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姬健康文章:没有戏曲就没有《红楼梦》

(2016-08-08 10:58:31)
标签:

姬健康文章

戏曲

红楼梦

戏剧家

洪昇

分类: 文学解析

没有戏曲,就没有《红楼梦》

作者:姬健康

文章上传时间:2016-06-28

 

如果说《红楼梦》作者是百科知识的集大成者,但就其全书来说,绝大多数知识性东西只呈现在表面和叙述时的罗列中,比如花草植物、医药养生、烹饪食单、建筑园艺、服装饰品等等,流于大众化的知识更多一些,作为小说家来说应属于必备或下笔时必须掌握的知识面。这种说法可以以事实来测定,书中所涉的这些学科领域,基本上都是普通化的东西,说得明了一些,就是老百姓平常的认知里业已存在,非专业化,一看便懂。比如你将书中医药养生类的文字摘出来加以探究,一定成为不了医药养生领域的经典资料,说不定有的东西根本不存在,或形成不了有效用的实物,比如“冷香丸”。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些百科类的知识出现在书中,对于作者的创作技巧和述说方法也没起到关键性的作用。

笔者这样说,并不是否定百科知识的运用在文学作品中产生的物体多样性、生动性、厚重感以及阅读快感,事实上,《红楼梦》是中外小说里将百科知识融化于作品中最自然、最出色、最成功的范例。但是,在《红楼梦》里,有一样学科知识是个例外,它不仅充当了故事中百科知识不可或缺的一环,同时,又对作者的创作技巧和述说方法起着引领和决定性作用,为《红楼梦》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奠定了坚实基础。它,就是戏曲(音乐)知识的运用,换个通俗的说法,就是将戏曲创作的手法巧妙、不露痕迹地运用于小说创作中,土默热教授及笔者在相关文章中多有评述,如故事情节的铺陈运用了大量戏曲创作手法,脂砚所谓“打破历来小说窠臼”,什么是“历来小说窠臼”?这句话应该正面理解:过去旧小说的老套路子都被抛开了,代之以一种崭新的叙述手法,即从“小说”的兄弟“戏曲”那儿挪来了“草蛇灰线”、“伏脉千里”、首尾呼应等创作手法;仔细推敲脂砚罗列的《红楼梦》创作技巧“事则实事,然亦叙得有间架,有曲折,有顺逆。有映带,有隐有见,有正有闰,以至草蛇灰线,空谷传声,一击两鸣,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云龙雾雨,两山对峙,烘云托月,背面傅粉,千皴万染诸奇”,其中绝大数都是来源于戏曲创作的特珠需要(时间限止,舞台呈现,现场效果,吸引眼球)而累积的有效方法和成果,传统小说的冗长、拖沓尚未形成节奏感强烈的文学形式的原因也在这儿,而读《红楼梦》的感觉完全不一样,每一节、每一回,甚至每一细节、每一对话都让人欲罢不能、先睹为快,事实上这就是戏曲创作手法带给我们的快感。诸如小说的承上启下、回目转换、人物登场、人物形象、内心独白(书中有多处内心独白或曰“心想”,皆从戏曲表演手法中借来)、布景、穿着、对话等等都以戏曲手法来描摹,已无须赘言。

《红楼梦》里的戏曲因子是贯穿始终的,诸多重要桥段、情节、高潮、人物塑造都与戏曲紧紧相连、密不可分,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下面录两段比较有代表性的文字,与诸君共赏:

这里林黛玉见宝玉去了,又听见众姊妹也不在房,自己闷闷的。正欲回房,刚走到梨香院墙角上,只听墙内笛韵悠扬,歌声婉转。林黛玉便知是那十二个女孩子演习戏文呢。只是林黛玉素习不大喜看戏文,便不留心,只管往前走。偶然两句吹到耳内,明明白白,一字不落,唱道是:“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林黛玉听了,倒也十分感慨缠绵,便止住步侧耳细听,又听唱道是:“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听了这两句,不觉点头自叹,心下自思道:“原来戏上也有好文章。可惜世人只知看戏,未必能领略这其中的趣味。”想毕,又后悔不该胡想,耽误了听曲子。又侧耳时,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林黛玉听了这两句,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亦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忽又想起前日见古人诗中有“水流花谢两无情”之句,再又有词中有“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之句,又兼方才所见《西厢记》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之句,都一时想起来,凑聚在一处。仔细忖度,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

