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海棠意象文学解析

(2020-04-02 20:53:58)
标签:

红楼梦研究

海棠花意象

海棠春睡典故

秦太虚海棠春词

湘云醉眠意象

分类: 文学解析

《红楼梦》海棠意象文学解析

土默热

在一部文学作品中,选择一件有代表性的景物或道具,刻意加以重点描绘渲染,以抒发作者内心的感情寄托,是文学创作中的常用手法。《长生殿》的定情饰物“金钗钿盒”,《桃花扇》的血迹点绘扇子,都是如此。《红楼梦》作者选择的这件最具代表性的象征性物事,乃是一种花——海棠。

据南京林业大学教授汤庚国先生研究,《红楼梦》中总计谈到237种植物,如梅花、桂树、杏花、芦花等。然而,要论《红楼梦》中意义最重要的花,当属海棠;最为作者所寄寓意的花,也是海棠。《红楼梦》全书共有20回明确提到了海棠,而生长在怡红院的那株西府海棠,通篇出现的次数最多。

《红楼梦》第十七回中,贾政带领宝玉等人游览大观园,第一次对怡红院的环境进行描写:“院中点衬几块山石,一边种着数本芭蕉,那一边乃是一棵西府海棠。”汤庚国教授说,西府海棠,花期34个月,花色浅红,果实红色,又叫小果海棠。是我国自古以来常用的园林树种,也是怡红院的景观主题。

《红楼梦》作者对怡红院的这株西府海棠倾注的笔墨最多,先后有六次在不同的章回中提到它。如第二十五回,宝玉“见西南角上游廊底下栏杆上似有一个人倚在那里,却恨前面有一株海棠花遮着,看不真切”;第五十九回,春燕娘尾随其女春燕追至怡红院打骂不休,“袭人气的转身近来,见麝月正在海棠下晾手巾”,等等。

正因为怡红院中“数本芭蕉,一株海棠”的象征意义,所以《红楼梦》作者让主人公贾宝玉为这里题名“红香绿玉”,随后在元妃省亲时被贵妃亲口改为“怡红快绿”,并缘此为这里命名“怡红院”。红色是海棠的颜色;绿色是芭蕉的象征。怡红院之所以如此命名,“怡红公子”之所以如此取号,均以海棠为主要象征。

《红楼梦》作者不仅让主人公贾宝玉居住在以海棠为象征的处所里,并且让他的人生道路也同海棠发生极为密切的关系。海棠在《红楼梦》中首次出现,是在“全书之纲”的第五回。宝玉随贾母、王夫人等来宁国府花园中赏花,秦可卿奉贾母之命安置宝玉歇息。首先将宝玉引至一个挂着《燃藜图》,两旁贴着“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对联的房间中,宝玉心中便有些不快,断不肯睡在这里。

随后又被秦氏引领来到自己的卧房,一股细细的甜香,已使宝玉“眼饬骨软,”连说“好香!”入房向壁一看,有唐伯虎的《海棠春睡图》,两边有宋学士秦太虚写的对联:“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宝玉笑道:“这里好!这里好!”于是就在这个房间里沉酣睡去,梦中游历了“太虚幻境”,并与“兼美”卿卿我我,难解难分,做毕“儿女之事”,携手掉进了万劫不复的“迷津”。

《燃藜图》用汉代刘向传经故事,是象征人们为追求功名而苦读诗书的。作为“潦倒不通庶务,愚顽怕读文章”的宝玉,在这里睡觉心中不快,象征的是厌恶读圣贤书,拒绝走仕途经济道路。不难理解,这里的环境当然与宝玉的人生志趣大相径庭,因此断不肯在这里进入人生的清秋大梦。

那么,《海棠春睡图》以及“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对联所构成的环境,又为什么能与宝玉的人生志趣相投,并乐于在这里进入黑甜乡呢?在这样的环境中酣然入梦,又为什么非得携手“兼美”坠入“迷津”,以至于高呼“可卿救我”惊吓而醒呢?这必须从海棠的象征意义谈起。

