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红楼梦美女榜貂蝉四大美女演变貂蝉晚出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梦》美女榜上缘何无貂蝉
前几天,红学博友聂桥(求知不倦)给我发帖,问一个挺刁钻但又有些趣味的问题:《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古代美女名字很多:西施、王昭君、杨贵妃、赵飞燕、虞姬、红拂、绿珠都有,但独缺一位著名的美女貂蝉。作为享有“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美誉的“四大美女”之一貂蝉,却没有出现在美女如云的《红楼梦》书中,这是为什么?
是啊!《红楼梦》作者创作中往往喜欢用古代美女比附书中人物,形容薛宝钗用“杨妃扑彩蝶”,形容林黛玉用“飞燕泣残红”,形容晴雯“真象个病西施”,就是没有用貂蝉形容过谁。林黛玉所写的《五美吟》,歌颂的五个古代美女是西施、明妃、虞姬、绿珠、红拂,与我国传统“四大美女”的提法并不一致,其中也没有涉及到貂蝉。
要想搞清这个问题,最好先搞清我国古代“四大美女”概念形成的文化源流。把西施、明妃、貂蝉、杨妃四人固化为“四大美女”,并分别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个故事联系起来,其历史并不是很悠久,明末清初时尚没有,在清中叶后方逐渐形成。《红楼梦》美女榜上无貂蝉,只能说明其创作时间不在清中叶,而在清初。
现在可见系统描写我国古代四大美女事迹的著作,是《四大美人艳史演义》。该书由《西施艳史》、《昭君艳史》、《貂婵艳史》、《贵妃艳史》四部分组成,故事多采自野老传说,分章演述四大美人的艳史,也相应将“四大美女”概念固化为与“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对应的这四个人。其书出版于民国二十三年,署名“古吴素庵主人编”。
“古吴素庵主人”这个署名无考,某些学者根据清初顺康年间才子佳人小说著述者“天花藏主人”以及槜李烟水散人、吴中佩蘅子、烟霞散人、鶡冠史者、苏庵主人、樵云山人、步月主人、惜花主人、素庵主人等,推断“古吴素庵主人”为清初佚名作家,并进而推断《四大美人艳史演义》为清初作品,文学界“四大美女”概念形成于清初。
其实这是在根本就不读作品基础上的胡乱猜测。在《四大美人艳史演义》第一部《西施艳史》中,作者便写道:“所以在下要把西施的历史敷衍出来,使社会上都知西施是为国雪耻的奇女子,并不是忘恩负义的俗裙钗。并且还可以提起一般人的爱国心,不至于生为一国的国民,连国耻都不知道湔雪,这便是在下编这部书的意思了。”
看了作者这段关于著书目的的自我表白,您没有感觉到有什么奇怪么?在作者的笔下,什么“社会”、“国民”、“国耻”、“爱国心”、“为国雪耻”等这些当代词汇都用上了,充分说明他是个民国期间的作家,清初顺康年间的学者是绝对说不出这些民国后方有的词汇的。因此,《四大美人艳史演义》一书,其创作和出版都应在民国期间。
历史上关于西施、昭君等美人的传说虽然起源很早,但与后来“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说法并不相同。初唐诗人宋之问在《浣纱篇·赠陆上人》一诗中写道:“越女颜如花,越王闻浣纱……颜色夺人目,效颦亦相夸……鸟惊入松网,鱼畏沉荷花。”诗中已经有了“沉鱼落雁”说法的雏形,但全部归于西施浣纱,无关其她美人什么事。
我国最早出土的木刻年画,是1909年由俄罗斯探险家在甘肃发现的金国时期的南宋平阳木刻年画《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也称为《四美图》。画面自左至右依次绘有班姬、赵飞燕、王昭君、绿珠的形象。可见,那个时代“四大美女”的概念与后来的流行观念并不相同,在那个时代,貂蝉就不在我国古代四大美女队伍中。
