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学界不应误读误解“国朝定鼎百年”

(2016-07-12 10:46:54)
标签:

红楼梦

国朝定鼎百年

家族富贵百年

明朝还是清朝

不应误读误解

分类: 文学解析

红学界不应误读误解“国朝定鼎百年”

土默热

前几天,浙江绍兴红学家胡文炜先生与杭州土默热红学研究会的几位专家,就他们对《红楼梦》书中出现的“国朝定鼎已历百年”一语的不同理解,展开了一场激烈的辩论,双方撰文各说各的话,各讲各的理,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不了了之。其实这并不是红学界第一次遇到这个问题,而是一个属于胡适红学诸多死结之一的老问题了,欧阳健先生的《红学百年风云录》一书中,就有专章阐述红学界当年对此曾开展的一场论战,当时就没有获得共识,矛盾一直延续到今。

红学家们之所以对“国朝定鼎已历百年”一语极为重视并固执己见,是因为对这句话的理解涉及到《红楼梦》小说的创作年代,并因此而延伸到曹雪芹的“著作权”问题。一般来说,辩论双方都认为书中说的“国朝”是指大清朝,矛盾在于对“定鼎”时间的理解不同。主流红学家均认为,“国朝定鼎”是指顺治定鼎北京的1644年,从那时到乾隆中叶,方有“百年”,因此《红楼梦》必为乾隆年间曹雪芹创作。而草根红学家则认为,大清朝“定鼎”应从1615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康熙年间也应符合“百年”之数,因而《红楼梦》作者也有可能是康熙年间人。

笔者主张《红楼梦》是晚明文化气脉的产物,是以昆曲创作手法写成的小说,作者是顺康年间的大诗人、剧作家洪昇。因此在对“国朝定鼎已历百年”一语的解释上,当年撰文时就采用了以欧阳健先生为代表的草根红学说法,认为应从1615年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建立后金政权算起,到洪昇逝世的1704年,基本符合约略“百年”之数。但也感觉这种解释似乎有点理不直气不壮,洪昇家族的“功名奕世,富贵传流”是在宋明两朝,在改朝换代后的清初就衰落了,康熙十年发生了“天伦之变”,三藩之乱时被“抄家发配”,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无论如何其家族的“功名奕世,富贵流传”与大清朝“定鼎百年”这个时间段没多大关系,就是采用欧阳健先生的说法也难以自圆其说。

那么,是否还有一种可能,《红楼梦》书中说的“国朝定鼎百年”,根本就不是指清朝说的,而是指明朝说的呢?似乎也有些难以自圆其说:大明朝有国276年,不论是从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称帝定鼎算起,还是从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定鼎算起,到洪昇家族败落的清朝初期,都不止“百年”之数。如此看来,就只剩一种可能了,就是我们都读错了《红楼梦》,书中说的根本就不是指哪个朝代“定鼎百年”,而是说自己的家族“功名奕世,富贵传流”了“百年”。这个想法产生后,笔者一直没有就此问题正式行文,只是在叙述洪氏家族历史的文章中按此解释。昨天,在网友“用户3182230181”的博客上,发现了一篇《什么是国朝》的博文,对此解释很准确明晰,印证并坚定了笔者的这个推论,故旧话重提再谈谈对这个“国朝定鼎百年”的理解。

我们还是回过头来先仔细阅读一下《红楼梦》书中的原始交代吧。书中关于“国朝定鼎百年”的交代共有两次,一次是在书中第五回,宁荣二公之神灵请警幻仙姑规训宝玉,对她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故遗之子孙虽多,竟无可以继业。其中惟嫡孙宝玉一人,秉性乖张,生性怪谲,虽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无奈吾家运数合终,恐无人规引入正。另一次是在书中第十三回,秦可卿临终时托梦给凤姐嘱托家族后事,对她说:“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生悲,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诗书旧族了

仔细品读书中这两段描述不难发现,诚如“用户3182230181”解释的那样:《红楼梦》书中不论是宁荣二公说的“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还是秦可卿说的“赫赫扬扬,已将百载”,说的都是“吾家”、“我们家”的“百年”、“百载”;“国朝定鼎以来”只是这句话的时间状语,表示“吾家”“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的“百年”,发生在“国朝定鼎以来”的时间段里,并非“国朝定鼎”至此时方有“百年”。红学界以往不论是主流红学还是草根红学,把这个“百年”视为“国朝定鼎”以来的时间,都是对书中原文的误读误解误判,双方的争论实为“关公战秦琼”一类的笑话。

“国朝”一词在古汉语中的意思系指本朝,其说法始出三国曹植《求自试表》:“若此终年,无益国朝。”明朝时文人笔下“国朝”的说法最为盛行,多见于明遗民的著作中,如焦竑编纂的《国朝献徵录》。清代早期所见文人著述中提到的“国朝”说法,多为明遗民所为,指的并非清朝而是明朝。产生于清朝的《国朝先正事》《国朝画征录》《国朝柔远记》等著述,都是清中晚期道光、同治、光绪年间的作品,这里的“国朝”方是指清朝。因此,《红楼梦》书中说的“国朝”,由清初具有遗民思想的人说出并特指明朝的可能性最大。书中宁荣二公说的“吾家”“奈运终数尽,不可挽回者”,暗示的是大明朝气数已尽、国运不可挽回;秦可卿说的“树倒猢狲散”,也应是明朝这个“国朝”大厦倾覆,依附于“国朝”的江南世族均要作猢狲散了!

