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学悬案“绮栊昼夜困鸳鸯”文学解析
(2016-01-03 05:33:38)
标签:
红楼梦长生殿冤孽债梨园梦觅是非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魇魔法姊弟逢五鬼 红楼梦通灵遇双真》,描写赵姨娘收买宝玉的“寄名干娘”妖人马道婆,对书中男女第一主人公贾宝玉和王熙凤二人实施魇魔法。就在宝玉、凤姐被五鬼折磨得奄奄一息、连后事都预备下了之际,不期然癞头和尚、跛脚道士飘然赶来:只闻得隐隐的木鱼声响,念了一句:“南无解冤孽菩萨。有那人口不利,家宅颠倾,或逢凶险,或中邪祟者,我们善能医治。”贾母,王夫人听见这些话,那里还耐得住,便命人去快请进来。
贾政因命人请进来,问他二人在何山修道。那僧笑道:“长官不消多话。因知府上人口欠安,特来医治的。”贾政道:“有两个人中了邪,不知有何仙方可治?”那道人笑道:“你家现有稀世之宝,可治此病,何须问方!”贾政心中便动了,因道:“小儿生时,虽带了一块玉来,上面刻着‘能除凶邪’,然亦未见灵效。”那僧道:“长官有所不知。那‘宝玉’原是灵的,只因为声色货利所迷,故此不灵了。今将此宝取出来,待我持诵持诵,自然依旧灵了。”
贾政便向宝玉项上取下那块玉来递与他二人。那和尚擎在掌上,长叹一声,道:“青埂峰下,别来十三载矣!人世光阴迅速,尘缘未断,奈何奈何!可羡你当日那段好处: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可惜今日这番经历呵: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念毕,又摩弄了一回,说了些疯话,递与贾政,道:“此物已灵,不可亵渎。悬于卧室上槛,除自己亲人外,不可令阴人冲犯。三十三日之后,包管好了。”
宝玉、凤姐果然渐渐好了起来。《红楼梦》书中这段描写煞是缥缈玄幻,红学界对此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莫衷一是。特别是对癞头和尚偈语中所说“绮栊昼夜困鸳鸯”的猜测,更是言人人殊,令人一头雾水。多数红学家认为是指“宝玉整天整夜都在华贵的房子里与姊妹丫环一起胡混,通灵玉被胭脂香粉之类玷污已失去了光泽。”可是书中写宝玉其时还是个孩子,并且对女儿们一贯持“意淫”态度,虽然在怡红院中偶有“初试云雨情”之类的事情,但并未达到“绮栊昼夜困鸳鸯”的程度。显然这种解释过于牵强,根本就说不通。
红学家们自己也知道这种解释于情于理都说不通,因此又找些借口为自己的解释开脱。有人说作者借癞头和尚之宝玉为“声色”所迷,犹如凤姐之为“货利”所迷,这其实是对宝玉生活中“绮栊昼夜困鸳鸯”一面加以否定了。还有人说作者创作此书之初,应当写了许多宝玉与丫鬟、姐妹“昼夜困鸳鸯”的荒淫故事,后来在披阅增删时自己删去了,癞头和尚的偈语是未删的漏网之鱼。这些解释不仅毫无证据支持,而且将《红楼梦》越描越黑、越解释越坏,纯属猜笨谜的恶果。
老土曾屡次告诫红学界朋友,解读《红楼梦》必须立足文学领域搞文化解析,《红楼梦》是《长生殿》旧瓶装新酒,旧谱填新词,不读《长生殿》看不懂《红楼梦》;不知道作者创作《长生殿》的前因后果,看不懂《红楼梦》。你以为《红楼梦》作者乃是一个真的相信魇魔五鬼能致人死命,通灵宝玉能除冤解孽的凡夫俗子么?那你就大错而特错了。《红楼梦》书中所写之神仙鬼怪,如太虚幻境、警幻仙姑、茫茫大士、渺渺真人等,无一不是寓言式的幻象,并非民间迷信。
这个“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的故事,说到底也不是作者真的遇到过什么被人魇魔后又解冤孽的事情,而是通过这种寓言式的玄幻描写,来表现自己当日创作《长生殿》的前因后果。癞头和尚所说“绮栊昼夜困鸳鸯”,既是《长生殿》作品中的真实描写,也是《长生殿》作者创作之初的真实遭遇。作者通过这些貌似封建迷信式的玄幻描写,是要表达自己一生为之沉迷的《长生殿》梦,即“红楼梦”,“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债偿清好散场”的悲凉心境。
“绮栊”一词,出自《文选·张协七命》:“兰宫秘宇,雕堂绮栊”。唐李商隐《深宫》诗中也有“金殿销香闭绮栊,玉壶传点咽铜龙”之句。代指的都是皇宫。《长生殿·定情》中写道:“[旦]追游宴赏,幸从今得侍君王。瑶阶小立,春生天语,香萦仙仗,玉露冷沾裳。还凝望,重重金殿宿鸳鸯。”《长生殿·弹词》中也写道:“赛过那汉宫飞燕倚新妆,可正是玉楼中巢翡翠,金殿上锁着鸳鸯,宵偎昼傍。”这对在金殿绮栊中“宵偎昼傍”的鸳鸯,就是“绮栊昼夜困鸳鸯”吧?
明白了“绮栊昼夜困鸳鸯”的真实含义,癞头和尚偈语中的其它三句就都好理解了。洪昇创作《长生殿》十六载“乐此不疲”,先后三易其稿,“守住情场,占断柔乡,美甘甘写不了风流帐”(见《弹词》。“翠红乡欢娱事过,粉香丛冤孽债多,一霎做雷光石火”(见《冥追》)。偿还清这些“风流账”和“情孽债”,作者的人生清秋大梦才可以“散场”,这就是“冤债偿清好散场”吧?诚如洪昇在《长生殿·自序》中所说:“情缘总归虚幻,清夜闻钟,夫亦可以遽然梦醒矣。”这不正是“沉酣一梦终须醒”的最好注解么?
