不体现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这就是红楼故事发生的真正地点——明末清初末世中那花柳繁华的杭州!

 

一.三生石畔赤霞宫——《红楼梦》作者对杭州背景的刻意暗示

我们还是从作品主人翁的来历说起吧。《红楼梦》第一号男女主人公是贾宝玉和林黛玉,宝玉和黛玉的前身是“赤霞宫神瑛侍者”和“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一棵绛珠草。作者通过一则自创的貌似神话实则寓言故事,就将两个著名的杭州风景名胜写入了书中。所谓“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说的就是杭州飞来峰和三生石。飞来峰又称灵鹫峰,自古以来就传说是从古印度(天竺)飞来的,“西方灵河岸上”代指的就是古印度(天竺),那块著名的三生石就位于飞来峰下的天竺寺。作者刻意交代绛珠草出自“三生石畔”,一个“畔”字,活灵活现地展示出这就是杭州的代指。

所谓“赤霞宫神瑛侍者”,“瑛”就是指玉的光彩,“神瑛”代指成了仙的宝石,其实就是“宝石流霞”的别称。神瑛侍者的出处在赤霞宫,“赤霞”两个鲜红的大字,自明代著名书法家孙克弘题刻以来,就一直镌刻在西湖岸边宝石山上。杭州宝石山的得名,就缘于这里自古以来漫山遍野都镶嵌着一种类似宝石(玛瑙石)的晶莹剔透的石头,前几年还曾发生一起众人上山挖宝石,造成宝石山遍体鳞伤的悲剧。《红楼梦》作者以宝石山上“赤霞”二字旁的粉红色“假宝石”为寄托,刻画书中的第一主人公,正所谓赤霞宫神瑛侍者“贾宝玉”是也!

作者让宝玉、黛玉等“一干冤孽”,托生到一个“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享受荣华富贵,经历好事多磨。完全符合这四句话形容的城市,在中国历史上,自古以来大概非号称天堂的杭州莫属。虽然历史上苏杭二州并称天堂,皆堪称昌明隆盛、诗礼簪缨之邦族,但传统上苏州以园林胜,杭州则以山水花柳胜,元代关汉卿就称这里为“普天下锦绣乡,环海内风流地”。《红楼梦》作者对故乡杭州感情很深,作品中虽然要刻意隐瞒真实地点,但还是自觉不自觉地大量流露出故乡杭州山水风光的痕迹。姐妹们作诗,湘云顺口就说出“双悬日月照乾坤”;众人行酒令,贾母脱口而出“六桥梅花香彻骨”;琉璃世界白雪红梅,宝玉顺路就“寻芳问蜡到蓬莱”。如果作者不是个老杭州,绝对做不到这一点也无须刻意这么做的。

“双悬日月照乾坤”之特殊景色,其地点就在宝石山初阳台,这里有宋代民族志士洪皓祠,有明代民族志士于谦墓,同为民族志士的张煌言也在这里慷慨就义,正所谓“日月双悬于氏墓,乾坤半壁岳家祠”是也。“六桥梅花香彻骨”指的是苏堤上之六桥: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均为宋代大文人苏轼所建,东坡有诗“六桥横絶天汉上”歌颂这里的壮美。六桥畔的孤山,历史上就是杭州探梅胜地之一,每到梅花盛开的季节,游人如织,香气彻骨。“寻芳问蜡到蓬莱”指的肯定不是山东蓬莱,因为那里没有梅花可寻可问。那么指的是哪里呢?就是六桥侧畔的“孤山探梅”之地。孤山古称孤屿,自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将这里说成“蓬莱宫在水中央”后,诗人墨客的笔下,遂都将孤山叫做“蓬莱仙境”,《红楼梦》也不过是蹈袭前人用典罢了。

《红楼梦》作者将书中那“天上人间诸景备”的精美园林称作“大观园”,将与大观园相对应的天上仙境取名“太虚幻境”,其来历都与杭州西湖那无美不备的胜境直接相关。杭州吴山历来称“吴山大观”,是俯瞰西湖美景的绝佳之处,康熙南巡的行宫就建在吴山。吴山之巅,古有大观楼和太虚楼,吴山脚下的三潭印月,古称“太虚一点”,明清两代无数骚人墨客,曾在太虚楼留下多少唏嘘感慨的墨迹,大观楼上,还曾勒石刻碑保存康熙皇帝亲笔为西湖十景所作的题词,可惜这些太虚大观遗迹今天都毁损了。当年《红楼梦》作者站在吴山大观处,登眺大观楼和太虚楼,俯瞰波光粼粼中的太虚一点,尽览“天上人间诸景备”的西子湖群峰,构思《红楼梦》书中那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和太虚幻境,不是小说创作过程中顺理成章的绝佳思路么?