十二官所唱戏文为《牡丹亭》第三出戏《游园.惊梦》“皂罗袍”,作者描写林黛玉的感情变化是非常有层次、细腻的,从不经意的偶然吹到耳内两句戏文、止步侧耳细听、点头自叹自思到不觉心动神摇、如醉如痴、站立不住、细嚼、不觉心痛神痴,眼中落泪,真是一波三起,层层递进,充分体现了作者通过描写笔下人物来展示戏曲对心灵和思想的影响。我们再来读一读这几句戏文:“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再有“飞花逐水流”词,最后读一读“谩回首,梦中缘花飞水流,只一点故情留”,这是《长生殿》的唱词,这些都说的是谁呢?那么连贯,那么浑然一体,不是指杨贵妃吗?汤显祖曾说:“因情成梦,因梦成戏”,他在《牡丹亭》本子上进一步说:

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

我们再来读一读洪升对《牡丹亭》的点评:

肯綮在死生之际,记中《惊梦》、《寻梦》、《诊祟》、《写真》、《悼殇》五折,自生而之死,《魂游》、《幽媾》、《欢挠》、《冥誓》、《回生》五折,自死而之生。其中搜抉灵根,掀翻情窟,能使赫踬为大块,偷麋为造化,不律为真宰,撰精魂而通变之。(转引之洪升女儿洪之则《吴吴山三妇合评<</span>牡丹亭>》跋)

其生死之评与至情之论,与汤翁如出一辙,如果不是一个戏曲家、一个作者,能写出林黛玉“艳曲警芳心”这一大段文字吗?至36回贾宝玉央求龄官唱“袅晴丝”一套,指的还是《游园》中的这一套曲子,真可谓“草蛇灰线”,前后照应。下面再来欣赏一段对话:

贾母笑道:“咱们好歹别落了褒贬,少不得弄个新样儿的。叫芳官唱一出《寻梦》,只提琴至管箫合,笙笛一概不用。”文官笑道:“这也是的,我们的戏自然不能入姨太太和亲家太太姑娘们的眼,不过听我们一个发脱口齿,再听一个喉咙罢了。”贾母......说着又道:“叫葵官唱一出《惠明下书》,也不用抹脸。只用这两出叫他们听个疏异罢了。若省一点力,我可不依。”文官等听了出来,忙去扮演上台,先是《寻梦》,次是《下书》。众人都鸦雀无闻,薛姨妈因笑道:“实在亏他,戏也看过几百班,从没见用箫管的。”贾母道:“也有,只是象方才《西楼·楚江晴》一支,多有小生吹箫和的。这大套的实在少,这也在主人讲究不讲究罢了。这算什么出奇?”指湘云道:“我象他这么大的时节,他爷爷有一班小戏,偏有一个弹琴的凑了来,即如《西厢记》的《听琴》,《玉簪记》的《琴挑》,《续琵琶》的《胡笳十八拍》,竟成了真的了,比这个更如何?”众人都道:“这更难得了。”

