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妃省亲“腰斩”蓼汀花溆探幽

标签:
元妃省亲康熙南巡蓼汀花溆芦汀沙溆腰斩缘由 |
分类: 西溪泛红 |
元妃省亲“腰斩”蓼汀花溆探幽
贾政还是采用的宝玉的题名,但元妃省亲时,却亲自将宝玉所题“蓼汀花溆”腰斩为“花溆”:书中第十八回,描写元宵节之夜元妃省亲,进入灯火辉煌的大观园逐处观赏:……已而入一石港,港上一面匾灯,明现着“蓼汀花溆”四字。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侍坐太监听了,忙下舟登岸,飞传与贾政,贾政即刻换了。以后《红楼梦》书中写其它故事再出现这个景点时,作者便一律称此处为“花溆”,不再有“蓼汀”二字。
宝玉为何要为此处题名“蓼汀花溆”?元妃为何要腰斩蓼汀花溆为“花溆”?作者在书中没有交代缘由,其中之古怪恐怕任何《红楼梦》读者都要问一个为什么。百年红学兖兖诸公搜肠刮肚,迄今并未给出一个合理解释。只有民国时期清华教授刘文典曾提出:“花溆二字反切为薛,蓼汀二字反切为林,可见当时元春已属意薛宝钗了。”这样解释既不符合书中写景的内容,也不符合过去汉字读音“反切”法,有穿凿附会、索隐探佚之嫌。
要想搞清其中原委,首先必须搞清“蓼汀花溆”这四个字的真切含义。在古典文学中,“蓼汀”又作“芦汀”。顾名思义,蓼指蓼草,系一种水草,汀指水边平滩,“蓼汀”就是指生长着茂密芦苇和蓼草的水滩。南宋陆游的诗《岁暮书怀》中有“蓼汀夜宿梦魂爽,梅坞暮归襟袖香”之句。清初著名画家恽寿平的画作《蓼汀鱼藻图》,题款为“青山园池蓼花汀上得此景,白云溪外史寿平剪烛戏图。”
“花溆”二字中的花字含义无须解释,溆的意思就是水边,合起来就是长满鲜花的水边地带。过去江南很多地方以溆为名,如溆水、溆浦、溆川等。古人咏溆多称“沙溆”,以其地水中多沙滩之意也。如南朝齐王融《齐明王歌辞·渌水曲》中有“日霁沙溆明,风动泉华烛。”南朝·梁何逊《赠江长史别》中亦有“长飚落江树,秋月照沙溆”之句。
不知朋友们注意到没有,以上所引古人歌咏“蓼汀花溆”的诗词或绘画作品,都是由江南文人所创作,表现的都是江南景观。因此,《红楼梦》大观园中的“蓼汀花溆”景色原型,也只能是在山明水秀、草长莺飞的江南。查历代文人作品,除《红楼梦》外,将“蓼汀”与“花溆”合在一起表现的仅此一家,这就是杭州西溪的“芦汀沙溆”!“芦汀”即“蓼汀”,“沙溆”即“花溆”,如前所述,不赘。
最早出现“芦汀沙溆”这一词汇的,是明洪瞻祖所撰的杭州《西溪旧志》。清雍正《西湖志》卷四亦载:杭州“自古荡以西,并称西溪。曲水弯环,群山四绕,名园古刹,前后踵接,又多芦汀沙溆。”洪瞻祖是清代著名文人洪昇的曾祖父,其《西溪旧志》是一部记叙洪氏家族故居西溪风土人情的志书。书中说“逾墓坞即三天竺矣”,三生石就在天竺寺,说明洪氏家族祖宗庐墓东穆坞就在“三生石畔”;书中说洪氏家族旧居之地多“芦汀沙溆”,亦与《红楼梦》大观园中之“蓼汀花溆”暗合。仅以“芦汀沙溆”这一绝无重合可能的例证,推断西溪为大观园原型,并以此推断洪昇为《红楼梦》作者,亦不为无由。
明末清初的西溪,多贵族园林,《红楼梦》大观园不是以某一座园林为原型,而是以秦亭山、法华山下,西溪及其支流流香溪畔的一组贵族园林为原型创作的。其共同特点就是“芳园筑向帝城西”,“山水横拖千里外”,“衔山抱水建来精”,与《红楼梦》书中的描写完全契合。西溪不仅以“芦汀沙溆”证实着大观园原型,西溪支流“流香溪”,就是大观园的“沁芳溪”,流香溪畔的藕香桥,秋雪庵,天齐庙,杏花村等,这些至今尚存的古时小地名,全部出现在《红楼梦》大观园中,难道都是凑巧偶合吗?
