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元宵节春灯谜镜子古孝子天伦之变 |
分类: 文学解析 |
宝玉所制春灯谜的谜底是镜子么
一年一度的元宵佳节又要到了,该谈点与元宵节有关的红学话头了。中国人过元宵节最有趣味的活动是猜灯谜,《红楼梦》书中描写的灯谜很多,有的作者交代了谜底,有的没有透露谜底,让红学家和红迷们几百年来猜得不亦乐乎。这些话题过去红学家们谈的很滥了,今年元宵节再凑这个熟趣也没多大意思,老土打算找一个似是而非的春灯谜再唠扯几句为朋友们助兴,这就是书中宝玉做的那首镜子谜。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 制灯迷贾政悲谶语》,描写元宵节之夜,元妃从宫中送回家一首春灯谜,贾母、贾政、宝玉和众姐妹也各自做了一首灯谜诗,贾政按照谜面文字依次猜谜底。看了姐妹们所制的灯谜后,贾政又看到:“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贾政道:“好,好!如猜镜子,妙极。”贾政道:“这一个却无名字,是谁做的?”贾母道:“这个大约是宝玉做的。”
宝玉所制的这个春灯谜,其谜底就是贾政所猜的“镜子”,对此红学界没有异议。但有的红学家考证此谜语并非宝玉原创,早在晚明冯梦龙所编的《挂枝儿》一书中,便载有这首谜语,谜面文字完全相同,曹雪芹似不应该公然抄袭前人的作品;又由于这首谜语的谜底“镜子”,也不符合书中所写贾政“悲谶语”的情境,因此推测早期《石头记》抄本上没有这首谜语,乃是后人增补写入《红楼梦》书中的。
红学家的这种推测仅只是推测而已,并无证据证实;早期《石头记》抄本也并非都没有这首谜语。晚明冯梦龙的《挂枝儿》乃是搜罗的民间时调小曲集,在文学作品中冯梦龙可用,《红楼梦》作者亦可用,更何况古今春灯谜多套用前人作品,也谈不到抄袭。至于宝玉这首春灯谜是否符合书中贾政“悲谶语”的情境,则应搞清这首春灯谜的谜底究竟是不是“镜子”,抑或另有深意在其中,然后才能下结论。
书中写元妃所制谜语的谜底是“炮竹”;贾母所制谜语的谜底是“荔枝”,迎春所制谜语的谜底是“算盘”,探春所制谜语的谜底是“风筝”,惜春所制谜语的谜底是“海灯”。看到这里,贾政心内沉思道:“娘娘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净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心内愈思愈闷。
及至宝玉的“镜子”谜,宝钗的“竹夫人”谜,贾政看完后,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因而将适才的精神减去十分之八九,只垂头沉思。贾政悲戚的原因,并不完全在谜底之物,而在于谜面词句中有不详之兆,如贾母所制灯谜“猴子身轻站树梢”,固可猜“荔枝”,但亦有“树倒猢狲散”的不详隐喻。
姐妹们所制春灯谜中,皆有此类不详词句:元春的“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暗寓家族鼎盛、骤然破败;迎春的“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通”,暗寓家宅反乱、明争暗斗。探春的“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暗寓子孙流散、天各一方;惜春的“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暗寓看破红尘,皈依佛法。这些寓意都与书中所写家族内部“自杀自灭”故事息息相关。
那么宝玉所制春灯谜之谜面:“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又有什么不详的寓意呢?对此仅作望文生义的理解是不可以的,也不能窥见作者本意。不能将此灯谜仅仅理解为镜子中的影像与持镜者神情相对应,你悲他就悲,你喜他就喜,这样子理解就像猜笨谜一样,未免太肤浅太天真了。其实作者在这简短的四句话中两次用典,其中大有深意存焉,不过为我们的红学家们所不察而已。
