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蒋玉菡与石呆子——《红楼梦》如何隐写洪昇的梨园梦

(2017-12-05 11:35:33)
标签:

红楼梦

长生殿梦

梨园梦

洪昇戏剧人生梦

分类: 文学解析

蒋玉菡与石呆子

 ——《红楼梦》如何隐写洪昇的“梨园梦”

土默热

蒋玉菡与石呆子两个人,在红楼故事中本不沾边。看了这篇文章的题目,将这两个人放在一起说事,有的红迷朋友可能要发蒙——这老土又搞什么鬼花样?切莫着忙,暂别迷糊,听老土为你细说其中原委。

在《红楼梦》书中,蒋玉菡的故事与石呆子的故事,一个在三十三回,一个在四十八回,确实有点不搭界,但您不妨来个脑筋急转弯:贾宝玉为了蒋玉菡,被父亲贾政打得血肉横飞;贾琏为了石呆子,也被父亲贾赦打得皮开肉绽。书中只写了两次主人公挨打的故事,蒋玉菡和石呆子分别是挨打的直接诱因,打人者都是被打者的父亲。在这个特殊层面上,两个人及其两件事这不就搭上界了吗?

还是先回顾一下书中主人公这两次挨打的故事吧:在《红楼梦》第三十三回《手足耽耽小动唇舌 不肖种种大承笞挞》中,贾宝玉奉父命会见官僚文人贾雨村,交谈时葳蕤扭捏、无精打采,令贾政很不满。恰值忠顺王府长史来荣国府中找宝玉,索要王爷钟爱的优伶琪官蒋玉菡。宝玉无奈之下,被迫交代了实情:他把琪官隐藏在城东二十里的紫檀堡,已经买了房子土地居住,要王府长史到那里去寻找。这件事令贾政又惊又怒,加之贾环调唆金钏投井之事,数罪并罚,遂被父亲下狠手毒打一顿,浑身是血,气若游丝,还声称要拿绳子勒死他方才干净。宝玉挨打后,姐妹们纷纷前来探望,薛宝钗满面泪痕送来了棒疮药。

书中宝玉挨打是明写,而贾琏挨打却是暗写。在《红楼梦》第四十八回《滥情人情误思游艺 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王熙凤之侍婢平儿至宝钗处讨棒疮药,说贾琏被父亲打得很重,已经躺在床上不能动了。起因是贾赦看上了石呆子家传的二十把古扇,命儿子贾琏设法弄来,但石呆子死活不卖。后贾赦又托贾雨村讹石呆子拖欠官银,把二十把扇子抄来送给贾赦。贾赦因此埋怨贾琏无能,贾琏说为几把扇子弄得石呆子家破人亡不值,父子话不投机,遂被父亲下狠手毒打以致重伤。

表面上看,宝玉和贾琏这两次挨打,分别是贾赦、贾政兄弟两个房檐下的孤立事件,似乎扯不到一起。但仔细思之,其中还真的有些关联:其一,宝玉和贾琏都是被“下死手”打的,打得都很重,以至很长时间卧床不能动弹,甚至有性命之忧。其二,下死手打人者,居然都是他们的生身父亲,有违虎毒不食子的常理。其三,两次挨打,都与被打者看不起官僚文人贾雨村,有着某些关系。其四,挨打后用以疗伤的棒疮药,又都是薛宝钗提供的。

分析至此,任何人都会产生怀疑,难道《红楼梦》书中贾琏和宝玉这两次挨打,作者是以同一个人物为原型,以同一件事情为素材,分别写入书中的吗?可能有的朋友还有疑问:两次挨打的原因不同啊,宝玉是因为窝藏蒋玉菡挨打,贾琏是因为同情石呆子挨打,石呆子和蒋玉菡两个人两件事,无论如何也扯不到一起啊?

石呆子和蒋玉菡这两个人两件事,真的就扯不到一起吗?恐怕未必,待老土为您仔细分析一番。《红楼梦》作者自譬“石头”,托名“石兄”,他为什么要把拥有“二十把古扇”之人刻意命名为“石呆子”啊?书中除了开篇提及的作者“石头”、“石兄”之外,姓石的人仅此一家别无分店;百家姓中姓氏尽多,作者用什么“张呆子”、“李呆子”不好,偏偏要使用“石呆子”呢?在书中“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就是作者“石头”的化身,贾琏的琏字也是宝玉的意思,他又为什么要把琪官刻意命名为蒋玉菡啊?索隐派红学家早就看出,“玉菡”就是装玉的盒子,难道和宝玉没关系么?

