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元宵节故事拾零(外一篇)

(2018-03-01 20:51:06)
标签:

红楼梦

元宵节

江南习俗

西湖蹋灯

分类: 文学解析

《红楼梦》元宵节故事拾零(外一篇)

土默热

《红楼梦》故事几乎涉及到了我国所有的传统节庆活动,其中在元宵节热闹场面的描写上着墨尤多;红学界那些专家学者研究《红楼梦》元宵节的文章也特多,按理说在这一问题上已无老土置喙之处。去年元宵节前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炮制了一篇《荣国府过错了元宵节》,已觉江郎才尽。今年的元宵节又要到了,应时应景总得说点什么,大块文章写不出,就拣三个《红楼梦》元宵节花絮拾零吧:一是《红楼梦》书中究竟写了几个元宵节?二是《红楼梦》写的是哪里的元宵节习俗?三是贾氏宗祠为什么元宵节后正月十七“掩门收影”?

先讲第一个故事:《红楼梦》书中究竟写了几个元宵节?这方面过去的研究者不少,一般认为书中一共写了三个元宵节。第一次是在书中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中提到:“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忽又是元宵佳节。士隐令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社火花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从此英莲命运多舛,甄家家破人亡。

第二次是在书中第十八回《皇恩重元妃省父母,天伦乐宝玉呈才藻》,在此回及前一回中浓墨重彩描写了为接待元妃省亲而兴建大观园的基础上,接着细致刻画了元宵夜元妃进园的盛况:“至十五日五鼓,自贾母等有爵者,皆按品服大妆。园内各处,帐舞蟠龙,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鼎焚百合之香,瓶插长春之蕊,静悄无人咳嗽。贾赦等在西街门外,贾母等在荣府大门外。”待元妃进入园中,“只见园中香烟缭绕,花彩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

第三次是在书中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及其下一回中:“至十五日之夕,贾母便在大花厅上命摆几席酒,定一班小戏,满挂各色佳灯,带领荣宁二府各子侄孙男孙媳等家宴”。全家人看戏、击鼓传花、听评书、吃酒行令,各类娱乐活动很是丰富多彩。尤其是“院子内安下屏架,将烟火设吊齐备,这烟火俱系各处进贡之物,虽不甚大,却极精致,各色故事俱全,夹着各色的花炮。说话之间,外面一色色的放了又放。又有许多‘满天星’、‘九龙入云’、‘平地一声雷’、‘飞天十响’之类的零星小炮仗。”

其实《红楼梦》不止明写了这三次元宵节,在书中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还暗写了一次元宵节,并且专写元宵节猜灯谜活动。元妃从宫中“差人送出一个灯谜来”命大家猜,谜面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接着,贾母、黛玉、宝钗、宝玉、迎春、探春各制了一个灯谜,均由贾政来猜。“贾政看完,心内自忖道: 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

有的红学家说,书中第二十二回这次猜灯谜与第十八回元妃省亲,写的是一个元宵节,这是说不通的。因为此回书前面已经写了,正月二十一是宝钗的生日,贾母摆酒席演戏为宝钗过生日。此时元妃省亲已过去了六天,断无时空倒流再接着过元宵节的可能。还有人说这次猜灯谜活动不是在元宵节,这也说不通。花灯和灯谜是传统的元宵节特有活动,何况书中明确交代猜灯谜是在“节下”,断无过了正月二十一全家人聚在一起猜灯谜的道理。因此这只能是元妃省亲后的下一个元宵节。《红楼梦》共写了四次元宵节,甄家一次,贾家三次。

下面讲第二个故事:《红楼梦》写的是哪里的元宵节习俗?元宵节又称上元节、灯花节,是传统三大“月半节”之一,历史悠久,普及程度高,全国各地都过元宵节,过节的习俗也都差不多。主要活动是:吃元宵,赏花灯,放鞭炮,猜灯谜,看社火等等。这些活动《红楼梦》书中都写到了,但因为这些活动地无分南北,看不出是那个地方特有的元宵节习俗。那么,我们怎样来判断《红楼梦》元宵节写的是何地习俗呢?其实不难,从书中所写荣国府过元宵节期间的物候看,足可判定其是我国江南的元宵节,而不是北京的元宵节。