在后来流传的四大美女中,貂蝉的形象也是较为特殊的。西施、昭君、杨妃都史有其人,唯独貂蝉只是一个文学家杜撰的形象。据《后汉书·吕布传》和《三国志》记载,吕布与董卓的一个傅姓婢女私通,因怕董卓发现而内心忐忑不安。一天向司徒王允告知自己心事,王允见机劝吕布为内应诛杀董卓。这个董卓侍婢应是貂蝉最早的雏形。
较为丰满的貂蝉形象最早出现于元杂剧中。在《锦云堂》剧中,说貂蝉本忻州人任昂之女,小字红昌,汉灵帝时选入宫中,掌貂蝉冠,故名“貂蝉”。后来皇帝把她赐予了并州刺史丁建阳,丁建阳将其配给了义子吕布。黄巾之乱,貂蝉与吕布相失,而为王允所得。后来貂蝉在花园烧香,祈祷吕布,为王允发觉,因此密议,订出连环记。
其后元明杂剧传奇中,貂蝉戏逐步形成了一个系列,《连环记》、《夺戟》、《关公月下斩貂蝉》等,搬演的都是貂蝉故事。故事大同小异,但关于貂蝉的下场则迥异。最典型的描写是《关公斩貂蝉》,说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斩首,妻子貂蝉被张飞转送给了关羽。面对貂蝉的百般挑逗,关羽夜读春秋,心如磐石,趁夜月拔剑斩美人于帐下。
今天流传的貂蝉故事,出自于小说《三国演义》。书中说貂蝉为司徒王允的义女,王允授意貂蝉施行连环计,使董卓、吕布两人反目成仇,最终借吕布之手除掉董卓。之后貂蝉成为吕布的妾,董卓部将李傕击败吕布后,她随吕布来到徐州。下邳一役后,吕布在白门楼被曹操所杀,家眷被迁往许昌,貂蝉从此不知所踪。
文史学界一般认为《三国演义》由罗贯中创作于元末明初。自问世以来,各类不同版本层出不穷,内容也芜杂纷岐,仅明代就有刻本20多种。清初文学批评家毛宗岗(1632~1709以后)对《三国演义》进行了系统批阅评点,增删内容,整顿回目,修正文辞,改换诗文,在情节上变动很大。在《三国演义》的普及推广上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很有意思的是,在连环计一章中,毛宗岗有一段关于貂蝉的批语:“为西施易,为貂蝉难。西施只要哄得一个吴王;貂蝉一面要哄董卓,一面又要哄吕布,使出两副心肠,妆出两副面孔,大是不易。我谓貂蝉之功,可书竹帛。若使董卓伏诛后,王允不激成李、郭之乱,则汉室自此复安;而貂蝉一女子,岂不与麟阁、云台并垂不朽哉?”
在大大吹捧了一通貂蝉之功绩后,毛宗岗话锋一转,说“最恨今人,讹传关公斩貂蝉之事。夫貂蝉无可斩之罪,而有可嘉之绩,特为表而出之。”由此可见,在毛宗岗那个时代,社会上的文人学子、市井庶民间,还主要流传“关公夜月斩貂蝉”的故事,使毛宗岗感到有些愤愤不平,要通过自己评点《三国演义》“特为表而出之”,从而为貂蝉正名。
这也就是说,在毛宗岗评点《三国演义》的清初顺康年间,在社会上多数人心中,貂蝉还只是个被关羽诛杀的不良女人形象,还不具备跻身古代四大美女的资格。经毛宗岗等文人吹捧,貂蝉的形象才渐渐提高。到了乾隆年间,社会上就有了西施浣纱、昭君操琴、贵妃醉酒、貂婵拜月图案的储物罐和朱砂墨,后来的四大美女故事方具雏形。
由此看来,倘若说《红楼梦》的作者是乾隆年间的曹雪芹,他没有理由在书中一句不提貂蝉;而生活在顺康年间的洪昇,与毛宗岗乃是同时代人,他们的潜意识里就是“关公夜月斩貂蝉”,当然不会将其与西施、昭君、杨妃并列为“四大美女”而写入书中了。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洪昇的另一部著作《长生殿》中,也没有出现貂蝉字样。
《长生殿》本身就是写四大美女之一杨妃的故事。《长生殿》第三十八出【弹词】,描写李龟年流落金陵街头弹唱,夸赞杨玉环:“那娘娘生得来仙姿佚貌,说不尽幽闲窈窕。真个是花输双颊柳输腰,比昭君增妍丽,较西子倍风标,似观音飞来海峤,恍嫦娥偷离碧霄。”您看,西子、昭君、杨妃三人都现身书中,四大美女中就是没有貂蝉。
洪昇创作《红楼梦》不写貂蝉,顺理成章吧?
本文受聂桥博友文章启发而作,谨表感谢。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