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创作时代银钱比值金银比值粮食价格 |
分类: 文学解析 |
最近看到一部名为《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作者侯会,新华出版社出版)的红学专著,全书共分三辑,分别从“衣食住行”、“银钱经济”和“真相曹家”角度,研究《红楼梦》书中描写的贵族生活。该书旁征博引,史料丰富,值得一读。笔者对该书第二辑“银钱经济”尤其感兴趣。该辑对清代康熙、乾隆时期的货币,包括黄金、白银、铜钱的价值及兑换比率,有清楚的考据和独到的研究,这对判定红楼故事的发生时间,《红楼梦》作者的生活年代,是很有价值的证据。
稍感遗憾的是,该书作者受红学传统思维定势所囿,把这些证据足以证实的康熙年代的贵族生活,强往乾隆时期的曹雪芹身上靠,以至于做出许多自相矛盾的结论。比如乾隆时期的“青钱”,并不是什么体面的铜钱,曹雪芹怎么能写元妃省亲赏赐“青钱”呢?乾隆时期二十两银子买的米,不够刘姥姥家一年的“嚼裹”,曹雪芹怎么能按康熙时期的米价来写呢?乾隆时期的金银比价远远高于“十换”关系,曹雪芹又怎么能在书中明确说一百两黄金只能换一千两银子呢?
硬说《红楼梦》书中写的这些康熙时代的生活,是乾隆时期的曹雪芹所创作,论证起来该多么别扭!只要换个思路,承认《红楼梦》是当代人写当代事,“追踪蹑迹不敢稍加穿凿”,在曹雪芹之前有个初创者“石兄”,书中写的是康熙年间的贵族生活,这一切就都显得顺理成章了。《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一书尽管白璧微瑕,但还是从生活和文化角度研究《红楼梦》的一部好书,谁读了都会感到获益良多。在这里特将此书第二辑部分内容摘录几段,供感兴趣的红迷朋友欣赏,也请红学同道研究中参阅。
附:《红楼梦贵族生活揭秘》摘录
清钱和青钱
《汉语大词典》中对于“清钱”的解释是这样的:
即青钱。《红楼梦》第十八回:“外表礼二十四端,清钱一百串,是赐与贾母、 王夫人及诸姊妹房中奶娘丫鬟的。”参见“青钱”。
在词典中,对于“青钱”的解释有三种:
(1). 青铜钱。用青铜铸的钱币,为铜钱中的上品。也泛指一般铜钱。青铜为铜锡合金,色呈青灰,硬度大,耐磨抗腐,因此被古人视为“美金”。
(2). 喻优秀人才。在唐代,人们视青铜钱为钱中上品,如果一堆铜钱里掺着“青钱”,肯定会头一个被拣出来,所以青钱也就成了“优秀人才”的代称。
(3). 喻色绿而形圆之物。如榆叶、萍叶、苔点等。
到了清代,“青钱”的涵义又有了变化。据货币专家考证,乾隆五年(1740)以前,铸钱不加锡,铸出的铜钱颜色金黄,称“黄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的配方发生了变化,内中加了百分之二的锡,铸出的铜钱颜色发青,故称“青钱”。据说加锡的原因是防止民间熔化铜钱改铸铜器,加了锡的铜若熔化重铸,就很容易碎裂。
关于“清钱”,文学史专家还有另外的解释。由启功先生主持、张俊先生等校注的中华书局版《红楼梦》(1998)对“清钱”作如下解释:
明清两代,按其本朝定制由官局所铸之钱,叫“制钱”,以别于前朝旧钱和本朝私铸钱。这种钱体大而重,成色好,人们喜欢收用。民间私铸钱,小而薄,杂质多,人们不喜欢收用。一串钱里,如夹有少量私铸钱,统称“毛钱”;如全部为制钱,就叫“清钱”。元妃赏赐众人清钱,显示了皇家的尊严、体面。
这样看来,汉语词典里将“清钱”和“青钱”混为一谈,是不准确的。乾隆年间所铸的青钱,并不是什么好东西,其原料中降低了铜的用料,增加了铅、锌、锡的比重,其时是一种降低成本的行为,意味着货币的贬值。这种青钱的价值要低于“黄钱”。贵妃用这种钱赏赐给家人,并不能给家人挣面子,更没必要在赏单上特意注明。
(土默热注:元妃赏赐的是康熙年间的清一色制钱,即体面地“清钱”,不是乾隆年间不太体面的“青钱”。)
黄金和白银的比价
明代初年,官方规定一两黄金抵四两白银。不过这个比价很快就升到六换、七换。清朝时金银的比价是多少呢?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乌进孝送年货的那一回里,贾蓉曾说“……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里说的很清楚,当时的金银比为十换,即一两黄金可换十两白银。事实也是如此。据货币史专家考证,从明末到清初的一百多年中,金银比一直稳定在十换左右。这个比值,一直维持到雍正初年。贾蓉说的这段话在后来刊出的程高本《红楼梦》中将“一千两银子”改为了“一千多两银子”,这是因为,原来维持了一个多世纪的十换金银比价,恰好是在雍正中叶发生了变化。广州是中国最早的对外贸易窗口,而欧洲当时的金价高达十五换,造成了黄金的外流,推高了金价,从雍正十年(1732)起,广州的金价开始浮动,带动了全国金价的上涨。据学者统计,1741-1750年,金银比价由1:10升到1:11.8;而在接下来的十年,一下子涨到1:14.9。