“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看了游本昌扮演的那个疯疯癫癫的济公形象,有谁能立刻与《红楼梦》中的“疯和尚”联系起来呢?是的,《红楼梦》中的疯僧跛道,代表的是一种特定地域的宗教文化,这就是杭州的济公和葛仙——一僧一道并肩而行在杭州的大街小巷,拨弄着人间的悲欢离合。这两个特定而又特殊的宗教形象的原生地就在杭州,疯僧象征济颠,跛道象征葛仙;疯僧的故事世人皆知就不必说了,民间传说葛仙也曾扮成跛脚道士济世度人,教给一对儿贫苦夫妻丝绸染色的方法。不仅如此,《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宗教场所,似乎在杭州都有迹可循:贾母打醮的清虚观,就是按照抱朴道院描写的,这里宋代称为“冲虚观”。宝玉讨疗妒羹的天齐庙,就是按照西溪的老东岳描写的,老东岳建于宋代,规模宏大且年深日久,庙中塑像极为狰狞。凤姐弄权的铁槛寺,就是按照杭州的钱王祠构思的,因钱王曾在这里筑“铁槛”镇钱塘潮而得名。宝玉祭金钏的水仙庵,就是指孤山的水仙祠,梅妻鹤子的处士林和靖,就在这里长伴水仙王。

 

二.坞埭之间的饮食男女——一道独特而又清晰的杭州生活画卷

前年在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参观博物馆,看到了两件很不起眼的文物:绳床和短檠灯,不由得倏然联想起《红楼梦》中的两句话:作者自云在“瓦灶绳床、阶柳庭花”的环境下创作此书,林妹妹在“泪烛摇摇爇短檠”的心境下写《秋窗风雨夕》。“绳床”这个东西,大概只有江南人才能使用,北方的冰天雪地中谁能用它呢?“短檠灯”这个东西未必只有江南才有,但这个称呼却是江南特有的,北方文献中未见如此说法。《红楼梦》描写的是当时实实在在的生活场景,而历史上的语言风俗、生活习惯,在南北方之间是有巨大差异的,即使是南方或北方的不同省份,也迥然有别。能够写出“绳床”和“短檠”这些特有名词的作者,应该是个江南才子。推而广之,《红楼梦》书中那些活生生的生活场面,不论是高雅的吟诗作画,还是普通的饮食男女,都明显带有江南文化的情调,特别是杭州文化的特有情趣。

先说说地名吧。《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地名很多很杂,多数看不出是在南方和北方,但书中有两个极为特殊的地名,却不是哪个北方人信口就能说得出来的;就是南方人里面,也大概只有杭州人才会如此说。这两个独特的地名,就是惜春居住的“暖香坞”和宝玉行走的“翠樾埭”。“翠樾”二字原意指绿荫覆盖,见于杭州虎跑寺的匾额,宋代即有宋祁诗《题翠樾亭》;“埭”字本意为土堤,翠樾埭合起来就是“绿荫覆盖的土堤”之意。在杭州话中,这个埭字又引申为土堤围起来的村庄,西溪一带的村庄至今仍多称“埭”,如陆家埭、丁家埭、洪家埭等。至于“坞”字,指三面环山围起来的一块山间平地。杭州多坞,最著名的如梅家坞、青芝坞等,坞最多的地方是西溪,这里的法华坞,龙归坞,东西穆坞等,总称“沿山十八坞”。《红楼梦》中坞和埭共存于一地,实乃杭州特有的山水景色。

再说说花名。《红楼梦》书中景色几乎就是一片花的海洋,作者用大量笔墨,去描写大观园中那琳琅满目的花草树木,如海棠花、桃花、芙蓉花等。这些都是江南的花卉,北方只能养在室内盆中,室外是不能种植的。作者笔下刻画最多的花卉,还是桂花,荷花和梅花,这些虽然不是杭州独有,但历史上却以杭州最为著名。“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从来就是杭州的象征,曾引得金兵馋涎欲滴,挥师南下。号称“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的桂花,乃是杭州的市花,历史上杭州人不仅喜爱桂花,还有大批以桂花为产业的花农,所以《红楼梦》中才有了那个靠桂花致富的“桂花夏家”。荷花虽然各地都有,但哪里的荷花又能同西湖的“曲院风荷”媲美呢?梅花也是如此,历朝历代孤山探梅、西溪探梅所留下的优美诗篇,何处能与杭州比肩?关汉卿的《南吕一枝花·杭州景》中,说这里“松轩竹径,药圃花蹊,茶园稻陌,竹坞梅溪,一陀儿一句诗题,一步儿一扇屏帏”,对照《红楼梦》来读,此言诚属不虚。

