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脂砚斋批书为何“一字一咽,一句一啼”

(2020-03-23 22:04:25)
标签:

红楼梦

脂砚斋

哭情痴情种

哭家庭不幸

哭红颜命运

分类: 文学解析

    脂砚斋批书为何“一字一咽,一句一啼”

       土默热

脂砚斋确实爱哭

前几天,在网上发现了一篇署名“曹頫”的网友写的文章:《脂砚斋为什么爱哭》。文章独辟蹊径,将《石头记》八十回中脂砚斋批语表现“哭”的文字汇聚到一起,发现脂砚斋这个人特爱哭。“他不但为自己哭,也为作者哭,一路哭来,痛彻心扉。” 将书中这些批语“堆到一起”,足见脂砚斋批书“哭声震天”,一哭到底。

脂砚斋的哭法也很有特点,有时是有意“放声大哭”,有时不经意“失声大哭”;有时哭得伤心,“泪下如豆”,“声哽哽而泪雨下”;有时哭得悲痛,“恸血泪盈”,“洒泪泣血”。总之,脂砚斋批书过程是“一字一咽,一句一啼”,以至于达到“泪流一斗,湿地三尺”的程度,可见字字血、声声泪,哭得动情,哭得真诚,确系发自内心的痛哭。

脂砚斋都哭什么?1.哭作者和文章;2. 哭情字和有情者;3. 哭夫妻; 4. 哭过来人;5. 哭三十年前事;6.哭痴心父母;7. 哭幼丧父母者;8. 哭红颜,哭女儿; 9. 哭寒素读书人; 10. 哭创家立业者。把这些哭的内容分门别类,大体上是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哭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情”字;二是哭家庭过去的不幸遭遇;三是哭红颜不幸女儿痛苦。

 

爱哭是女人的天性

这位“曹頫”先生在分析了脂砚斋“一路哭来”的原因后,否定了曹雪芹作为《红楼梦》作者的可能性,指出“脂砚斋为何一次次的哭, 一遍一遍的抄评, 几十年如一日?只因他就是贾宝玉,他就是《红楼梦》的原作者。”这个推论很有见地,但不是很准确。脂砚斋在批语中曾说:“作书人把批书人哭坏了”,显然这个爱哭的人就是“批书人”,那个“作书人”才是真正的作者。

但不能排除《石头记》书中有很多故事是取材于脂砚斋的生活经历,或者说是取材于脂砚斋与作者共同的生活经历。这是因为脂砚斋是女性,她与作者是夫妻关系,拥有一个共同的家,拥有长期的共同生活经历。脂砚斋批语中经常出现“余与作者”、“余二人”、“吾家子孙”字样,足证这一点。这才是“脂砚斋一次次的哭, 一遍一遍的抄评,几十年如一日”的真正原因。

古今中外,爱哭从来都是女人的天性,脂砚斋当然也不例外,那种“一字一咽,一句一啼”就是典型的女儿哭相。笔者在《还脂砚斋的真面目》一文中,对“批书人”脂砚斋和“作书人”芹溪的夫妻关系及共同生活经历有详尽地考证分析,明确指出芹溪乃是洪昇的笔名,脂砚斋的真实身份就是洪昇的妻子黄蕙(字兰次)。她与洪昇既是嫡亲的表兄妹,又是“双星作合”的“同生夫妻”,确实为表哥兼丈夫洪昇“还了一辈子眼泪”。这也是她在批语中哭声不断的重要原因——书中写的是夫妻二人的亲身经历嘛。

 

作者泪痕同我泪

严格说,“脂砚斋”应是批书人黄蕙与作书人洪昇共用的书斋名称,也就是杭州孤山上的那个稗畦草堂,又称“四婵娟室”。康熙三十一年(1692)至四十三年(1704),洪昇与黄蕙经历了《长生殿》“斥革下狱”,自北京狼狈逃回杭州后,就生活在孤屿草堂的“晨风月夕、阶柳庭花”之中。洪昇一遍遍创作《石头记》,黄蕙一次次“披阅再评”。作为最亲密的夫妻关系,脂砚斋当然深知“拟书底里”,明确指出“作者实因鹡鸰之悲,棠棣之威,而撰此闺阁庭帏之传”——正是隐指她与丈夫共同经历的家族“天伦之变”。