海棠花古称“睡美人”,典故出自宋代释惠洪《冷斋诗话》:唐明皇登沉香亭,召太真妃。于时酒醉未醒.命高力士使待儿扶掖而至。妃子醉颜残妆,鬓乱钗横,不能再拜。明皇笑日:“岂妃子醉,直海棠睡未足耳!”这就是那个著名的“贵妃醉酒”典故。在这个典故中,海棠的象征并非泛指美女,而是特指杨贵妃。

《红楼梦》书中说秦可卿卧室张挂的是唐伯虎所绘《海棠春睡图》,明代文人唐伯虎是否曾绘有《海棠春睡图》无考,但在《六如居士全集》卷三中确实有一首《海棠美人诗》:“褪尽东风满面妆,可怜蝶粉与蜂狂。自今意思和谁说,一片春心付海棠”。至于那幅“嫩寒锁梦因春冷,花气袭人是酒香”的对联,肯定不是宋朝诗人秦太虚写的,但对联的意思写的乃是贵妃醉酒的故事,与《海棠春睡图》典故的出处一致。

秦太虚虽然没有写过这幅对联,但却写过一首著名的《海棠春》词,表现杨贵妃海棠春睡的场景:“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翠被晓寒轻,宝篆沉烟袅。宿酲未醒宫娥报,道别院笙歌会早。试问海棠花,昨夜开多少?”贾宝玉是在挂着海棠春睡图和秦太虚联语的房间内进入太虚幻境之梦的,《红楼梦》太虚幻境的创意肯定与秦太虚及其《海棠春》词有关。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据此典故也写过一首《海棠》诗:“东风袅袅泛崇光,香雾空蒙月转廊。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诗中艺术地把海棠比作睡美人,成为我国诗坛咏海棠的千古佳句。《红楼梦》作者也套用此诗,让清客们题咏怡红院时说出“崇光泛彩”的佳句;还让黛玉据“只恐夜深花睡去”诗句嘲笑湘云眠石满身落花,欲将“夜深”改为“石凉”。

《红楼梦》作者如此不厌其烦地交代主人公贾宝玉与海棠典故的关系,其实是在暗示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一件令人刻骨铭心的重大事件,即《长生殿》案件。作者在《红楼梦》开篇就交代,“因曾经历过一场梦幻,”在人生“跌了筋斗”的“大无可如何之时”,作此《石头记》一书,作书时的心情是“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作者的这场人生梦幻完全是由海棠意象,也就是歌颂杨贵妃引起的。

《红楼梦》作者洪昇从小就无意仕途功名,醉心花笺彩纸,热衷于言情文学创作。他的成名作和代表作就是我国戏剧界搬演了三百多年长盛不衰的著名昆曲——《长生殿》传奇。《长生殿》描写的就是唐明皇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剧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场面就是贵妃醉酒“海棠春睡”的故事。可以说,海棠就是杨贵妃的象征,也就是《长生殿》的象征。

洪昇在《长生殿·春睡》一出中,直接使用秦太虚的《海棠春》词,来描述贵妃醉酒后娇憨沉睡的形态:“【海棠春】流莺窗外啼声巧,睡未足,把人惊觉。(老)翠被晓寒轻,(贴)宝篆沉烟袅。(旦)宿酲未醒宫娥报,(老、贴)道别院笙歌会早。(旦)试问海棠花,(合)昨夜开多少?” 从这个意义上讲,宝玉的太虚幻境之梦,就是秦太虚《海棠春》词幻化之梦,是作者洪昇的《长生殿》梨园之梦。

洪昇的人生道路,成名于《长生殿》,也毁灭于《长生殿》。康熙二十八年(1689),在佟皇后“国丧”大出殡期间,由于“聚演《长生殿》”罹罪被朝廷“斥革下狱”,洪昇的人生从此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正因为这个原因,所以才要在《红楼梦》中,象征性地将主人公贾宝玉居所怡红院的象征定位于海棠,写他从小只爱在挂着《海棠春睡图》的房间内香甜入梦,并在梦中与杨贵妃的象征“兼美”卿卿我我难解难分,并在携手游玩时坠入了万丈深渊“迷津”!