“红楼”一词,本出自唐睿宗的歌台舞榭。洪昇创作《长生殿》时,借用为唐玄宗的“梨园”,“人散曲终红楼静,半墙残月摇花影”(见《偷曲》)。所以,“红楼梦”一词,在其作者洪昇的心中,代指的便是自己的“梨园梦”,即“《长生殿》梦”(详见笔者《红楼梦,梨园梦》一文)。“红楼梦”不仅是该小说的书名,还是书中宝玉梦游太虚境所闻“红楼梦十二支曲”名,第五回题目《游幻境曲演红楼梦》,第二十五回题目《红楼梦通灵遇双真》,都用了“红楼梦”一词,都是用梦幻手法表现作者自己的人生清秋大梦,即《长生殿》梨园梦!
洪昇的《长生殿》梨园梦,给后世留下了一笔优美感人的文化遗产,可是对其作者本人来说,却是一场始终挥之不去的人生噩梦!君不见书中第五回描写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与那个“兼美”在“卿卿我我、难解难分”之时,突然被一群夜叉鬼扯下“迷津”,梦中大喊“可卿救我”,吓出一身冷汗而醒么?这个象征性的描写,正是作者自己所遭遇的人生“迷津”。洪昇创作《长生殿》之初,便遭逢了家庭的“天伦之变”;《长生殿》创作完成后后,又遭逢了“国丧聚演”被“斥革下狱”,其“梨园梦”正是宝玉“于国于家无望”人生噩梦!
《红楼梦》所写宝玉凤姐遭魇魔一事,乃是曲折表现家庭“天伦之变”。洪氏家族是宋明两代百年望族,清初正处于“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境地,家族将振兴的希望寄托在洪昇身上,可洪昇却无意仕途经济,耽搁花笺彩纸,醉心创作《长生殿》。康熙十年前后,洪昇因此被父亲痛打一顿后,“大杖愁鸡肋,飘然跳此身”,在穷困潦倒中继续做他的“梨园梦”。此事笔者在《宝玉贾琏挨打与洪昇遭大杖》一文中有详尽分析。洪家发生“天伦之变”,有洪昇继母、庶母挑唆的因素,故此回故事写赵姨娘雇佣马道婆用魇魔法加害宝玉、凤姐。
《红楼梦》书中写宝玉被父亲痛打,直接原因有三个:一是懒于应酬贾雨村一类官僚;二是私藏戏子琪官于城东二十里紫檀堡;三是调戏丫鬟金钏,舔食其口上胭脂,被王夫人发现,导致金钏投井。这三条原因都与洪昇有关:第一条是表现其懒于走仕途经济道路;第二条和第三条原因其实都是隐指其沉溺于昆曲创作。“紫檀”是昆曲的定场乐器,“舔食女人口上胭脂”正是昆曲创作者之自譬。书中不厌其烦写宝玉有“爱红毛病”,隐喻盖在于此。宝玉挨打又是赵姨娘和贾环挑唆的,表现洪家“天伦之变”前因后果之寓意清晰可见。
洪昇的《长生殿》创作于康熙二十七年杀青,康熙二十八年秋便发生了“国丧聚演”事件,“可怜一曲长生殿,断送功名到白头”。《红楼梦》书中浓墨重彩写“秦可卿大出殡”,便是曲折表现“国丧聚演”《长生殿》案。笔者在《史笔谁写秦可卿》一文中对此有详尽解析。《红楼梦》书中暗写《长生殿》案件的故事很多,如老太妃“薨逝”期间宝玉在怡红院庆生摆宴,秦可卿死讯传来宝玉要“口吐鲜血”等等。将这些故事情节,与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宝玉贾琏挨打,宝玉凤姐遭魇魔联系起来看,其中曲折表现洪昇“梨园梦”的寓意清晰可见。
洪昇在被朝廷“斥革下狱”后,狼狈逃回故乡杭州,在孤山“玛瑙坡”结庐稗畦草堂安身。《长生殿》是在这里雕版印刷的,《红楼梦》也是在这里创作成书的。如果说《长生殿》是洪昇“梨园入梦”的话,《红楼梦》则是洪昇的“梨园梦醒”,《长生殿·自序》所云“遽然梦醒”就写于这里。君不见癞头和尚所说,通灵宝玉要挂“三十三日”宝玉才能病好么?“三十三天”就是佛家讲的“仞利天”,又称“离恨天”,“三十三天,离恨天最高,四百四病,相思病最苦”。《长生殿》中出现“仞利天”,《红楼梦》中出现“离恨天”,宝玉便病愈了。
“玛瑙坡前石,坚贞可补天。女娲何处去?冷落没寒烟”,《红楼梦》作者托名“无材补天”石头创作此书的寓意正出于此。癞头和尚所说通灵宝玉“天不拘兮地不羁,心头无喜亦无悲。只因锻炼通灵后,便向人间觅是非”,寓意也在于此。所谓通灵宝玉“觅是非”,即《红楼梦》作者作此书“二十年来辩是非”,这句话出自太虚幻境元春判词,其判词句句都写杨贵妃(详见笔者《元妃判词隐写杨贵妃》一文)。李杨爱情故事在千古文坛的是是非非,《长生殿》创作演出中的是是非非,就是《红楼梦》作者洪昇亦即通灵宝玉一生所觅之“梨园梦”!
2016年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