如前所述,脂砚斋批书主要为三个方面而哭。一是哭作者在文章中表现的“情”字,因为她的丈夫乃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创作传奇峰巅《长生殿》《四婵娟》的“情痴情种”。二是哭家庭过去的不幸遭遇,因为夫妻二人在“三十年前”经历了家庭剧变,造成“子孙流散”的天伦悲剧(洪昇早年丧母,黄蕙早年丧父,这是脂砚斋反复哭“幼而丧父母者”的原因)。三是哭红颜不幸女儿痛苦,因为夫妻二人的十二个表姐妹曾结成前后两期蕉园诗社,最后都落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下场。

“请君着眼护官符,把笔悲伤说仕途。作者泪痕同我泪,燕山仍旧窦公无?”脂砚斋批语中的这首诗说的是什么意思呢?“请君着眼护官符”是请读者着眼明末清初“死而不僵”的杭州洪顾黄钱四大家族;“把笔悲伤说仕途”是指洪昇经历的“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人生悲剧;作者泪痕同我泪”一句是指洪昇曾以窦燕山及其妻妾的故事,创作过一部戏剧作品《织锦记》,来发泄自己家中妻妾矛盾引起的痛苦。“燕山仍旧窦公无”是期望自己的子女能像窦燕山那样“教五子,名俱扬

 

附:

脂砚斋为何总爱哭?

(2013-04-25 21:11:47)

原文地址:脂砚斋为何总爱哭?作者:

《红楼梦》这本书有很多名字。最早的名字叫《石头记》,后来还叫过《情僧录》、《红楼梦》、《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等等。在甲戌本上有这么一句话:至脂砚斋甲戌(1754年)抄阅再评,仍用《石头记》。

 

我读脂砚斋评注的各版本的《红楼梦》,最让我震惊的是他的哭,他不但为自己哭,也为作者哭,一路哭来,痛彻心扉。例如:

 

甲戌本《凡例》:字字看来皆是血

第一回: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第二回: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

第三回:伤心笔,堕泪笔一句一滴血之文今阅至此,放声一哭我读至此,不觉放声大哭文是极好之文,理是必有之理,话则极痛极悲之话为天下父母痴心一哭

第四回:四字是血泪盈面四字是作者痛哭可怜、可叹、可恨、可气,变作一把眼泪也我为创家立业者一哭

第五回:悲险之至过来人那得不哭过来人睹此,能不放声一哭这是作者真正一把眼泪余为作者痴心一哭怀金悼玉”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第六回:为财势一哭

第七回:忽接此焦大一段,真可惊心骇目,一字化一泪,一泪化一血珠

第八回:为天下读书人一哭、寒素人一哭作者是欲天下人共来哭此情字

第十三回:伤哉,宁不恸杀不必看完,见此二句即欲堕泪语语见道,字字伤心,读此一段,几不知此身为何物矣此句令批书人哭死此作者刺心笔也读五件事未完,余不禁失声大哭,三十年前作书人在何处耶三十年前见书于三十年后,今余想,恸血泪盈

第十四回:谁家行事?宁不堕泪

第十八回:故批至此竟放声大哭

第十九回:上古至今及后世有情者,同声一哭

第二十三回:为天下年老者父母一哭

第二十四回:为大千世界一哭可怜可叹,余竟为之一哭

第二十六回:想作者此时,泪下如豆矣此时写出此等言语,令人堕泪

第二十五回:哭杀幼而丧父母者见此一句,可叹,可惊,不忍往后再看矣余几失声哭出

第二十八回:是语甚对余幼时可闻之语合符,哀哉,伤哉

第三十三回:为天下慈母一哭为天下父母一哭未丧母者来细玩,既丧母者来痛哭使人读之声哽哽而泪雨下

第三十四回:心血淋漓,酿成此数字

第三十六回:作者有多少眼泪,写此一句读此等文章能不堕泪

第四十四回:所谓此书真是哭成的为天下夫妻一哭

第五十七回:令我哭一回,叹一回,浑身都是呆气作者发无量愿,欲演出真情种,性地光圆,遍示三千,遂滴泪为墨,研血成字,画一幅大慈大悲图

第六十九回:我不仅泪流一斗,湿地三尺

第七十二回:此正是为今时女儿一哭

第七十三回:今读此文直欲拔剑劈纸,又不知作者多少眼泪洒出此回也

第七十八回:为红颜一哭亦必洒泪泣血,一字一咽,一句一啼”(正文)