与贾宝玉在太虚幻境梦中携手的“兼美”什么模样呢?作者在书中刻意交代:“其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袅娜风流,则又如黛玉”。警幻仙姑将这位兼具宝姐姐、林妹妹之美的“仙姬”许配给宝玉,让他们“柔情缱绻,软语温存”,达到“难舍难分”的地步,显然是象征着作者对李杨爱情故事的一往情深。如此深情之梦转瞬而以坠入“迷津”告破,显然象征的是《长生殿》在皇家大出殡时的遭遇,象征着作者为此付出了终生毁灭的惨痛代价。

在《红楼梦》中,作者洪昇把海棠这一典故反复加以套用、渲染,如在第六十二回湘云眠石情节中:“湘云在一个石凳子上睡着了,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表面写的是“芍药花”,实际上暗示写的是“海棠春睡”。就在此处脂砚斋批道:“看湘云醉卧青石,满身花影,宛若百十名姝抱云笙月鼓而簇拥太真者。”“太真”者,《长生殿》中杨玉环之表字也。在第六十三回中作者又交代,湘云抽到一根海棠花签,题着“春梦沉酣”,上面的诗句写着“只恐夜深花睡去”,黛玉戏谑地说要把“夜深”改为“石凉”,说明作者是把湘云指喻为海棠的。湘云也是宝玉钟爱的薄命妹妹,海棠隐喻的不外是其“云散高唐,水涸湘江”之命运罢了。

海棠的预示还应验在丫鬟睛雯身上,第七十七回怡红院海棠突然枯萎死了半边,当时宝玉心有所触,把海棠花枯萎和晴雯命运联系在一起。晴雯者,“情文”也,《长生殿》也。海棠枯萎了,预示着晴雯(情文)即将遭遇不幸。宝玉在《芙蓉女儿诔》中赞叹晴雯:“其为质则金玉不足喻其贵;其为体则冰雪不足喻其洁;其为神则星日不足喻其精,其为貌则花月不足喻其色。”理解为赞叹“情文”《长生殿》,赞叹“衔玉而生”的玉环妃子,赞叹李杨生死不渝的“木石前盟”可也。

海棠花的颜色本来是红色调的,但《红楼梦》中,众姐妹所结之海棠社,歌咏的却偏偏是白海棠!海棠由红而白,象征着海棠即将进入秋风肃杀之命运,群芳命运将由火红而转凄清。不仅如此,从姐妹们咏白海棠的诗句中,也不难看出作者明颂海棠、暗咏杨妃的感伤:

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

芳心一点娇无力,倩影三更月有痕。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自是霜娥偏爱冷,非关倩女欲离魂。

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

幽情欲向嫦娥诉,无奈虚廊夜色昏。

诗中之“太真”、“离魂”、“倩影”、“月窟”、“霜娥”、“嫦娥”,字字都出自歌颂李杨爱情的《长生殿》,句句都透露出作者所歌咏之白海棠与杨贵妃之关系。而这些正是洪昇《长生殿》着力歌颂杨贵妃的重头戏!从《红楼梦》大量使用海棠典故,清楚地透露出《红楼梦》与《长生殿》之渊源关系,透露出洪昇使用海棠典故创作该书的意图。而这些理由在曹雪芹身上是完全不成立的。

红学界某些学者希图用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曾有一幅《唐寅美人图》为证,希图证明曹雪芹在《红楼梦》中频繁使用“海棠春睡”典故的缘由。这是说不通的。唐寅一生所画仕女图多矣,何以断定曹寅拥有的便是以“海棠春睡”典故为题画的贵妃醉酒图?即便曹寅有《唐寅美人图》,也不等于他那个百年后方出生而从未谋面的孙子曹雪芹就能写出“海棠春睡”意境。把《红楼梦》“海棠春睡”典故同洪昇及其《长生殿》联系起来作文学解析,一切都顺理成章。

 

20071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