问题还不止于如此简单联想,宝玉、贾琏两次挨打的直接原因,一个是“离城二十里紫檀堡”的蒋玉菡,一个是拥有“二十把古扇”的石呆子,这里面难道没有什么古怪吗?朋友们知道,《红楼梦》创作“假作真时真亦假”,书中故事真真假假,闪转腾挪,伏线千里,明眼人未可全从表面上看。这“离城二十里紫檀堡”和“二十把古扇”潜台词的后面,一个是离城二十里紫檀堡居住的优伶琪官,一个是二十把扇子的主人石呆子,其中有什么隐喻呢?

首先说说紫檀堡和琪官。蒋玉菡就是琪官,琪官就是戏子(优伶)的艺名。戏子所居之处,要以“紫檀”命名,其中就有深意了。《红楼梦》书中描写故事发生的那个时代,主要的戏剧剧种是昆曲,俗称“水磨腔”。昆曲中的最重要定场乐器是“拍板”,拍板是由紫檀木做成的,所以又称“檀板”、“红牙”,戏剧界有时也干脆就叫作“紫檀”。由此看来,《红楼梦》作者之所以要刻意写琪官隐居在“紫檀堡”,真实目的恐怕还在于透露宝玉是因为不肯读书,热衷于昆曲(交结戏子,流荡优伶)而挨打的。

再说说扇子和石呆子。《红楼梦》作者把石呆子的扇子写作貌似古董的古扇,乃是故弄狡狯,隐去真相。石呆子拥有的扇子是折扇而且必须是二十把,还是和昆曲有关。昆曲在“生旦净末丑”五大行当之下,又细分二十小行,称作“二十个家门”。折扇是昆曲的必备道具,文胸武肚轿裤裆,书臀农背秃光郎,瞎目媒肩二半扇,道袖画领奶扇傍。从这首当时的昆曲“扇子经”看,昆曲各行当演员在戏台上都要用扇子,二十把扇子就代表昆曲的二十个行当。因此,《红楼梦》作者之所以刻意写石呆子拥有二十把扇子,真实目的恐怕也在于透露贾琏是因为昆曲(不肯使昆曲作品拥有者家破人亡)而挨打的。

分析至此,事情的真相就一目了然了。《红楼梦》中所写的两次挨打事件,其实是取材于一件事,书中贾琏、宝玉的生活原型其实是一个人,挨打的原因都与昆曲(传奇)有关。这就与老土过去的考证研究完全吻合了。《红楼梦》的作者是戏曲巨臂传奇大家洪昇,书中的宝玉就是洪昇自况。由于故事涉及到洪昇青少年时代和成年后的生活,按照戏曲创作三一律要求,主人公被分写成贾琏和宝玉,其父也被分别写成贾赦和贾政。贾琏乃是成年后的宝玉,与王熙凤是夫妻关系。这与生活中的洪昇与其妻黄蕙的关系是完全一致的。

故事详情还要从洪氏家族发生的“天伦之变”说起。洪氏家族乃钱塘望族,故居从明成化年间就在杭州武林门外流香溪畔洪钟别业。康熙十年(1670),洪家发生了“天伦之变”,洪昇与二弟洪昌逃出了大家庭,被迫与父母析居,携带妻子和长女迁居杭州城东二十里的庆春门外寓所。后又迁居从杭州去金陵路上的武康县田庄(王熙凤抄检大观园后“哭向金陵事更哀”),嗣后又北上燕京,投奔舅舅(也是岳父,黄蕙之父黄彦博)寄人篱下,兼在国子监求取功名(国子监生俗称“上舍”,书中“贾二舍”来源于此)。洪昇的一生遭际,与《红楼梦》开篇描写的甄士隐遭际几乎完全相同,当非偶合。红学界将甄士隐人生遭际解读为浓缩的“小红楼梦”,是有道理的。

洪昇在家庭“天伦之变”中是否有被父亲痛打的经历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洪昇的一生,无意功名利禄,热衷传奇创作,“迷恋风云月露,耽搁花笺彩纸”(见洪昇业师毛先舒《箴洪昇》),为创作《长生殿》一辈子“乐此不疲”。《长生殿》创作历时十余年,先后三易其稿,初稿名《沉香亭》,创作于康熙十年前后;次稿名《舞霓裳》,创作于康熙十八年前后;最后定稿名《长生殿》,成书于康熙二十七年。而洪氏家族“天伦之变”的发生时间,恰在洪昇初创《沉香亭》之时,即康熙十年,在时间节点上这恐怕很难说是偶合。

据洪昇《长生殿例言》记载,“忆与严十定隅坐皋园,谈及开元天宝间事,偶感李白之遇,作《沉香亭》传奇。”这是康熙十年(1671)的事情,也就是洪家发生“天伦之变”之时。此时的洪氏家族由于明清改朝换代的原因,失去了前朝的功名利禄,正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的时刻,父亲把振兴家族的希望都寄托在洪昇兄弟求取功名身上。这个时段内发生的“天伦之变”,洪昇与二弟洪昌(与其兄同为国子监生)被赶出家庭,除了继母和庶母挑唆的原因外,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恐怕就在于洪昇沉迷戏剧创作,无心仕途经济,惹得父亲极为不满,痛打之后赶出家庭,就不是什么难以理解的事情了。