曹雪芹的青少年时期大约是在康熙末年到雍正年间,此时的金价基本上还是十换,虽然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时金价已经开始上涨了,不过他写的应该是小时候家里尚未败落时的生活,那时金银比还是十换。曹雪芹于乾隆二十七年(1762)离世。又过了三十年,程高本刊出,此时金银比价已涨至1:15.4。估计高鹗在整理《红楼梦》时,对于先前的金银比并不清楚,只知道当时黄金的比价已涨到一百两黄金可以换一千五百多两银子,所以才在贾蓉说的“一千”之后加了一个“多”字。
(土默热注:这样强往曹雪芹身上拉太牵强了,康熙时代的金银比价就是“十换”,曹雪芹生活的年代已经接近“十五换了”。)
刘姥姥的二十两银子能买多少米
曹雪芹生活在康熙末年至乾隆前期,那时的粮价起伏不定,银价也时高时低。康熙(1662-1722)在位的前四十年中,米价低廉,一石米值铜钱五六百文,按当时的比价,约合半两银子,清代一石米的重量约为今天的143斤,也就是说,二十两银子可以买5000多斤米,按照现在的米价,二十两银子相当于一万多块钱呢。康熙在位的后二十年,米价暴涨至八九百文一石,折合银价也升为一两,那二十两银子也能买近三千斤米,足够一户庄稼人过一年了。到了乾隆九年(1744)年前后,米价更涨至每石1.2两白银,几年后又升至每石1.7两,至曹雪芹去世的那几年中,米价更飙升到一石米要1.9两白银。
从荣国府丫头的月例钱看《红楼梦》创作时代
前几天,在《凤凰读书》网站上,见到一篇署名王彬的文章:《荣国府月例》,读后深受启发。文章从《红楼梦》所写荣国府主子和奴才们的月例钱这一似乎不太为人所注意的角度出发,探讨书中故事发生年代的社会经济状况,这是别出心裁并很有见地的研究方法。这篇文章的作者,在书中有一个重要的发现,即红楼故事的发生年代,一两银子的价值要高于一吊(即一贯)铜钱,这引起了笔者的注意,愿就这个问题再谈点意见。
还是看看《红楼梦》书中的具体描写吧。书中第三十六回,写王夫人在金钏投井后,议论如何补充荣国府各房中丫头缺额时,向凤姐盘问丫头们的月例钱,也就是书中说的“月银”、“月钱”或“分例”,用现代词语说就是丫头们的工资吧:
平儿说:“如今太太房里有四个大的(丫头),一个月一两银子的分例,下剩的都是一个月只几百钱的(小丫头)。”王夫人问:“老太太屋里几个一两的(大丫头)?”凤姐答:“八个。如今只有七个,那一个是袭人。”王夫人说:“这就是了。你宝兄弟也并没有一两的丫头,袭人还算是老太太房里的人。”凤姐接着说:“袭人原是老太太的人,不过给了宝兄弟使。她这一两银子还在老太太的丫头分例上领。如今说因为袭人是宝玉的人,裁了这一两银子,断乎使不得。若说再添一个人给老太太,这个还可以裁她的。若不裁她的,须得环兄弟屋里也添上一个才公道均匀了。就是晴雯、麝月等七个大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一吊,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每月人各月钱五百,还是老太太的话,别人如何恼得气得呢?”
从以上描写可以看出,荣国府各房的丫头,按月例钱的多少,大体可分为三等:老太太、太太房中的大丫头月例钱最高,是每人每月一两银子;宝玉房中除袭人从老太太房中带来一两月例钱外,晴雯、麝月等另七个大丫头月例钱次之,是每人每月一吊(即一贯,1000文)铜钱;佳蕙等八个小丫头月例钱最低,是每人每月五百文铜钱。由此还可见,晴雯、麝月等人的月例钱一吊,价值应低于袭人的月例银一两,这就有点奇怪了。
在我国古代的货币史上,向来是银子和铜钱同时流通,二者之间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比价关系。明清两代的一吊钱也称一贯,合一千枚铜钱,也就是一千文,大体上折合白银一两。清顺治四年朝廷明文规定:“每十文(铜钱),准银一分,永著为令。”即规定铜钱与白银的比价为10001,也就是一两白银等于1000文铜钱,即一贯或一吊钱。那么,《红楼梦》中为什么要分别规定不同等级的丫头月例钱有一两银子和一吊钱之别,并且让一吊钱的丫头等级低于一两银子的丫头呢?