从吴越立国、宋室南渡至今,杭州人长期保持着四时赏花的习俗,孤山探梅、马塍看花,荷塘泛舟、湖山寻桂、重九赏菊等。全民爱花也造就了杭州的花木大产业,位于秦亭山下的西马塍,历史上素以以“马塍花窠”闻名于世,南宋时期就有了人潮如涌的马塍花市。据《梦粱录》记载:“钱塘门外溜水桥,东西马塍诸圃,皆植怪松异桧,四时奇花,精巧窠儿,多为龙蟠凤舞,飞禽走兽之状”。《红楼梦》书中描写宝姐姐居住在蘅芜苑,蘅芜就是鲜花香草,苑就是园圃,合起来就是指种花的园圃。书中交代宝玉题咏大观园,说这里种植的香花异草之多,几乎囊括了《离骚》、《文选》中记载的所有品种,可谓一部花草大全,故将这里题额为“蘅芷清芬”,题联为“吟成豆蔻才犹艳,睡足荼蘪梦亦香。”

说到《红楼梦》中的民俗,不能不说说书中精美的饮食。书中饮食品种繁多,给读者印象最深的,大概莫过于刘姥姥尝过的那道菜“茄鲞”了。这个“鲞”字很是冷僻,过去在全国各地,懂得其意思的人也不多,甚至连读音也不甚清楚,因为这是浙江人的“专利”。所谓“鲞”,拆开来看就是“美鱼”二字,专指黄鱼干,乃是越王勾践(一说吴王阖闾)所造的字,后来逐渐演变成浙江人对黄鱼干特有的称呼。不论书中交代“茄鲞”的制作如何繁复精致,其实不过就是黄鱼干烧茄子罢了。过去杭州满大街“鲞铺”,现在副食店中也有包装精美的“鲞”在出售,要想知道“鲞”是否好吃,不妨去杭州买一袋尝尝。《红楼梦》中还有一道菜叫做“酸笋鸡皮汤”,外地人都会感到怪怪的,谁见过专门吃鸡皮酸笋的?可是在杭州乃是一道家常菜,就没什么奇怪了,您到饭店点一个“酸笋鸡皮汤”,一定不会失望的。书中描写姐妹们在桂花树下作《螃蟹咏》时,吃的笼蒸螃蟹,喝的绍兴黄酒,固然是杭州人千百年来“持螯赏桂”习俗的真实刻画,就连元春赏赐的“茶筅子”,历史上也是杭州的特产,直到今天,也只有杭州的工厂还在批量生产并出口日本。

在《红楼梦》太虚幻境册子中,李纨的形象是一位“凤冠霞披的美人”,这个描写是很奇怪的。历史上凤冠霞披是王妃的专用品,李纨出身贫寒,尽管嫁入国公府豪门,也不能身穿凤冠霞披啊?其实书中这段描写,绝对与古代“浙江女子尽封王”的独特风俗有关。浙江镇海城里有个地名叫“朝宗坊”,传说康王赵构渡江后继续被金兵追杀,只身狼狈逃到镇海,一位名叫张布兰的村姑,就像阿庆嫂救胡传魁那样,沉着冷静地骗过追兵救了康王。康王在杭州登基称帝建立南宋后,亲率文武官员到这位村姑的家乡“朝宗坊”寻访感谢,但没有找到。为此,下旨赐所有浙江女子凤冠霞披和半副鸾驾,特许在出嫁时享受王妃礼仪,所到之处可以鸣锣开道,不论官民都要肃静回避。《红楼梦》展示的是杭州生活画卷,书中大嫂子李纨出嫁时身披半副鸾驾的凤冠霞披,就很自然了。

 

三.衔山抱水建来精——按照流香溪畔明清贵族园林刻画的大观园

《红楼梦》书中固然全景式地展示了古都杭州的风月繁华,但书中大观园的创作蓝图,还是专门取材于明末清初西溪一隅的一组贵族园林建筑。书中所说的“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说的都是西溪特有的山水形势,所衔之山,就是横拖于西溪之南的秦亭山、老和山、小和山一线;所抱之水,就是西溪与其支流流香溪以及蒹葭深处的河网。《红楼梦》书中大观园的主脉和灵魂是沁芳溪,沁芳溪的创作原型是三生石畔的流香溪,流香溪畔的贵族园林是大观园主体建筑描写的蓝本,也是《红楼梦》作者洪昇和蕉园姐妹们青少年时代风雅生活的天堂。明白了以上三者之间的关系,方能懂得小说创作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的道理,方能理清《红楼梦》创作中作者之所以如此审美建构的真谛。