书中写元妃省亲在元宵节之夜,“清流一带,势如游龙,两边石栏上,皆系水晶玻璃各色风灯,点的如银花雪浪,上面柳杏诸树虽无花叶,然皆用通草绸绫纸绢依势作成,粘于枝上的,每一株悬灯数盏,更兼池中荷荇凫鹭之属,亦皆系螺蚌羽毛之类作就的。诸灯上下争辉,真系玻璃世界,珠宝乾坤。船上亦系各种精致盆景诸灯,珠帘绣幕,桂楫兰桡,自不必说。”元宵节的时间是正月十五,此时北方尚是冰天雪地,河道湖泊尚未解冻,元妃倘在北京省亲,断无乘船游览大观园赏灯之可能。因此,《红楼梦》元宵节的园中景色只能取自江南水乡。

再从元宵节期间贾府举行的一项娱乐活动“击鼓传梅”看,书中的元宵节也是江南习俗。书中第五十四回写元宵节这天大观园内热闹非凡,贾母带着内眷饮酒,看戏,观烟火,夜深未散。凤姐见贾母兴致很高,便笑道:“趁着女先儿们在这里,不如咱们传梅,行一套‘春喜上眉梢’的令,如何?”贾母笑道:“这是个好令啊!正对时景儿。”于是大伙玩起了击鼓传梅,鼓声止时,梅花在谁手里谁要说笑话。琉璃世界白雪红梅乃江南特有的景色;元宵节期间正是江南红梅盛开的季节,贾府方能击鼓传梅,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何来梅花可传?

最后讲讲第三个故事:贾氏宗祠为什么要在元宵节后正月十七掩门收影?宁国府除夕祭宗祠,荣国府元宵开夜宴,热热闹闹过了正月十五,到了正月“十七日”,贾母等人再次“过宁府行礼,伺候掩了宗祠,收过影像”。也就是说,贾氏宗祠里的列祖列宗“影像”,从除夕夜一直供到正月十七,贾母率子孙再次“行礼”方才收起,“掩了宗祠”大门,祭祖仪式方正式结束。读了《红楼梦》书中这些描写,您感到有什么奇怪么?怪就怪在“正月十七”这个日子上,即非“除夕”、“元旦”,也不是“破五”、“元宵”,贾府为什么选在此日结束祭祀?

原来,这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杭州历史上特有的习俗。历史上杭州人的元宵节与其他地方有所不同:在唐代,杭州的灯节从正月十四到十六,要热闹三天。北宋初年,“钱王纳土,献钱买添二夜”,灯节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连续五夜。明代,元宵灯会又延长至十天。清代,恢复宋制,元宵灯会减为五天,仍是从正月十三到十七。过了正月十七,杭州的元宵节才算正式结束。《红楼梦》写贾氏宗祠在正月十七“掩门收影”,写的正是清初杭州的习俗。这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红楼梦》是杭州人洪昇在顺康年间创作的。

从清初顺康年间到今天,三百多年过去了,由于各地文化的交流融合,今天杭州的元宵节习俗与其他各地区别已不大了,但三百年前的杭州元宵节特有习俗仍存留于《红楼梦》书中。主流红学界根据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推论《红楼梦》是写“旗人习俗”的“京味小说”。从以上对元宵节“乘船观灯”,“击鼓传梅”,“正月十七掩宗祠”等习俗看,没有一丝一毫北京的年节味,更没有什么旗人的风俗味,倒是充满了江南年味,杭州元宵节味,汉族簪缨世族习俗味。正确领味书中对年节习俗的描写,对于正确解析红楼文化,也是重要的环节。

其实结束了祭宗祠,《红楼梦》书中的年还没过完,贾母等人从正月十七到二十二,还要继续无休止地“吃年酒”:“此日(正月十七)便是薛姨妈家请吃年酒,十八日便是赖大家,十九日便是宁府赖升家,二十日便是林之孝家,二十一日便是单大良家,二十二日便是吴新登家。这几家,贾母也有去的,也有不去的,也有高兴直待众人散了方回的,也有兴尽半日一时就来的。凡诸亲友来请或来赴席的,贾母一概怕拘束不会,自有邢夫人,王夫人,凤姐儿三人料理。”这里还有隐情可考,本文就不啰嗦了,另写一篇文章专门研究“吃年酒”吧。

2015228日(正月初十)

 

荣国府过错了元宵节

——兼论《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未成”之原因

(修订稿)