亲爱的朋友们,这一大段文字,说的都是戏曲中事,其中“发脱口齿”、“抹脸”都是戏曲专业术语,从无“文献史料”记载与戏曲沾边的“曹雪芹”能随手描写吗?天才当然没问题了。《红楼梦》里写到的曲牌和词牌约有26首,它们原先都是用于吟唱的曲调名称,与音乐和戏曲密不可分。比如宝玉吟唱的《红豆词》,事实上就是戏曲唱词,我们来哼一哼: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尽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其中“金莼”是杭州特产,“曹雪芹”有什么理由写它?说到唱词,我们不能不提十四首《红楼梦曲》,它在全书中的重要性已无须强调,已成了红学这派那派探佚索隐者的最主要材料和依据。以往我们普通读者或专家学者只注意曲子中的内容,并不关心它的形式和结构组成,但在音乐戏曲家的眼中,它是有一定的内涵和规律可追寻对比的。《红楼梦曲》计有【引子】、【终身误】、【枉凝眉】、【恨无常】、【分骨肉】、【乐中悲】、【世难容】、【喜冤家】、【虚花悟】、【聪明累】、【留余庆】、【晚韶华】、【好事终】、【收尾.飞鸟各投林】共十四个段落组成,前有引子,后有尾声,中间有十二曲牌连缀,形成完整的一段曲子。从歌词的节奏、语调、语气等综合来分析,这十四段曲融合了歌唱、器乐演奏、舞蹈为一体,但乐舞速度各不相同,其布局继承了唐宋歌舞大曲传统,总体上符合唐宋大曲的散、慢、中、快格局,其中慢速、中速有一定的反复,还包含了两次速度较快的小高潮。唐宋大曲是中国歌舞大曲艺术发展的巅峰,对其后的音乐戏曲产生极为深远的影响。唐大曲的典型结构由“散序——中序、拍序或歌头——破或舞遍”三大部分组成(有一些技术性东西,这里略去)。结束曲,通常为快速,也有例外,如《霓裳羽衣曲》结尾就是慢速收煞,《新唐书.礼乐志》记载:“凡曲终必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以下为唐大曲结构示意图:

阶段:散序——中序——破——

段落:散序—靸—中序—攧、正攧—入破—虚催—衮遍—实催—衮遍—歇拍—煞衮

速度:散——慢—略快——散—慢—较快—更快—极快—减慢—快(慢)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红楼梦曲》十四段在速度布局上与唐大曲有渊源关系,也就是说,与《霓裳羽衣曲》极为相似,而《霓裳羽衣曲》是《长生殿》的大曲、主曲,这与两部作品出之同一作者之手是有莫大关系的。这一定论,是音乐专家孟凡玉教授研究发现的,笔者只是照搬而已。当然,孟教授将其发现的原作者归于“曹雪芹”,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因为曹是神么。

据孟教授统计,《红楼梦》提到的戏曲剧目达四十多部,乐人也有二十多人,有的乐人已经成了书中主角,如蒋玉涵;还有柳湘莲,虽算不上真正的乐人,但却是真正的戏曲票友,这两位在书中的地位和作用有目共睹,其鲜活、突出的艺术形象在红学爱好者心中有着重要位置,对主人公贾宝玉(或者对作者本人)都有深刻的影响,如果作者在平时的生活中没有类似的人物与之接触或成为朋友,很难想象在书中会塑造得如此生动。这一点,也是与作者有个戏曲家的身份分不开的。本小文一时难以尽述,最后就作者下笔时将一些戏曲专业术语自觉不自觉地运用于行文、对话中作些点评,来充实、证明本文的宗旨(限于前80回):

