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论《红楼梦》小说创作的文学建构

(2019-02-02 21:56:46)
标签:

创作冲动

作品架构

故事素材

艺术手法

价值取向

分类: 土默热红学

论《红楼梦》小说创作的文学建构

土默热

要点提示:

1《红楼梦》创作冲动——玛瑙坡“无材补天”时“怀金悼玉”;

2《红楼梦》作品架构——《长生殿》传奇“旧谱填新词”;

3《红楼梦》故事素材——洪昇人生三次悲剧的品字形剪裁;

4《红楼梦》艺术手法——以诗人心态和昆曲手法创作小说;

5《红楼梦》价值取向——明末清初情本文学大潮的璀璨浪花。

 

主流红学界某位知名专家最近谈论如何突破红学“瓶颈”时,突然宣布自己有个重大“发现”:《红楼梦》原来是“小说”,并建议红学今后发展之路要向作品研究“回归”。这本来是值得欢迎的学术转向,但背后隐伏着红学界多少遗憾和无奈。最起码说明,他们(主流红学)自己过去的红学生涯中,从来就没有按小说来研究《红楼梦》,否则谈何“回归”?也说明他们对红学领域过去是否存在按小说研究《红楼梦》的成果一无所知,侈谈是自己“发现”了《红楼梦》是小说。其实,他们的所谓“重大发现”背后,还有说不出口的潜台词,就是在红楼故事与曹雪芹生平实在无法接榫时,才迫不得已承认《红楼梦》是可以虚构的小说,说到底是为了保护曹雪芹著作权寻找借口。

《红楼梦》本来就是一部小说,研究小说要立足文学领域,着眼文学建构,使用文学方法,求索文学结论。但百年红学似乎很少有人注意到这个问题,旧红学热衷在清宫秘史中“索隐”和附会,新红学主打作者版本的“假设”与“考证”,谁把《红楼梦》真正当做小说加以解读了?谁把《红楼梦》创作过程真正按照文学作品发生发展规律来研究了?严格说,索隐和考证都是传统史学或经学的治学方法,运用到文学(红学)领域并非金科玉律,以至于“一切红学都是反《红楼梦》的”,“红学家说的愈多,《红楼梦》愈显其坏”,最后把《红楼梦》碎片化为一大堆“断烂朝报”(俞平伯语),违背文学规律的红学恶果一至于此!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土默热近四十年的红学治学生涯,一直执著地坚持在文学沃土上默默耕耘,立足于《红楼梦》文本,遵照文学创作规律,探讨小说创作的文学建构。对《红楼梦》的思想来源、文化传承、创作动机、作品架构、故事素材、人物原型、艺术手法、价值取向等,全方位进行了独到的研究探索,构建了独立成章又有机融合的土默热红学十论,形成了自成体系并自圆其说的新说。为了有助于主流红学家真正把研究方向向小说转移,帮助红学界专家和草根走出索隐考证泥潭,下面把土默热对《红楼梦》文学建构的探索,简要介绍如次:

1.《红楼梦》的创作冲动——玛瑙坡“无材补天”时“怀金悼玉”。康熙二十八年(1689)秋,洪昇在京师国子监求取功名期间,因国丧聚演《长生殿》被斥革下狱而“无材补天”,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如何之日”狼狈逃回故乡杭州,筑稗畦草堂(四婵娟室)于孤山玛瑙坡“以为吟啸之地”。“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宋·释智圆诗)洪昇在玛瑙坡无材补天石畔痛定思痛,抚今追昔,以女娲遗弃、冷落寒烟之玛瑙石自譬,产生了《石头记》的创作冲动和通灵宝玉记录故事的文学理念。孤山有慕才亭和冯小青墓,是“怀金悼玉”(筑金埋玉)的文化意境诞生地。正如“红楼梦曲”所唱,洪昇在“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2.《红楼梦》的作品架构——《长生殿》传奇“旧谱填新词”。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是《长生殿》,洪昇创作《红楼梦》故技重施,在《长生殿》“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专写钗盒情缘”之旧瓶装新酒。仿照《长生殿》的作品宗旨和故事架构,以金玉良缘为经,以木石前盟为纬,借警幻仙姑机梭织成之。《红楼梦》书中主要文学概念均取自《长生殿》,如“衔玉而生”,“木石前盟”,“阆苑仙葩”,“美玉无瑕”,“白首双星”,“人间风月司”,“离恨天灌愁海”等。“双星作合,生忉利天,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觉矣(《长生殿》自序)。“红楼梦”一词的本义乃是“梨园梦”,如果说《长生殿》是洪昇文学生涯之红楼入梦的话,那么《红楼梦》则是洪昇文学梦醒来之后无路可以走之际的凄婉哀鸣。