《红楼梦》书中的很多描写也支持这一点。书中开篇第一句话就是“当日地陷东南”,乃是代指清军下江南,南明小朝廷纷纷作鸟兽散之时。书中反复强调凤姐、探春等人“生于末世运偏消”、“凡鸟偏从末世来”,代指的也是明末清初的“末世”,清初那些具有遗民思想的文人笔下都这么说。甄士隐愤而出家时作的那首《好了歌解》,“为官的家业凋零,富贵的金银散尽,有恩的死里逃生,无情的分明报应;欠债的债已还,欠泪的泪已尽;……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形容的正是明清改朝换代天崩地裂时期社会总清算时的场景。宁荣二公对警幻仙姑说的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乃是这个“末世”以前的事情,显然这个“国朝”只能是指改朝换代前的明朝。

既然《红楼梦》书中说的“国朝”是指明朝,贾家“赫赫扬扬”的百年富贵流传史,是发生在明朝“定鼎以来”的一段历史,那么《红楼梦》的作者肯定不是乾隆年间的破落八旗子弟曹雪芹,书中所写的贾氏家族故事,也不可能取材于江宁织造家族。因为曹家三代人充任江宁织造专差久任都是在清朝,明朝时只有祖宗因战争俘虏而沦落为“包衣下贱”的悲惨史,绝无什么“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的光彩史。胡适先生当年作《红楼梦考证》时,假设过于“大胆”,考证又不“小心”,愣是把书中明确交代贾家在明清改朝换代前的“富贵流传”史,瞪着眼睛说成是改朝换代后曹家在大清朝的江宁织造史,并制造了从清朝“定鼎”到乾隆年间“国朝已历百年”的伪命题。俞平伯先生说“我看红学这个东西始终是上了胡适的当”——诚哉斯言!

笔者考证“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的洪氏家族,是个在宋明两代都“赫赫扬扬”了“百年”的江南世族,家族祠堂联写的是“宋代父子公侯三宰相,明季祖孙太保五尚书”。从南宋魏国忠宣公洪皓以来,洪氏家族繁衍很大,其子孙遍布江南(浙江、福建、江苏、江西、安徽)各省。作者在《红楼梦》书中让宁荣二公特意说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其用意除了暗示洪家的“富贵流传”在明代外,也应有特指杭州洪钟后代族群这一支的意思。杭州洪氏家族“富贵流传”的肇始者是洪昇的六世祖洪钟,明成化十一年(1475)进士,累官刑部尚书、工部尚书、左都御史,总督川、陜、湖广、河南四省军务,敕封太子太保。正德七年(1512)归隐,在杭州西溪构建洪府洪园,开创了洪氏家族在明代号称“学海文林”的“百年富贵”“诗书旧族”。洪昇出生于“当日地陷东南”的1645年,其后叠经三次“家难”,百年望族终于落一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红楼梦》的创作目的很大程度上是表现其作者内心中挥之不去的国殇家恨。

2016712

 

附:“用户3182230181”在新浪博客上发表于2016-07-11的博文

《什么是国朝》

红楼梦里“吾家自国朝定鼎以来,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虽历百年。”书中说的百年也不是国朝定鼎百年,而是“吾家历百年。”主语是吾家,谓语是历,宾语是百年。功名奕世,富贵传流是对百年的修饰,这个百年不是平常的百年,而是功名奕世,富贵传流达到百年,国朝定鼎以来是时间状语,是对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的修饰,就是在国朝定鼎以后出现的功名奕世,富贵传流的年数才算,之前不论多富贵都不算。历百年就是超过百年,也不是刚刚百年。再说当了大官立即就属于贵了,但富的标准很复杂,当了大官未必就立即大富,还需要一个财富积累过程。这个百年不是哪个朝代建立百年的。国朝_百度百科,指当前朝代,在明朝该说法最为盛行,多见于明朝遗民的著作中。为什么国朝的说法在明朝最盛行?百度百科有很多错误解释。国朝解释为当朝显然也是错的。国是国家,国朝是指本国朝代的意思。明朝之前是没有国朝的概念的,自元朝外族统治以后,元朝属于中国灭亡的朝代,明朝恢复中华,在汉族人的心里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才出现国朝的概念。清朝再度出现外族入侵,中国再次灭亡,而且清初对汉族人民大肆杀戮,明朝遗民绝对不可能把清朝叫国朝。清初人们所说的国朝仍然是指故国明朝。洪昇家族在洪钟被封为太子太保而达到政治高峰,到洪昇少年时期140年多,此时洪家因改朝换代处于败落状态,符合书中的贾府原型,国朝定鼎以后富贵传流已历百年。国朝定鼎之前,洪家在南宋也有百年的富贵阶段。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