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土默热红学
土默热红学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98,793
  • 关注人气:76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红楼梦》与柳七郎

(2015-12-25 13:33:41)
标签:

红楼梦

柳七郎

奉敕填词

女儿眼泪葬

洪昇自譬

分类: 文学解析

《红楼梦》与柳七郎

土默热

柳永(约9871053年),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郎。崇安(今福建武夷山)人。北宋词人,词坛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代表作《雨霖铃》。柳永天性风流,才性高妙,由于科场上失意,人称“奉敕填词”的“白衣卿相”。他不屑交结达官贵人,嗜好出入市井,看遍青楼,寄情风月,醉卧花丛,怜香惜玉,乃是有史以来最风流却又最坎坷的一代词坛高手。柳永词赋对红楼诗词的影响,红学界研究者不乏其人,老土不想凑这个热锅,本文换个视角,仅就柳永之风流人生,对《红楼梦》作者和作品的影响,谈一点自己的认识,以就教于各路红学名家。

1.首先谈谈贾宝玉与柳永的关系。《红楼梦》中并没有直接去写贾宝玉对柳永有什么印象或见解,但却通过贾宝玉对待死亡的态度,简洁地写了他愿意像柳永那样,死后用女儿的眼泪来埋葬。请看书中第三十六回《绣鸳鸯梦兆绛芸轩,识分定情悟梨香院》:袭人和宝玉说悄悄话,先问他春风秋月,再谈及粉淡脂萤,然后谈到女儿如何好,又谈到女儿死,袭人忙掩住口。宝玉谈至浓快时见他不说了便笑着发表了一通批驳“文死谏,武死战”的高论,然后话题一转说:“比如我此时若果有造化,该死于此时的,趁你们在,我就死了再能够你们哭我的眼泪流成大河,把我的尸首漂起来送到那鸦雀不到的幽僻之处,随风化了,自此再不要托生为人,就是我死的得时了”。

对贾宝玉的这些关于死的高论,过去红学界一般都视为不过是一个十四五岁儿童天真无邪的孩子话,顶多认为宝玉死后以得到女儿眼泪为满足,是“情痴情种”思想的表现而已;很少有人考虑过宝玉说的这些话是否有来历,其真实含义是什么作者如此描写的真实动机又是什么?实话说,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即使是早慧儿童吧,也很少有人会对生死问题进行这种深层次的哲学考虑,更很少有人会对自己本应恐怖的死做此诗性领悟。宝玉的这个怪诞思想,只能是作者的思想,不过借小说人物之口表达出来而已。

 宝玉关于女儿眼泪流成大河,将自己尸体漂起来的说法,乃是特定的放浪文人对自己之死的诗性思考。这种思想,并非《红楼梦》作者所独创,有深刻的历史和文化来源。其直接来源就在明末冯梦龙编写的《三言》故事《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中。书中柳七“是宋神宗时人,姓柳,名永,字耆卿。原是建宁府崇安县人氏,因随父亲作宦,流落东京。排行第七,人都称为柳七官人。年二十五岁,丰姿洒落,人才出众。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尤擅填词。”柳永的一生生活曲折放浪,使得他的词作风格浪漫多情,通俗感人,音节浏亮,充满了小市民的生活情趣,在当时传播甚广,尤为花街柳巷所喜爱。

由于久取功名不遂,柳永在懊丧心境之下填了一阕《鹤冲天》词,诉说自己内心的愤懑:“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此词当时传播甚广,居然传到了皇帝耳中,宋仁宗恼火异常,圈点放榜到柳永名下时,皇帝嘲弄说: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便把他给勾掉了。自此,仕途无涯的柳永便自嘲是“奉旨填词柳三变”。

还有一说,柳永是因一首《醉蓬莱》“忤旨”被仁宗皇帝放逐的。其词曰:渐亭皋叶下,陇首云飞,素秋新霁。华阙中天,锁葱葱佳气。嫩菊黄深,拒霜红浅,近宝阶香砌。玉宇无尘,金茎有露,碧天如水。正值升平,万几多暇,夜色澄鲜,漏声迢递。南极星中,有老人呈瑞。此际宸游,凤辇何处,度管弦清脆。太液波翻,披香帘卷,月明风细。其中“宸游凤辇何处”句,与仁宗御制挽其父真宗词暗合,上读之惨然。又读至“太液波翻”句,上曰“何不言波澄”?乃掷之于地,自此“奉敕填词”,不复进用。

