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从“钗黛合一”文学创意看《红楼梦》是《长生殿》旧谱填新词

(2019-09-09 04:56:33)
标签:

红楼梦

钗黛合一

金钗钿盒

宝钗黛玉

文学创意

分类: 文学解析

从“钗黛合一”文学创意看《红楼梦》是《长生殿》旧谱填新词

土默热

一个是阆苑仙葩,

一个是美玉无瑕;

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

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

……

前几天,中央四台“向经典致敬”栏目播出了87版《红楼梦》剧组三十年后重聚首的节目。那些银幕上曾经风光一时的红男绿女,尽管已经霜染鬓角,但风采依旧不减当年,他(她)们合唱了红楼梦十二支曲的《枉凝眉》,听起来还是那么凄美婉转,回肠荡气,余味袅袅,催人泪下。

感动之余,也令人生出无限感慨。红学悠悠百年,电视剧连续《红楼梦》也年届而立,这首感动了中国无数观众的《枉凝眉》,谜团不解,疑惑重重,问题依旧。电视剧导演王扶林,老红学家胡文彬,尽管在节目中侃侃而谈,却无一语涉及《枉凝眉》之谜、之惑,因为他们不会解,也不敢解。

首先,一曲《枉凝眉》,唱的究竟是谁?红学界通常的理解是:“阆苑仙葩”指林黛玉,“美玉无瑕”指贾宝玉。可这根本说不通啊!“红楼梦十二支曲”唱的是金陵十二钗的前世今生,贾宝玉再女了女气,泛爱滥情,毕竟身为“须眉浊物”,不入十二钗之列,怎能厕身红楼梦十二支曲?

其次,在太虚幻境判词图画中,宝钗的形象是“雪地金簪”,黛玉的形象是“林中玉带”。作者如此刻画二人形象,难道仅仅是使用谐音暗示其姓名么?作者在宝玉梦中还虚构了一个与其行“儿女之事”的“兼美”形象,并明确说她兼具宝钗黛玉之美,难道不怕唐突宝姐姐林妹妹么?

再次,《红楼梦》太虚幻境之梦中,十二钗每人都有自己的图画、判词、曲子。可唯独两大主角薛宝钗和林黛玉,莫名其妙地共用一幅图画,一首判词,一首曲子。这不仅引起了广大读者的狐疑,也给红学界带来了“钗黛合一”的研究课题。红学家们为此争论了一百多年,谁也说不出个子午卯酉来,至今无人能解。

朋友们知道,《红楼梦》乃是一部小说,不是文玩古董,不是经书史书,靠“考证”或“索隐”等治史治经方法解读《红楼梦》,均非学术正道。“钗黛合一”不是谜语,不是谶纬,乃是这部小说创作中的一个文学创意,只有搞清此创意从何而来,作者为何如此创意,方有破题之可能。

朋友们还应知道,我国古典小说的本质都是“话本”,而《红楼梦》的本质则是戏剧,是一部用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与《长生殿》传奇是孪生姊妹,她们共同的生身父亲是大文学家、戏剧家、诗人洪昇。《红楼梦》是用《长生殿》旧瓶装新酒,其繁复的文学创意均沿袭《长生殿》,“钗黛合一”就是其中典型一例。

我们首先还是从《枉凝眉》曲子说起吧。曲中的“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均出自《长生殿》歌颂杨贵妃之唱词。“阆苑仙葩”出自【觅魂】一折:杨通幽说“俺特地采蘅芜,踏穿阆苑。”“美玉无瑕”出自【弹词】一折:李龟年唱“有佳人生长在弘农杨氏家,深闺内端的是玉无瑕。”

如前所述,《枉凝眉》中的“阆苑仙葩”,显然是代表薛宝钗,其居所“蘅芜苑”之命名也出自这里;那么“美玉无瑕”代指的则只能是林黛玉。这个文学创意本出自《长生殿》中李龟年在金陵街头歌颂杨贵妃的唱词,舍此无它解。红学界任何关于“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的其它阐释,均是毫无根据的主观妄测。

