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文化与林逋意境
(2015-05-20 16:29:48)
标签:
红楼梦孤山梅妻鹤子文化解析 |
分类: 文学解析 |
红楼文化与林逋意境
土默热
笔者的《红楼梦》与杭州孤山文化系列考索文章推出后,有个很要好的杭州文友提醒我:孤山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是林逋处士的“梅妻鹤子”故事。你说洪昇在孤山玛瑙坡创作《红楼梦》,“放鹤亭”及林逋墓就在玛瑙坡的近邻,洪昇为什么不把林逋处士所代表的文化现象纳入《红楼梦》中?
是啊,北宋时的大诗人林逋,后人称为和靖先生。神宗末年,隐居于西湖孤山之巢居阁,植梅树三百株为生,豢养两仙鹤为伴。一生不婚不宦,肃然自适,有“梅妻鹤子”高士之称。林和靖在孤山不仅种梅,且善咏梅,其诗在宋时即被称为“孤山八梅”。咏梅诗中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被后人称为咏梅的千古绝唱。
那么,《红楼梦》中究竟有没有写林逋所代表的文化意境呢?确实写了,不过不是明写,是暗写。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姐妹们玩“占花名儿”游戏,大嫂子李纨所抽之签上,画着一支老梅,写着“霜晓寒姿”四个字,上面还有一句旧诗:“竹篱茅舍自甘心”。这段描写,就是用暗林逋的意境,来形容“稻香老农”的品格。
红学界很多专家学者早就指出,“竹篱茅舍自甘心”诗句出自北宋诗人王淇的《梅》诗,全诗为:“不受尘埃半点侵,竹篱茅舍自甘心。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这个考证和解释是正确的,确实把李纨同林和靖的精神境界联系了起来。不过王淇的诗还不能解决李纨所抽之签上画的“老梅”和写的“霜晓寒姿”的文化来源。
“老梅”和“霜晓寒姿”的文化意境,应出自南宋诗人张道洽的《吟梅》诗:“村墅苔为径,茅檐竹作篱。神清和月写,香远隔烟知。老树有余韵,别花无此姿。诗人风味似,梦寐也应思。”“茅檐竹篱”、“老树寒姿”之意境尽在其中了。张道洽是浙江人,一生写梅花诗三百余首,号称“梅花诗人”。诗中多以孤山梅花歌咏林和靖之意境。
我们再来看张道洽的一首《梅花七律》:
洒落胸襟不受尘,水沈为骨玉为神。
直疑天上浑无雪,不放人闲别有春。
驱遣山蜂离境界,招呼野鹤作比邻。
分明清入仙臞格,人似孤山始得真。
诗中以梅花的“水沈为骨玉为神”,来比附林逋的“人似孤山始得真”。我们在《红楼梦》中见到过与此相仿的诗句吗?有,确实有,不过不在咏梅诗中,而在姐妹们《咏白海棠》的诗句中:探春的“玉是精神难比洁,雪为肌骨易销魂”;宝玉的“出浴太真冰作影,捧心西子玉为魂”。都是套用的“水沈为骨玉为神”。还是黛玉的诗透露了个中借梅花咏海棠的底:“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
原来《红楼梦》所咏白海棠,借的就是林逋的梅花风骨。其实不仅是《红楼梦》中的《咏白海棠》,书中的《咏红梅花》诗,《咏菊花》诗,好多都是借用的古人咏孤山梅花诗歌颂和靖先生的文化意境。譬如林黛玉咏菊的“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就是套用的前述王淇的《梅》诗:“只因误识林和靖,惹得诗人说到今。”
既然《红楼梦》中这些孤山文化因素是客观存在的,那么作者为什么不把“孤山探梅”直接写入书中呢?谁说没写——贾宝玉“寻春问腊到蓬莱”,“蓬莱仙境”就是孤山的雅称嘛——还是暗写。另如无材补天的“女娲弃石”,“怀金悼玉”的创作构思,“六桥梅花香刺骨”,宝玉“水仙庵”祭金钏,都取自孤山的文化意境,不过也都是暗写。这是《红楼梦》创作时作者有意隐去故事发生之时间地点所决定的。
是否有证据证明洪昇与孤山林逋“梅妻鹤子”文化境界有直接关联呢?其实这是一个无需证明的问题,因为洪昇创作《红楼梦》的稗畦草堂,即四婵娟室,别称“脂砚斋”,就在孤山放鹤亭侧畔的玛瑙坡,“放鹤亭”与“脂砚斋”本是精神上的老邻旧居。我们来看洪昇晚年诗友金埴《壑门吟带·与洪昉思昇探梅孤山》诗吧:“结伴来探雪后春,逋仙亭畔几逡巡。岁寒不爽孤山约,只有梅花是故人。”
孤山梅花是洪昇故人,孤山文化的代表性载体,如“老树寒姿”的林逋处士,“无材补天”的玛瑙石,“怀金悼玉”的慕才亭等等,当然都是《红楼梦》的故人!
还需要再解释么?