我们不妨再仔细回忆一下《红楼梦》书中对这两次事件的描写。宝玉被父亲痛打后,气若游丝昏迷之中,呓语说“今后我可不在你们这个家了!”这不是暗示要逃离家庭么?黛玉问宝玉:“今后你可都改了吧?”宝玉回答:“为了这些人,打死也是情愿的!”“这些人”不是指紫檀堡蒋玉菡一类戏子优伶么?贾琏被父亲痛打,说“为二十把扇子”搞的石呆子“家破人亡”,洪昇难道不是为昆曲创作而导致“天伦之变”家破人亡么?有人可能要问:洪昇为此家虽破但人未亡啊?这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洪家天伦之变父子析居后,洪昇虽颠沛流离、历尽艰辛而仍苟活于世,但二弟洪昌夫妇却在漂泊中双双年轻夭亡,洪昇至死都在怀念早死的二弟殷仲(洪昌字),晚年有《哭弟葬妹》诗为证——须知《红楼梦》书中贾琏、宝玉都是家中的“二爷”(即殷仲),也就是“贾二舍”啊!

古人讲究孝道,为尊亲讳,天下无不是的父母嘛。洪昇一生在自己著述中从未公开指责过父母,可谓曲尽孝道。但他也经常说自己与父亲的关系是“多少伤心泪,吞声不敢言”,并经常在诗文中以“古孝子”自居。所谓“古孝子”乃是用典,比照古代的舜帝无端被父亲责打,“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不陷父母于不义”。洪昇以“古孝子”自居,就是隐指自己像舜帝一样遭遇了父亲的“大杖”,不得不离家出走,以致家破人亡。洪昇的友人陈熷《寄洪昉思都门四首》“我忆长安客,飘零寄此身”;“大杖愁鸡肋,飘然跳此身”。友人王蓍《挽洪昉思》:“怨艾自伤真孝子,性情不愧古风人。家从破后常为客,名到成时转累身。”说的都是洪昇为避父亲“大杖”逃离家庭,以“古孝子”自居之身世。

洪昇为后人除了留下三部诗集(《稗畦集》《稗畦续集》《啸月楼集》)、两部传奇院本(《长生殿》《四婵娟》)外,还有两件文物存世:一件是一副演出昆曲所用的紫檀木檀板(见附图),另一件是一幅洪昇亲笔题写的扇面(见附图),也算是文化史上的异数!这应是洪昇亲自用过的昆曲道具,并且与《红楼梦》书中关于蒋玉菡和石呆子的描写直接相关。好友孙仪凤在《和赠洪昉思原韵十首》中,就曾记载洪昇乘白舫手持檀板载酒而歌的场面:“载酒江湖乘白舫,徵歌花柳拍红牙。何如一曲《长生殿》,消尽离魂醉碧纱。”您看——“紫檀”、“扇子”以及“城东”的寓所,都出现在了洪昇身边。《红楼梦》中扑朔迷离的“石呆子”和“蒋玉菡”,以及宝玉和贾琏遭遇父亲的“大杖”,就都有了着落。

洪昇生前,友人曾为他画了一幅《洪昉思填词图》,历代文人题咏者甚众。汪远孙的《望湘人——题洪昉思填词图》:“正沉吟抱膝,兀坐撚髭,传神阿堵如现。枣核纤豪,蕉纹小砚,谱出新词黄绢。旧事疏狂,闲身落拓,愁深愁浅。赖丝竹,陶写幽情,悄把红儿低唤。商略宫移羽换,听珠喉乍啭,翠樽檀板。怕秋雨梧桐,滴尽玉萧清怨。灵均一去,旗亭凄短,只剩湘流呜咽。怎知道、林月溪花,旧日诗才尤擅。”由词中可以看出,洪昇“填词”作曲构思创作时,也是时刻不离檀板和扇子的。

洪昇在康熙二十二年,为了创作戏曲的需要,不惜以千两白银重价,买回了一个小戏子邓氏为妾,因其善歌,人称“雪儿”。自此“丈夫工顾曲,霓裳按图新,大幅调冰弦,小妇啭朱唇。”夫妻三人分工合作,共创名剧《长生殿》。小妾来家后,自然引起妻子的嫉妒,加之还有一个侍婢挑拨,家中也不时吵闹不休。洪昇为此着实烦恼,刻意创作了一部戏剧《织锦记》讽喻妻妾,剧中故事人物与洪家完全相同,洪昇还写了《织锦记自序》记载此事。到了《红楼梦》创作,洪昇又如法炮制了一个“贾二舍偷曲尤二姨”的故事,几乎形同抄袭《织锦记》。“贾二舍”者,“洪上舍”也,形同克隆,非足为外人道也!