以白衣卿相自居的“奉旨填词柳三变”,自此“缙绅之门,绝不去走,终日只是穿花街,走柳巷,东京多少名妓,无不敬慕他,以得见为荣。若有不认得柳七者,众人都笑他为下品,不列姊妹之数”。“真个是朝朝楚馆,夜夜秦楼”,最后死在名妓赵香香家床上。柳七郎死后无钱也无人治丧,全是过去与之相好的妓女操持。“送终时节,谢玉英便是他亲妻一般;这几个行首,便是他亲人一般。当时陈师师为首,敛取众妓家财帛,制买衣裳棺椁,就在赵家殡殓。谢玉英衰经做个主丧,其他一个个行首,都聚在一处,带孝守丧。一面在乐游原上,买一块隙地起坟,择曰安葬。坟上竖个小碑,照依他手板上写的增添两字,刻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之墓。’出殡之日,只见一片缟素,满城妓家,无一人不到,哀声震地。”

自葬柳七郎后,每年清明左右,春风艳荡,诸名姬不约而同,各备祭礼,往柳七官人坟上,挂纸钱拜扫,唤做“吊柳七”,又唤做“上风流家”。未曾“吊柳七”、“上风流家”者,不敢到乐游原上踏青。后来成了个风俗,直到高宗南渡之后,此风方止。后人有诗题柳墓云:“乐游原上妓如云,尽上风流柳七坟。可笑纷纷缙绅辈,怜才不及众红裙。”这个柳七郎之死,可谓被众妓女的眼泪流成的大河漂了起来,也算死得其时、死得其所了。《红楼梦》中贾宝玉死后愿意被女儿眼泪漂起来,不知自己死后葬我洒泪者为谁的说法,只能是看了冯梦龙小说《众名妓春风吊柳七》后产生的联想。

其实不止是贾宝玉的“女儿眼泪葬”意境出自柳永故事,柳永那些婉约凄美的伤别离词,对《红楼梦》书中那些表达离情别绪的诗词曲赋创作,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柳永那首脍炙人口的《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您在红楼诗词曲赋中便会不时感受到这首词的影响。这方面红学界专家学者研究很多,老土就不再东施效颦了。

2.其次谈谈洪昇与柳永的关系。问题不在于《红楼梦》书中的贾宝玉怎么想怎么说,而在于《红楼梦》作者为什么要这么想这么写。当您还认为《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的时候,那么与这个“奉旨填词柳三变”则毫无关系;当您知道了《红楼梦》作者是清初的洪昇时,其与柳七郎之密切关系便呼之欲出了。这种关系的源头,在洪昇与柳永相同的人生际遇和相同的情趣爱好。柳七郎一生乐于填词,成名于花街柳巷;洪昉思一生爱好作曲,传播于秦楼楚馆“窈窕吴娘歌此曲,风流老辈数斯人。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清初词人杨嗣震在《〈长生殿〉题辞》中写的这首诗,说是展示了洪昇与柳永的共同形象,亦堪称正确。更为重要的是,柳永功名不遂后成了“奉旨填词柳三变”,洪昇康熙二十八年遭遇《长生殿》案,被皇帝“斥革下狱”,逐回家乡去作诗写曲,亦可谓“奉旨作曲洪稗畦”了。

您可千万不要以为这是老土强拉硬扯胡乱攀附,在洪昇生前,其友人便在诗中以柳永比附洪昇了。号称“三风太守”的吴绮,有《夜读昉思诸乐府题赠》:“江城橘柚欲寒天,邸夜挑灯拂宝弦。信是读骚能协律,岂知奉敕有屯田。词堪洒血宁惟难,事到伤心定可传。我是青衫旧司马,为君焚砚百花前。”把洪昇比作柳永的还有以“南朱北王”著称的诗人朱彝尊,这位洪昇的浙江老乡在《酬洪昇》中写道:“金台酒座擘红笺,云散星离又十年。海内诗家洪玉父,禁中乐府柳屯田。梧桐夜雨词凄绝,薏苡明珠谤偶然。白发相逢岂容易?津头且缆下河船。”他们诗中的这个“柳屯田”指的就是柳永,因其曾官至屯田员外郎,故有此称。如果不是看清了洪昇与柳永间的相似人生,这些友人怎会将其比作“柳屯田”,洪昇本人也坦然接受不以为忤?

洪昇曾为之授业的吏部尚书李天馥之子李孚青,有一首《偶忆洪昉思己巳被斥事,即题其集后》,其诗曰:奉敕填词岁月多,飘零何处睹黄河?六朝乐府平生熟,不记元嘉读曲歌!《长生殿》比《醉蓬莱》,桂子飘香是祸胎。即日杭城得归去,保安十载转堪哀。”这首诗不仅将洪昇比作了柳永,还将其作品《长生殿》比作柳永召祸的《醉蓬莱》,把洪昇因《长生殿》召祸后的文学生涯明白无误地写成“奉敕填词岁月多”。