如前所述,《红楼梦》书中宝玉题咏此地为“蓼汀花溆”之先,众清客曾主张题咏为“武陵源”和“秦人旧舍”,贾政都不赞成,理由是“又落实了,而且陈旧”,“有秦人避乱之意,如何使得?”这些描写也有出处么?是的。据明末释大善《西溪百咏》载:在西溪有桃源岭,曾作《桃源岭》诗:“落花流水出山清,疑有秦民避世耕。松径客寻天竺近,草庵僧伴白云横。”桃源岭之名便出自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武陵源”,“疑有秦民避世耕”即“秦人旧舍”。所以贾政要说这两个名称“陈旧“且过于“落实”,还有“秦人避乱”之意,断不肯使用。
现在该说一说元妃为什么要“腰斩”蓼汀花溆了。《红楼梦》借元妃省亲写康熙南巡,这是红学界的共识。书中交代元妃的名字叫“元春”,生在“大年初一”,其隐喻在于以《春秋》鲁隐公第一句经文“元年,春王正月”,代指帝统。康熙二十八年(1689),洪昇的老朋友高士奇构建西溪山庄,接待康熙第二次南巡。这就是《红楼梦》描写元妃省亲的故事素材来源。书中写元妃省亲与姐妹结诗社故事发生在同一座园林,事实是康熙巡幸的西溪山庄,其前身就是蕉园和洪园的一部分,这里恰是蕉园诗社姐妹们结诗社的场所。如此吻合的《红楼梦》创作素材证据是为铁证,古今中外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那么,《红楼梦》书中说元妃“腰斩”蓼汀花溆,康熙皇帝是否也有腰斩西溪的“芦汀沙溆”的行为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据高士奇《西溪山庄碑记》记载,康熙帝轻装简从来到这里,极为喜爱西溪的景色。他兴致很高,“登楼延赏,临沼清吟”,御笔写下“竹窗”两字赐西溪山庄,还乘兴写下一首《题西溪山庄》五律诗,赞美这里的风土人情:“花源路几重,柴桑皆沃土。烟翠竹窗幽,雪香梅岸(一说梅苔)古。”
问题就出在康熙皇帝的这首诗上。西溪湿地的景色,自古以来就以“芦汀沙溆”即“香雪”和“芦雪”而著名。西溪桃花,桂花,杏花,茶花,一年四季漫山遍野,尤以“西溪探梅”知名度高,因此“香雪”即“花溆”。西溪的芦花,更是西溪风光的代表性景色,每到秋季,芦花如雪,远近文人纷至沓来,历代骚客歌咏这里秋雪之景的诗篇,花团锦簇不胜枚举。《红楼梦》书中的芦雪庵,就是以西溪的秋雪庵为原型创作的,书中写宝玉在鲜荔枝上市的秋天“棹雪而来”芦雪庵,只能是西溪人的行为。这些笔者在《宝玉缘何棹雪而来》一文中有详尽考证分析,此不赘述。
但是您看:康熙皇帝的诗,歌颂了这里的“花源”、“烟翠”、“梅香”,都是表现的“花溆”,却没有一个字提到“芦汀”,没有一句对芦花的赞美,根本就没涉及到名闻天下的“芦雪八景”!这里是洪昇和蕉园姐妹钟爱的故园,也就难怪以此为自豪的西溪情圣洪昇,在《红楼梦》中以故园景色为素材摹写大观园时,要借题发挥,说元妃对宝玉的“蓼汀花溆”,认为“花溆二字便好,何必蓼汀”啦,这正是康熙皇帝“腰斩”芦汀沙溆的有趣故事,是《红楼梦》创作的绝佳素材!
“借省亲事写南巡,出脱多少忆昔感今”——脂砚斋批语如是说。洪昇写康熙南巡,有“昔”可忆(大出殡时之《长生殿》案),有“今”可感(康熙巡幸洪昇故园)。而此时,胡适先生考证的那个曹雪芹尚未出生,忆个什么?感从何来?本文只是从“蓼汀花溆”这个角度切入研究,倘能将笔者考证西溪与大观园关系的系列文章,如《沁芳溪与流香溪》,《宝玉缘何棹雪而来》,《游西溪探大观指南》,《带一本〈红楼梦〉游杭州》等,与本文对照参看,您对《红楼梦》大观园的创作原型的理解,就更清楚了。
2013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