“南面而坐,北面而朝”典出“南面称孤”,语见《庄子·盗跖》:“凡人有此一德者,足以南面称孤矣。”古代帝王上朝时,都是“南面而坐”,群臣自然是“北面而朝”,故此句隐指帝王。“象忧亦忧,象喜亦喜”语出《孟子·万章上》,“象”乃是舜帝的同父异母弟,与其父瞽叟屡次谋害舜,但舜不计前嫌,仍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象忧亦忧,象喜亦喜。”综合宝玉灯谜四句话,其真正谜底应为“舜帝”。
“舜帝”这个谜底又有什么不祥之兆呢?其关键就在于古人认为舜帝是“古孝子”的典范。典出《孔子家语·六本》:曾参种瓜因很小的过失,被父亲毒打几乎丧命,醒来后仍不怨恨父亲。孔子知道此事后教训他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今参委身待暴怒,以陷父不义,安得孝乎!”意思是你应当像舜帝那样,父亲打得轻就接受,打重了就逃走,不能让父亲背负“不义”的恶名,这才是真正的孝子。
因此,古人认为,儿子在父亲“大杖”的威胁下,当有性命之忧时,离家出走不为不孝,而是具有舜帝古风的“真孝子”。但倘若谁真的做了这样的“古孝子”,也就预示着他所在的那个家庭即将破败衰落、“子孙流散”了。明白了这一点,您就明白了《红楼梦》书中宝玉所制春灯谜的真实寓意了。原来,作者是借宝玉和姐妹们所制的这一组春灯谜,暗喻其家族发生的“天伦之变”、“子孙流散”悲剧。
《红楼梦》的真正作者是清初大戏剧家洪昇,书中所写荣国府内“自杀自灭”的故事,就是以洪氏家族发生的“天伦之变”悲剧为素材创作的。友人陈熷《寄洪昉思都门四首》: “我忆长安客,飘零寄此身”;“大杖愁鸡肋,飘然跳此身”。友人王蓍《挽洪昉思》:“怨艾自伤真孝子,性情不愧古风人。家从破后常为客,名到成时转累身。”说的都是洪昇为避父亲“大杖”逃离家庭,以“古孝子”自居之身世。
笔者在《三秋挽歌》一文中,曾详细考证了洪家发生“天伦之变”的原因和过程。洪氏家族是宋明两代的“百年望族”,明清易代后,面临“外面架子未倒,内囊渐渐尽上来了”的末世窘境。康熙十年前后,又因为家族内部“自杀自灭”,发生了惨痛的“天伦之变”,洪昇与二弟洪昌逃离家庭,造成大家族“子孙流散”,继业无人。最终因受“三藩之乱”牵累,被朝廷抄家发配,“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脂砚斋批语曾指出:“作者实因鶺鸰之悲、棠棣之威,方撰此闺阁庭帏之传。”也就是说,《红楼梦》写的是因为父子失和,兄弟反目,造成家族败落的故事。洪昇兄弟三人,姐妹二人。母亲黄氏生洪昇、洪昌二人,三弟洪中令和两个妹妹乃庶出。黄氏不幸早逝,父亲续娶钱氏。钱氏入门后,联合父亲的妾侍洪中令之母,排斥嫡出的洪昇兄弟。最后,在父亲“大杖”的威胁下,兄弟二人按照舜帝“真孝子”的逻辑被迫逃出家庭。
《红楼梦》书中对洪氏家族惨痛家难(天伦之变)有着详尽的描写:贾环推倒油灯欲烫瞎宝玉的眼睛;其母赵姨娘用“魇魔法”几乎要了宝玉、凤姐的性命;在赵姨娘、贾环的挑唆下,宝玉被父亲贾政下死手打得皮开肉绽、命悬一线,正所谓“大杖”;最后因邢夫人唆使恶奴抄检大观园,造成家庭矛盾总爆发,凤姐“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一从二令三人木”就是一个繁体的“檢”字,抄检后的大家族便“子孙流散”了。
《红楼梦》中所写的这组春灯谜,同太虚幻境中的判词、曲子一样,实际上都是洪氏家族天伦之变后,洪昇与姐妹们悲剧命运的谶语,所以该回题目上才要用“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字样。如前所述,元春灯谜预示家族骤然破败,迎春灯谜预示家宅反乱,探春灯谜预示漂泊流离,惜春灯谜预示勘破红尘。宝玉这首灯谜,恰到好处地暗示了自己按照舜帝“古孝子”概念,逃离家庭、历尽穷困潦倒人生坎壈的悲剧下场!这些谜语象征意义的一致性,足证宝玉所制春灯谜系《红楼梦》作者创作时有意所为,并非后人添加。
如果说宝玉这首“南面而坐,北面而朝,象忧亦忧,象喜亦喜”春灯谜的谜底是一面镜子,意思也不错。《红楼梦》本身就是一面“风月宝鉴”,也就是一块两面皆可照人的镜子吧。镜子表面上照出的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其乐融融的大家族景象,镜子的背面照出的却是父子失和、兄弟反目、尔虞我诈、家宅反乱的“闺阁庭帏”悲剧,是一部“古孝子”娓娓道来的惨痛家史。宝玉所制春灯谜的“镜子”和“春灯谜”双重寓意,尽在于此,不必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