打(11回、54回):演唱、演奏的一种称谓,如有的地方称唱山歌为“打山歌”。书中有“打十番”、“打莲花落”。

和(14回、54回):与音律、音调等相互配合。书中有“和音奏乐”、“和弦按调”。

吟(79回):原指亦唱亦诵的韵读诗词,极富音乐性;戏曲中的韵白也可归入唱的范畴。

喝彩(28回):中国戏曲、曲艺在演唱过程中观众的叫好,属一种欣赏习俗。

行当(6回):中国戏曲角色的体制,也称部色、家门、角色;这是戏曲表演程式性特征在舞台人物塑造上的反映,是程式化了的性格和形象类型。

科诨(22回):就是插科打诨,指戏曲演出中引人发笑的滑稽动作和对话;科指动作,诨指对话。

串戏(44回):戏曲术语,非职业演员参加戏曲演出称串戏,也称客串。

串客(66回):戏曲术语,大义同上,也称票友。

参场(71回):戏曲术语,指戏班在吉庆日演出时,演员在正戏之前向主人致礼节性祝辞。

点戏(9回):根据戏班提供的剧目单,点演爱看的戏曲。

拈戏(29回):指在神像前用抽签、拈阄之类的方式,由“神”选出的剧目看戏。

填曲(5回):根据一定的曲牌填词。

限调(70回):按照规定的曲调填词。

抹脸(54回):演戏前勾画脸谱。这与化妆有区别,脸谱是中国戏曲具有特色的组成部分,与古代的面具文化有关联,渊源深远,影响世界。

吹打(54回):乐种形式,以吹管乐器和打击乐器为主的乐队演奏形式的泛称,分为“鼓乐”、“管乐”、“笛乐”、“锣乐”四种基本类型。

十番(11回):民间器乐乐种,也称十番鼓、十番笛,因流行于江苏无锡、苏州等地,又称“苏南吹打”;笛子为主奏乐器,其余有笙、箫、胡琴、三弦、琵琶、云锣、板、点鼓、同鼓、板鼓等。《长生殿》就写到了打十番这种形式。

刚口(54回):说书艺人术语。也称“铁口”,比喻言词爽利动听,《长生殿》就写到了此词。

唱动戏(29回):指场面热闹、文武全行的正规戏曲演出,以区别于戏曲清唱。

歇中台(71回):戏曲演出术语,指开场戏后,由主要演员演出的正本戏,略同于“中轴子”。演完中台,一般有短暂的停顿,演员吃点心,再唱下出,俗谓“煞中锣”,或称“煞中台”。

发脱口齿(54回):歌唱的发声、吐字。

和弦按调(54回):和弦,调整弦乐器音高;按调,依据一定的旋律演奏,使之谐和。

生旦净丑之则(5回):演戏时必须遵循的表演程式艺术法则,生、旦、净、丑,各为角色行当的基本类型。

南北九宫之限(5回):宫,即宫调,中国戏曲、音乐术语;舞台上常用五宫四调,习称“九宫”或“南北九宫”;北曲宫调要求非常严苛,要“一宫到底”,即一套曲子限用一个宫调;南曲在套曲中虽然不限于一宫调,但也要求不同宫调必须在笛色上相同或相通。演员唱曲,必须遵循此类宫调的限止。

书中提到的几十种乐器和音乐典故在此就不一一陈述了。凡此种种,戏曲和相关音乐因子渗入《红楼梦》的每一页纸、每一个字缝中,你可以把琴棋书画、花草虫鱼抽掉,但《红楼梦》的骨架还在,灵魂还在;但你若把书中的戏曲音乐因子抽掉,《红楼梦》立即瘫掉,魂飞魄散,无丝毫立足之地。《红楼梦曲》散了,拿什么警黛玉的芳心?十二官遣散了,也意味着贾府的末日到了。大家还记得《好了歌》的那句千古名言吗?“你方唱罢我登场”,连这一句话都是从戏曲术语中化来的,如果没有戏曲,《红楼梦》还剩什么?

翻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史,有一个现象告诉我们,众多传统小说都是为说书艺人创作的(当然也可以供文人案头欣赏),比如《水浒传》、《三国演义》,都是艺人在街头、茶馆及酒肆的长期说唱中逐渐形成、完善的,《红楼梦》就没有这种情况,它无法作为大鼓书脚本在书场里“说”(表现人物细微的心理活动及动作表情尤其是情景交融场面,大鼓书力所不逮),却不难作为戏剧脚本在舞台上“演”(内心独白和演员动作表情尽可施展)。这就是《红楼梦》的写作特征,与戏曲创作似孪生般密不可分,朋友们可以捉模捉摸上面罗列的那些戏曲术语,什么“抹脸”、“拈戏”,什么“歇中台”、“唱动戏”,不熟悉梨园行当的人能懂吗?二十多岁的“曹雪芹”真是天才、神吗?“文献史料”哪一条、哪一页留下过他的戏曲痕迹?你们红学界的人就敢将戏曲知识一股脑儿全往他头上扣,这是哪门子的道理?所以笔者说,没有戏曲,就没有《红楼梦》的诞生;没有大戏曲家洪升,就没有宝黛钗的艺术形象存世,这是文本比照、文化解析以及人史相合的事实所决定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笔者相信,红学领域正本清源、还其本来面目的日子一定会到来!

 

(笔者声明:本小文引用了孟凡玉教授的部分研究成果,在此表示深深谢意,因不为换饭吃,当可谅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