原来,一两银子等于一吊钱,这只是朝廷制度上的规定,实际执行中,不同时代的比价关系是有很大差异的。特别是在战争、灾荒年代,由于物价飞涨,铜钱贬值,一吊钱便换不来一两银子了,甚至有七钱、五钱乃至三钱银子便可兑换一吊铜钱的时候。综合有清一代的情况看,清初的顺康年间,由于平定三藩之乱,对台湾和西部用兵,连年战乱加之灾荒频繁,物价波动很大,铜钱大幅贬值,银子相对坚挺。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四朝的清中叶,由于社会相对稳定,银子与铜钱之间的比价关系基本恢复到一两银子兑换一吊钱的水平。乾隆《钦定大清会典》卷十八《户部·俸饷》记载:“每银一两折制钱九百文”,这就是说,一吊钱的价值比一两银子还要高些。至于鸦片战争以后,银子与铜钱的比价关系再次回到清初的情况,甚至出现两吊钱换不来一两银子的现象,因与《红楼梦》无关,这里就不说了。
据此看来,《红楼梦》所写丫头月例钱一两银子高于一吊钱的现象,只能发生在清初顺康年间,而绝无可能是乾隆年间的事情。据《康熙时代的一文钱》一文记载,康熙初期,有一名比利时的耶酥会传教士鲁日满,在江南的苏州、松江、常熟等地布道,他留下了一本从康熙十三年到康熙十五年的帐本,详细记载了当时的物价情况和银钱兑换情况。他在康熙十四年的账本中记载,一两银子高的时候兑铜钱1771文,低的时候兑1637文,全年平均为1680文。也就是说,在康熙前期,一两银子与一吊钱并不等值,而是可兑换1.6-1.7吊铜钱,换句话说,也就是一吊钱只相当于0.6两银子。这应当就是《红楼梦》中丫头们月例钱价值的真实情况了,月领一吊钱的大丫头当然低于月领一两银子的大丫头,至于只领500文钱的小丫头,就更不用说了。
从当时的物价看,情况也是如此。这位传教士账本中记载:他有一次在市场买了五斗优质大米,共花了756文钱,相当于0.45两银子。也就是说,当时一两银子可以买一担大米还要多些。《红楼梦》书中写大观园中的螃蟹宴,一顿饭花了二十两银子,刘姥姥感叹道,够我们庄户人家一年的嚼裹了。按这位传教士记载的大米价格,二十两银子当时可买20多担即3000多斤大米,确实够庄户人家吃一年了。而到了乾隆年间,由于银子与铜钱的比价跌破了1:1,米价相对于银钱比价关系也同步飙升。乾隆九年米价每担1.2两白银,几年后又升至每担1.7两,至曹雪芹去世的那几年中,米价更飙升到每担要1.9两白银。二十两白银只能买十担多一点即大约1500斤大米,绝不够刘姥姥家吃一年的。《红楼梦》中刘姥姥这番感慨只能发在康熙年间,倘发在乾隆时代就莫名其妙了。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黄金和白银的比价关系。在《红楼梦》第五十三回所写乌进孝进租故事里,乌庄头说宫里的娘娘给娘家每年都有赏赐银子,过年够用;贾蓉反驳说“……纵赏银子,不过一百两金子,才值了一千两银子,够一年的什么?……”这就是说,当时一两黄金可换十两白银,金银比为“十换”。我国明清两代金银比价关系一直是上升的,明代初年,官方规定一两黄金抵四两白银,即“四换”关系。不过执行中并非如此,金银比价很快就升到“六换”、“七换”。从明末到清初的一百年中,金银比价又升至“十换”,并一直稳定在“十换”左右。到了雍正年间,金银比价关系又发生了较大变化。当时闽粤海关发现,欧洲各国的金银比价高达十五换,对外贸易中造成了黄金外流,也推高了我国金价,从雍正十年(1732)起,广州的金价开始浮动,带动了全国金价的上涨。据学者统计,1741-1750年,金银比价由1:10升到了1:11.8;而在接下来的十年里,一下子又涨到1:14.9。这个“十五换”的比值,一直维持到乾隆年间。《红楼梦》所写是清朝故事无疑,书中明确交代当时金银比价为“十换”,显然只能是顺康年间发生的故事,而不可能是“十五换”的乾隆年间故事。
本文着眼于货币和物价,总体上解析了《红楼梦》中三件与此相关的事情:一是通过丫头们的月例钱,剖析了当时白银与铜钱的比价关系;二是通过刘姥姥感慨螃蟹宴,剖析了当时米价与银价的关系;三是通过乌庄头谈娘娘赏赐,剖析了当时的金银比价关系。这三个比价关系都足以证明,红楼故事的发生年代在清初的顺康年间,而不是红学界通常解释的乾隆年间,也间接断定乾隆年间北京西山的那个曹雪芹其生也晚,体味不到这些微妙的比价关系变换,在一个一两银子只能兑换900文制钱的乾隆时代,写不出丫头们月例钱一两银子高于一吊钱的康熙年间故事。这些年学界都欣赏黄仁宇《万历十五年》一书,从经济角度剖析历史进程的研究方法和考察途径,红学界研究《红楼梦》为什么不可以参照黄仁宇的方法,从经济角度去破解该小说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在顺康年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