    土默热

今天是元宵节,就选一个与元宵节有关的红学题目,当做新春灯谜送给各位朋友猜一猜助兴吧。既然要当做灯谜来猜,文中必然有谜可猜,有隐可索,并且还要有点趣味,这个谜就是《红楼梦》书中描写的宝钗过生日猜灯谜之谜——宝钗过生日不是谜,元宵节猜灯谜也不是谜,但书中写宝钗过生日那天荣国府举行猜灯谜活动就是谜了——因为书中明确交代宝钗的生日并不在元宵节。《红楼梦》创作居然出了这么大一个勺子,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迷贾政悲谶语》,写正月二十一是薛宝钗生日,贾母给宝钗做生日。酒席上因凤姐说小戏子龄官长得象一个人,宝钗笑而不说,宝玉不敢说,湘云说象黛玉。为此事黛玉和湘云、宝玉闹矛盾,宝玉心灰意冷填一阙《寄生草》,又被宝钗黛玉打趣而重归于好。随后元妃从宫中送出灯迷让姐妹猜,也命姐妹们制作灯谜大家猜。贾政看了众姊妹之谜语,心想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不由得彻夜辗转,感慨伤悲。

看了以上简介,朋友们想必已经看出其中古怪之处了吧?书中明确交代,宝钗生日是正月二十一,元宵节早已过了,没有在这一天发生元妃送灯谜、姐妹猜灯谜等灯节特有活动的道理。随后描写荣国府全家聚餐、演戏、猜灯谜的时间是节下,又通过贾政之口明确说这一天是上元佳节,上元节就是元宵节,民间俗称灯节,元宵节猜灯谜乃是应时应景的必然举动。这就把读者说糊涂了,宝钗生日猜灯谜,从正月二十一过到了正月十五,这不是时光倒流玩穿梭吗?

宝钗生日的古怪之处尚不止于此,《红楼梦》书中多处交代的贾府诸人生日,在时间上往往不一致,在情节上自相矛盾之处也很多。譬如第六十二回《憨湘云醉眠芍药茵呆香菱情解石榴裙》中,探春笑道:“倒有些意思,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几个生日。人多了,便这等巧,也有三个一日,两个一日的。大年初一日也不白过,大姐姐占了去。怨不得他福大,生日比别人就占先。又是太祖太爷的生日。过了灯节,就是老太太和宝姐姐,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

问题又出来了。过了灯节就是宝姐姐生日,与第二十二回交代的宝钗生日正月二十一大体是一致的,但探春却说他们娘儿两个遇的巧,这一天是老太太和宝姐姐共同的生日。如果贾母和宝钗生日相同,两人应该一起过生日,并且要以贾母为主才是正理。问题是书中第二十二回只写了老祖宗掏钱给宝钗过生日,并没有写老祖宗自己也过生日啊?更何况凤姐和贾琏商量怎样给宝钗过生日,绝口没提到老祖宗也在这天过生日。以凤姐滴水不漏的精明,这可能吗?

到了第七十一回《嫌隙人有心生嫌隙鸳鸯女无意遇鸳鸯》中,对贾母生日的描写又出现了古怪:因今岁八月初三日乃贾母八旬之庆,又因亲友全来,恐筵宴排设不开,(贾政)便早同贾赦及贾珍贾琏等商议,议定于七月二十八日起至八月初五日止,荣宁两处齐开筵宴。显见贾母的生日并不是元宵节后的正月二十一,而是中秋节前的八月初三日。老祖宗八旬庆典是多么隆重的事情,又是阖族一起商量决定的庆典仪式,全家人总不会把老祖宗的生日都搞错了吧?

如此看来,贾母生日在八月初三应该没有问题,书中正月二十一没有写贾母过生日也是正常的,因为贾母生日不在这一天。问题还是出在《红楼梦》作者对薛宝钗生日的描写上。出了什么问题呢?我们不妨联系书中第二十二回前后的故事情节,看一看其中的矛盾之处吧。在第二十二回之前,从第十六回到十九回,作者浓墨重彩描写了元妃省亲故事,这一故事发生的时间在什么时候?就是上元佳节即灯节,这一回的题目就是《大观园试才题对额 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元宵节这天,贾府昼夜不停,为元妃省亲忙得人仰马翻,哪里有时间家里人聚餐过节?也不会有闲心去猜灯谜!元妃这天傍晚刚刚回家省亲,也不太可能出发前打发太监,巴巴的从宫中来送灯谜。那么有没有这种可能呢?贾府诸人因元妃省亲元宵节没过好,到第二十二回再写全家于宝钗生日这天补过元宵节呢?绝无此可能,因为元宵节是三大传统月半节之一,是个时令节,必于正月十五月圆之夜过节。到了正月二十一,已是缺了半边的下弦月,还过劳什子元宵节?