不仅是友人对洪昇这样比附,洪昇自己也经常以“柳七郎”自居。在为《迦陵填词图题咏》时,洪昇曾创作了一套《集贤宾》套曲,套曲中之一阕“玉交枝”如下:“词场名噪,赴征车竞留圣朝。柳七郎已受填词诏,暂分携绣阁鸾交。梦魂里怎将神女邀,画图中翻把真真叫。想杀他花边翠翘,盼杀他风前细腰。”康熙三十三年洪昇在“奉旨作曲”回到故乡后,曾特意到苏州桃花庵拜谒明代大才子唐寅之墓。在桃花庵洪昇感慨系之“予落拓浮名虽不及六如(唐寅号)万一然后先境地亦颇相似并在此写下了一首以柳七郎自况的诗:“颇学吴趋年少狂,逃禅垂老悔词场。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诗中的“西陵”是“西泠”的通假,乃杭州的代指。洪昇在诗中问苍天,柳七郎当年有众名姬葬吊,将来我在西陵死后,还有众名姬吊唁的眼泪吗?看!《红楼梦》中贾宝玉“女儿眼泪葬”的说法,在此诗中已跃然纸上,此诗意境与《红楼梦》中贾宝玉的“每每暗伤不知将来葬我洒泪者为谁”应是同一人思想情绪在不同场合的相同表达。

3.最后谈一谈柳永故事与洪氏家族的关系。洪昇有没有读过冯梦龙小说《三言》中《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我们不得而知,但可知《三言》乃是纪录改编的宋元明三朝历代短篇小说集,其中《众名妓春风吊柳七》一篇故事,出自《清平山堂话本》中的《柳耆卿玩江楼记》,冯梦龙根据民间传说,将原来的故事加以扩充改编,形成了《众名妓春风吊柳七》故事。《清平山堂话本》原名《六十家小说》,明代洪楩汇编成书并刻印於嘉靖二十年至三十年(15411551年)间。全书分为《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闲》、《醒梦》6集,每集10篇。现存《雨窗》、《欹枕》两集的残本,仅12篇;又残本3册,书名不详,存15篇。《六十家小说》在我国久已失传,是民国18年(1929年)在日本内阁文库中发现并影印回来的。因编者洪楩家藏书楼名清平山堂,故名之《清平山堂话本》。

《柳耆卿诗酒玩江楼记》一章节录如下:入话:“谁家弱女胜娥,行速香阶体态多;两朵桃花焙晓日,一双星眼转秋波;钗从鬓畔飞金凤,柳傍眉间锁翠娥。万种风流观不尽,马行十步九蹉跎。”这首诗是柳耆卿题美人诗。当时是宋神宗朝间,东京有一才子,天下闻名,姓柳,双名耆卿,排行第七,人皆称为“柳七官人”。年方二十五岁,生得丰姿洒落,人材出众。吟诗作赋,琴棋书画,品竹调丝,无所不通。专爱在花街柳巷,多少名妓欢喜他。在京师与三个出名上等行首打暖:一个唤做陈师师,一个唤做赵香香,一个唤做徐冬冬。这三个顶老陪钱争养着那柳七官人,三个爱这柳七官人,曾作一首词儿为证。其词云“师师媚容艳质,香香与我情多,冬冬与我煞脾和,独自窝盘三个。撰字苍王未肯,权将“好”字停那。如今意下待如何?“”字中间着我。”限于篇幅,后面的内容就不录了,与《三言》故事大同小异。

《六十家小说》即《清平山堂话本》的编者洪楩,就是洪昇高祖洪椿的亲弟弟,该书原本一直存放在洪家的藏书楼清平山堂中,洪氏家族向来“号称学海,书籍拥专城”(洪昇开蒙师毛先舒语),直到洪家在清朝初期败落,清平山堂藏书才散佚无存。可以肯定,洪昇青少年时代,在自己家中读过《六十种小说》,并非常熟悉《柳耆卿玩江楼记》。之所以这么说,就是因为洪昇的一生,经常以柳耆卿自居,把自己比喻为郁郁不得志、无奈诗酒风流“奉旨填词”的柳七郎。

洪昇在唐伯虎墓地写“不知他日西陵路,谁吊春风柳七郎”诗之时,正是洪昇经历了三次家难,处于“愧则有余,悔又无益之大无可奈何”心境之下,也正是洪昇从北京返回故乡后,发现自己的两个亲妹妹和十二个“蕉园姐妹”惨遭不幸,落得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悲惨命运的沉痛心情下。洪昇的一生,是个“趟过女人河”的男人,有众多的闺阁红颜知己,也有数不清的风尘女伴,还有无数的知音女戏子。生前平素走在大街上,就有“旗亭市上红楼里,群指先生折角巾”的景象,与柳七郎当年的风流境遇几乎一模一样。一生中一枝秃笔,不知创作了多少女性形象,因此与柳耆卿放浪红颜之中的生平心心相印。由此可见,没有与“奉旨填词柳三变”相似的人生遭遇和思想感情,任谁都是写不出《红楼梦》中贾宝玉那番“女儿眼泪葬”高论的。

                                    201512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