其次,《红楼梦》中薛宝钗居住在“蘅芜苑”,诗人雅号是“蘅芜君”;林黛玉居住在“潇湘馆”,诗人雅号是“潇湘妃子”。这两个文学创意,前一个使用的是汉武帝寻觅李夫人芳魂之典;后一个使用的是湘妃哭舜帝泪染斑竹之典。这两个典故也是从《长生殿》歌颂杨贵妃所用之典转借而来的。

《长生殿》【觅魂】一出中描写,唐玄宗想起古时“李夫人授汉武帝蘅芜之香”的故事,因此派遣道士杨通幽“踏穿阆苑”,到蓬莱仙境去“蘅芜”,寻觅杨贵妃之芳魂。杨通幽不辱使命,来到了海上仙山太真院,促成了李杨爱情的“钗盒重圆”。薛宝钗的“蘅芜苑”和“蘅芜君”,显然来源于此。

《红楼梦》林黛玉居“潇湘馆”,号“潇湘妃子”,是用舜帝南巡死于苍梧之野,湘妃寻觅至九嶷山泪染斑竹的典故,这个文学创意也是从《长生殿》【弹词】一出转引的:“可怜那抱幽怨的孤魂,只伴着呜咽咽的望帝悲声啼夜月。”套用的就是“望帝春心托杜鹃”,泪洒潇湘、杜鹃啼血之意。

再次,《红楼梦》书中为薛宝钗和林黛玉取名,在太虚幻境图画中,一个是雪地“金簪”,一个是林中“玉带”。所谓“金簪”就是金钗,又称鸳鸯钗;所谓“玉带” 又称“钿合”,就是古代的鸳鸯带。“金钗钿合”乃是古代男女定情常用的信物,《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金钗钿合”乃是表现李杨爱情的最重要道具。

显然,《红楼梦》的两大女主角宝钗黛玉的名字,其文学形象之创意就代表着《长生殿》刻意渲染的“钗合情缘”。金钗谐音“拆”,钿合就是“合”,“钗合情缘”就代表着分分合合(悲欢离合)的情缘。《红楼梦》用“金钗钿合”为宝钗黛玉命名,其寓意显然也是沿袭《长生殿》创作宗旨“专写钗合情缘”。

综上解析不难推断,《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就合一于“金钗钿合”,寓意就是作者要沿袭《长生殿》继续写“钗合情缘”;也就是说,作者要借《长生殿》“钗合情缘”旧谱,去填《红楼梦》“钗合情缘”新词。前述“阆苑仙葩”和“美玉无瑕”,“蘅芜君”和“潇湘妃子”之创意,也是为作品写“钗合情缘”服务的。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太虚幻境册子中钗黛二人共用的这首判词,不仅隐写着钗黛二人的姓氏和德才,还透露出二人共有的“马嵬埋玉”悲剧归宿。“林中挂”直写出杨玉环“命绝梨花”树;“雪里埋”隐写出金簪钿合随杨玉环葬入香冢。一个“挂”字,一个“埋”字,道尽《长生殿·埋玉》一出真谛!

其实,《红楼梦》不仅写“钗黛合一”,而是写宝玉、宝钗、黛玉三人“合一”;三人之名字,均出自《长生殿》主角“天宝明皇、玉环妃子”。三个名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宝钗之“宝”,黛玉之“玉”,上宝下玉,合起来就是宝玉,拆分开就是宝玉和钗黛。三大主角名字之寓意全在“钗合情缘”。

《红楼梦》刻意写贾宝玉“衔玉而生”,显然也源于《长生殿》之杨玉环“生有玉环,在于左臂”。《红楼梦》中的“白首双星”,也源自证合“钗合情缘”的牛女双星。其它一些怪僻的文学创意,如宝玉、宝钗、黛玉都是乳名,宝玉梦中那个“乳名可卿,表字兼美”者也是乳名,也源于杨玉环之“乳名玉环,表字太真”。

在太虚幻境之梦中,作者刻意写宝玉与“乳名可卿表字兼美”者“卿卿我我,柔情缱绻,难解难分”,最后在携手游玩之际被夜叉鬼扯入“迷津”,说到底就是要表现作者的文学生涯中对创作“钗合情缘”题材作品的一往情深,不可自拔,最后终因《长生殿》文字狱案件而被斥革下狱,坠入人生的“迷津”。