仔细阅读《红楼梦》不难发现,作者笔下展示的大观园全部主脉与灵魂,就是一条蜿若游龙的“沁芳溪”。溪上和溪畔的所有亭、桥、泉、闸,皆以沁芳二字为名,园中的池、台、馆、泉、石、林、塘,皆以沁芳溪为大脉络而盘旋布置。园内主要建筑如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等,都是沿着这条沁芳溪布设的,各建筑之间往返如从陆路往来,均要经过跨河的桥梁,如沁芳桥、藕香桥、蜂腰桥、翠烟桥、折带朱栏板桥等。如果从水路游览大观园,各处均有水路联通,且随处都有登船的码头,如怡红院、潇湘馆附近的沁芳亭前有元妃上船的码头,秋爽斋附近的荇叶渚有贾母上船的码头,蘅芜苑附近有云步石阶码头,等等。书中描写宝玉和姐妹们的生活细节时,也清楚地表现是发生在一条溪流两边。宝玉在百无聊赖之际晃出了房门,顺着沁芳溪看了一回金鱼。黛玉葬花前,宝玉把花瓣兜起来,走到沁芳溪边抖在水里,看着那个桃花落红残片,“溶溶漾漾流出沁芳闸外”。宝玉从宝钗处出来没精打采回怡红院,沿着沁芳溪边的翠樾埭往回走,沿堤可见埭下之溪水“溶溶脉脉地流将过去”。

在这些描写中,《红楼梦》作者的生花妙笔完全是据实记载,只不过把“流香”二字换为“沁芳”罢了,说到底还是一个意思。流香溪是杭州西溪的一条支流,发源于法华山花坞深处,在紫金港汇入西溪。明末清初,在这衔山抱水、美丽幽静的流香溪畔,分布着洪钟别业、蕉园、钱氏竹树产业、沈氏九间楼酒家等贵族园林建筑,这组贵族园林分别构成了《红楼梦》大观园中四大建筑怡红院、潇湘馆、蘅芜苑、稻香村的创作原型。《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这在学界早有共识。康熙二十八年皇帝南巡到杭州,权臣高士奇在这里修建西溪山庄接驾,康熙亲笔为其题名为“竹窗”。此后,流香溪上、竹窗门前的小桥被称作御临桥,皇帝登船的小池被称作御临池,加上桥旁当时设立的关税河闸,总称御临三址,这应当就是《红楼梦》大观园中沁芳桥、沁芳池、沁芳闸等沁芳三址的创作原型吧?这种一溪三址的高度契合,舍此推断无法做出其它解释。

康熙皇帝巡幸的这座“竹窗”,其前身乃是“蕉园”,明末清初著名的女子诗社“蕉园五子社”和“蕉园七子社”,整整十二个年青女诗人,两次结社的地点都在这里。蕉园乃是蕉园诗社“祭酒”柴静仪父亲柴云倩的庄园,柴静仪出嫁前居住的地方叫做“凝香室”,并以此作为自己的诗人雅号。流香溪畔的蕉园后来卖给了高士奇,被改建为“竹窗”,又称西溪山庄。《红楼梦》把这里写成窗前竹影摇曳的潇湘馆,另题匾额为“有凤来仪”,并特别交待这是元妃省亲时的“第一巡幸之处”。康熙南巡与蕉园诗社的历史在这里交汇,雄辩地证明了这里就是大观园潇湘馆的创作原型。一条流香溪及其溪边园林,见证了明末清初生活在这里的那些江南才子才女的风流韵事;也验证了《红楼梦》中沁芳溪畔宝玉和十二钗的怡红快绿风雅之梦。

流香溪发源于法华坞,又称花坞。如前所述,《红楼梦》书中宝姐姐居住的蘅芜苑,就是以流香溪畔花坞中钱氏家族的“竹树产业”为原型创作的,晚明大文人冯梦祯日记中就有亲眼目睹“钱万二氏竹树产业花息甚繁”的记载,宝姐姐的生活原型钱凤纶诗中也有“万花深处是侬家”的描述,足资证明这里就是蘅芜苑原型。流香溪流出花坞的山口处,古时确曽有一座竹桥,称梵香桥,也叫藕香桥,历史上名气很大,在很多著名文人的文章中皆有记载。藕香桥畔原有一座法华亭,也就是书中“隔水听音乐”的藕香亭的原型,历史上这里本来就是隔水听梵音的绝妙地方,历代文人游记中多有记载,与《红楼梦》中的描写完全一致。书中大观园内出现频率很高的“蓼汀花溆”,其实就是西溪的“芦汀沙溆”,这在洪昇曾祖父洪瞻祖的旧《西溪志》中有清楚的记载。