3.《红楼梦》的故事素材——洪昇人生三次悲剧的品字形剪裁。《红楼梦》是洪昇的自传性小说,故事素材取自于洪昇人生及其四大江南世族命运的三次悲剧,即所谓“三秋挽歌”。一是从洪昇早年遭遇的国公府百年望族“天伦之变”,敷衍出荣国府那些“鹡鸰之悲、棠棣之威”的“闺阁庭帏”故事;二是从隐性表现《长生殿》及其国丧聚演致祸案件出发,敷衍出宁国府宝玉“携手兼美卿卿我我之梦”和“秦可卿大出殡”等风月故事;三是从高士奇在蕉园、洪园基址上建西溪山庄接待康熙南巡切入,联系西溪山庄的前身蕉园中发生的十二女才子风雅生活事迹,敷衍出大观园接待“元妃省亲”和十二钗姐妹两结诗社的故事。这些素材经过作者的精心剪裁拼接,遂有了《红楼梦》书中“荣国府”“宁国府”“大观园”品字形故事架构。

4.《红楼梦》的艺术手法——以诗人心态和昆曲手法创作小说。《红楼梦》小说最大的艺术特点,便是小说化的水磨腔和故事化的梅村体,这是由洪昇本人的艺术修养和文学特长决定的。《红楼梦》故事中不仅通过“自创北曲”浓墨重彩描写了贾宝玉太虚幻境红楼一梦,还大量表现了明末清初流行于世的昆曲、弋阳腔剧种剧目和唱词科白。书中很多故事情节的铺陈也是采用的戏剧手法,如人物相貌和服饰为舞台扮相,室内外景物陈设为舞台道具,人物对话和内心独白为戏剧科白,人物表情举止为演员的舞台动作,故事开场多采用“叫板上”形式等等。洪昇是登峰造极的大戏剧家,也是名重一时的大诗人,小说创作中必然以诗化意境和戏剧手法来表现,这是“《红楼梦》一出来,传统小说写法都打破了(鲁迅语)”的关键原因。

5.《红楼梦》的价值取向——明末清初情本文学大潮的璀璨浪花《红楼梦》书中表现的异端思想,如男泥女水,男浊女清除明明德外无书反对文死谏武死战等,都是明末清初士大夫阶层通常的思想理念。《红楼梦》小说的文学价值取向,也与明末清初文学界非情不传写梦写幻以俗为雅的文学理念相吻合。《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金粉浮华而内里虚弱,极度放纵又道貌岸然,满口色空理论却满足于平庸的幸福。《红楼梦》诞生在一个极度女性化的时代和极度女性化的地域,它对历史和现实的无尽哀怨和病态依恋荒谬地和平共处。(徐晋如教授语)”《红楼梦》展现的思想文化局限乃至低俗之处也是洪昇那个时代文人的通病。

以上内容在土默热红学专著中都有专门论述,这里只开列题目简要介绍,不再展开铺叙。前述那位老红学家,不是自称“发现”了《红楼梦》是小说吗?那么我们不妨问问这位老红学家:你们在百年红学发生发展过程中,是怎样按照小说研究《红楼梦》的?你们“发现”的小说《红楼梦》又该怎么研究?难道还要在“胡家庄”、“曹家店”继续做那些索隐、考证的无用功吗?难道还要在“反《红楼梦》”的道路上渐行渐远吗?土默热研究的《红楼梦》创作冲动,作品架构,故事素材,艺术手法,价值取向,是不是在文学园地研究小说?是不是研究小说的正确途径和方法?尽管该老红学家也许根本不懂“文学建构”为何物,但在这些文学研究根本问题上还是该向真理低头吧?

土默热的这些研究,都是从《红楼梦》作品出发,按照小说创作文学建构规律,研究这一文学现象发生发展之其然和所以然;研究内容如常山之蛇首尾呼应,互相支持,浑然一体;研究结论与文学史上此一时期小说戏剧的流变规律相一致,与洪昇与蕉园姐妹的其它文学作品相衔接,使《红楼梦》成为有源之水、有本之木,使红学摒弃唯心主义的天才史观,回归时势造英雄的唯物史观。土默热红学与主流红学分歧,关键并不在于作者之争,而在于对作品的思想文化诠释之争,说到底,《红楼梦》展示的不是乾隆文化、北京文化、旗人文化,而是末世文化、江南文化、世族文化;《红楼梦》作品绝非旗人生活、京味小说,而是情本文学、才女文文学、昆曲文学。

土默热研究的出发点不在于剥夺曹雪芹的“著作权”,而在于正确领悟《红楼梦》。土默热红学的落脚点,是使《红楼梦》这株鲜花,回归滋养她的那个时代的文学园圃,回归孕育她的那片文化沃土,使之开放得更加绚烂;解决好百年红学靠“天才论”把《红楼梦》解释成令人望而生厌的“断烂朝报”问题。倘若主流红学把《红楼梦》当成小说加以研究后,也能依托北京旗人文化,按曹雪芹乾隆年间著书,对《红楼梦》的文学建构也能做出科学系统的阐释,土默热表示欢迎——但这决不可能办到,因为《红楼梦》文化之根是诗礼簪缨的江南世族文化,是明清鼎革后“末世”期间的情本文化,乾隆盛世生活在北京的那个八旗子弟曹雪芹,在时间和空间上都与红楼文化不沾边。

 

                                      2014年元旦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