《红楼梦》书中写“兼美”的形象,刻意交代“鲜艳妩媚有似乎宝钗,风流袅娜则又如黛玉”,并非有意唐突宝姐姐林妹妹,而是为了进一步渲染“钗黛合一”。 宝钗的“鲜艳妩媚”乃是得杨玉环之形,黛玉的“风流袅娜”则是得杨玉环之神,“钗黛合一”就是杨贵妃神形合一,神形兼备,就是兼美。

书中写宝钗“体丰怯热”、“鲜艳妩媚”、博学多才,正是形似的杨贵妃;黛玉的“风流袅娜”、“姣慧妒”、“风流灵巧”性格,也正是神似的杨玉环。足证《红楼梦》“钗黛合一”文学创意出自《长生殿》“钗盒情缘”。太虚幻境曲子“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说的就是作者对“钗盒情缘”的感情取舍。

《长生殿》是表现李杨爱情生死不渝的作品。该剧前半部写杨玉环由生到死,“钗合情缘”由“合”到“拆”,即所谓“金玉良缘”;后半部写杨玉环由死到生,“钗合情缘”由“拆”到“合”,即所谓“木石前盟”。太虚幻境曲子“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说的也是作者对“钗合情缘”的感情取舍。

《红楼梦》创作不仅套用了《长生殿》的神话系统、故事架构、人物性格、语言风格,也沿袭了《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创作主旨,刻意“专写钗黛合一”。作者还在书中通过对秦可卿大出殡、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等超乎常理的描写,暗写了给作者带来终生痛苦的《长生殿》文字狱案件,即携手兼美坠落迷津是也。

作者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得失荣辱全在沉溺“钗合情缘”的文学人生之梦;其实,《红楼梦》一书之所以“总其全部之名”为“红楼梦”,其用意全在于表现作者的文学人生之梦。《长生殿》“曲终人散红楼静”,“红楼”就是唐玄宗的梨园,“红楼梦”就是作者的梨园梦!

作者在《长生殿·自序》中说:“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红楼梦》正是作者回顾自己对“钗合情缘”的爱恨荣辱文学人生之际,悟得“情缘总归虚幻”,慨叹“清夜闻钟,遽然梦觉”之时,梦醒了之后无路可以走的心境下,以“钗合情缘”旧瓶,装自己梨园人生新酒的作品。

有些顽固的传统红学家也承认《红楼梦》与《长生殿》的特殊关系,但他们解释说,这是曹雪芹是受了洪昇的影响,模仿《长生殿》创作了《红楼梦》——真不知这些红学家懂不懂什么是文学创作?文学创意是作者的心理活动,是无法抄袭也无处抄袭的。如若不信,就请你从“钗合情缘”抄袭出个“钗黛合一”的故事试试?

当然,《红楼梦》小说“专写钗合情缘”,并非简单重复《长生殿》故事,而是借《长生殿》旧瓶,装作者梨园人生梦即“红楼梦”之新酒。康熙二十八年秋《长生殿》案发,洪昇被朝廷“斥革下狱“,康熙二十九年洪昇出狱后去盘山逃禅,康熙三十年携家眷返回故园杭州,结庐孤山玛瑙坡稗畦草堂。

在这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之“无材补天”处;在这苏小小慕才亭“铸金埋玉”即“怀金悼玉”处;在这玛瑙坡冯小青“焚稿断痴情”断肠处,在这补天石、三生石和情本文化、昆曲文化、花柳文化的本源处,作者回顾自己爱恨荣辱的梨园人生梦——《红楼梦》由此应运而生!

洪昇运用石头历劫后的文字“三生石迹”记载故事,以“一干冤孽”即隋炀帝和朱贵儿,李隆基和杨玉环,贾宝玉和宝钗黛玉三次投胎转世、造历凡劫为引子,沿用《长生殿》专写钗合情缘的宗旨和手法,以自身、家族和蕉园姐妹悲剧生活为素材,以家族故园西湖西溪西泠为故事载体,写出了感天动地的《红楼梦》!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红楼梦十二支曲”的这阙“引子”,再恰当不过地表达出作者在遭遇《长生殿》案后“伤怀寂寥”、无可奈何心境下,潜心创作《红楼梦》,以表达自己因“风月情浓”而“演出红楼梦”的“愚衷”!

201712月作于长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