 

堆到一起,哭声震撼。

 

有些是作者哭的,更多是脂砚斋哭的,脂砚斋哭的也是作者哭的。因为蒙府本里有这样一句批语:

 

作者眼泪同我泪

 

蒙府本第七回,奶奶今儿不来就罢,既来了,就依不得二奶奶了处,脂砚斋侧批道:非把世态熟于胸中者,不能有如此妙文。此话并不深奥,我还是要翻译一下:不饱经世事、深谙世事的人,是写不出这样的妙文来的。

 

小说中也提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我也可以反过来说,要想有真学问,往往需要世事洞明,读死书、死读书的书呆子的学问靠不住;要想写出好文章,也必需人情练达,否则文章再好也是空洞的风花雪月或纸上谈兵。包括研究历史也一样,中国历史,既是斗争史,也是哲学史、智慧史,还是人情世故的历史。人情世故可以不屑,但不能不懂。史上同一句话,眼界和心智不同,理解就不一样。对满是学问、满是文章的《红楼梦》这部大书来说,没经历过大风大浪、没翻几个筋斗的人是写不出来的。

 

红学家们之所以创造出曹雪芹天才想象说,是因为曹雪芹很小的时候就被抄家了,没享过福,所以《红楼梦》是靠他天才的想象而写成的。在我看来这是胡扯。没过大观园中的那种生活,要写出占大半部书的大观园里鲜活的故事,我认为是不可能的。

 

自古以来,文学界难道就没有天才吗?肯定有,我国当代就不乏其人。王蒙先生19岁就写出了让他名扬天下的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更牛的韩寒先生18岁就出版了成名作长篇小说《三重门》,尤其他17岁参加作文比赛就写出了一篇《杯里窥人》,哪像个小孩写的文章,简直比鲁迅还鲁迅,比曹雪芹还曹雪芹。但是,杂文写得可以像大人,小说不行。《青春万岁》写的就是一群高中生,高喊着让所有的日子都来吧,向往美好生活,互帮互助共同进步的故事。《三重门》,则是一群初中生讨论考县重点还是市重点,上了高中因谈恋爱而逃夜之类的故事。两位天才的处女作都是好书,都很有思想,但他们思想的表现离不开当时他们自己的视野和生活,他们的作品不是想象出来的。

 

《红楼梦》不一样,它既不是《青春万岁》,也不是《三重门》,它是一本总结人生的书,是人生体验的自我反思。有句老话说得好:十岁不愁,二十不悔,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只要是人,无论是谁,这个人生过程是必须的。曹雪芹二十岁,一个憧憬美好未来的年龄,就开始感悟人生,总结人生,这是不可能的,是违背马克思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

 

脂砚斋对《红楼梦》抄评了至少五次以上,时间跨度超过20年,书名他也可以随意改,还可以命批阅增删的曹雪芹删去让他伤感的小说情节,并时常因批书而引发泪流一斗,湿地三尺的泣血痛哭,他为何这么执着、这么自信、又这么动情呢?原因只能有三种:一是曹雪芹是他的亲人,爱屋及乌;二是他特别喜爱这本书,为其感动;三是小说写的是他的事,他是红楼梦中人。只有第三种原因才是符合逻辑和理性的。

正如胡适先生告诉我们的:脂砚只是那块爱吃胭脂的顽石,其为作者托名,本无可疑。

 

苏格兰散文家卡莱尔说过一句话:未哭过长夜的人,不足以语人生。

 

脂砚斋为何一次次的哭, 一遍一遍的抄评, 几十年如一日?只因他就是贾宝玉,他就是《红楼梦》的原作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