在流香溪畔,有一著名的梅花泉,泉形呈梅花瓣状,泉水清醇甘洌,过去以此泉酿造的梅花泉酒,号称“第二惠泉酒”,远近闻名,《红楼梦》中贾母所好之惠泉酒,倘指此酒也说得通。从南宋起,梅花泉边便有一沈氏九间楼酒家,别称“杏花村”,有释大善《西溪百咏》中“杏花村里酒帘摇”诗句为证。宋高宗赵构曾在西溪九间楼饮梅花泉酒,龙心大悦,亲笔为沈氏御书“不为酒税处”。明末清初,这里依旧是沈氏的庄园,沈家的寡妇大嫂子柴静仪和独生子沈用济就住在这里。柴静仪母子,就是《红楼梦》中李纨贾兰母子的原型。李纨和柴静仪,同为寡妇大嫂子,同为女子诗社“祭酒”,又同住“杏花村”,决非偶合吧?宝玉题咏大观园抵达李纨居住的稻香村时,说题名“杏花村”“犯了正名”,该题为稻香村,但又为这里题匾额“杏帘在望”,并主张再挂个酒幌子,说到底还是“杏花村”酒家的意思。这种貌似自相矛盾的写法,其实就是按照真实原型柴静仪的居处描写的。

大观园中最豪华的建筑怡红院,其原型便是明末清初流香溪畔最豪华的洪钟别业,曾被明代大文人冯梦祯称为整个西溪最漂亮的“宜居佳处”。宝玉题咏怡红院时,之所以坚持为这里题额“红香绿玉”,“红香”代表的是十里红梅,绿玉代表的是万竿绿竹。流香溪畔的竹子很特殊,呈金黄色,古时被文人称为“黄金绿玉”。“十里清溪曲,修篁入望森。暖吹梅信早,水落草痕深。俗藉渔为业,园饶笋作林。民风爱淳朴,不厌一登临”。这首康熙皇帝当年临幸“竹窗”所咏的五律,形象地描绘了流香溪畔当日十里清溪、修篁梅信的美景。也就是在康熙皇帝临幸“竹窗”前后,洪昇因《长生殿》案件“无材补天”,从京师狼狈逃回故乡杭州,结庐孤山稗畦草堂遮蔽风雨。由于家难未释,姐妹飘零,在愤懑、忧郁、怀恋、惆怅的复杂心境下,以孤山玛瑙石“无材补天,幻形入世”为由头,以故园西溪之美景为原型,创作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并以流香溪畔蕉园姐妹两结诗社和洪氏家族“天伦之变”的事迹为素材,描写了长歌当哭的大观园故事。

本文所述《红楼梦》中体现的杭州风景线,不知朋友们是否注意到,基本上都集中在宝石山、孤山、吴山、西溪四个地方。这是因为,葛岭和宝石山,乃是洪昇家族在宋代的祖居“国公府”所在,洪昇字昉思,姓名和表字均与宝石山初阳台有关,《红楼梦》书中人物贾宝玉取名也来源于此,难道这仅仅是巧合么?吴山大观景区及其附近南屏僧舍,乃是洪昇与二弟洪昌的少年读书处,他们经常在这里俯瞰西湖,曾写下“秋水荒湾悲太子,寒云孤塔吊王妃”的诗句,是否与《红楼梦》创作有关,请读者诸君自去体味。西溪及其支流流香溪畔的园林建筑,乃是洪昇与黄蕙夫妇以及蕉园姐妹青少年时期风雅生活的天堂,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女子诗社的发生地,也是《红楼梦》十二钗诸女才子的正出之处。孤山乃是洪昇从北京逃回杭州后,筑稗畦草堂遮蔽风雨以为吟啸之处,也是在“阶柳庭花”、“瓦灶绳床”的困苦生活中,呕心沥血出版《长生殿》、创作《红楼梦》的地方。《红楼梦》中杭州风景线的这四个节点,清晰地连接着作者的人生轨迹,也清晰地连接着作品主人公的生活历程,足资证明《红楼梦》是作者洪昇“追踪蹑迹”记录自己生活的作品,书中集中体现出杭州风景线四大节点,绝不是谁灵机一动的信笔涂鸦,而是斯时斯地斯人创作《红楼梦》势所必然的文学选择。

                           2010年10月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