但《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写元妃送灯谜,姐妹们猜灯谜、制灯谜,贾政悲灯谜,确实都是发生在“上元佳节”这一天晚上的事情。这些描写在时间上显然与元妃省亲是冲突的。这一矛盾的出现,是作者疏忽大意或才力不及造成的么?应该不是。合理的解释只能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元妃省亲的故事是后来补写的,而第二十二回宝钗过生日猜灯谜、制灯谜的故事是原来就有的。补写了元宵节元妃省亲之后,作者发现了与第二十二回制灯谜的情节出现了矛盾,于是开始改写第二十二回。

第二十二回本来就是写贾母率领全家人过元宵节的故事,宝钗生日也应是在元宵节这天。改写前的原作中尚没有元宵节元妃省亲的故事,故元妃从宫中派太监往家里送来灯谜。添写元妃省亲故事后,作者只好把此回故事发生的时间顺延改为元宵节后的正月二十一,并顺笔把贾母宝钗的生日也改成了这一天。这样在时间上看似与元妃省亲的故事不矛盾了,但内容上的送灯谜、制灯谜、猜灯谜、悲灯谜,还是元宵节特有的事情,这就造成了正月二十一宝钗生日猜灯谜这样一个新矛盾!

这一推断在脂批中尚有一个旁证,庚辰本第四十二回《蘅芜君兰言解疑癖潇湘子雅谑补余香》中,有脂批曰:钗玉名虽两个,人却一身,此幻笔也。今书至三十八回,已过三分之一有余,故写是回,使二人合一。请看黛玉逝后宝钗文字,便知余言不谬。书中第三十八回的批语怎么批到第四十二回上了?显然,脂砚斋作此批时,书中第四十二回尚是第三十八回,作者后来加写了第十六回到第十九回四回元妃省亲的故事,第三十八回的顺序自然串到了第四十二回,脂砚斋批语也相应被带到了第四十二回,但批语中出现的三十八回字样并未改动,遂造成以上矛盾。

在脂本《石头记》第二十二回的结尾有批语曰:此回未成而芹逝矣,叹叹!批语所说的未成,指的是这一回还没来得及改完改通顺,作者就逝世了,遂留下了上述永久的遗憾。脂批中所说的《红楼梦》作者芹溪,可不是指北京西山那个曹雪芹,而是指杭州孤山玛瑙坡稗畦草堂中的那个芹溪处士洪昇。洪昇补写元妃省亲的故事,是以康熙二十八年(1689)元宵节期间,康熙皇帝第二次南巡在杭州时的实景创作的。有当时著名文人毛奇龄的《西湖蹋灯词》序为证:尔者圣驾南巡,宫车先后从三竺还苏白二堤,皆笼灯树间,晃朗如昼,虽京师安福门观灯迎仗,无以过此,有太平极盛之象。

蹋灯亦作踏灯,系指元宵节灯市观灯,清褚重光曾作《西湖蹋灯词》六十首,描述当时杭州蹋灯之盛。毛奇龄说的蹋灯,就是指西湖蹋灯,并且是圣驾南巡时的西湖蹋灯!这与《红楼梦》书中写元妃省亲时的情景是完全一致的:元宵节的晚上,元妃下舆进入大观园行宫,只见苑内各色花灯闪灼香烟缭绕,花影缤纷,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景象,富贵风流!查康熙六次南巡,只有这次南巡在杭州有此元宵节景象,其它时间地点均无,是为排他性证据!

洪昇因酒醉落水逝世于康熙甲申(1704)年六月初一,逝世后畸笏叟于甲申八月泪笔的批语中说: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思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癞头和尚何!此批与前批此回未成而芹逝矣,说的都是此回书未成的意思。何谓泪尽而逝?屈原泪尽,自沉汨罗;太白泪尽,采石捉月;湘妃泪尽,投身湘水。泪尽而逝就是投水而死的好听说法,也是古人凭吊忧国忧民感伤而死者的常用说法。洪昇逝后,他的恩师王渔洋悼诗中便有采隐怀苕乍,招魂吊汨罗的说法,足证笔者以上推论。

洪昇在《红楼梦》创作晚期,根据康熙南巡补写了第十六回到十九回元妃省亲的故事。他还没来得及把第二十二回荣国府过上元佳节,元妃送灯谜,姐妹们猜灯谜,贾政悲灯谜的故事完全理顺,便猝然泪尽而逝了。正由于此回未成而芹逝矣,遂留下了《红楼梦》正月二十一宝钗过生日猜灯谜这一永久的遗憾。这一特殊的创作过程,用胡适先生大胆假设的那个曹雪芹来解释完全不靠谱,一条也说不通,只有放在《红楼梦》真实作者洪昇身上,这一切方有合情合理的解释!

(本文部分参阅了《大家论坛》上发表的署名weqf_SD文章《与冯其庸先生商榷——<</SPAN>红楼梦>第二十二回未成考》,在此顺致谢忱。)

                                   匆草于2013年上元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