闲言少叙,书归正传。其实,在《红楼梦》书中,不仅作品主人公因“石呆子”和“蒋玉菡”两次挨打的故事,暗写洪昇自己的戏剧生涯既红楼一梦,书中所写宝玉在秦可卿卧室之梦,秦可卿大出殡的宏大场面,贾天祥正照风月鉴,宝玉和姐妹们在老太妃国丧期间聚众宴饮等故事,都是暗写洪昇在康熙二十八年“国丧”期间遭遇的《长生殿》案件。《红楼梦》是一部用戏剧手法创作的小说,与《长生殿》同写“钗盒情缘”,与《四婵娟》同写“才女崇拜”,与《织锦记》同写纳妾矛盾,已足证《红楼梦》的作者就是业只能是大戏剧家洪昇,写的就是作者洪昇一生的梨园梦即“红楼梦”!

有的朋友可能还要问:洪昇在《红楼梦》创作中,为什么不明确写自己因创作《长生殿》而遭遇的惨淡人生,而要用曲笔隐写自己遭遇的这些人生梦幻?须知洪昇因创作《长生殿》而发生了“天伦之变”,因“国丧聚演”《长生殿》而遭遇了“斥革入狱”;写“天伦之变”是与父亲争辩是非曲直,写“国丧聚演”是与皇帝争是非曲直;在那个时代,与父辩是为不孝,与君辩是为不忠,不忠不孝何以为人?何以立足于士大夫阶层?正所谓“多少伤心事,吞声不敢言”,不言又心有不甘,也只好用一支曲笔,躲躲闪闪来述说自己的红楼一梦了。

至于书中所写宝玉、贾琏挨打时曾参与其事的贾雨村和薛宝钗,其生活原型分别是洪昇的老朋友高士奇和蕉园诗社女诗人钱凤纶。高士奇是洪昇密友,当时是位高权重的大官僚,号称“万国金珠贡澹人”,但在洪昇遭遇《长生殿》案时,他并未施以援手,以致洪昇终身潦倒。《红楼梦》书中让他去抄“石呆子”家藏“二十把古扇”,甚隐,但甚恰。钱凤纶家族因其父涉及乙酉科场受贿案,被顺治帝斥为“货殖家风”(书中“皇商”的来源),父亲钱开宗被朝廷诛杀,全家被发卖旗人为奴。在那个时代,犯官及其家属必遭严酷拷打,家中常备“棒疮药”就可以理解了。洪昇挨打时,钱凤纶很可能真的送过棒疮药,不过史料中对这些细事素无记载,已很难考证清楚了。这些在老土其它论文中都有详细介绍,此不赘述。

最近,逄冠卿、姬健康、聂桥等朋友,写出了一系列研究《红楼梦》与《长生殿》关系的论文,如《祭晴雯乎?祭情文乎?》一文,通过对宝玉祭金钏、祭晴雯两段故事的分析,以及对“太平不易之元,蓉桂竞芳之月,无可奈何之日”认定为康熙二十八年中秋,雄辩地证明这是洪昇暗写康熙二十八年中秋《长生殿》案件发生后自己的心境。本文又证明了蒋玉菡、石呆子故事是隐写洪昇在康熙十年因迷恋戏曲创作而遭遇“天伦之变”。将这些文章联系起来看,《红楼梦》与《长生殿》及其作者洪昇所遭遇的“天伦之变”和“斥革下狱”两件大事之关系。

《红楼梦》创作主旨是写洪昇一生的梨园梦即“《长生殿》梦”,也就是所谓的“红楼梦”。《长生殿》是洪昇的代表作和成名作,洪昇为创作《长生殿》也付出了人生的惨重代价,创作《长生殿》造成“天伦之变”发生,演出《长生殿》导致“斥革下狱”下场,洪昇的一生,成也《长生殿》,败也《长生殿》,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用《红楼梦》创作来表现其梨园人生梦也就势在必然了,用“石呆子古扇”和“蒋玉菡紫檀”来隐示自己的梨园悲喜情当然也就水到渠成了。《长生殿》代表着洪昇“红楼入梦”,《红楼梦》代表着洪昇“红楼梦醒”,是梨园人生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之际的感喟和哀鸣!

就用一句话结束本文吧:洪昇梦,梨园梦;《长生殿》梦,《红楼梦》!

 

附图:1.洪昇的紫檀木檀板(现存故宫博物院)

      2.洪昇题写的折扇扇面

                              20133月初稿

  201712月修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